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非净利暴增1090%!200亿光伏企业业绩暴涨

智车科技

3小时前

本期净利润下滑主要因公司计提了约3亿元的信用和资产减值。...在200-2024年的三年时间里,该公司营收大幅增长了5.31倍,三年净利润合计5.51亿元。

8月28日晚间,微导纳米(688147.SH)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0亿元,同比增长33.42%。其中光伏设备收入同比增长31.53%,半导体设备收入同比增长27.17%。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利润表现: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8.9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90.38%,增幅超过10倍。

分季度来看,微导纳米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实现净利润8410.29万元、1.08亿元,环比增长约29%,盈利能力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公司在公告中指出,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光伏和半导体领域产品工艺覆盖度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获得客户验收的设备数量增加,前期在手订单陆续实现收入转化所致。

市值约200亿的光伏设备龙头

微导纳米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半导体、泛半导体高端微纳装备制造商。公司以原子层沉积(ALD)技术为核心,主要从事先进微、纳米级薄膜沉积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是全球首家将ALD技术规模化应用于光伏领域的企业,目前已形成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其ALD设备已全面覆盖行业所需主流ALD薄膜材料及工艺,在高介电常数材料、金属化合物薄膜等领域均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在光伏领域,微导纳米的产品主要用于光伏电池片生产环节的镀膜工艺,为太阳能电池片厂商提供镀膜设备。公司积极把握光伏行业技术迭代机遇,在PERC、TOPCon、XBC以及钙钛矿等技术路线上均有布局。

2025年上半年,尽管光伏行业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微导纳米光伏设备业务仍实现韧性增长,收入同比增长31.53%。公司通过持续在TOPCon、XBC、钙钛矿等技术路线的创新与开发,积极推动项目交付和验收。

目前,公司已形成TOPCon、XBC、钙钛矿三大电池整线解决方案,能够覆盖电池生产整线的关键工艺设备。2024年,公司应用于钙钛矿/钙钛矿叠层电池的ALD设备获得多家客户重复订单。

微导纳米于2022年12月2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原子层沉积设备领域首家上市企业,目前总市值约200亿元。

半导体业务收入比重激增至18.45%

半导体设备业务已成为微导纳米增长最快的板块。2025年上半年,公司半导体设备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27.17%,半导体设备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23年度的7.27%提升至18.45%。

更值得关注的是订单动能:2025年上半年微导纳米新增半导体设备订单已超去年全年水平。截至2025年6月30日,半导体领域在手订单达23.28亿元,较年初增长54.72%。

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产品线不断丰富,iTomic Hik系列、iTomic MeT系列ALD设备和iTronix MTP系列CVD设备持续获得量产批量订单,实现多家产业链重要客户导入。

截至2025年6月30日,微导纳米半导体领域在手订单达23.28亿元,较年初增长54.72%。

业绩高增:近三年营收暴增5.31倍

业绩方面,微导纳米近几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2021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4.28亿元和0.46亿元。

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6.85亿元,同比增长59.96%;归母净利润为0.54亿元,同比增长17.43%。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6.8亿元,同比增长145.39%;归母净利润为2.7亿元,同比增长399.33%。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00亿元,同比增长60.74%;但归母净利润为2.27亿元,同比下降16.16%。本期净利润下滑主要因公司计提了约3亿元的信用和资产减值。

在200-2024年的三年时间里,该公司营收大幅增长了5.31倍,三年净利润合计5.51亿元。

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业绩重回升势,实现营收5.10亿元,同比增长198.95%;归母净利润8410.29万元,同比增长2253.57%。

风险挑战:金流同比下降1171.36%

需要注意的是,微导纳米也面临一定的风险与挑战。

(一)财务风险加大。公司2024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10亿元,同比下降1171.36%。2025年上半年虽有所改善,但仍为-1.82亿元,净利润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存在背离的现象。

(二)应收账款激增。2024年末应收账款较期初增长82.99%,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60.74%)。

(三)技术路线突破。光伏行业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的情况。如果未来其他电池技术路线的产线投资和运营成本显著下降,而公司的ALD技术未能在该电池技术路线上形成有效突破,则会对公司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公司还面临下游扩产不及预期、新技术渗透率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等风险。

本期净利润下滑主要因公司计提了约3亿元的信用和资产减值。...在200-2024年的三年时间里,该公司营收大幅增长了5.31倍,三年净利润合计5.51亿元。

8月28日晚间,微导纳米(688147.SH)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0亿元,同比增长33.42%。其中光伏设备收入同比增长31.53%,半导体设备收入同比增长27.17%。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利润表现: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8.9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90.38%,增幅超过10倍。

分季度来看,微导纳米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实现净利润8410.29万元、1.08亿元,环比增长约29%,盈利能力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公司在公告中指出,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光伏和半导体领域产品工艺覆盖度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获得客户验收的设备数量增加,前期在手订单陆续实现收入转化所致。

市值约200亿的光伏设备龙头

微导纳米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半导体、泛半导体高端微纳装备制造商。公司以原子层沉积(ALD)技术为核心,主要从事先进微、纳米级薄膜沉积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是全球首家将ALD技术规模化应用于光伏领域的企业,目前已形成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其ALD设备已全面覆盖行业所需主流ALD薄膜材料及工艺,在高介电常数材料、金属化合物薄膜等领域均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在光伏领域,微导纳米的产品主要用于光伏电池片生产环节的镀膜工艺,为太阳能电池片厂商提供镀膜设备。公司积极把握光伏行业技术迭代机遇,在PERC、TOPCon、XBC以及钙钛矿等技术路线上均有布局。

2025年上半年,尽管光伏行业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微导纳米光伏设备业务仍实现韧性增长,收入同比增长31.53%。公司通过持续在TOPCon、XBC、钙钛矿等技术路线的创新与开发,积极推动项目交付和验收。

目前,公司已形成TOPCon、XBC、钙钛矿三大电池整线解决方案,能够覆盖电池生产整线的关键工艺设备。2024年,公司应用于钙钛矿/钙钛矿叠层电池的ALD设备获得多家客户重复订单。

微导纳米于2022年12月2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原子层沉积设备领域首家上市企业,目前总市值约200亿元。

半导体业务收入比重激增至18.45%

半导体设备业务已成为微导纳米增长最快的板块。2025年上半年,公司半导体设备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27.17%,半导体设备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23年度的7.27%提升至18.45%。

更值得关注的是订单动能:2025年上半年微导纳米新增半导体设备订单已超去年全年水平。截至2025年6月30日,半导体领域在手订单达23.28亿元,较年初增长54.72%。

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产品线不断丰富,iTomic Hik系列、iTomic MeT系列ALD设备和iTronix MTP系列CVD设备持续获得量产批量订单,实现多家产业链重要客户导入。

截至2025年6月30日,微导纳米半导体领域在手订单达23.28亿元,较年初增长54.72%。

业绩高增:近三年营收暴增5.31倍

业绩方面,微导纳米近几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2021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4.28亿元和0.46亿元。

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6.85亿元,同比增长59.96%;归母净利润为0.54亿元,同比增长17.43%。

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6.8亿元,同比增长145.39%;归母净利润为2.7亿元,同比增长399.33%。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00亿元,同比增长60.74%;但归母净利润为2.27亿元,同比下降16.16%。本期净利润下滑主要因公司计提了约3亿元的信用和资产减值。

在200-2024年的三年时间里,该公司营收大幅增长了5.31倍,三年净利润合计5.51亿元。

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业绩重回升势,实现营收5.10亿元,同比增长198.95%;归母净利润8410.29万元,同比增长2253.57%。

风险挑战:金流同比下降1171.36%

需要注意的是,微导纳米也面临一定的风险与挑战。

(一)财务风险加大。公司2024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10亿元,同比下降1171.36%。2025年上半年虽有所改善,但仍为-1.82亿元,净利润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存在背离的现象。

(二)应收账款激增。2024年末应收账款较期初增长82.99%,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60.74%)。

(三)技术路线突破。光伏行业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的情况。如果未来其他电池技术路线的产线投资和运营成本显著下降,而公司的ALD技术未能在该电池技术路线上形成有效突破,则会对公司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公司还面临下游扩产不及预期、新技术渗透率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等风险。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