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兵支书”:退伍不褪色,乡村展新颜

中国报道

5小时前

近日,由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的 “走基层 走军营 走红色足迹”—— 中央、省市媒体调研采风活动走进基层,深入挖掘 “兵支书” 在助力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 “百千万工程”)中的生动实践与突出贡献。

在茂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兵支书” 的成长与担当并非偶然。近年来,以锻造新时代 “兵支书” 生力军为突破口,通过健全 “四化培养” 机制(系统化顶层谋划、部门化协同联动、模块化赋能培养、长效化人才储备)筑牢培养根基,发挥 “头雁引航” 效应激发引领活力,让退役军人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锤炼成长,催生出一批批扎根乡土的 “兵支书”。

在茂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经身披戎装,保家卫国;如今,他们脱下军装,扎根乡村,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兵支书”。茂南区金塘镇塘桥村的易泓锦和电白区观珠镇合利村的谢培君,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用军人的担当和智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小米椒种出大产业,环村路连通小康梦——易泓锦

易泓锦,这位2011年入伍,2016年退役的退役军人,如今是塘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自任职以来,他一心扑在村子的发展上,凭借着军人敢打敢拼的精神,为塘桥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易泓锦深知这一点,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他发现村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合小米椒的生长,且市场前景广阔。然而,推广新产业并非一帆风顺,村民们对这种从未尝试过的连片单一农产品种植充满了质疑和反对。面对重重困难,易泓锦没有退缩。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小米椒的种植优势、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为了消除种植户和投资者的顾虑,他积极帮助乡贤对接收购商。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有乡贤愿意承包土地尝试种植小米椒。第一年,小米椒喜获丰收,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到种植行列。

易泓锦乘胜追击,推动300亩生态示范田落地,成立信田农业公司,打造“椒乡下”品牌。借助电商平台,小米椒年销量达120吨,不仅提供了90个就业岗位,还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形成了种植、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村民户均增收超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落下。村里道路狭窄曲折,存在许多“倔头路”,严重影响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易泓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创新“情感攻坚+乡情协调”工作法,动员村长带头拆墙5米,仅用45天就拆除了3处历史遗留围墙,建成1.5公里环村路。在他的带动下,23户村民主动让地,共筹资120万元硬化村道9.5公里,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村民满意度从40%跃升至95%,实现了“零上访”。

2024年,易泓锦成功引进茂冰糖厂,为村民提供8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同时,他积极推动村企共建,成立强村公司与茂冰糖厂合作光伏发电项目,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预计到2026年,塘桥村集体收入增收将达15万元以上。

沉香树下“绿色银行”,乡村振兴路上领航——谢培君

谢培君,1987年出生,曾在广东佛山某武警消防支队服役。2020年11月,他被任命为合利村党支部书记。刚上任时,合利村基础条件差,班子缺乏精气神,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但谢培君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下定决心要让合利村来一次大变化。谢培君深知,发展产业是改变合利村现状的关键。他敏锐地察觉到,随着茂名市大力打造“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农业,沉香产业将是合利村兴村富民的好路子。于是,他带头在自家14块山林地种植沉香超过1万株,并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种植。在他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合利村沉香种植超过200万棵,面积达七千余亩,沉香树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除了种植,谢培君还致力于构建沉香全产业链。他利用上级扶持资金、村集体收入以及驻镇帮扶工作队帮扶资金,在村委会旁的文化广场建设电白沉香原材料合利交易中心。这里既有商铺出租,又引入了沉香茶叶、精油加工工厂,实现了从育苗、种植、加工到电商销售的一体化发展。同时,谢培君积极推动沉香产品品牌化标准化,打造“核绿沉香”奇楠精油、“合之利”沉香茶等品牌。

在发展沉香产业的同时,谢培君也没有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他带领村“两委”干部盘活复耕土地300亩,整合零散土地62亩,引进种植大户、山林承包商、专业合作社等实行规模化经营。利用对口帮扶资金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木瓜、茄子、苦瓜等水果和蔬菜,将荒地变成了致富田。如今,合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是15万到2024年到60万。

易泓锦和谢培君,这两位“兵支书”,虽然来自不同的村庄,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精神,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面旗帜。在他们的带领下,塘桥村与合利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未来,他们也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为茂名的乡村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陈伟赞)

近日,由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的 “走基层 走军营 走红色足迹”—— 中央、省市媒体调研采风活动走进基层,深入挖掘 “兵支书” 在助力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 “百千万工程”)中的生动实践与突出贡献。

在茂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兵支书” 的成长与担当并非偶然。近年来,以锻造新时代 “兵支书” 生力军为突破口,通过健全 “四化培养” 机制(系统化顶层谋划、部门化协同联动、模块化赋能培养、长效化人才储备)筑牢培养根基,发挥 “头雁引航” 效应激发引领活力,让退役军人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锤炼成长,催生出一批批扎根乡土的 “兵支书”。

在茂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经身披戎装,保家卫国;如今,他们脱下军装,扎根乡村,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兵支书”。茂南区金塘镇塘桥村的易泓锦和电白区观珠镇合利村的谢培君,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用军人的担当和智慧,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小米椒种出大产业,环村路连通小康梦——易泓锦

易泓锦,这位2011年入伍,2016年退役的退役军人,如今是塘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自任职以来,他一心扑在村子的发展上,凭借着军人敢打敢拼的精神,为塘桥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易泓锦深知这一点,经过多方考察和调研,他发现村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合小米椒的生长,且市场前景广阔。然而,推广新产业并非一帆风顺,村民们对这种从未尝试过的连片单一农产品种植充满了质疑和反对。面对重重困难,易泓锦没有退缩。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小米椒的种植优势、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为了消除种植户和投资者的顾虑,他积极帮助乡贤对接收购商。在他的努力下,终于有乡贤愿意承包土地尝试种植小米椒。第一年,小米椒喜获丰收,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到种植行列。

易泓锦乘胜追击,推动300亩生态示范田落地,成立信田农业公司,打造“椒乡下”品牌。借助电商平台,小米椒年销量达120吨,不仅提供了90个就业岗位,还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形成了种植、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村民户均增收超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落下。村里道路狭窄曲折,存在许多“倔头路”,严重影响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易泓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创新“情感攻坚+乡情协调”工作法,动员村长带头拆墙5米,仅用45天就拆除了3处历史遗留围墙,建成1.5公里环村路。在他的带动下,23户村民主动让地,共筹资120万元硬化村道9.5公里,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行路难”问题,村民满意度从40%跃升至95%,实现了“零上访”。

2024年,易泓锦成功引进茂冰糖厂,为村民提供8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同时,他积极推动村企共建,成立强村公司与茂冰糖厂合作光伏发电项目,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预计到2026年,塘桥村集体收入增收将达15万元以上。

沉香树下“绿色银行”,乡村振兴路上领航——谢培君

谢培君,1987年出生,曾在广东佛山某武警消防支队服役。2020年11月,他被任命为合利村党支部书记。刚上任时,合利村基础条件差,班子缺乏精气神,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但谢培君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下定决心要让合利村来一次大变化。谢培君深知,发展产业是改变合利村现状的关键。他敏锐地察觉到,随着茂名市大力打造“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农业,沉香产业将是合利村兴村富民的好路子。于是,他带头在自家14块山林地种植沉香超过1万株,并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种植。在他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合利村沉香种植超过200万棵,面积达七千余亩,沉香树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除了种植,谢培君还致力于构建沉香全产业链。他利用上级扶持资金、村集体收入以及驻镇帮扶工作队帮扶资金,在村委会旁的文化广场建设电白沉香原材料合利交易中心。这里既有商铺出租,又引入了沉香茶叶、精油加工工厂,实现了从育苗、种植、加工到电商销售的一体化发展。同时,谢培君积极推动沉香产品品牌化标准化,打造“核绿沉香”奇楠精油、“合之利”沉香茶等品牌。

在发展沉香产业的同时,谢培君也没有忽视其他产业的发展。他带领村“两委”干部盘活复耕土地300亩,整合零散土地62亩,引进种植大户、山林承包商、专业合作社等实行规模化经营。利用对口帮扶资金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木瓜、茄子、苦瓜等水果和蔬菜,将荒地变成了致富田。如今,合利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2年是15万到2024年到60万。

易泓锦和谢培君,这两位“兵支书”,虽然来自不同的村庄,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精神,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面旗帜。在他们的带领下,塘桥村与合利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未来,他们也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为茂名的乡村发展贡献更多力量。(陈伟赞)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