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式”竞争是指以价格战为主要标志的低质量同质化竞争,是一种过度竞争、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汗水型”竞争模式。近年来,“内卷式”竞争让不少行业和企业深受其害,导致产品质量低下、企业亏损、裁员降薪、政府税收降低。社会没有经济上行的预期,消费动力不足,内生需求进一步下降,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并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一系列密集的政策措施部署,显示出“反内卷”的鲜明态度和空前决心。近期还同步修订完善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等配套规范性文件,明确禁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完善低价倾销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认定标准,为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尤其是“内卷式”竞争乱象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还从劳动者权益保护角度出发“反内卷”,要求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
目前各个行业纷纷响应,如外卖行业“补贴大战”被叫停、汽车行业缩短账期、硅料行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等。在水泥行业,中国水泥协会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但部分企业仍未真正从思想、制度、机制上转变。7月份以来全国水泥价格急剧下滑,行业效益明显减弱,甚至出现“内卷外化”趋势。作为水泥行业从业者,笔者认为是时候对行业内卷说不了,否则世界水泥行情都会被击溃,对国家形象、海外投资收益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和风险,特提出以下建议:
1.提倡共生共赢思想。只有思想的转变才能引领行动的转变。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水泥需求逐步下行已形成趋势、成为共识。全体从业人员要放弃“高增长”的幻想,接受销量下降的现实,摒弃“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零和博弈”互害思维,深刻认识到行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家企业可以独善其身。打了这么多年,既然打不死,那就和平共处、共生共赢,这也符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特别是不能把国内的做法带到国外,损害国家利益形象。
2.倡导严守契约精神。很多国家水泥产能过剩50%以上,但所有企业出厂价格稳定,任何客户、任何诱惑都不降价,库满就停窑,结果所有企业都有合理的利润。反观国内每次错峰生产、稳价复价时,都有很多企业耍小聪明,通过活动返利、迟涨、少涨等形式搞小动作,最终导致行业崩盘,大家全被拖下水。
3.建立透明的价格体系。建议市场监管部门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为依据,在水泥产品价格洼地区域开展成本调查,参照光伏行业,明确最低出厂价,严厉打击低价倾销抢占领市场份额的乱象,推动水泥行业从“比价格”向“比品质”“比品牌”转变。
4.加大“去产能”力度。行业未来的根本出路在于去产能。一是要全面停止产能过剩省份所有的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审批。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出台更加严格的落后产能标准,将3000t/d及以下规模的生产线纳入强制淘汰范围,刚性去产能。三是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对产能置换方案核实把关不严、监督落实不到位的地区责令限期整改,并取消产能置换资格。四是进一步提高产能置换比例,禁止跨省产能置换(特别禁止产能过剩省份产能转出)。近期云贵川很多产能置换到了长江一带,既没有改善云贵川地区的产能过剩现状,反而加剧了长江一带的产能过剩,导致目前出厂价降到170元左右。
5.提高产能集中度。上述去产能措施到位后,政府主管部门要深入了解水泥行业特点,并站在行业的角度提出合理方案,强力推动龙头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市场整合,通过交叉持股、区域互换产能等多种方式,提升区域市场集中度;设立专门的并购平台或基金,对落后、过剩产能进行市场化并购,创新价值评估方法,将产能市场份额估值作价,提升并购产能退出意愿,加速行业整合,避免无效内耗竞争,实现共赢发展。
6.严格执行错峰生产。在过剩产能未完全出清的情况下,错峰生产仍是减量稳价的重要抓手。目前就水泥行业如何共同减量,怎么减、减多少的主要矛盾点,C8共商提出建立错峰生产跨区域联动机制,坚持错峰减量,推动落实熟料管控,实现熟料产销精准匹配,停止或压缩熟料外销,坚决抵制通过超低价远距离运输无序冲击外区域相对高价市场的行为,只要大家执行到位,一定会有好效果。
“内卷式”竞争没有赢家!“相互礼让、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是智慧的,呼吁水泥行业从业者冷静下来,秉持“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胸襟和格局,弘扬共生共赢思想,坚守契约精神,尽快推动行业价值理性回归,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水泥行业应有贡献。
“内卷式”竞争是指以价格战为主要标志的低质量同质化竞争,是一种过度竞争、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汗水型”竞争模式。近年来,“内卷式”竞争让不少行业和企业深受其害,导致产品质量低下、企业亏损、裁员降薪、政府税收降低。社会没有经济上行的预期,消费动力不足,内生需求进一步下降,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并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一系列密集的政策措施部署,显示出“反内卷”的鲜明态度和空前决心。近期还同步修订完善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等配套规范性文件,明确禁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完善低价倾销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认定标准,为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尤其是“内卷式”竞争乱象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还从劳动者权益保护角度出发“反内卷”,要求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
目前各个行业纷纷响应,如外卖行业“补贴大战”被叫停、汽车行业缩短账期、硅料行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等。在水泥行业,中国水泥协会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但部分企业仍未真正从思想、制度、机制上转变。7月份以来全国水泥价格急剧下滑,行业效益明显减弱,甚至出现“内卷外化”趋势。作为水泥行业从业者,笔者认为是时候对行业内卷说不了,否则世界水泥行情都会被击溃,对国家形象、海外投资收益造成巨大负面影响和风险,特提出以下建议:
1.提倡共生共赢思想。只有思想的转变才能引领行动的转变。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水泥需求逐步下行已形成趋势、成为共识。全体从业人员要放弃“高增长”的幻想,接受销量下降的现实,摒弃“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零和博弈”互害思维,深刻认识到行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家企业可以独善其身。打了这么多年,既然打不死,那就和平共处、共生共赢,这也符合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特别是不能把国内的做法带到国外,损害国家利益形象。
2.倡导严守契约精神。很多国家水泥产能过剩50%以上,但所有企业出厂价格稳定,任何客户、任何诱惑都不降价,库满就停窑,结果所有企业都有合理的利润。反观国内每次错峰生产、稳价复价时,都有很多企业耍小聪明,通过活动返利、迟涨、少涨等形式搞小动作,最终导致行业崩盘,大家全被拖下水。
3.建立透明的价格体系。建议市场监管部门以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为依据,在水泥产品价格洼地区域开展成本调查,参照光伏行业,明确最低出厂价,严厉打击低价倾销抢占领市场份额的乱象,推动水泥行业从“比价格”向“比品质”“比品牌”转变。
4.加大“去产能”力度。行业未来的根本出路在于去产能。一是要全面停止产能过剩省份所有的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审批。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出台更加严格的落后产能标准,将3000t/d及以下规模的生产线纳入强制淘汰范围,刚性去产能。三是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对产能置换方案核实把关不严、监督落实不到位的地区责令限期整改,并取消产能置换资格。四是进一步提高产能置换比例,禁止跨省产能置换(特别禁止产能过剩省份产能转出)。近期云贵川很多产能置换到了长江一带,既没有改善云贵川地区的产能过剩现状,反而加剧了长江一带的产能过剩,导致目前出厂价降到170元左右。
5.提高产能集中度。上述去产能措施到位后,政府主管部门要深入了解水泥行业特点,并站在行业的角度提出合理方案,强力推动龙头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市场整合,通过交叉持股、区域互换产能等多种方式,提升区域市场集中度;设立专门的并购平台或基金,对落后、过剩产能进行市场化并购,创新价值评估方法,将产能市场份额估值作价,提升并购产能退出意愿,加速行业整合,避免无效内耗竞争,实现共赢发展。
6.严格执行错峰生产。在过剩产能未完全出清的情况下,错峰生产仍是减量稳价的重要抓手。目前就水泥行业如何共同减量,怎么减、减多少的主要矛盾点,C8共商提出建立错峰生产跨区域联动机制,坚持错峰减量,推动落实熟料管控,实现熟料产销精准匹配,停止或压缩熟料外销,坚决抵制通过超低价远距离运输无序冲击外区域相对高价市场的行为,只要大家执行到位,一定会有好效果。
“内卷式”竞争没有赢家!“相互礼让、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是智慧的,呼吁水泥行业从业者冷静下来,秉持“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胸襟和格局,弘扬共生共赢思想,坚守契约精神,尽快推动行业价值理性回归,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水泥行业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