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辉教授解读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新进展——靶向、免疫与多学科协作的探索之路 | 2025CSCO BOC/BOA

医学论坛网

1个月前

研究数据显示,在软组织中最常见的UPS(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中,约20%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一定反应,而骨肉瘤患者的反应率不足20%。

骨与软组织肿瘤(BSTs)以其高度的异质性、繁多的病理亚型及棘手的临床治疗著称,长久以来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挑战。恶性骨肿瘤与软组织肉瘤这两大类疾病,在传统治疗模式下,尤其是对于复发/转移性或手术难以根除的病例(如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高达50%),疗效常陷瓶颈,患者功能保留与长期生存面临严峻考验。

2025年7月,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ofASCO2025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到北京积水谭医院的牛晓辉教授,基于独特机制的靶向药物如何改写特定瘤种(如腱鞘巨细胞瘤)的治疗范式、免疫治疗在“免疫荒漠”中面临的困境与破局关键;以及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最新CSCO指南中的优化升级如何切实提升诊疗精准性展开深入探讨。

专家介绍

牛晓辉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CACA)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组长

国际保肢协会(ISOLS)中国区唯一Board Member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理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

亚太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APMSTS) 常务理事

东亚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组(EAMOG) 前主席、常务理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担任34家SCI期刊审稿专家

靶向治疗为腱鞘巨细胞瘤带来新希望,

机制独特改写治疗格局

腱鞘巨细胞瘤(TGCT)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等关节部位,虽罕见却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系统功能。过去,手术是治疗TGCT的唯一方式,但对于弥漫性的TGCT,术后约50%的患者会复发,且肿瘤还会侵袭周围骨骼,造成关节严重障碍,患者苦不堪言。

牛晓辉教授指出,随着对TGCT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其治疗迎来了转机。研究发现,TGCT的肿瘤细胞会分泌CSF1蛋白,这种蛋白能募集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在CSF1蛋白的刺激下,单核细胞表面的CSF1受体(CSF1R)被激活,进而使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大量巨噬细胞聚集,不仅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还构成了肿瘤实体,形成了特殊的肿瘤景观。

基于此,靶向药物(如匹米替尼)发挥了重要作用。牛晓辉教授解释,这类药物是小分子药物,能在细胞内阻滞巨噬细胞中CSF1R的传导,从而阻止巨噬细胞聚集形成肿瘤景观。一旦肿瘤景观消失,肿瘤的破坏力下降,生长受到限制,体积也会缩小。虽然该药物不能直接杀伤仅占肿瘤实体20%以下的滑膜来源肿瘤细胞,但能通过限制肿瘤景观来达到治疗效果,部分患者停药后两年内未复发,改变了传统手术治疗的模式。

不过,牛晓辉教授提到,CSF1R抑制剂在其他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还不明确。虽然很多疾病中存在CSF1过度分泌的情况,但目前只有在腱鞘巨细胞瘤治疗中,这类抑制剂显示出显著效果,其他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仍需等待进一步结果。

免疫治疗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挑战重重,

激活免疫机制是关键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一些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牛晓辉教授认为,其中的挑战一直存在且尚未克服。

研究数据显示,在软组织中最常见的UPS(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中,约20%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一定反应,而骨肉瘤患者的反应率不足20%。牛晓辉教授表示,这是因为肉瘤多处于“免疫荒漠”状态,就像汽车发动机没有发动起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个“刹车”自然也就起不到作用。因此,首要任务是想办法激活身体的免疫机制,让肿瘤激惹出免疫反应,此时消除免疫抑制才可能见效。

相较于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中免疫治疗研究的火热景象,肉瘤的免疫治疗还需要更多时间和探索,牛晓辉教授补充道。

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指南中优化,

助力精准治疗

牛晓辉教授一直强调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在2025年CSCO指南中,MDT模式有了新的更新和优化。

牛晓辉教授指出,首先是诊断方面的变化。软组织肉瘤诊断难度大,其包含70多种亚型,随着分子层面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许多分子层面不同但光镜下难以区分的肿瘤命名,这使得MDT在诊断命名上有了更多新内容。其次,在治疗上,影像学检查虽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MDT涉及多个学科,对于发生在不同部位、可能威胁重要器官的肉瘤,多学科协作更为重要。

具体来说,MDT模式更注重与肿瘤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的合作,尤其是放疗科。对于不可切除或切除困难的肉瘤,采用新辅助放疗,或在溶瘤病毒注射后结合放疗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对于化疗敏感的肉瘤以化疗为主,大部分非特质化疗则以放疗为主,这突出了放疗在肉瘤局部治疗中的作用,提高了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和肢体保留率。

此外,牛晓辉教授提到,还期待溶瘤病毒与放疗的结合能增加局部肿瘤控制率,并产生远隔效应,降低患者术后转移率。

总结

牛晓辉教授围绕腱鞘巨细胞瘤的靶向治疗、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免疫治疗挑战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新进展进行了详细解读。靶向治疗为腱鞘巨细胞瘤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免疫治疗虽前景可期但仍需突破瓶颈,而优化后的MDT模式则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这些探索和进展,都将推动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不断向前,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研究数据显示,在软组织中最常见的UPS(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中,约20%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一定反应,而骨肉瘤患者的反应率不足20%。

骨与软组织肿瘤(BSTs)以其高度的异质性、繁多的病理亚型及棘手的临床治疗著称,长久以来是肿瘤学领域的重大挑战。恶性骨肿瘤与软组织肉瘤这两大类疾病,在传统治疗模式下,尤其是对于复发/转移性或手术难以根除的病例(如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高达50%),疗效常陷瓶颈,患者功能保留与长期生存面临严峻考验。

2025年7月,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ofASCO2025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到北京积水谭医院的牛晓辉教授,基于独特机制的靶向药物如何改写特定瘤种(如腱鞘巨细胞瘤)的治疗范式、免疫治疗在“免疫荒漠”中面临的困境与破局关键;以及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最新CSCO指南中的优化升级如何切实提升诊疗精准性展开深入探讨。

专家介绍

牛晓辉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CACA)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肉瘤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组长

国际保肢协会(ISOLS)中国区唯一Board Member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CACA)理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肿瘤专业组副组长

亚太骨与软组织肿瘤学会(APMSTS) 常务理事

东亚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作组(EAMOG) 前主席、常务理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担任34家SCI期刊审稿专家

靶向治疗为腱鞘巨细胞瘤带来新希望,

机制独特改写治疗格局

腱鞘巨细胞瘤(TGCT)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踝关节等关节部位,虽罕见却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系统功能。过去,手术是治疗TGCT的唯一方式,但对于弥漫性的TGCT,术后约50%的患者会复发,且肿瘤还会侵袭周围骨骼,造成关节严重障碍,患者苦不堪言。

牛晓辉教授指出,随着对TGCT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其治疗迎来了转机。研究发现,TGCT的肿瘤细胞会分泌CSF1蛋白,这种蛋白能募集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在CSF1蛋白的刺激下,单核细胞表面的CSF1受体(CSF1R)被激活,进而使单核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大量巨噬细胞聚集,不仅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还构成了肿瘤实体,形成了特殊的肿瘤景观。

基于此,靶向药物(如匹米替尼)发挥了重要作用。牛晓辉教授解释,这类药物是小分子药物,能在细胞内阻滞巨噬细胞中CSF1R的传导,从而阻止巨噬细胞聚集形成肿瘤景观。一旦肿瘤景观消失,肿瘤的破坏力下降,生长受到限制,体积也会缩小。虽然该药物不能直接杀伤仅占肿瘤实体20%以下的滑膜来源肿瘤细胞,但能通过限制肿瘤景观来达到治疗效果,部分患者停药后两年内未复发,改变了传统手术治疗的模式。

不过,牛晓辉教授提到,CSF1R抑制剂在其他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还不明确。虽然很多疾病中存在CSF1过度分泌的情况,但目前只有在腱鞘巨细胞瘤治疗中,这类抑制剂显示出显著效果,其他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仍需等待进一步结果。

免疫治疗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挑战重重,

激活免疫机制是关键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一些肿瘤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牛晓辉教授认为,其中的挑战一直存在且尚未克服。

研究数据显示,在软组织中最常见的UPS(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中,约20%的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一定反应,而骨肉瘤患者的反应率不足20%。牛晓辉教授表示,这是因为肉瘤多处于“免疫荒漠”状态,就像汽车发动机没有发动起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个“刹车”自然也就起不到作用。因此,首要任务是想办法激活身体的免疫机制,让肿瘤激惹出免疫反应,此时消除免疫抑制才可能见效。

相较于恶性黑色素瘤等肿瘤中免疫治疗研究的火热景象,肉瘤的免疫治疗还需要更多时间和探索,牛晓辉教授补充道。

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指南中优化,

助力精准治疗

牛晓辉教授一直强调多学科协作模式(MDT)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在2025年CSCO指南中,MDT模式有了新的更新和优化。

牛晓辉教授指出,首先是诊断方面的变化。软组织肉瘤诊断难度大,其包含70多种亚型,随着分子层面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许多分子层面不同但光镜下难以区分的肿瘤命名,这使得MDT在诊断命名上有了更多新内容。其次,在治疗上,影像学检查虽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MDT涉及多个学科,对于发生在不同部位、可能威胁重要器官的肉瘤,多学科协作更为重要。

具体来说,MDT模式更注重与肿瘤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的合作,尤其是放疗科。对于不可切除或切除困难的肉瘤,采用新辅助放疗,或在溶瘤病毒注射后结合放疗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对于化疗敏感的肉瘤以化疗为主,大部分非特质化疗则以放疗为主,这突出了放疗在肉瘤局部治疗中的作用,提高了肿瘤切除的安全性和肢体保留率。

此外,牛晓辉教授提到,还期待溶瘤病毒与放疗的结合能增加局部肿瘤控制率,并产生远隔效应,降低患者术后转移率。

总结

牛晓辉教授围绕腱鞘巨细胞瘤的靶向治疗、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免疫治疗挑战以及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新进展进行了详细解读。靶向治疗为腱鞘巨细胞瘤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免疫治疗虽前景可期但仍需突破瓶颈,而优化后的MDT模式则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这些探索和进展,都将推动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不断向前,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