宇树科技将进一步证明其技术护城河并非只是“实验室成果”。
历经阶段性大涨后,日前科技板块出现回调,但引人注目的是,机器人赛道却逆势走出一条独立行情,成为科技线中的一抹亮色。
而从春晚机器人秧歌舞“出圈”,到上市工作启动前夕腾讯、阿里等巨头再加持的宇树科技,已实现年营收突破10亿元。
9月2日,宇树科技还正式宣布,目前正积极推进首次公开募股(IPO)筹备工作,计划于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申报文件。
01从极客团队到机器人独角兽
自2016年成立以来,宇树科技总部设在杭州,由一群对机器人技术充满热情的“90后极客”创立。创始人王兴兴带领团队从寥寥数人,逐步发展成数百人的规模。
宇树科技专注于开发具有行业-leading性能的足式及人形机器人以及各种灵巧机械臂,致力于高性能通用机器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创始人兼实际控制人王兴兴曾强调,公司专注于民用市场的战略定位,确保产品的广泛应用和市场认可度。
并且,宇树科技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独立研发和生产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企业,如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和激光雷达等组件。同时掌握高性能感知及运动控制算法,打通了“零部件-整机-算法”的全产业链。
在融资方面,从天使轮算起,宇树科技已获得10次融资。
2024年2月,成功获得了近10亿人民币的B2轮融资,随后在9月又获得了数亿人民币的B3轮融资。
2025年6月,公司完成C轮融资,募资规模达数亿亿元,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阿里、蚂蚁、吉利资本联合领投,老股东跟投比例超90%。至今已吸引了美团、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一系列知名投资者的青睐。
在股权结构方面,根据证监会7月18日披露的辅导备案报告,王兴兴直接持有公司23.8216%股权,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控制公司10.9414%股权,合计控制公司34.7630%股权。公司最新注册资本为3.64亿元。
截至2025年,宇树科技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80余项,授权专利150余项,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四足机器人公司。
02 民用市场主导,多元场景渗透
宇树科技的产品线主要分为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两大方向。
四足机器人包括Go系列、A系列和B系列,其中约80%用于科研、教育和消费领域,剩余的20%应用于巡检和消防等特定工业场景。
Unitree Go1搭载ISS智能伴随系统,采用专利无线矢量定位及控制技术,远远优于常规的跟随模式,不用时刻回头担心机器人是否跟丢或者遇到障碍物。
Unitree Go2标配自研4D超广角激光雷达,具有360°*90°超广角感知能力,实现全地形感知,加载GPT大模型,帮助Go2更好的理解世界和做出决策。
Unitree A1则能以3.3m/s (11.88km/h)的最大速度持续奔跑,接近成人慢跑速度,可以作为跑步的伙伴。而Unitree A2的核心卖点则集中在承载、轻量化、换电和机动性上。
Unitree A1
Unitree A2
Unitree B1、B2具备全天候作业、强劲负载与扩展空间、多维感知、全场景覆盖、强劲算力与精准洞察等特点,面向多种工业作业场景。
Unitree B1
Unitree B2
人形机器人则涵盖H系列和G系列。
H系列主打工业端应用,具备高负载、高精度特性,适用于智能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如Unitree H1 / H1-2,配有3D 激光雷达+深度相机,实时获取高精度的空间数据,实现360° 深度感知。
G系列强调灵活性与通用性,拥有仿生运动控制与多场景交互能力,可拓展至商业服务、家庭助手等多元化领域。如Unitree G1人形智能体高约127厘米,重35公斤,配备23-43个关节电机及大角度运动结构。其运动性能突出,小跑速度超2m/s,立定跳远达1.4米。
03 10亿营收背后的大考
自2025年春晚H1人形机器人的“机器人秧歌舞”全网出圈后,宇树科技的商业化进程就明显加速。创始人王兴兴5月曾透露,2025年工业机器人订单量同比增长220%,合同金额突破12亿元。
但宇树科技的爆发式增长并非个例,而是整个人形机器人赛道爆发的外溢效应。
毕马威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规模从15.8亿元飙升至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5.6%;预计到2029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更进一步达到约45.5%。
资本的热捧对外催生出了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
例如2023年成立的智元机器人,短时间内就迅速完成了八轮融资及两轮战略投资,投资方包括比亚迪、北汽产业投资等。
银河通用于2023年底发布了其首款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G1),并在短短时间内获得超过13亿元的投资,估值迅速突破10亿美金。
对内,宇树科技则面临自身供应链和知识产权的挑战。
电机直驱虽是优势,但宇树的供应链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零部件——比如力矩传感器、谐波减速器、高性能材料,不少还依赖进口。
而知识产权方面,有媒体报道称,宇树曾面临外观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争议。虽然未影响核心业务,但也暴露出其在专利布局上“重核心、轻外围”的倾向。
除此之外,对于人形机器人难以快速迭代的核心原因,王兴兴曾表示,并不在于缺乏数据,而是机器人大模型的水平不足。
面对这些挑战,企业急需向市场证明其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而非仅靠融资驱动。
这次宇树科技冲刺IPO,正有望向市场证明其技术商业化的可行性。
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10亿元,且连续4年实现盈利,其中,2024年四足机器人贡献了65%的收入,验证了消费级场景的变现能力。
若成功上市,通过完整披露研发数据、客户结构及成本模型,宇树科技将进一步证明其技术护城河并非只是“实验室成果”。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一文看懂|宇树科技:年营收破10亿,机器人赛道迎来关键检验
宇树科技将进一步证明其技术护城河并非只是“实验室成果”。
历经阶段性大涨后,日前科技板块出现回调,但引人注目的是,机器人赛道却逆势走出一条独立行情,成为科技线中的一抹亮色。
而从春晚机器人秧歌舞“出圈”,到上市工作启动前夕腾讯、阿里等巨头再加持的宇树科技,已实现年营收突破10亿元。
9月2日,宇树科技还正式宣布,目前正积极推进首次公开募股(IPO)筹备工作,计划于2025年10月至12月期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申报文件。
01从极客团队到机器人独角兽
自2016年成立以来,宇树科技总部设在杭州,由一群对机器人技术充满热情的“90后极客”创立。创始人王兴兴带领团队从寥寥数人,逐步发展成数百人的规模。
宇树科技专注于开发具有行业-leading性能的足式及人形机器人以及各种灵巧机械臂,致力于高性能通用机器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创始人兼实际控制人王兴兴曾强调,公司专注于民用市场的战略定位,确保产品的广泛应用和市场认可度。
并且,宇树科技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独立研发和生产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企业,如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和激光雷达等组件。同时掌握高性能感知及运动控制算法,打通了“零部件-整机-算法”的全产业链。
在融资方面,从天使轮算起,宇树科技已获得10次融资。
2024年2月,成功获得了近10亿人民币的B2轮融资,随后在9月又获得了数亿人民币的B3轮融资。
2025年6月,公司完成C轮融资,募资规模达数亿亿元,由中国移动旗下基金、腾讯、锦秋、阿里、蚂蚁、吉利资本联合领投,老股东跟投比例超90%。至今已吸引了美团、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一系列知名投资者的青睐。
在股权结构方面,根据证监会7月18日披露的辅导备案报告,王兴兴直接持有公司23.8216%股权,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控制公司10.9414%股权,合计控制公司34.7630%股权。公司最新注册资本为3.64亿元。
截至2025年,宇树科技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80余项,授权专利150余项,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四足机器人公司。
02 民用市场主导,多元场景渗透
宇树科技的产品线主要分为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两大方向。
四足机器人包括Go系列、A系列和B系列,其中约80%用于科研、教育和消费领域,剩余的20%应用于巡检和消防等特定工业场景。
Unitree Go1搭载ISS智能伴随系统,采用专利无线矢量定位及控制技术,远远优于常规的跟随模式,不用时刻回头担心机器人是否跟丢或者遇到障碍物。
Unitree Go2标配自研4D超广角激光雷达,具有360°*90°超广角感知能力,实现全地形感知,加载GPT大模型,帮助Go2更好的理解世界和做出决策。
Unitree A1则能以3.3m/s (11.88km/h)的最大速度持续奔跑,接近成人慢跑速度,可以作为跑步的伙伴。而Unitree A2的核心卖点则集中在承载、轻量化、换电和机动性上。
Unitree A1
Unitree A2
Unitree B1、B2具备全天候作业、强劲负载与扩展空间、多维感知、全场景覆盖、强劲算力与精准洞察等特点,面向多种工业作业场景。
Unitree B1
Unitree B2
人形机器人则涵盖H系列和G系列。
H系列主打工业端应用,具备高负载、高精度特性,适用于智能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如Unitree H1 / H1-2,配有3D 激光雷达+深度相机,实时获取高精度的空间数据,实现360° 深度感知。
G系列强调灵活性与通用性,拥有仿生运动控制与多场景交互能力,可拓展至商业服务、家庭助手等多元化领域。如Unitree G1人形智能体高约127厘米,重35公斤,配备23-43个关节电机及大角度运动结构。其运动性能突出,小跑速度超2m/s,立定跳远达1.4米。
03 10亿营收背后的大考
自2025年春晚H1人形机器人的“机器人秧歌舞”全网出圈后,宇树科技的商业化进程就明显加速。创始人王兴兴5月曾透露,2025年工业机器人订单量同比增长220%,合同金额突破12亿元。
但宇树科技的爆发式增长并非个例,而是整个人形机器人赛道爆发的外溢效应。
毕马威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规模从15.8亿元飙升至72.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5.6%;预计到2029年期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更进一步达到约45.5%。
资本的热捧对外催生出了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
例如2023年成立的智元机器人,短时间内就迅速完成了八轮融资及两轮战略投资,投资方包括比亚迪、北汽产业投资等。
银河通用于2023年底发布了其首款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G1),并在短短时间内获得超过13亿元的投资,估值迅速突破10亿美金。
对内,宇树科技则面临自身供应链和知识产权的挑战。
电机直驱虽是优势,但宇树的供应链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零部件——比如力矩传感器、谐波减速器、高性能材料,不少还依赖进口。
而知识产权方面,有媒体报道称,宇树曾面临外观设计相关的知识产权争议。虽然未影响核心业务,但也暴露出其在专利布局上“重核心、轻外围”的倾向。
除此之外,对于人形机器人难以快速迭代的核心原因,王兴兴曾表示,并不在于缺乏数据,而是机器人大模型的水平不足。
面对这些挑战,企业急需向市场证明其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而非仅靠融资驱动。
这次宇树科技冲刺IPO,正有望向市场证明其技术商业化的可行性。
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10亿元,且连续4年实现盈利,其中,2024年四足机器人贡献了65%的收入,验证了消费级场景的变现能力。
若成功上市,通过完整披露研发数据、客户结构及成本模型,宇树科技将进一步证明其技术护城河并非只是“实验室成果”。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一文看懂|宇树科技:年营收破10亿,机器人赛道迎来关键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