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绿色环保公布2025年中期业绩

光大绿色环保

1周前

凭借在ESG方面的卓越表现,本集团已斩获多项荣誉,包括:于2025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中获得“2025ESG典范企业奖”,第四度获国际培幼会颁发“培幼同行伙伴”奖项,以及在万得(Wind)与华证指数两大权威机构的最新ESG评级中双双获得提升。

2025年8月15日,香港 – 中国光大绿色环保有限公司(“本公司”或“光大绿色环保”,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本集团”)(股份编号:1257.HK)今天公布其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未经审核之中期业绩。

image.png

左起:财务总监曲宁先生、主席兼执行董事朱福刚博士及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梁海东先生

2025年上半年,国际经贸秩序遭受重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面对复杂局面,中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振,新动能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面对机遇与挑战,本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双碳”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找准解题之策、强化工作协同,将“一次创业”之初的好经验、好做法与创新方式统筹起来,直面风险,攻坚克难,深度融入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本公司向技术引领型环保企业转型,打开发展新局面。

于回顾期内,收益减少主要受建造服务收益减少影响。运营方面,国内危废及固废处置市场复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激烈,处置单价持续下滑,若干项目经营持续亏损,以致期内对部分持续亏损项目进行资产处置、报废。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盈利增加,得益于期内深挖降本潜能,实现营业成本减少。本集团录得收益约港币3,400,122,000元,较去年同期之港币3,505,577,000元减少3%。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约港币974,366,000元,较去年同期之港币1,100,415,000元减少11%。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盈利约港币190,791,000元,较去年同期之港币143,925,000元增加33%。2025年上半年,每股基本盈利为9.23港仙,较去年同期之6.97港仙增加2.26港仙。本集团宣布向股东派发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之中期股息每股2.8港仙。本集团融资管道畅通,资金充裕,各项财务指标稳健。

市场拓展方面,本集团围绕“两化一型”(科技化、国际化、生态型)核心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二次创业”新征程,以“清洁能源”主责主业为锚点,强化传统优势业务与新兴业务示范的协同发展,持续聚焦以“零碳园区”为目标的生物质供热、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虚拟电厂等清洁能源项目,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为重点的轻资产项目,并积极推动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示范工程落地。于回顾期内,本集团新增年供热规模52万吨,拓展首个生物天然气项目,新增年供生物天然气产能每年1,000万方,新增环境修复业务合同额约人民币1.28亿元,售电业务完成本年度签约电量7.5亿千瓦时。本集团累计在香港的光伏项目合共13个,总设计发电装机容量3.60兆瓦。

本集团坚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发展引擎,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及生物质能高值化利用政策,聚焦前沿技术研发,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本集团重点布局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气化供热、生物质制绿色甲醇、生物质制糖、生物质锅炉高效清洁燃烧、“虚拟电厂+零碳园区”等关键领域,持续构建核心技术壁垒与产业生态。本集团重视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开发了生物质高效厌氧发酵制天然气技术,并实现首个生物天然气项目落地,首创生物天然气点对点供应商业模式。本集团的整捆秸秆气化技术成功在江苏盱眙转化落地,凭借原料无需预处理、水分适应性强、气化燃烧充分等核心优势,提升供热效率,破解行业顽疾;针对水冷振动炉排生物质锅炉的烟气超低排放关键技术试验取得良好成效,并在本集团内部推广。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共持有授权专利128项,包括发明专利58项和实用新型专利70项,以及软件著作权5项。

于回顾期内,本集团不断夯实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持续深化开源节流,深挖内部潜能。生物质综合利用方面,本集团积极拓展供热市场,并持续开拓绿证交易渠道。此外,深入挖掘本地生物质燃料资源,加强燃料品质管控,实现了燃料质量与采购成本的双重优化。危废及固废处置方面,本集团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采取提质增效与资产优化并重的经营管理策略,通过组织优化赋能、实施一企一策、极限降低生产成本、专班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处置等举措,增强了在运项目抗风险能力,同步推进资源高效配置和整体经营质量提升。本集团亦积极推动零碳光伏项目集中数字化运维管控。于2025630日,实现7个集中式光伏站点和72个分布式光伏站点集中运维管理,光伏运维效率不断提升。

于回顾期内,本集团不断深化气候相关风险的管理,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通过情景分析明确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对本集团业务经营的影响,完成气候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及优次排序,识别评估对业务运营的影响,为未来风险管理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成立由总部、业务管理中心及项目人员组成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小组,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开展专业培训、建立健全监控机制和指标体系等,量化气候相关实体风险的财务影响,指导改善运营效率,切实提升各个层面的气候风险管控能力。凭借在ESG方面的卓越表现,本集团已斩获多项荣誉,包括:于2025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中获得“2025 ESG典范企业奖”,第四度获国际培幼会颁发“培幼同行伙伴”奖项,以及在万得(Wind)与华证指数两大权威机构的最新ESG评级中双双获得提升。

生物质综合利用

于回顾期内,本集团运营及完工的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共54个。在建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共2个,生物质设计处理能力约每年120,000吨,预计每年产蒸汽量917,000吨。本集团的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贡献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约港币1,021,719,000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5%。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贡献净盈利约港币625,587,000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1%。盈利增加主要由于本集团持续聚焦生物质核心业务,重点发展供热业务,运营服务收益同比上涨,且期内燃料品质提升,运营成本下降,降本增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运营毛利实现大幅上升。

12

编辑:徐冰冰

凭借在ESG方面的卓越表现,本集团已斩获多项荣誉,包括:于2025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中获得“2025ESG典范企业奖”,第四度获国际培幼会颁发“培幼同行伙伴”奖项,以及在万得(Wind)与华证指数两大权威机构的最新ESG评级中双双获得提升。

2025年8月15日,香港 – 中国光大绿色环保有限公司(“本公司”或“光大绿色环保”,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本集团”)(股份编号:1257.HK)今天公布其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未经审核之中期业绩。

image.png

左起:财务总监曲宁先生、主席兼执行董事朱福刚博士及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梁海东先生

2025年上半年,国际经贸秩序遭受重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面对复杂局面,中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各项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振,新动能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面对机遇与挑战,本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双碳”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找准解题之策、强化工作协同,将“一次创业”之初的好经验、好做法与创新方式统筹起来,直面风险,攻坚克难,深度融入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全力推动本公司向技术引领型环保企业转型,打开发展新局面。

于回顾期内,收益减少主要受建造服务收益减少影响。运营方面,国内危废及固废处置市场复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激烈,处置单价持续下滑,若干项目经营持续亏损,以致期内对部分持续亏损项目进行资产处置、报废。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盈利增加,得益于期内深挖降本潜能,实现营业成本减少。本集团录得收益约港币3,400,122,000元,较去年同期之港币3,505,577,000元减少3%。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约港币974,366,000元,较去年同期之港币1,100,415,000元减少11%。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盈利约港币190,791,000元,较去年同期之港币143,925,000元增加33%。2025年上半年,每股基本盈利为9.23港仙,较去年同期之6.97港仙增加2.26港仙。本集团宣布向股东派发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6个月之中期股息每股2.8港仙。本集团融资管道畅通,资金充裕,各项财务指标稳健。

市场拓展方面,本集团围绕“两化一型”(科技化、国际化、生态型)核心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二次创业”新征程,以“清洁能源”主责主业为锚点,强化传统优势业务与新兴业务示范的协同发展,持续聚焦以“零碳园区”为目标的生物质供热、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虚拟电厂等清洁能源项目,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为重点的轻资产项目,并积极推动生物质高值化利用的示范工程落地。于回顾期内,本集团新增年供热规模52万吨,拓展首个生物天然气项目,新增年供生物天然气产能每年1,000万方,新增环境修复业务合同额约人民币1.28亿元,售电业务完成本年度签约电量7.5亿千瓦时。本集团累计在香港的光伏项目合共13个,总设计发电装机容量3.60兆瓦。

本集团坚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发展引擎,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及生物质能高值化利用政策,聚焦前沿技术研发,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本集团重点布局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气化供热、生物质制绿色甲醇、生物质制糖、生物质锅炉高效清洁燃烧、“虚拟电厂+零碳园区”等关键领域,持续构建核心技术壁垒与产业生态。本集团重视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开发了生物质高效厌氧发酵制天然气技术,并实现首个生物天然气项目落地,首创生物天然气点对点供应商业模式。本集团的整捆秸秆气化技术成功在江苏盱眙转化落地,凭借原料无需预处理、水分适应性强、气化燃烧充分等核心优势,提升供热效率,破解行业顽疾;针对水冷振动炉排生物质锅炉的烟气超低排放关键技术试验取得良好成效,并在本集团内部推广。截至2025年6月30日,本集团共持有授权专利128项,包括发明专利58项和实用新型专利70项,以及软件著作权5项。

于回顾期内,本集团不断夯实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持续深化开源节流,深挖内部潜能。生物质综合利用方面,本集团积极拓展供热市场,并持续开拓绿证交易渠道。此外,深入挖掘本地生物质燃料资源,加强燃料品质管控,实现了燃料质量与采购成本的双重优化。危废及固废处置方面,本集团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采取提质增效与资产优化并重的经营管理策略,通过组织优化赋能、实施一企一策、极限降低生产成本、专班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处置等举措,增强了在运项目抗风险能力,同步推进资源高效配置和整体经营质量提升。本集团亦积极推动零碳光伏项目集中数字化运维管控。于2025630日,实现7个集中式光伏站点和72个分布式光伏站点集中运维管理,光伏运维效率不断提升。

于回顾期内,本集团不断深化气候相关风险的管理,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通过情景分析明确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对本集团业务经营的影响,完成气候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及优次排序,识别评估对业务运营的影响,为未来风险管理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成立由总部、业务管理中心及项目人员组成的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小组,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开展专业培训、建立健全监控机制和指标体系等,量化气候相关实体风险的财务影响,指导改善运营效率,切实提升各个层面的气候风险管控能力。凭借在ESG方面的卓越表现,本集团已斩获多项荣誉,包括:于2025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中获得“2025 ESG典范企业奖”,第四度获国际培幼会颁发“培幼同行伙伴”奖项,以及在万得(Wind)与华证指数两大权威机构的最新ESG评级中双双获得提升。

生物质综合利用

于回顾期内,本集团运营及完工的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共54个。在建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共2个,生物质设计处理能力约每年120,000吨,预计每年产蒸汽量917,000吨。本集团的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贡献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约港币1,021,719,000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5%。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贡献净盈利约港币625,587,000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1%。盈利增加主要由于本集团持续聚焦生物质核心业务,重点发展供热业务,运营服务收益同比上涨,且期内燃料品质提升,运营成本下降,降本增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运营毛利实现大幅上升。

12

编辑:徐冰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