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什么同一套低FODMAP(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菜单,有人一周就云开雾散,有人却越吃越胀?”——这句门诊里的日常吐槽,正是消化科医生最大的“悬案”。
在IBS王国里,症状像积木一样四散——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看似同属一家,却各怀心思;饮食疗法像两把钥匙,传统方案温和却嫌力道不足,低FODMAP锋利又怕误伤。医生们手握钥匙,却不知道哪一把能精准打开哪位患者的“锁”。于是,预测成了新的战场:谁能吃?吃什么?吃多久?谁又会无功而返?
今天这篇研究,就像把显微镜、厨房秤和心理量表同时摆上了桌面——它第一次用“症状-连续追踪”的方式,把菌群、热量、情绪三条暗线拉到了聚光灯下,告诉我们:原来“能不能吃好”不仅取决于菜单,更取决于你肚里的细菌、餐盘里的能量,以及你脑中的焦虑。它让“千人一方”的困局开始松动,也为下一步“开方先看人”的个体化饮食策略铺好了路基。
饮食干预谁更灵?
IBS个体化预测仍空白!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肠-脑互动障碍(DGBI,前称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全球4%的成年人口,其诊断依据罗马IV标准,以每周腹痛伴随排便习惯改变为核心特征,此外还常伴随腹胀、胀气等其他胃肠道症状。IB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肠-脑互动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紊乱、心理社会因素、黏膜免疫功能及通透性改变、肠道菌群失衡(dysbiosis)以及食物过敏等。
多数IBS患者存在食物摄入与症状发作的关联,部分患者因饮食相关症状会严格限制特定食物,进而可能加剧症状严重程度、降低生活质量,并导致热量及营养素摄入不足。随着对饮食相关因素的关注加深,饮食治疗在IBS中的应用受到重视,当前临床指南主要推荐两种饮食方案:一线的传统IBS饮食(基于英国饮食协会和NICE指南,涵盖生活方式调整与饮食建议,如规律进餐、减少脂肪摄入、避免过量不溶性纤维等);以及当传统饮食无效时采用的低FODMAP饮食(限制难吸收的短链碳水化合物,即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这类物质因渗透作用和发酵产气可能引发肠道扩张及动力改变,加重症状)。
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约50%-75%的IBS患者能从低FODMAP饮食中获得症状缓解,但仍有25%-50%患者无明显反应,因此明确饮食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对实现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已发现低FODMAP饮食反应的部分预测因素,如基线FODMAP摄入较低、年龄较大、女性、果糖吸收不良、营养挑战试验中氢水平较高、粪便挥发性有机物模式特殊、结肠甲烷及短链脂肪酸产生量高、基线症状严重、糖分解发酵活性强,以及特定肠道菌群组成(如与健康人群菌群组成更接近、特定菌属丰度差异等),但也有研究认为微生物因素无法预测反应。而关于传统IBS饮食反应的预测因素研究极少,仅知IBS-C患者及高糖分解发酵活性者可能反应较差。
此外,多数研究将治疗反应分为“应答者”与“非应答者”,而对单个症状的连续改善关注不足,这也凸显了进一步探索更精准预测因素的必要性,为本研究聚焦于特定症状改善的预测因素分析提供了背景。
四症状连续追踪,
双饮食平行较量!
该研究是一项针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饮食干预研究,其设计基于对既往随机对照试验的事后分析,重点探究低FODMAP饮食和传统IBS饮食对IBS患者四种核心症状(腹胀、便秘、腹泻、疼痛)改善的预测因素。
研究队列来自瑞典哥德堡和斯德哥尔摩胃肠病门诊中符合罗马III标准的IBS患者,排除了患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如乳糜泻、炎症性肠病)、严重肝、神经、心脏或精神疾病以及研究前采用过度营养限制性饮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研究开始前提供了书面和口头知情同意。
研究流程包含10天筛查期,期间患者收集粪便样本、完成4天食物日记和基于布里斯托尔大便形态(BSF)量表的每日大便日记,以此对患者按排便习惯进行分组;筛查期结束后,患者完成包括IBS严重程度评分系统(IBS-SSS)在内的多项胃肠道及非胃肠道症状问卷,IBS-SSS评分≥175分(对应中重度IBS)的患者通过在线软件随机分配至低FODMAP饮食组或传统IBS饮食组,由受过培训的营养师详细解释饮食方案后,患者需遵循相应饮食4周,干预期间每周完成胃肠道症状评分量表-IBS(GSRS-IBS)以评估症状严重程度。
两种饮食干预方案各有侧重,传统IBS饮食注重进食方式和时间,要求患者规律进餐(每日三餐三点,分量适宜),避免饥饿或过饱,鼓励细嚼慢咽、在安静环境中进食及全天均匀摄入纤维,同时需避免或减少摄入fatty和辛辣食物、咖啡、酒精、洋葱、卷心菜、豆类、软饮料和碳酸饮料、口香糖及以“-ol”结尾的甜味剂等;低FODMAP饮食则限制所有含FODMAP的食物,患者会收到一份特定手册,其中详细列出需避免的食物(如富含果聚糖的大麦、黑麦、小麦等,富含半乳糖寡糖的豆类、坚果等,富含乳糖的牛奶、酸奶等,果糖超过葡萄糖的苹果、蜂蜜等,以及多元醇类的牛油果、芹菜等)和允许食用的替代食物(如无乳糖牛奶、无麸质pasta、胡萝卜、猕猴桃、草莓等)。
在数据收集方面,饮食摄入通过4天食物日记记录,分别在随机化前一周和干预期最后一周(周三至周六)进行,所有食物和饮料信息录入营养计算软件DIETIST XP 3.1并结合FODMAP数据库,计算基线时平均每日能量、FODMAP及各类碳水化合物(寡糖、双糖、单糖、多元醇)的摄入量;胃肠道症状通过GSRS-IBS评估,该问卷含13个项目,采用7分李克特量表,回顾过去7天情况,本研究关注疼痛、腹胀、便秘、腹泻四个核心症状亚量表的平均得分(范围1-7);非胃肠道躯体症状采用PHQ-12评估,该量表为PHQ-15的修订版(去除3个胃肠道相关项目),12个项目按0-2分计分,总分反映过去两周非胃肠道躯体症状负担;心理困扰(焦虑和抑郁)通过14项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测量,回顾一周情况,总分0-42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困扰越严重;胃肠道特异性焦虑采用内脏敏感性指数(VSI)评估,含15个项目,按1-6分计分,总分越高表示胃肠道特异性焦虑越严重;肠道细菌分析采用GA-map Dysbiosis Test,得出范围1-5的dysbiosis指数,指数>2表明菌群组成与健康参考组有显著差异,即存在菌群失调。
统计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和SAS 9.4软件,描述性统计中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n(%)表示,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通过夏皮罗-威尔克检验检验变量正态性,非正态分布变量采用Box-Cox或对数转换,GSRS-IBS各亚量表得分进行Box-Cox转换,无法实现正态分布的变量按三分位数分级(如dysbiosis指数);采用线性混合(随机效应)模型检验营养、微生物和心理因素对饮食干预症状改善的预测作用,模型纳入基线预测因子的主效应、时间的主效应(基线和干预期间四个时间点的线性斜率)以及基线预测因子×时间的交互效应(检验基线变量对反应斜率的预测作用),并加入饮食作为二分变量及相关交互项,通过基线预测因子×饮食×时间的三向交互效应检验基线变量对两种饮食反应的差异化预测作用。
图1:研究设计
菌群、能量、心理三维画像,
症状改善精准到点!
该研究共纳入33名采用低FODMAP饮食和34名采用传统IBS饮食的IBS患者,对其在4周饮食干预期间的症状改善情况及相关预测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症状改善方面,综合两种饮食来看,干预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疼痛、腹泻和腹胀症状(均p<0.0001),但对便秘症状的改善不显著(p=0.15);且两种饮食在任何症状的改善效果上均无显著差异(疼痛p=0.80、便秘p=0.63、腹泻p=0.96、腹胀p=0.35)。
在具体症状的预测因素上,对于疼痛改善,较高的基线能量摄入(时间×能量摄入交互效应p=0.03)和较低的菌群失调指数(即菌群失调程度较轻,时间×菌群失调指数最低与最高三分位数交互效应p=0.05)可预测两种饮食均有更好的疼痛改善效果;而低聚糖摄入是差异化预测因素,基线低聚糖摄入较高与传统IBS饮食的疼痛改善更好相关(p=0.02),但与低FODMAP饮食无显著关联(p=0.49)。
对于便秘改善,较低的菌群失调指数(时间×菌群失调指数最低与最高三分位数交互效应p=0.01)可预测两种饮食均有更好的便秘改善效果;双糖(乳糖)摄入是差异化预测因素,基线双糖摄入较高与传统IBS饮食的便秘改善更好相关(p=0.01),但与低FODMAP饮食无显著关联(p=0.46)。
对于腹胀改善,更严重的心理困扰(时间×HADS交互效应p=0.03)可预测两种饮食的腹胀改善效果更差;低聚糖摄入是差异化预测因素,基线低聚糖摄入较高与低FODMAP饮食的腹胀改善更差相关(p=0.01),但与传统IBS饮食无显著关联(p=0.16)。
此外,研究未发现腹泻改善的相关预测因素。
图2.在低FODMAP饮食和传统IBS饮食期间疼痛改善的预测因素
总结
本文用连续变量追踪四大症状,首次把“菌群失调指数+能量摄入+心理负担”放进同一模型,发现“轻症-低失调-高能量”患者无论吃哪一版饭都能赢,而“高心理负荷+高寡糖摄入”的人若直接跳入低FODMAP反而可能踩雷。研究强调了“先传统后低FODMAP”的阶梯策略,并为未来把微生物、心理、营养三维数据整合成简易临床预测工具提供了路线图。
参考文献
1.Colomier E, Van Oudenhove L, Tack J, Böhn L, Bennet S, Nybacka S, Störsrud S, Öhman L, Törnblom H, Simrén M. Predictors of Symptom-Specific Treatment Response to Dietary Intervention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Nutrients. 2022 Jan 17;14(2):397. doi: 10.3390/nu14020397. PMID: 35057578; PMCID: PMC8780869.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
导语:为什么同一套低FODMAP(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菜单,有人一周就云开雾散,有人却越吃越胀?”——这句门诊里的日常吐槽,正是消化科医生最大的“悬案”。
在IBS王国里,症状像积木一样四散——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看似同属一家,却各怀心思;饮食疗法像两把钥匙,传统方案温和却嫌力道不足,低FODMAP锋利又怕误伤。医生们手握钥匙,却不知道哪一把能精准打开哪位患者的“锁”。于是,预测成了新的战场:谁能吃?吃什么?吃多久?谁又会无功而返?
今天这篇研究,就像把显微镜、厨房秤和心理量表同时摆上了桌面——它第一次用“症状-连续追踪”的方式,把菌群、热量、情绪三条暗线拉到了聚光灯下,告诉我们:原来“能不能吃好”不仅取决于菜单,更取决于你肚里的细菌、餐盘里的能量,以及你脑中的焦虑。它让“千人一方”的困局开始松动,也为下一步“开方先看人”的个体化饮食策略铺好了路基。
饮食干预谁更灵?
IBS个体化预测仍空白!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肠-脑互动障碍(DGBI,前称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全球4%的成年人口,其诊断依据罗马IV标准,以每周腹痛伴随排便习惯改变为核心特征,此外还常伴随腹胀、胀气等其他胃肠道症状。IB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肠-脑互动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紊乱、心理社会因素、黏膜免疫功能及通透性改变、肠道菌群失衡(dysbiosis)以及食物过敏等。
多数IBS患者存在食物摄入与症状发作的关联,部分患者因饮食相关症状会严格限制特定食物,进而可能加剧症状严重程度、降低生活质量,并导致热量及营养素摄入不足。随着对饮食相关因素的关注加深,饮食治疗在IBS中的应用受到重视,当前临床指南主要推荐两种饮食方案:一线的传统IBS饮食(基于英国饮食协会和NICE指南,涵盖生活方式调整与饮食建议,如规律进餐、减少脂肪摄入、避免过量不溶性纤维等);以及当传统饮食无效时采用的低FODMAP饮食(限制难吸收的短链碳水化合物,即发酵性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这类物质因渗透作用和发酵产气可能引发肠道扩张及动力改变,加重症状)。
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约50%-75%的IBS患者能从低FODMAP饮食中获得症状缓解,但仍有25%-50%患者无明显反应,因此明确饮食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对实现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已发现低FODMAP饮食反应的部分预测因素,如基线FODMAP摄入较低、年龄较大、女性、果糖吸收不良、营养挑战试验中氢水平较高、粪便挥发性有机物模式特殊、结肠甲烷及短链脂肪酸产生量高、基线症状严重、糖分解发酵活性强,以及特定肠道菌群组成(如与健康人群菌群组成更接近、特定菌属丰度差异等),但也有研究认为微生物因素无法预测反应。而关于传统IBS饮食反应的预测因素研究极少,仅知IBS-C患者及高糖分解发酵活性者可能反应较差。
此外,多数研究将治疗反应分为“应答者”与“非应答者”,而对单个症状的连续改善关注不足,这也凸显了进一步探索更精准预测因素的必要性,为本研究聚焦于特定症状改善的预测因素分析提供了背景。
四症状连续追踪,
双饮食平行较量!
该研究是一项针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饮食干预研究,其设计基于对既往随机对照试验的事后分析,重点探究低FODMAP饮食和传统IBS饮食对IBS患者四种核心症状(腹胀、便秘、腹泻、疼痛)改善的预测因素。
研究队列来自瑞典哥德堡和斯德哥尔摩胃肠病门诊中符合罗马III标准的IBS患者,排除了患有其他胃肠道疾病(如乳糜泻、炎症性肠病)、严重肝、神经、心脏或精神疾病以及研究前采用过度营养限制性饮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研究开始前提供了书面和口头知情同意。
研究流程包含10天筛查期,期间患者收集粪便样本、完成4天食物日记和基于布里斯托尔大便形态(BSF)量表的每日大便日记,以此对患者按排便习惯进行分组;筛查期结束后,患者完成包括IBS严重程度评分系统(IBS-SSS)在内的多项胃肠道及非胃肠道症状问卷,IBS-SSS评分≥175分(对应中重度IBS)的患者通过在线软件随机分配至低FODMAP饮食组或传统IBS饮食组,由受过培训的营养师详细解释饮食方案后,患者需遵循相应饮食4周,干预期间每周完成胃肠道症状评分量表-IBS(GSRS-IBS)以评估症状严重程度。
两种饮食干预方案各有侧重,传统IBS饮食注重进食方式和时间,要求患者规律进餐(每日三餐三点,分量适宜),避免饥饿或过饱,鼓励细嚼慢咽、在安静环境中进食及全天均匀摄入纤维,同时需避免或减少摄入fatty和辛辣食物、咖啡、酒精、洋葱、卷心菜、豆类、软饮料和碳酸饮料、口香糖及以“-ol”结尾的甜味剂等;低FODMAP饮食则限制所有含FODMAP的食物,患者会收到一份特定手册,其中详细列出需避免的食物(如富含果聚糖的大麦、黑麦、小麦等,富含半乳糖寡糖的豆类、坚果等,富含乳糖的牛奶、酸奶等,果糖超过葡萄糖的苹果、蜂蜜等,以及多元醇类的牛油果、芹菜等)和允许食用的替代食物(如无乳糖牛奶、无麸质pasta、胡萝卜、猕猴桃、草莓等)。
在数据收集方面,饮食摄入通过4天食物日记记录,分别在随机化前一周和干预期最后一周(周三至周六)进行,所有食物和饮料信息录入营养计算软件DIETIST XP 3.1并结合FODMAP数据库,计算基线时平均每日能量、FODMAP及各类碳水化合物(寡糖、双糖、单糖、多元醇)的摄入量;胃肠道症状通过GSRS-IBS评估,该问卷含13个项目,采用7分李克特量表,回顾过去7天情况,本研究关注疼痛、腹胀、便秘、腹泻四个核心症状亚量表的平均得分(范围1-7);非胃肠道躯体症状采用PHQ-12评估,该量表为PHQ-15的修订版(去除3个胃肠道相关项目),12个项目按0-2分计分,总分反映过去两周非胃肠道躯体症状负担;心理困扰(焦虑和抑郁)通过14项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测量,回顾一周情况,总分0-42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困扰越严重;胃肠道特异性焦虑采用内脏敏感性指数(VSI)评估,含15个项目,按1-6分计分,总分越高表示胃肠道特异性焦虑越严重;肠道细菌分析采用GA-map Dysbiosis Test,得出范围1-5的dysbiosis指数,指数>2表明菌群组成与健康参考组有显著差异,即存在菌群失调。
统计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和SAS 9.4软件,描述性统计中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n(%)表示,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通过夏皮罗-威尔克检验检验变量正态性,非正态分布变量采用Box-Cox或对数转换,GSRS-IBS各亚量表得分进行Box-Cox转换,无法实现正态分布的变量按三分位数分级(如dysbiosis指数);采用线性混合(随机效应)模型检验营养、微生物和心理因素对饮食干预症状改善的预测作用,模型纳入基线预测因子的主效应、时间的主效应(基线和干预期间四个时间点的线性斜率)以及基线预测因子×时间的交互效应(检验基线变量对反应斜率的预测作用),并加入饮食作为二分变量及相关交互项,通过基线预测因子×饮食×时间的三向交互效应检验基线变量对两种饮食反应的差异化预测作用。
图1:研究设计
菌群、能量、心理三维画像,
症状改善精准到点!
该研究共纳入33名采用低FODMAP饮食和34名采用传统IBS饮食的IBS患者,对其在4周饮食干预期间的症状改善情况及相关预测因素进行了分析。
在症状改善方面,综合两种饮食来看,干预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疼痛、腹泻和腹胀症状(均p<0.0001),但对便秘症状的改善不显著(p=0.15);且两种饮食在任何症状的改善效果上均无显著差异(疼痛p=0.80、便秘p=0.63、腹泻p=0.96、腹胀p=0.35)。
在具体症状的预测因素上,对于疼痛改善,较高的基线能量摄入(时间×能量摄入交互效应p=0.03)和较低的菌群失调指数(即菌群失调程度较轻,时间×菌群失调指数最低与最高三分位数交互效应p=0.05)可预测两种饮食均有更好的疼痛改善效果;而低聚糖摄入是差异化预测因素,基线低聚糖摄入较高与传统IBS饮食的疼痛改善更好相关(p=0.02),但与低FODMAP饮食无显著关联(p=0.49)。
对于便秘改善,较低的菌群失调指数(时间×菌群失调指数最低与最高三分位数交互效应p=0.01)可预测两种饮食均有更好的便秘改善效果;双糖(乳糖)摄入是差异化预测因素,基线双糖摄入较高与传统IBS饮食的便秘改善更好相关(p=0.01),但与低FODMAP饮食无显著关联(p=0.46)。
对于腹胀改善,更严重的心理困扰(时间×HADS交互效应p=0.03)可预测两种饮食的腹胀改善效果更差;低聚糖摄入是差异化预测因素,基线低聚糖摄入较高与低FODMAP饮食的腹胀改善更差相关(p=0.01),但与传统IBS饮食无显著关联(p=0.16)。
此外,研究未发现腹泻改善的相关预测因素。
图2.在低FODMAP饮食和传统IBS饮食期间疼痛改善的预测因素
总结
本文用连续变量追踪四大症状,首次把“菌群失调指数+能量摄入+心理负担”放进同一模型,发现“轻症-低失调-高能量”患者无论吃哪一版饭都能赢,而“高心理负荷+高寡糖摄入”的人若直接跳入低FODMAP反而可能踩雷。研究强调了“先传统后低FODMAP”的阶梯策略,并为未来把微生物、心理、营养三维数据整合成简易临床预测工具提供了路线图。
参考文献
1.Colomier E, Van Oudenhove L, Tack J, Böhn L, Bennet S, Nybacka S, Störsrud S, Öhman L, Törnblom H, Simrén M. Predictors of Symptom-Specific Treatment Response to Dietary Intervention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Nutrients. 2022 Jan 17;14(2):397. doi: 10.3390/nu14020397. PMID: 35057578; PMCID: PMC8780869.
ldquo;医学论坛网”发布医学领域研究成果和解读,供专业人员科研参考,不作为诊疗标准,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