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烧钱大战结束了?巨头们下一步怎么走

智车科技

2周前

最关键的是,新业务(主要就是外卖)亏损扩到了148亿。...京东想靠外卖拉新用户、带商超销售,在数据上确实有效果,外卖新用户买商超的比例涨了35%,日用百货也涨了16%,可架不住外卖太烧钱,赚的还没烧的多。

烧钱终有尽头,拼“硬实力”的时代来了。

文|郑久宇 编|杨肖若

出品|商业秀

2025年的外卖江湖,堪称“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美团、阿里、京东三家巨头,把外卖市场搅成了“三国杀”的战场,烧钱成为主题。

从二季度开打至今,烧钱大战就没停过。而随着最近各家先后发布二季度财报,战况有了新的进展。

根据瑞银报告给出的新的市场格局:从过去的“741”(美团74%、饿了么13%、其他7%)变成了“631”(美团65%、饿了么28%、京东7%)。

只是,这场撒钱不眨眼的日子,要结束了吗?

本文将从财报数据、生态打法以及当前最火的AI布局三个维度,来分析三家巨头接下来会怎么走。

01三家烧钱烧到“肉疼”,250亿投入换不来长久

财报数字背后,全是三家真金白银的消耗。

交银国际测算过,仅仅是2025年二季度,这三家在外卖上的投入就达到250亿元。钱花出去了,利润却集体“跳水”。

作为外卖市场的老大哥,美团二季度营收为918.4亿,同比则增涨了11.7%。乍一看挺光鲜,可再往下翻净利润,直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经调整净利润只剩14.93亿,同比跌了89%。并且核心的本地商业板块更惨,经营利润暴跌75.6%,利润率从之前的25.1%一下子掉到5.7%,几乎是从“赚钱”变成“勉强不亏太多”。

为了守住65%的市场份额,美团今年二季度的补贴、推广费跟流水似的往外泼。我们在上一篇《美团净利润暴跌,王兴表态却赢了》中提及,

美团为了守住地盘,只能被迫“接招”,不过这背后的成本也在瞬间飙升。

从销售成本来看,美团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成本增速远超营收,骑手补贴成为重大负担。2025年第二季度美团的销售成本为614.2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83.61亿元同比增长27%,销售成本的增速远超营收增速11.7%,销售成本率由58.8%增长至66.9%,对应毛利率大幅下降。

从期间费用角度看,受外卖大战非理性竞争影响,营销开支大幅增加且增长幅度远超营收增幅。2025年第二季度,美团销售及营销开支激增51.8%,达到225.19亿元。这意味着,美团比去年同期多花了77亿元用于推广、广告和用户激励。

美团8月还宣布要搞“中小商户发展扶持计划”,给商家发助力金,这意味着后续成本还得涨,短期业绩压力只会更大。

当然,京东这边也好不到哪去。二季度营收超3500亿,同比涨22.4%,规模看着吓人,但净利润直接腰斩,只剩62亿。最关键的是,新业务(主要就是外卖)亏损扩到了148亿。京东想靠外卖拉新用户、带商超销售,在数据上确实有效果,外卖新用户买商超的比例涨了35%,日用百货也涨了16%,可架不住外卖太烧钱,赚的还没烧的多。

再来看阿里,可谓“家大业大”,二季度营收2476.52亿,同比涨2%,Non-GAAP净利润335.1亿,看起来比前两家稳,但也同比跌去了17.65%。

它的营销费用同比涨了62.64%,其中大半都砸在了外卖补贴上。虽说阿里有5856亿现金储备当“弹药库”,但是架不住这么持续撒钱,再厚的家底,也得掂量一下。

关键在于,随着监管层的“出手”,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三家平台,它们都一致表态,说要抵制恶性竞争、规范补贴。

那么,靠砸钱抢用户的玩法,是不是真的要到头了?

02各有各的算盘,谁是赢家?

财报只是结果,真正决定未来的是各家的生态打法。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场大战最初由京东掀起,但阿里“换帅”后战略性加入,让事态超出预期。

今年4月阿里把饿了么整合进“淘宝闪购”,不单独算外卖的小账,而是算整个电商生态的大账。结果也很明显,淘宝闪购4个月就拉了3亿月活用户,日订单峰值冲到1.2亿单,还带得手淘8月DAU涨了20%,广告和客户管理业务也跟着提效,甚至省了不少淘宝本身的营销费。

就像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所说,“我们不会单独看外卖的盈利情况,考虑到电商的综合收益,闪购对平台整体是正向的。”

不过,阿里也存在一定隐患。现在靠补贴拉来的用户,等补贴停了能不能留得住?配送体验、商家服务这些“硬功夫”,还要继续再下点心思。

美团一直靠“本地生活”吃饭,外卖就是它的核心基本盘。这么多年攒下的骑手网络、商家资源,还有成熟的配送体系,可以说是它最硬的底气。

可这也伴随着问题,那就是现在光靠烧钱守份额,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如何在不丢市场的前提下把利润拉回来,或许是美团现在最头疼的事,毕竟总不能一直“赔本赚吆喝”。

京东的思路很明确,把外卖融进自己的零售生态里,靠供应链打差异化。比如搞“七鲜小厨”,用自己的供应链优势做特色供给,想靠“外卖带零售”的路子打开局面。

从数据来看,外卖确实帮它带火了商超和日用百货,但外卖本身还在亏损期,怎么把“带动效应”变成真金白银的盈利,京东还得慢慢摸索,总不能一直靠其他业务“输血”外卖。

03 AI成未来的“胜负手”?谁在真发力?

互联网行业早就过了一靠烧钱取胜的阶段,这样的故事也不再性感。当下的外卖以及即时零售市场,过度竞争正在变成一种畸形的 “内卷”,各大平台陷入补贴竞赛的漩涡,都在以低价和高额补贴来吸引用户和商家,却忽视了商业的本质和人文关怀。

当然,光靠烧钱和生态还不够,AI才是未来的“硬通货”,外卖行业也不例外。

数据显示,仅二季度,阿里在云计算和AI的资本支出就有386亿,同比涨220%,过去四个季度累计投了超1000亿。

这些投入也让阿里收到了阶段性的回报,二季度阿里云营收近334亿,同比涨26%,创三年最快增速,AI相关产品收入更是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

反映在外卖业务上,饿了么的“全息盾”系统1分钟就能识别违规店铺,效率比以前得到了明显提高,“明厨亮灶感知平台”还能靠AI盯后厨安全。

美团最近也有动作,比如开源大模型LongCat-Flash-Chat,用“AI数字员工”提升骑手配送效率。还有第四代无人机,拿到了全国首张低空物流运营许可,看得出来,美团想靠AI降本增效,帮外卖业务“减负”。

不过业内认为,这和阿里的“全域落地”相比,美团更像是“单点突破”,还没形成规模效应。

京东在AI上虽有布局,比如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推出了JoyAI大模型,但目前还没看到和外卖业务深度结合的成果,多少有点“雷声大雨点小”。还要拿出实打实的落地案例,不然炫技也只是“空中楼阁”。

结语:烧钱终有尽头,拼“硬实力”的时代来了

这场外卖“三国杀”的烧钱盛宴,商业秀认为,大概率是要快画上句号了。接下来的外卖市场,拼的不再是“谁钱多”,而是生态协同能不能落地、AI能不能真提效、服务能不能留住用户。

阿里现在在生态和AI上占了一定先机,京东有足够的供应链优势但需要加速落地,美团则是要尽快找到“守份额”和“赚利润”的平衡点。

巨头们的较量进入下半场,最终拼的是谁要想站稳脚跟,就要把“烧钱”的力气,真正转化成科技和服务的“硬实力”。

毕竟,外卖市场的用户,最终认的还是“送得快、吃得放心、用得省心”。「完」

原文标题 : 外卖烧钱大战结束了?巨头们下一步怎么走

最关键的是,新业务(主要就是外卖)亏损扩到了148亿。...京东想靠外卖拉新用户、带商超销售,在数据上确实有效果,外卖新用户买商超的比例涨了35%,日用百货也涨了16%,可架不住外卖太烧钱,赚的还没烧的多。

烧钱终有尽头,拼“硬实力”的时代来了。

文|郑久宇 编|杨肖若

出品|商业秀

2025年的外卖江湖,堪称“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美团、阿里、京东三家巨头,把外卖市场搅成了“三国杀”的战场,烧钱成为主题。

从二季度开打至今,烧钱大战就没停过。而随着最近各家先后发布二季度财报,战况有了新的进展。

根据瑞银报告给出的新的市场格局:从过去的“741”(美团74%、饿了么13%、其他7%)变成了“631”(美团65%、饿了么28%、京东7%)。

只是,这场撒钱不眨眼的日子,要结束了吗?

本文将从财报数据、生态打法以及当前最火的AI布局三个维度,来分析三家巨头接下来会怎么走。

01三家烧钱烧到“肉疼”,250亿投入换不来长久

财报数字背后,全是三家真金白银的消耗。

交银国际测算过,仅仅是2025年二季度,这三家在外卖上的投入就达到250亿元。钱花出去了,利润却集体“跳水”。

作为外卖市场的老大哥,美团二季度营收为918.4亿,同比则增涨了11.7%。乍一看挺光鲜,可再往下翻净利润,直接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经调整净利润只剩14.93亿,同比跌了89%。并且核心的本地商业板块更惨,经营利润暴跌75.6%,利润率从之前的25.1%一下子掉到5.7%,几乎是从“赚钱”变成“勉强不亏太多”。

为了守住65%的市场份额,美团今年二季度的补贴、推广费跟流水似的往外泼。我们在上一篇《美团净利润暴跌,王兴表态却赢了》中提及,

美团为了守住地盘,只能被迫“接招”,不过这背后的成本也在瞬间飙升。

从销售成本来看,美团2025年第二季度销售成本增速远超营收,骑手补贴成为重大负担。2025年第二季度美团的销售成本为614.2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83.61亿元同比增长27%,销售成本的增速远超营收增速11.7%,销售成本率由58.8%增长至66.9%,对应毛利率大幅下降。

从期间费用角度看,受外卖大战非理性竞争影响,营销开支大幅增加且增长幅度远超营收增幅。2025年第二季度,美团销售及营销开支激增51.8%,达到225.19亿元。这意味着,美团比去年同期多花了77亿元用于推广、广告和用户激励。

美团8月还宣布要搞“中小商户发展扶持计划”,给商家发助力金,这意味着后续成本还得涨,短期业绩压力只会更大。

当然,京东这边也好不到哪去。二季度营收超3500亿,同比涨22.4%,规模看着吓人,但净利润直接腰斩,只剩62亿。最关键的是,新业务(主要就是外卖)亏损扩到了148亿。京东想靠外卖拉新用户、带商超销售,在数据上确实有效果,外卖新用户买商超的比例涨了35%,日用百货也涨了16%,可架不住外卖太烧钱,赚的还没烧的多。

再来看阿里,可谓“家大业大”,二季度营收2476.52亿,同比涨2%,Non-GAAP净利润335.1亿,看起来比前两家稳,但也同比跌去了17.65%。

它的营销费用同比涨了62.64%,其中大半都砸在了外卖补贴上。虽说阿里有5856亿现金储备当“弹药库”,但是架不住这么持续撒钱,再厚的家底,也得掂量一下。

关键在于,随着监管层的“出手”,市场监管总局约谈三家平台,它们都一致表态,说要抵制恶性竞争、规范补贴。

那么,靠砸钱抢用户的玩法,是不是真的要到头了?

02各有各的算盘,谁是赢家?

财报只是结果,真正决定未来的是各家的生态打法。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场大战最初由京东掀起,但阿里“换帅”后战略性加入,让事态超出预期。

今年4月阿里把饿了么整合进“淘宝闪购”,不单独算外卖的小账,而是算整个电商生态的大账。结果也很明显,淘宝闪购4个月就拉了3亿月活用户,日订单峰值冲到1.2亿单,还带得手淘8月DAU涨了20%,广告和客户管理业务也跟着提效,甚至省了不少淘宝本身的营销费。

就像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所说,“我们不会单独看外卖的盈利情况,考虑到电商的综合收益,闪购对平台整体是正向的。”

不过,阿里也存在一定隐患。现在靠补贴拉来的用户,等补贴停了能不能留得住?配送体验、商家服务这些“硬功夫”,还要继续再下点心思。

美团一直靠“本地生活”吃饭,外卖就是它的核心基本盘。这么多年攒下的骑手网络、商家资源,还有成熟的配送体系,可以说是它最硬的底气。

可这也伴随着问题,那就是现在光靠烧钱守份额,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如何在不丢市场的前提下把利润拉回来,或许是美团现在最头疼的事,毕竟总不能一直“赔本赚吆喝”。

京东的思路很明确,把外卖融进自己的零售生态里,靠供应链打差异化。比如搞“七鲜小厨”,用自己的供应链优势做特色供给,想靠“外卖带零售”的路子打开局面。

从数据来看,外卖确实帮它带火了商超和日用百货,但外卖本身还在亏损期,怎么把“带动效应”变成真金白银的盈利,京东还得慢慢摸索,总不能一直靠其他业务“输血”外卖。

03 AI成未来的“胜负手”?谁在真发力?

互联网行业早就过了一靠烧钱取胜的阶段,这样的故事也不再性感。当下的外卖以及即时零售市场,过度竞争正在变成一种畸形的 “内卷”,各大平台陷入补贴竞赛的漩涡,都在以低价和高额补贴来吸引用户和商家,却忽视了商业的本质和人文关怀。

当然,光靠烧钱和生态还不够,AI才是未来的“硬通货”,外卖行业也不例外。

数据显示,仅二季度,阿里在云计算和AI的资本支出就有386亿,同比涨220%,过去四个季度累计投了超1000亿。

这些投入也让阿里收到了阶段性的回报,二季度阿里云营收近334亿,同比涨26%,创三年最快增速,AI相关产品收入更是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

反映在外卖业务上,饿了么的“全息盾”系统1分钟就能识别违规店铺,效率比以前得到了明显提高,“明厨亮灶感知平台”还能靠AI盯后厨安全。

美团最近也有动作,比如开源大模型LongCat-Flash-Chat,用“AI数字员工”提升骑手配送效率。还有第四代无人机,拿到了全国首张低空物流运营许可,看得出来,美团想靠AI降本增效,帮外卖业务“减负”。

不过业内认为,这和阿里的“全域落地”相比,美团更像是“单点突破”,还没形成规模效应。

京东在AI上虽有布局,比如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推出了JoyAI大模型,但目前还没看到和外卖业务深度结合的成果,多少有点“雷声大雨点小”。还要拿出实打实的落地案例,不然炫技也只是“空中楼阁”。

结语:烧钱终有尽头,拼“硬实力”的时代来了

这场外卖“三国杀”的烧钱盛宴,商业秀认为,大概率是要快画上句号了。接下来的外卖市场,拼的不再是“谁钱多”,而是生态协同能不能落地、AI能不能真提效、服务能不能留住用户。

阿里现在在生态和AI上占了一定先机,京东有足够的供应链优势但需要加速落地,美团则是要尽快找到“守份额”和“赚利润”的平衡点。

巨头们的较量进入下半场,最终拼的是谁要想站稳脚跟,就要把“烧钱”的力气,真正转化成科技和服务的“硬实力”。

毕竟,外卖市场的用户,最终认的还是“送得快、吃得放心、用得省心”。「完」

原文标题 : 外卖烧钱大战结束了?巨头们下一步怎么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