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中国作为胃癌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尽管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中国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仍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对于胃癌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但缺乏针对中国大规模人群的比较研究,这使得临床实践中难以准确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适用性。
胃癌治疗现状与挑战,
中国数据的缺失与补充
2025年3月,Journal of Hematology Onc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current landscap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nationwide cohort analysis”的文章,填补了这一空白。该研究利用国家癌症信息数据库的大规模数据,分析了2017年至2023年间中国53家顶级医院220,304名患者的临床数据,旨在全面了解中国胃癌的诊断、治疗现状及预后情况,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性队列研究,
多维度数据解析胃癌治疗现状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全国性队列研究,旨在全面评估中国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研究纳入了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来自中国27个省份53家顶级医院的220,304名患者。纳入标准包括:经临床诊断为胃癌、组织学确诊为胃腺癌,且诊断时间在研究期间内。排除标准为:多原发肿瘤患者以及非胃腺癌病理类型的患者。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为整体生存率(OS),次要评价指标包括不同治疗方案的分布情况。研究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及生存数据,全面评估了中国胃癌的治疗现状和预后情况。此外,研究还特别关注了不同年龄组、不同疾病阶段患者的治疗模式和生存差异,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胃癌治疗现状全景,
免疫治疗崭露头角
▌早期胃癌诊断比例上升,治疗模式多元化
研究发现,2017年至2023年间,中国早期(I-II期)胃癌的诊断比例显著上升至35.63%(图1b),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在胃癌早期筛查和诊断方面的进步。然而,与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相比,中国晚期胃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这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胃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工作。在治疗模式方面,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的一线和二线治疗中分别占比16.17%和23.28%,而在新辅助和辅助治疗中分别占比14.56%和5.00%。这些数据表明,免疫治疗在中国胃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加,尤其是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选择。此外,研究还发现,年轻患者(≤44岁)尽管肿瘤生物学行为更差,但预后更好,这可能与他们接受更积极的治疗方案有关(图1a)。
a. 整体胃癌患者的生存曲线。b. 按诊断阶段分组的生存曲线。
图1:Kaplan–Meier生存曲线
▌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与预后差异
在治疗方案的具体应用方面,研究详细分析了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以及一线和二线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差异。对于新辅助治疗,氟尿嘧啶和铂类药物联合化疗是最常见的方案,占比44.89%。这一方案的选择与国际指南推荐相符,显示出其在中国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在辅助治疗中,氟尿嘧啶单药治疗占比最高,为22.49%,而免疫治疗的使用比例为5.00%。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加,但在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仍相对有限。在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中,氟尿嘧啶和铂类药物联合化疗占比最高,为31.09%,而免疫治疗的应用比例为16.17%。在二线治疗中,免疫治疗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至23.28%,显示出其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重要性。这些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优化胃癌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生存率分析与预后因素
生存率分析显示,1年、2年、3年、4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4.07%、54.89%、44.21%、37.97%和33.53%(图1a)。不同阶段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I期85.07%、II期49.34%、III期35.56%和IV期13.15%。这些数据表明,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此外,研究还发现,女性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尤其是在早期阶段(I-II期),这可能与女性患者更倾向于接受早期筛查和更积极的治疗方案有关。此外,研究还分析了不同年龄组的生存差异,发现年轻患者(≤44岁)的预后相对较好,这可能与他们接受更积极的治疗方案有关。这些结果提示,年龄和性别可能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关注。
▌免疫治疗的显著优势与未来潜力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在一线和二线治疗中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接受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具体而言,一线治疗中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32个月,而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为12.71个月(HR [95% CI]: 0.89 [0.85–0.93]; P<0.001)。在二线治疗中,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35个月,而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为8.48个月(HR [95% CI]: 0.79 [0.74–0.85]; P<0.001)。这些数据表明,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免疫治疗的应用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此外,研究还发现,免疫治疗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疾病阶段的患者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这提示免疫治疗在未来胃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结
本文通过对2017年至2023年中国53家顶级医院220,304名胃癌患者的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胃癌诊断和治疗的现状。研究发现,早期胃癌的诊断比例有所提高,但晚期胃癌的治疗仍面临挑战。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的一线和二线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此外,研究还发现,年轻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这可能与他们接受更积极的治疗方案有关。这些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优化胃癌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大规模、全国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为未来的胃癌治疗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胃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情况,为制定更有效的胃癌防控策略和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Chen Y, Jia K, Xie Y, et al.The current landscap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nationwide cohort analysis[J]. Journal of Hematology Oncology, 2025, 18(1): 42.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导语: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中国作为胃癌高发地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近年来,尽管在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中国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仍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对于胃癌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但缺乏针对中国大规模人群的比较研究,这使得临床实践中难以准确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适用性。
胃癌治疗现状与挑战,
中国数据的缺失与补充
2025年3月,Journal of Hematology Oncology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current landscap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nationwide cohort analysis”的文章,填补了这一空白。该研究利用国家癌症信息数据库的大规模数据,分析了2017年至2023年间中国53家顶级医院220,304名患者的临床数据,旨在全面了解中国胃癌的诊断、治疗现状及预后情况,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性队列研究,
多维度数据解析胃癌治疗现状
本研究是一项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全国性队列研究,旨在全面评估中国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研究纳入了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来自中国27个省份53家顶级医院的220,304名患者。纳入标准包括:经临床诊断为胃癌、组织学确诊为胃腺癌,且诊断时间在研究期间内。排除标准为:多原发肿瘤患者以及非胃腺癌病理类型的患者。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为整体生存率(OS),次要评价指标包括不同治疗方案的分布情况。研究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及生存数据,全面评估了中国胃癌的治疗现状和预后情况。此外,研究还特别关注了不同年龄组、不同疾病阶段患者的治疗模式和生存差异,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胃癌治疗现状全景,
免疫治疗崭露头角
▌早期胃癌诊断比例上升,治疗模式多元化
研究发现,2017年至2023年间,中国早期(I-II期)胃癌的诊断比例显著上升至35.63%(图1b),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在胃癌早期筛查和诊断方面的进步。然而,与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相比,中国晚期胃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这提示需要进一步加强胃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工作。在治疗模式方面,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的一线和二线治疗中分别占比16.17%和23.28%,而在新辅助和辅助治疗中分别占比14.56%和5.00%。这些数据表明,免疫治疗在中国胃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加,尤其是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选择。此外,研究还发现,年轻患者(≤44岁)尽管肿瘤生物学行为更差,但预后更好,这可能与他们接受更积极的治疗方案有关(图1a)。
a. 整体胃癌患者的生存曲线。b. 按诊断阶段分组的生存曲线。
图1:Kaplan–Meier生存曲线
▌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与预后差异
在治疗方案的具体应用方面,研究详细分析了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以及一线和二线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差异。对于新辅助治疗,氟尿嘧啶和铂类药物联合化疗是最常见的方案,占比44.89%。这一方案的选择与国际指南推荐相符,显示出其在中国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在辅助治疗中,氟尿嘧啶单药治疗占比最高,为22.49%,而免疫治疗的使用比例为5.00%。这些数据表明,尽管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加,但在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仍相对有限。在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中,氟尿嘧啶和铂类药物联合化疗占比最高,为31.09%,而免疫治疗的应用比例为16.17%。在二线治疗中,免疫治疗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至23.28%,显示出其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重要性。这些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助于优化胃癌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生存率分析与预后因素
生存率分析显示,1年、2年、3年、4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4.07%、54.89%、44.21%、37.97%和33.53%(图1a)。不同阶段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I期85.07%、II期49.34%、III期35.56%和IV期13.15%。这些数据表明,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此外,研究还发现,女性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尤其是在早期阶段(I-II期),这可能与女性患者更倾向于接受早期筛查和更积极的治疗方案有关。此外,研究还分析了不同年龄组的生存差异,发现年轻患者(≤44岁)的预后相对较好,这可能与他们接受更积极的治疗方案有关。这些结果提示,年龄和性别可能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关注。
▌免疫治疗的显著优势与未来潜力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在一线和二线治疗中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接受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具体而言,一线治疗中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4.32个月,而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为12.71个月(HR [95% CI]: 0.89 [0.85–0.93]; P<0.001)。在二线治疗中,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0.35个月,而其他治疗方案的患者为8.48个月(HR [95% CI]: 0.79 [0.74–0.85]; P<0.001)。这些数据表明,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尤其是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免疫治疗的应用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此外,研究还发现,免疫治疗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疾病阶段的患者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这提示免疫治疗在未来胃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结
本文通过对2017年至2023年中国53家顶级医院220,304名胃癌患者的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胃癌诊断和治疗的现状。研究发现,早期胃癌的诊断比例有所提高,但晚期胃癌的治疗仍面临挑战。免疫治疗在晚期胃癌的一线和二线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此外,研究还发现,年轻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这可能与他们接受更积极的治疗方案有关。这些发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有助于优化胃癌的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大规模、全国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为未来的胃癌治疗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胃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现状和预后情况,为制定更有效的胃癌防控策略和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Chen Y, Jia K, Xie Y, et al.The current landscape of gastric cancer and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nationwide cohort analysis[J]. Journal of Hematology Oncology, 2025, 18(1): 42.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