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H1:稳中有进,展较强韧性
2025H2:砥砺前行,铸发展新篇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展现较强韧性。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GDP为2.6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九,排名较2024年上半年无变化;GDP增速5.1%,高于年初预期目标(5%),但低于全国平均增速(5.3%),增速排名居全国尾部。
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速(6.2%)排名全国第八、直辖市第二(居北京14.1%之后)。分领域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7.9%,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9.8%。
消费方面,维持低迷态势。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远低于全国水平(5.0%),排名全国倒数第三。
进出口方面,关税冲击下展现较强韧性。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进出口总额2.15万亿元,排名全国第四;同比增长2.4%,增速较2024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出口方面,2025年上半年每月出口额环比增长均保持在20%以上。从商品品类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8%,增速较上年提升7.7个百分点。
“五个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市主要金融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6.6%。全球金融中心GFCI(37)排名第八位。国际贸易中心能级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4%。航运枢纽功能不断增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强化,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4.4%左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服务业“压舱石”作用突出,金融业支撑强、高技术服务业增长快。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07万亿元,同比增长5.4%。金融业是上海服务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金融业保持高速发展,增加值4500.81亿元,占全市GDP的17%;同比增长8.8%。金融业增加值总量及增速分别居全国三大金融中心(沪、京、深)第一和第二位。同期,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
新旧动能转换效果初显,三大先导产业持续发力,上海市工业经济强势突破。
2025年以来,上海市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眼产业高端化,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虽仍低于全国线(6.4%),但却是自2024年以来首次突破3%以下的增速区间,升至近两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高速发展,产值同比增长21.7%。同期,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持续发力,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分别增长12.3%、11.7%和4.4%。
新能源汽车的滑铁卢,上海汽车产业困境怎么破?
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业格局正进行新一轮重塑。2025年上半年,安徽省以149.95万辆汽车产量、73.09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登顶全国第一,终结了广东省自2016年以来连续近十年的“汽车第一大省”的纪录。相较于头部省份的“红红火火”,上海市汽车产业的表现则是“冷冷清清”。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汽车产量(规上)81.05万辆,同比下降1.4%,产量排名从上年同期的全国第五跌至第八。
“成也萧何败萧何”。新能源汽车曾是推动上海汽车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特别是特斯拉落地上海,推动了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然而,自2024年以来,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比亚迪等国内车企对特斯拉的“围剿”,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单一企业依赖的风险逐步显现,2025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规上)47.78万辆,同比下降12.8%,产量排名从上年同期的全国第二跌至第七。
未来,上海将继续发挥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优势,持续推动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联化、共享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大力提升研发设计、试验试制、智能制造、出行服务等全产业链能级;积极促进汽车与5G通信、物联网、智能交通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助推上海市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
抢先机,开启“上海智造”新“未来”
未来产业是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向未来塑造产业新动能的重大战略选择。从政策举措出台,到空间载体打造,再到创新主体培育,上海在未来产业的谋篇布局上见势早、行动快。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细分赛道的企业如沃兰特、傅利叶、上海飒智等,已抢占了技术制高点,并崭露头角,开启上海智造的新未来。
阐扬上海龙头引领作用,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上海市集聚、溢出与辐射功能强,经济引领作用明显。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深化与苏浙皖分工合作,加快畅通区域经济循环,持续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财政实力雄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小,集中偿付压力小。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4.4亿元,规模居全国第四位;同比增长0.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预期(2%)。2024年,上海市财政自给率84.8%,居全国首位。同期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为9090.90亿元,债务规模居全国尾部;地方政府负债率为16.86%,债务率为71%,政府债务负担较轻。2025年~2027年,上海市到期政府债务占比分别为11.9%、11.3%和8.6%,集中偿付压力小。
上海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小、增速缓、票面利率低;城投公司偿债能力有所减弱。
2024年,上海市城投债发行额为1575.98亿元,同比增长4.75%,发行额居全国第15位;城投债的票面利率均值约2.32%左右,仍为直辖市最低,发行成本居全国尾部。预计2025年,“控增化存”仍为主旋律,城投整体融资环境暂无明显改善。上海市不同层级城投债发行规模仍呈现显著分化态势,市辖区城投债发行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并带动上海市城投债发行总规模小幅增长。发行成本方面,将继续保持全国尾部的较低水平。
得益于上海市良好外部经济环境,股东对城投企业的总体支持意愿及支持能力普遍高,上海市城投公司净资产实力稳步增强;不同层级城投盈利水平、获现能力分化明显;各层级城投EBITDA对全部债务的保障程度均有所下降。
本文作者 | 公用事业二部 王超毅 白晨
2025H1:稳中有进,展较强韧性
2025H2:砥砺前行,铸发展新篇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展现较强韧性。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GDP为2.6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九,排名较2024年上半年无变化;GDP增速5.1%,高于年初预期目标(5%),但低于全国平均增速(5.3%),增速排名居全国尾部。
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速(6.2%)排名全国第八、直辖市第二(居北京14.1%之后)。分领域看,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7.9%,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9.8%。
消费方面,维持低迷态势。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远低于全国水平(5.0%),排名全国倒数第三。
进出口方面,关税冲击下展现较强韧性。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进出口总额2.15万亿元,排名全国第四;同比增长2.4%,增速较2024年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出口方面,2025年上半年每月出口额环比增长均保持在20%以上。从商品品类来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8%,增速较上年提升7.7个百分点。
“五个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市主要金融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6.6%。全球金融中心GFCI(37)排名第八位。国际贸易中心能级持续提升,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4%。航运枢纽功能不断增强。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排名世界第一。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强化,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4.4%左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服务业“压舱石”作用突出,金融业支撑强、高技术服务业增长快。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07万亿元,同比增长5.4%。金融业是上海服务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金融业保持高速发展,增加值4500.81亿元,占全市GDP的17%;同比增长8.8%。金融业增加值总量及增速分别居全国三大金融中心(沪、京、深)第一和第二位。同期,上海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
新旧动能转换效果初显,三大先导产业持续发力,上海市工业经济强势突破。
2025年以来,上海市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眼产业高端化,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虽仍低于全国线(6.4%),但却是自2024年以来首次突破3%以下的增速区间,升至近两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6%,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高速发展,产值同比增长21.7%。同期,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持续发力,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分别增长12.3%、11.7%和4.4%。
新能源汽车的滑铁卢,上海汽车产业困境怎么破?
目前,我国汽车制造业格局正进行新一轮重塑。2025年上半年,安徽省以149.95万辆汽车产量、73.09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登顶全国第一,终结了广东省自2016年以来连续近十年的“汽车第一大省”的纪录。相较于头部省份的“红红火火”,上海市汽车产业的表现则是“冷冷清清”。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汽车产量(规上)81.05万辆,同比下降1.4%,产量排名从上年同期的全国第五跌至第八。
“成也萧何败萧何”。新能源汽车曾是推动上海汽车产业增长的重要动力,特别是特斯拉落地上海,推动了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然而,自2024年以来,伴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比亚迪等国内车企对特斯拉的“围剿”,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单一企业依赖的风险逐步显现,2025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规上)47.78万辆,同比下降12.8%,产量排名从上年同期的全国第二跌至第七。
未来,上海将继续发挥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优势,持续推动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联化、共享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大力提升研发设计、试验试制、智能制造、出行服务等全产业链能级;积极促进汽车与5G通信、物联网、智能交通等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助推上海市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
抢先机,开启“上海智造”新“未来”
未来产业是上海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向未来塑造产业新动能的重大战略选择。从政策举措出台,到空间载体打造,再到创新主体培育,上海在未来产业的谋篇布局上见势早、行动快。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细分赛道的企业如沃兰特、傅利叶、上海飒智等,已抢占了技术制高点,并崭露头角,开启上海智造的新未来。
阐扬上海龙头引领作用,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上海市集聚、溢出与辐射功能强,经济引领作用明显。未来,上海将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深化与苏浙皖分工合作,加快畅通区域经济循环,持续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财政实力雄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小,集中偿付压力小。
2025年上半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4.4亿元,规模居全国第四位;同比增长0.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预期(2%)。2024年,上海市财政自给率84.8%,居全国首位。同期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为9090.90亿元,债务规模居全国尾部;地方政府负债率为16.86%,债务率为71%,政府债务负担较轻。2025年~2027年,上海市到期政府债务占比分别为11.9%、11.3%和8.6%,集中偿付压力小。
上海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小、增速缓、票面利率低;城投公司偿债能力有所减弱。
2024年,上海市城投债发行额为1575.98亿元,同比增长4.75%,发行额居全国第15位;城投债的票面利率均值约2.32%左右,仍为直辖市最低,发行成本居全国尾部。预计2025年,“控增化存”仍为主旋律,城投整体融资环境暂无明显改善。上海市不同层级城投债发行规模仍呈现显著分化态势,市辖区城投债发行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并带动上海市城投债发行总规模小幅增长。发行成本方面,将继续保持全国尾部的较低水平。
得益于上海市良好外部经济环境,股东对城投企业的总体支持意愿及支持能力普遍高,上海市城投公司净资产实力稳步增强;不同层级城投盈利水平、获现能力分化明显;各层级城投EBITDA对全部债务的保障程度均有所下降。
本文作者 | 公用事业二部 王超毅 白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