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固态电池,映照二线厂商的渴望与巨头的冷静。
撰文 |小村
出品 | 光伏Time
2025年以来,半固态电池相关动态密集出现,南都电源签下2.8GWh储能大单、清陶能源与上汽合作即将量产MG4车型、孚能科技在半年报中强调固态研发进展、欣旺达披“三代路线。
似乎半固态电池已经踩在了风口上。
过去二十年,中国电池行业几乎是靠一次次换代走到今天,从铅酸到锂电,从三元到磷酸铁锂,每一次技术切换都伴随一批企业的兴衰。到了2025年,半固态电池被推上台前。它既不像三元对磷酸铁锂那样泾渭分明,又不像钠离子那样全新彻底,而是夹在中间,带着一种过渡技术的暧昧气质。
但正因为暧昧,才让局势更复杂。南都电源、清陶能源等二线厂商把它当成重返舞台的筹码,押上订单、融资和声量。
于是,半固态电池成了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缺位者的渴望,也是巨头的冷静。
半固态浪潮
“续航1000公里”“高温不自燃”——2024年前后,随着智己L6、广汽昊铂等车型相继打出固态/半固态电池概念,市场情绪迅速被点燃。然而,喧嚣背后很快出现落差。广汽昊铂一度在微博宣称“100%全固态电解质”,最终却承认真正装车至少要两年,引发失望。
真正落地到消费者手中的,是蔚来。2023年底,蔚来宣布推出150kWh半固态电池包,单体能量密度360Wh/kg,整包260Wh/kg,并于2024年6月完成首批交付。实测显示,ET7/ET5车型续航突破1000公里,成为半固态上车的里程碑。但代价同样直白,一块电池造价接近一辆整车,因此采取“租用不出售”,消费者只能额外付费体验超长续航。蔚来的示范说明,半固态在乘用车领域更多是技术展示,商业化盈利仍待时日。
而在储能端,半固态却找到了更大的舞台。2025年8月,南都电源宣布中标2.8GWh独立储能项目,涵盖深圳电网调峰与汕尾海上风电,采用自主研发的314Ah半固态电芯。这是全球首个吉瓦时级半固态储能项目,被视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的信号。南都电源的电芯通过“固液混合电解质+高熔点聚合物隔膜”抑制锂枝晶,提高安全性,同时保持导电率,成为翻身筹码。
与此同时,清陶能源在储能市场也频频落子。其314Ah电池已进入三峡新能源的示范项目,预计2025年出货量突破3GWh;卫蓝新能源则在通信备电和数据中心应用中积累装机。
行业统计显示,2025年以来国内公开的半固态储能项目累计规模已超过6GWh。随着成本逐步下降,目前半固态储能电芯价格已降至0.8–1.2元/Wh,系统成本1–1.5元/Wh,仅比磷酸铁锂高出约5%。当安全优势与经济可行性叠加,半固态电池正成为储能环节的新宠。
可以说,车企端的“声量”与储能端的“落地”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更像是概念秀,后者已进入实用化起跑线。半固态电池的风暴,正是在这种冷热交织的氛围中席卷开来。
二线企业激进突围
在半固态这条新赛道上,最激进的不是行业巨头,而是那些在既有格局中缺位的二线厂商。它们没有庞大市占率的庇护,却看见了换道超车的窗口,愿意用更快的决策和更高的风险,去打这场背水之战。
南都电源是老牌转型的典型。曾长期依赖铅酸和再生铅业务,新能源大潮中一度陷入困境。2025年上半年,公司痛下决心缩减再生铅,转而押注固态与储能。转型带来阵痛,营收下滑三成,但二季度单季已重新盈利。8月,公司拿下全球首个2.8GWh半固态储能项目,覆盖深圳电网调峰和汕尾海上风电,采用自主研发的314Ah电芯。这不仅是一笔大单,更是“二次创业”的赌注,南都电源要用半固态重建存在感。
清陶能源则代表新锐崛起。2016年创办、估值已超240亿元,背后有南策文院士团队和上汽、广汽等车企加持。上汽持股约15%,并与清陶成立“上汽清陶”,喊出2025年实现10万辆固态车的目标。智己L6光年版就是清陶的舞台,搭载其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68Wh/kg,续航超1000公里。声量惊人,但产线有限、财务仍亏。清陶的算盘很清楚,抢占“固态先锋”的名号,用资本与车企资源拉升估值。
卫蓝新能源走的则是“声量+应用”的双轨。与蔚来联合开发的150kWh半固态电池包,是国内首批真正上车的案例;同时,它又与广东国资合作,在珠海建设半固态储能产线,切入通信和数据中心。卫蓝新能源选择从高端电动车切入,再向储能延伸,既要做技术标杆,也要做规模。
老将国轩高科则是另一种姿态。错过三元锂风口后,国轩高调宣布“五年之内是半固态的天下”。2023年发布全固态“金石”电池,2025年5月公布70Ah电芯能量密度达350Wh/kg,相关中试线已打通。消息一出,公司股价三天暴涨近30%。国轩高科明知短期难有业绩贡献,却必须用高调表态证明自己还在牌桌上。
在这股风暴中,孚能、蜂巢、亿纬、欣旺达等厂商也纷纷亮相,有人展示循环寿命5000次的软包样品,有人规划2026年小批量全固态。虽然大多仍处于中试或样品阶段,但共同传递出一个信号——在多条技术路线并行的当下,半固态是二线厂商最容易被看见的故事。它不必像全固态那样遥远,也不像钠电池那样不确定,而是能在窗口期里,用项目、样品和合作快速形成舞台。”。
这就是二线的突围逻辑,在液态锂电的残酷竞争中无力撼动巨头,就用半固态制造存在感。有人拿订单背书,有人靠资本加持,有人用声量抢头条。无论路径不同,核心都是一样的,哪怕全固态还远在2030,半固态也足以撑起一次行业翻身的机会。
头部稳健?
与二线厂商的激进突围相比,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龙头显得冷静许多。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对固态或半固态无动于衷,相反,他们早已投入多年,但推进节奏更稳健。宁德董事长曾毓群就曾直言:“固态研发已做了10年,但要真正商业化仍有诸多难关。”他公开质疑部分竞品的量产时间表,强调耐久性与安全性仍是绕不过的坎。
比亚迪的表态同样谨慎。公司在2025年给出的时间线是:2025年启动试装,2027年前后小批量上车,真正的大规模量产要等到2030年左右。这与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的判断基本一致:全固态的产业化拐点大概率在2030年前后。对龙头而言,抢首发远不如保证技术可靠。
路线选择上,巨头与二线存在分歧。清陶、卫蓝等新兴公司主攻氧化物/聚合物体系,虽然更容易做成半固态产品,但终极能量密度有限。宁德时代、比亚迪则押注硫化物体系——离子电导率更高、潜力更大,却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宁德首席科学家吴凯曾表示,固态研发成熟度目前只有4分,目标到2027年提升至7–8分,届时才可能小批量试产。这种稳扎稳打,也意味着他们不会像清陶那样急于把半固态推向乘用车,而是选择折中路径。
2023年上海车展,宁德时代发布“凝聚态电池”,号称单体能量密度500Wh/kg。这种介于液态与全固态之间的技术,本质上也是半固态,但宁德更倾向于先在航空航天等特种领域落地,再逐步推向车规市场。
这种打法既展示了技术实力,又避免过早卷入低价竞争。比亚迪则被传正在研发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硫化物电解质的固态方案,目标比能量400Wh/kg,计划2027年试产60Ah电芯,用于高端车型。与其说他们是保守,不如说是选择了更高风险、更高回报的路线。
对龙头来说,稳定压倒一切。它们掌握着大部分市场份额,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必须万无一失。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包造价高达25万元,相当于普通电池的三倍,直接推高整车售价8–10万元。这样的代价如果贸然大规模推广,风险巨大。巨头们宁可在实验室和中试线上耗时间,也不会为短期声量去冒险。
从格局看,二线厂商的激进与龙头的审慎形成对照。前者需要半固态讲故事、抢市场;后者则靠现有液态锂电维持现金流和份额,把更多筹码押在全固态。
业内预计,到2025年中国半固态电池出货量或达20GWh,占动力电池装车量约1%;到2030年,半固态与全固态总出货量有望超过600GWh,成为新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张力,正是当下产业演化的缩影。二线厂商甘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订单和融资换存在感;头部企业则选择马拉松式的节奏,用时间换确定性。
结果是,二线的试错为行业提供数据和配套,头部的坚守则避免了一哄而上的浪费。中国动力电池因此形成了“小步快跑、稳中求进”的独特节奏。可以预见,随着2025年前后首批半固态项目反馈落地,技术会从“概念”走向“应用”;而到2030年前后,全固态若能突破,今天的突围与坚守两方,都将在新的舞台上再次相遇。
原文标题 : 半固态电池狂飙,只是二线厂商的一场豪赌?
半固态电池,映照二线厂商的渴望与巨头的冷静。
撰文 |小村
出品 | 光伏Time
2025年以来,半固态电池相关动态密集出现,南都电源签下2.8GWh储能大单、清陶能源与上汽合作即将量产MG4车型、孚能科技在半年报中强调固态研发进展、欣旺达披“三代路线。
似乎半固态电池已经踩在了风口上。
过去二十年,中国电池行业几乎是靠一次次换代走到今天,从铅酸到锂电,从三元到磷酸铁锂,每一次技术切换都伴随一批企业的兴衰。到了2025年,半固态电池被推上台前。它既不像三元对磷酸铁锂那样泾渭分明,又不像钠离子那样全新彻底,而是夹在中间,带着一种过渡技术的暧昧气质。
但正因为暧昧,才让局势更复杂。南都电源、清陶能源等二线厂商把它当成重返舞台的筹码,押上订单、融资和声量。
于是,半固态电池成了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缺位者的渴望,也是巨头的冷静。
半固态浪潮
“续航1000公里”“高温不自燃”——2024年前后,随着智己L6、广汽昊铂等车型相继打出固态/半固态电池概念,市场情绪迅速被点燃。然而,喧嚣背后很快出现落差。广汽昊铂一度在微博宣称“100%全固态电解质”,最终却承认真正装车至少要两年,引发失望。
真正落地到消费者手中的,是蔚来。2023年底,蔚来宣布推出150kWh半固态电池包,单体能量密度360Wh/kg,整包260Wh/kg,并于2024年6月完成首批交付。实测显示,ET7/ET5车型续航突破1000公里,成为半固态上车的里程碑。但代价同样直白,一块电池造价接近一辆整车,因此采取“租用不出售”,消费者只能额外付费体验超长续航。蔚来的示范说明,半固态在乘用车领域更多是技术展示,商业化盈利仍待时日。
而在储能端,半固态却找到了更大的舞台。2025年8月,南都电源宣布中标2.8GWh独立储能项目,涵盖深圳电网调峰与汕尾海上风电,采用自主研发的314Ah半固态电芯。这是全球首个吉瓦时级半固态储能项目,被视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的信号。南都电源的电芯通过“固液混合电解质+高熔点聚合物隔膜”抑制锂枝晶,提高安全性,同时保持导电率,成为翻身筹码。
与此同时,清陶能源在储能市场也频频落子。其314Ah电池已进入三峡新能源的示范项目,预计2025年出货量突破3GWh;卫蓝新能源则在通信备电和数据中心应用中积累装机。
行业统计显示,2025年以来国内公开的半固态储能项目累计规模已超过6GWh。随着成本逐步下降,目前半固态储能电芯价格已降至0.8–1.2元/Wh,系统成本1–1.5元/Wh,仅比磷酸铁锂高出约5%。当安全优势与经济可行性叠加,半固态电池正成为储能环节的新宠。
可以说,车企端的“声量”与储能端的“落地”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更像是概念秀,后者已进入实用化起跑线。半固态电池的风暴,正是在这种冷热交织的氛围中席卷开来。
二线企业激进突围
在半固态这条新赛道上,最激进的不是行业巨头,而是那些在既有格局中缺位的二线厂商。它们没有庞大市占率的庇护,却看见了换道超车的窗口,愿意用更快的决策和更高的风险,去打这场背水之战。
南都电源是老牌转型的典型。曾长期依赖铅酸和再生铅业务,新能源大潮中一度陷入困境。2025年上半年,公司痛下决心缩减再生铅,转而押注固态与储能。转型带来阵痛,营收下滑三成,但二季度单季已重新盈利。8月,公司拿下全球首个2.8GWh半固态储能项目,覆盖深圳电网调峰和汕尾海上风电,采用自主研发的314Ah电芯。这不仅是一笔大单,更是“二次创业”的赌注,南都电源要用半固态重建存在感。
清陶能源则代表新锐崛起。2016年创办、估值已超240亿元,背后有南策文院士团队和上汽、广汽等车企加持。上汽持股约15%,并与清陶成立“上汽清陶”,喊出2025年实现10万辆固态车的目标。智己L6光年版就是清陶的舞台,搭载其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68Wh/kg,续航超1000公里。声量惊人,但产线有限、财务仍亏。清陶的算盘很清楚,抢占“固态先锋”的名号,用资本与车企资源拉升估值。
卫蓝新能源走的则是“声量+应用”的双轨。与蔚来联合开发的150kWh半固态电池包,是国内首批真正上车的案例;同时,它又与广东国资合作,在珠海建设半固态储能产线,切入通信和数据中心。卫蓝新能源选择从高端电动车切入,再向储能延伸,既要做技术标杆,也要做规模。
老将国轩高科则是另一种姿态。错过三元锂风口后,国轩高调宣布“五年之内是半固态的天下”。2023年发布全固态“金石”电池,2025年5月公布70Ah电芯能量密度达350Wh/kg,相关中试线已打通。消息一出,公司股价三天暴涨近30%。国轩高科明知短期难有业绩贡献,却必须用高调表态证明自己还在牌桌上。
在这股风暴中,孚能、蜂巢、亿纬、欣旺达等厂商也纷纷亮相,有人展示循环寿命5000次的软包样品,有人规划2026年小批量全固态。虽然大多仍处于中试或样品阶段,但共同传递出一个信号——在多条技术路线并行的当下,半固态是二线厂商最容易被看见的故事。它不必像全固态那样遥远,也不像钠电池那样不确定,而是能在窗口期里,用项目、样品和合作快速形成舞台。”。
这就是二线的突围逻辑,在液态锂电的残酷竞争中无力撼动巨头,就用半固态制造存在感。有人拿订单背书,有人靠资本加持,有人用声量抢头条。无论路径不同,核心都是一样的,哪怕全固态还远在2030,半固态也足以撑起一次行业翻身的机会。
头部稳健?
与二线厂商的激进突围相比,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行业龙头显得冷静许多。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对固态或半固态无动于衷,相反,他们早已投入多年,但推进节奏更稳健。宁德董事长曾毓群就曾直言:“固态研发已做了10年,但要真正商业化仍有诸多难关。”他公开质疑部分竞品的量产时间表,强调耐久性与安全性仍是绕不过的坎。
比亚迪的表态同样谨慎。公司在2025年给出的时间线是:2025年启动试装,2027年前后小批量上车,真正的大规模量产要等到2030年左右。这与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的判断基本一致:全固态的产业化拐点大概率在2030年前后。对龙头而言,抢首发远不如保证技术可靠。
路线选择上,巨头与二线存在分歧。清陶、卫蓝等新兴公司主攻氧化物/聚合物体系,虽然更容易做成半固态产品,但终极能量密度有限。宁德时代、比亚迪则押注硫化物体系——离子电导率更高、潜力更大,却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宁德首席科学家吴凯曾表示,固态研发成熟度目前只有4分,目标到2027年提升至7–8分,届时才可能小批量试产。这种稳扎稳打,也意味着他们不会像清陶那样急于把半固态推向乘用车,而是选择折中路径。
2023年上海车展,宁德时代发布“凝聚态电池”,号称单体能量密度500Wh/kg。这种介于液态与全固态之间的技术,本质上也是半固态,但宁德更倾向于先在航空航天等特种领域落地,再逐步推向车规市场。
这种打法既展示了技术实力,又避免过早卷入低价竞争。比亚迪则被传正在研发高镍正极+硅基负极+硫化物电解质的固态方案,目标比能量400Wh/kg,计划2027年试产60Ah电芯,用于高端车型。与其说他们是保守,不如说是选择了更高风险、更高回报的路线。
对龙头来说,稳定压倒一切。它们掌握着大部分市场份额,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必须万无一失。蔚来150kWh半固态电池包造价高达25万元,相当于普通电池的三倍,直接推高整车售价8–10万元。这样的代价如果贸然大规模推广,风险巨大。巨头们宁可在实验室和中试线上耗时间,也不会为短期声量去冒险。
从格局看,二线厂商的激进与龙头的审慎形成对照。前者需要半固态讲故事、抢市场;后者则靠现有液态锂电维持现金流和份额,把更多筹码押在全固态。
业内预计,到2025年中国半固态电池出货量或达20GWh,占动力电池装车量约1%;到2030年,半固态与全固态总出货量有望超过600GWh,成为新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张力,正是当下产业演化的缩影。二线厂商甘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订单和融资换存在感;头部企业则选择马拉松式的节奏,用时间换确定性。
结果是,二线的试错为行业提供数据和配套,头部的坚守则避免了一哄而上的浪费。中国动力电池因此形成了“小步快跑、稳中求进”的独特节奏。可以预见,随着2025年前后首批半固态项目反馈落地,技术会从“概念”走向“应用”;而到2030年前后,全固态若能突破,今天的突围与坚守两方,都将在新的舞台上再次相遇。
原文标题 : 半固态电池狂飙,只是二线厂商的一场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