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农观)
来源:新农观
虽然顶着100多万吨的库存压力,虽然面临猪价下跌生猪再一次去产能,虽然近期走货很慢……
但这依然不能阻止豆粕要上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市场都是“买预期、卖现实”,表面看行情是供需决定的,但实际上行情是市场对远期供需的预期决定的。
人们很难为当前的供需买单,但却会为了预期的供需掏银子。
而豆粕就正处于这个局面。
近期来看,压力山大。
二三季度是南美大豆的出口旺季,尤其是三季度,平均月均到港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的量级。
南美大豆又不易保存,于是油厂只能是开足马力压榨,但下游需求却跟不上了。
8月本来是猪价旺季,甚至是最容易出现年内高点的月份,但是在反内卷、去产能的背景下,生猪也终于卷不动了。
于是,猪价涨不动了,甚至还跌破了7元。
需求不佳,而供应却持续增长,于是豆粕出现胀库压力,一直在低点徘徊。
但是远期的豆粕市场,却情绪高亢。
而且这个情绪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按以往大豆进口规律来看,到9月份以后,南美出口旺季结束,而美豆开始逐渐收获,于是进口来源就开始转向美豆。
但今年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尚未购买新季美豆。
之所以没买肯定是受中美贸易谈判的影响,之前市场预期两国会在上次谈判中达成一致,中国会继续购买美豆。
但出人意料的是,上次的谈判没有什么成果,双方只是同意继续延长“关税休战”时间。
这一延就延到了11月份了。
于是,市场一下就紧张了,因为这预示着9月份一过,可能要面临缺豆风险了。
所以就开始提前动作,开始采购远月豆粕。
数据显示,近期远月成交明显放量,成交高达185万吨。
而上周是多少?
才90多万吨。
而且成交的主要就是10月份到次年1月的。
这足以说明市场的担忧,就是担心一过9月,国内市场面临缺豆,那么豆粕可能就又要涨飞天了,所以赶紧提前锁定货源。
因为害怕未来缺货,所以采购积极性大增,这是豆粕上涨的一个重要动力。
也可能有人会说,万一又开始采购美豆了吗?那预期不就落空了吗,豆粕不就又要跌了吗?
这也未必,因为通过这几次的谈判,其实可以发现,美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就注定中美贸易有很大不确定性,即便是重新购买美豆,也存在很大变数。
所以未雨绸缪,宁要前期多买一点,省得万一被动。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豆粕不仅跌不下去,而且已经开始整理行情准备重新上路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涨归涨,也不会像之前那样一飞冲天,这回的上涨可能更多是重心缓慢上移。
(来源:新农观)
来源:新农观
虽然顶着100多万吨的库存压力,虽然面临猪价下跌生猪再一次去产能,虽然近期走货很慢……
但这依然不能阻止豆粕要上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市场都是“买预期、卖现实”,表面看行情是供需决定的,但实际上行情是市场对远期供需的预期决定的。
人们很难为当前的供需买单,但却会为了预期的供需掏银子。
而豆粕就正处于这个局面。
近期来看,压力山大。
二三季度是南美大豆的出口旺季,尤其是三季度,平均月均到港量都在1000万吨以上的量级。
南美大豆又不易保存,于是油厂只能是开足马力压榨,但下游需求却跟不上了。
8月本来是猪价旺季,甚至是最容易出现年内高点的月份,但是在反内卷、去产能的背景下,生猪也终于卷不动了。
于是,猪价涨不动了,甚至还跌破了7元。
需求不佳,而供应却持续增长,于是豆粕出现胀库压力,一直在低点徘徊。
但是远期的豆粕市场,却情绪高亢。
而且这个情绪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按以往大豆进口规律来看,到9月份以后,南美出口旺季结束,而美豆开始逐渐收获,于是进口来源就开始转向美豆。
但今年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尚未购买新季美豆。
之所以没买肯定是受中美贸易谈判的影响,之前市场预期两国会在上次谈判中达成一致,中国会继续购买美豆。
但出人意料的是,上次的谈判没有什么成果,双方只是同意继续延长“关税休战”时间。
这一延就延到了11月份了。
于是,市场一下就紧张了,因为这预示着9月份一过,可能要面临缺豆风险了。
所以就开始提前动作,开始采购远月豆粕。
数据显示,近期远月成交明显放量,成交高达185万吨。
而上周是多少?
才90多万吨。
而且成交的主要就是10月份到次年1月的。
这足以说明市场的担忧,就是担心一过9月,国内市场面临缺豆,那么豆粕可能就又要涨飞天了,所以赶紧提前锁定货源。
因为害怕未来缺货,所以采购积极性大增,这是豆粕上涨的一个重要动力。
也可能有人会说,万一又开始采购美豆了吗?那预期不就落空了吗,豆粕不就又要跌了吗?
这也未必,因为通过这几次的谈判,其实可以发现,美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就注定中美贸易有很大不确定性,即便是重新购买美豆,也存在很大变数。
所以未雨绸缪,宁要前期多买一点,省得万一被动。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豆粕不仅跌不下去,而且已经开始整理行情准备重新上路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涨归涨,也不会像之前那样一飞冲天,这回的上涨可能更多是重心缓慢上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