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冷不下来的创新药,有何“玄机”?

财经早餐

1天前

时维九月,华夏不少地方已告别今夏罕见的高温,迎来久违的清凉。然而,在资本市场的创新药领域,火苗非但没有熄灭反而从上半年至今,热度持续攀升!
2025年半年报披露季刚过,多家医药头部企业交出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创新药正在成为增长的核心引擎。

数据说话

创新药能否扛大旗?

先以恒瑞打头:上半年,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50亿元,同比增长29.67%;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43.00亿元,同比增长41.80%。营收、净利润及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均创往年同期新高,业绩进入爆发增长期。
与此同时,2025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研发投入38.71亿元,占营收比例24.75%,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32.28亿元。从业绩角度来看,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加快公司转型升级步伐,公司迈入了创新药丰收期,创新药收入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95.61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60.66%,其中创新药销售收入75.70亿元。
昔日药业的巨头复星医药,在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95.14亿元,同比下降4.63%,归母净利润17.02亿元,同比增长 38.96%。扣非后净利润为9.61亿元,同比减少23.39%。创新药品收入超43亿元,同比增长 14.26%。在总营收中占比22%。
那么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又有多少呢?研发投入共计25.84亿元,研发费用为17.17亿元;其中制药业务研发投入22.95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6.51%,其研发费用为14.69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0.57%。
和恒瑞、复星这样产品线丰富的“老牌药企”比起来,2010年才刚刚创立的百济神州,一开始就摒弃了“me-too”仿制路线,而是定位研发“best-in-class”和“first-in-class”的原创新药,其发展路径不同于按部就班的传统模式,而是直接瞄准全球创新高地。就好比你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是一开始就保送大学了! 
在今年中报季,百济神州是创新药企中最早发布财报的企业之一,同时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根据百济神州披露的财报,2025年上半年,百济神州实现营业总收入175.18亿元,同比增长46.0%。其中产品收入持续攀升,达173.60亿元,去年同期为119.08亿元。
依靠营收的大幅增长,公司历史性地实现了半年度盈利!归母净利润达到4.5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为亏损28.77亿元,成功扭亏为盈。这就印证了那句老话,“做难而正确的事”,最终一定会有回报!
公司之所以能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公司两款自研产品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和安进授权产品以及百泽安的销售增长。其中,泽布替尼再次突破市场预期,上半年全球销售额达125.27亿元,同比增长56.2%。光是一个美国市场,销售额就达到89.58亿元,同比增长51.7%,占据该药全球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二左右。
作为一家纯粹的创新药企业,百济神州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在A股药企中首屈一指: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8%,至72.78亿元,几乎是恒瑞的两倍占比高达41.55%目前,公司的产品管线密密麻麻,涵盖多个疾病方向,从1期到已受理一应俱全,维系着公司未来几年的希望。
百济神州产品管线
图片来源:官网
无独有偶,同样是主打创新药的企业,2011年刚创立的信达生物,上半年总营业收入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其中产品销售收入为52.34亿元,同比增长37.3%,占总营收的比重为88%。归母净利润8.34亿,去年同期为净亏损3.93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并不是所有创新药占大头的企业,都是近年来崛起的新药企。1995年成立的翰森制药,就用自己的业绩说明,老药企也可以扛起创新药的大旗!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钟慧娟,正是恒瑞医药实控人孙飘扬的妻子。 
据财报,翰森制药上半年实现收入约74.34亿元,同比增长约14.3%,其中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约61.45亿元,同比增长22.1%,占总收入比例上升至约82.7%,首次突破八成!
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成为报告期内驱动业绩上扬的主要因素。其中,公司肿瘤、感染、中枢神经、代谢/其他四个领域收入分别为45.31/7.35/7.68/14.00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60.9%/9.9%/10.4%/18.8%。可见肿瘤业务占据了总营收的大头。阿美乐®就是代表。
那么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比如何?上半年,翰森制药研发开支约14.41亿元,同比增长20.4%,占总收入比例约19.4%。报告期内,公司正在推进超70项创新药临床试验,分属40余个候选创新药,包含两项ADC在内的8款新候选创新药首次获批临床。

研发投入

谁更“舍得”?

与此同时,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半年的列举的知名药企,都将创新药当做自身发展的重要引擎,因而在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投入占营收比例都在10%以上。因为每家公司的规模不同,研发投入绝对值缺乏比较意义,用相对值更能说明问题。
行业整体的研发投入,或许能更直观地反映创新药在各大药企心目中的分量:上半年化学制剂板块企业中,按研发费用排序的前十家药企,合计研发费用达176.36亿元,同比上涨12.66%。除了百济神州与恒瑞医药,科伦药业、百利天恒、华东医药等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也均超10亿元。
特别是百济神州,研发投入占比超过四成,一方面是强劲的销售收入为其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提供了支撑,同时也反映了公司专注于创新药研发和全球市场扩张的决心。
但在研发上更为“激进”的,可能并不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U研发投入合计7.06亿元,同比增长29.14%,占营收比例为60.39%,同比下降9.12个百分点。今年6月,君实生物还完成港股新股配售,总计募集资金净额10.26亿港元,其中70%将被用于创新药研发。
而这里的-U,说明君实生物截至目前尚未盈利:上半年营收11.68亿元,同比增长48.64%;归母净亏损收窄36%至4.13亿元,归母扣非净亏损减少至4.78亿元。不管怎么说,亏损减少总是可喜的信号。
除上述企业之外,诸多创新药企业均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的大幅增长,例如康方生物总收入14.12 亿元,同比增长37.75%;三生制药净利润13.58亿元,同比增长24.6%,其共性原因均为核心产品商业化或授权合作实现高速增长。
创新药大放光彩的战场,不但在A股,同样也在港股:据相关资料,港股市场上半年有12家医疗健康企业上市,总共筹资25亿美元,恒瑞医药H股IPO成为2021年以来全球最大医疗行业IPO并获得估值溢价,也让恒瑞医药成为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市值双雄之一包含A股和港股!而再融资市场同样火热,药明康德、信达生物等企业通过增发募资超20亿美元

BD模式

创新药出海“加速器”

近半年,医药界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BD,而哪家创新药企又拿下了一桩BD,往往会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因为这个词意味着,中国的创新药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医药行业的BD(Business Development),通过战略合作、技术授权(License-in/out)、并购等方式,为药企引入外部资源或输出内部资产,以优化研发管线、加速药物商业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2024年,2025年上半年至今,药企跨境BD潮一轮又一轮,便是创新药“出海”极好的证明!
据医药魔方统计,上半年,国内对外授权交易共计72笔,这一数字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交易数量94笔,交易总金额也达到了600亿美元,较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还要高出16%,同比增幅更是突破100%,可见BD成为创新药出海“加速器”。
不过此消彼长,医药行业一级市场投融资总金额下降趋势仍未改变:从2021年高点时的157.72亿美元下降到2024年的42.19亿美元,降幅达73.25%。今年上半年,一级市场融资总金额首次被License-out首付款反超,这在三年前难以想象!
图片来源:《2025H1医药交易趋势报告》
今年初至今,在BD赛道上大展身手的,恒瑞绝对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且不说今年上半年,恒瑞医药收到了默沙东2亿美元以及IDEAYA 7500万美元的对外许可首付款,并确认为收入,进一步推动经营业绩指标增长。更为世人关注的是7月底的那笔大交易:其与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合作协议,不但将5亿美元的首付款收入囊中未来里程碑付款潜在总金额更是高达120亿美元创下了药物管线BD模式潜在总金额交易记录!
到了9月5日,恒瑞医药又官宣与美国Braveheart Bio公司就其自主研发的心肌肌球蛋白(Myosin)小分子抑制剂HRS-1893项目达成独家许可协议,首付款7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0.13亿美元+销售提成,彰显了恒瑞在BD领域的强劲势头。
如果说恒瑞和GSK的BD创下了潜在总金额交易记录,那么三生制药今年上半年3月与辉瑞的BD交易,就是“落袋为安”原理的最好实践——到手的钱才是真的!
具体而言,三生制药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的海外权益(不包括中国内地)授权给辉瑞(Pfizer),交易总金额达到60.5亿美元,其中首付款为12.5亿美元,创下了当时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首付款的最高纪录。类似的高额首付款,今年上半年还可找出来不少!
如果说药物管线合作是“授人以鱼”,那么平台合作就是“授人以渔”,其中蕴含的商机和潜在经济价值无疑更大——今年初,启德医药就完成了这样一桩操作!
2025年1月,启德医药与Biohaven就多靶点ADC药物开发达成技术授权合作,交易总额高达130亿美元,刷新了中国ADC出海交易的纪录。而这桩交易授权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将其核心技术平台授权给两家公司,用于未来ADC药物开发,为未来持续产生价值奠定了基础。

尾声

以上列举的各大企业具体事例,虽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但都是2025年初至今,中国创新药产业从“苦炼内功”,到走向世界的一个个侧面。而全世界的关注,已经表明,中国创新药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那么这条大道未来通向何方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时维九月,华夏不少地方已告别今夏罕见的高温,迎来久违的清凉。然而,在资本市场的创新药领域,火苗非但没有熄灭反而从上半年至今,热度持续攀升!
2025年半年报披露季刚过,多家医药头部企业交出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创新药正在成为增长的核心引擎。

数据说话

创新药能否扛大旗?

先以恒瑞打头:上半年,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57.61亿元,同比增长15.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4.50亿元,同比增长29.67%;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43.00亿元,同比增长41.80%。营收、净利润及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均创往年同期新高,业绩进入爆发增长期。
与此同时,2025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研发投入38.71亿元,占营收比例24.75%,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32.28亿元。从业绩角度来看,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加快公司转型升级步伐,公司迈入了创新药丰收期,创新药收入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创新药销售及许可收入95.61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60.66%,其中创新药销售收入75.70亿元。
昔日药业的巨头复星医药,在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95.14亿元,同比下降4.63%,归母净利润17.02亿元,同比增长 38.96%。扣非后净利润为9.61亿元,同比减少23.39%。创新药品收入超43亿元,同比增长 14.26%。在总营收中占比22%。
那么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又有多少呢?研发投入共计25.84亿元,研发费用为17.17亿元;其中制药业务研发投入22.95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6.51%,其研发费用为14.69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0.57%。
和恒瑞、复星这样产品线丰富的“老牌药企”比起来,2010年才刚刚创立的百济神州,一开始就摒弃了“me-too”仿制路线,而是定位研发“best-in-class”和“first-in-class”的原创新药,其发展路径不同于按部就班的传统模式,而是直接瞄准全球创新高地。就好比你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我是一开始就保送大学了! 
在今年中报季,百济神州是创新药企中最早发布财报的企业之一,同时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根据百济神州披露的财报,2025年上半年,百济神州实现营业总收入175.18亿元,同比增长46.0%。其中产品收入持续攀升,达173.60亿元,去年同期为119.08亿元。
依靠营收的大幅增长,公司历史性地实现了半年度盈利!归母净利润达到4.5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为亏损28.77亿元,成功扭亏为盈。这就印证了那句老话,“做难而正确的事”,最终一定会有回报!
公司之所以能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公司两款自研产品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和安进授权产品以及百泽安的销售增长。其中,泽布替尼再次突破市场预期,上半年全球销售额达125.27亿元,同比增长56.2%。光是一个美国市场,销售额就达到89.58亿元,同比增长51.7%,占据该药全球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二左右。
作为一家纯粹的创新药企业,百济神州上半年的研发费用,在A股药企中首屈一指: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9.8%,至72.78亿元,几乎是恒瑞的两倍占比高达41.55%目前,公司的产品管线密密麻麻,涵盖多个疾病方向,从1期到已受理一应俱全,维系着公司未来几年的希望。
百济神州产品管线
图片来源:官网
无独有偶,同样是主打创新药的企业,2011年刚创立的信达生物,上半年总营业收入59.53亿元,同比增长50.6%。其中产品销售收入为52.34亿元,同比增长37.3%,占总营收的比重为88%。归母净利润8.34亿,去年同期为净亏损3.93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并不是所有创新药占大头的企业,都是近年来崛起的新药企。1995年成立的翰森制药,就用自己的业绩说明,老药企也可以扛起创新药的大旗!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钟慧娟,正是恒瑞医药实控人孙飘扬的妻子。 
据财报,翰森制药上半年实现收入约74.34亿元,同比增长约14.3%,其中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约61.45亿元,同比增长22.1%,占总收入比例上升至约82.7%,首次突破八成!
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成为报告期内驱动业绩上扬的主要因素。其中,公司肿瘤、感染、中枢神经、代谢/其他四个领域收入分别为45.31/7.35/7.68/14.00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60.9%/9.9%/10.4%/18.8%。可见肿瘤业务占据了总营收的大头。阿美乐®就是代表。
那么公司的研发费用占比如何?上半年,翰森制药研发开支约14.41亿元,同比增长20.4%,占总收入比例约19.4%。报告期内,公司正在推进超70项创新药临床试验,分属40余个候选创新药,包含两项ADC在内的8款新候选创新药首次获批临床。

研发投入

谁更“舍得”?

与此同时,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上半年的列举的知名药企,都将创新药当做自身发展的重要引擎,因而在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投入占营收比例都在10%以上。因为每家公司的规模不同,研发投入绝对值缺乏比较意义,用相对值更能说明问题。
行业整体的研发投入,或许能更直观地反映创新药在各大药企心目中的分量:上半年化学制剂板块企业中,按研发费用排序的前十家药企,合计研发费用达176.36亿元,同比上涨12.66%。除了百济神州与恒瑞医药,科伦药业、百利天恒、华东医药等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也均超10亿元。
特别是百济神州,研发投入占比超过四成,一方面是强劲的销售收入为其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提供了支撑,同时也反映了公司专注于创新药研发和全球市场扩张的决心。
但在研发上更为“激进”的,可能并不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U研发投入合计7.06亿元,同比增长29.14%,占营收比例为60.39%,同比下降9.12个百分点。今年6月,君实生物还完成港股新股配售,总计募集资金净额10.26亿港元,其中70%将被用于创新药研发。
而这里的-U,说明君实生物截至目前尚未盈利:上半年营收11.68亿元,同比增长48.64%;归母净亏损收窄36%至4.13亿元,归母扣非净亏损减少至4.78亿元。不管怎么说,亏损减少总是可喜的信号。
除上述企业之外,诸多创新药企业均在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的大幅增长,例如康方生物总收入14.12 亿元,同比增长37.75%;三生制药净利润13.58亿元,同比增长24.6%,其共性原因均为核心产品商业化或授权合作实现高速增长。
创新药大放光彩的战场,不但在A股,同样也在港股:据相关资料,港股市场上半年有12家医疗健康企业上市,总共筹资25亿美元,恒瑞医药H股IPO成为2021年以来全球最大医疗行业IPO并获得估值溢价,也让恒瑞医药成为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市值双雄之一包含A股和港股!而再融资市场同样火热,药明康德、信达生物等企业通过增发募资超20亿美元

BD模式

创新药出海“加速器”

近半年,医药界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BD,而哪家创新药企又拿下了一桩BD,往往会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因为这个词意味着,中国的创新药已经得到了全球的认可!
医药行业的BD(Business Development),通过战略合作、技术授权(License-in/out)、并购等方式,为药企引入外部资源或输出内部资产,以优化研发管线、加速药物商业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2024年,2025年上半年至今,药企跨境BD潮一轮又一轮,便是创新药“出海”极好的证明!
据医药魔方统计,上半年,国内对外授权交易共计72笔,这一数字已经接近2024年全年交易数量94笔,交易总金额也达到了600亿美元,较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还要高出16%,同比增幅更是突破100%,可见BD成为创新药出海“加速器”。
不过此消彼长,医药行业一级市场投融资总金额下降趋势仍未改变:从2021年高点时的157.72亿美元下降到2024年的42.19亿美元,降幅达73.25%。今年上半年,一级市场融资总金额首次被License-out首付款反超,这在三年前难以想象!
图片来源:《2025H1医药交易趋势报告》
今年初至今,在BD赛道上大展身手的,恒瑞绝对可以占有一席之地:且不说今年上半年,恒瑞医药收到了默沙东2亿美元以及IDEAYA 7500万美元的对外许可首付款,并确认为收入,进一步推动经营业绩指标增长。更为世人关注的是7月底的那笔大交易:其与葛兰素史克(GSK)达成合作协议,不但将5亿美元的首付款收入囊中未来里程碑付款潜在总金额更是高达120亿美元创下了药物管线BD模式潜在总金额交易记录!
到了9月5日,恒瑞医药又官宣与美国Braveheart Bio公司就其自主研发的心肌肌球蛋白(Myosin)小分子抑制剂HRS-1893项目达成独家许可协议,首付款7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0.13亿美元+销售提成,彰显了恒瑞在BD领域的强劲势头。
如果说恒瑞和GSK的BD创下了潜在总金额交易记录,那么三生制药今年上半年3月与辉瑞的BD交易,就是“落袋为安”原理的最好实践——到手的钱才是真的!
具体而言,三生制药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的海外权益(不包括中国内地)授权给辉瑞(Pfizer),交易总金额达到60.5亿美元,其中首付款为12.5亿美元,创下了当时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首付款的最高纪录。类似的高额首付款,今年上半年还可找出来不少!
如果说药物管线合作是“授人以鱼”,那么平台合作就是“授人以渔”,其中蕴含的商机和潜在经济价值无疑更大——今年初,启德医药就完成了这样一桩操作!
2025年1月,启德医药与Biohaven就多靶点ADC药物开发达成技术授权合作,交易总额高达130亿美元,刷新了中国ADC出海交易的纪录。而这桩交易授权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将其核心技术平台授权给两家公司,用于未来ADC药物开发,为未来持续产生价值奠定了基础。

尾声

以上列举的各大企业具体事例,虽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但都是2025年初至今,中国创新药产业从“苦炼内功”,到走向世界的一个个侧面。而全世界的关注,已经表明,中国创新药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那么这条大道未来通向何方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