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万菱信基金困局:投资副总贾成东逆势亏损,董事长陈晓升“投研改革”四年未果

市场资讯

1天前

研究至善,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不能止步于所谓的目标导向,要重构申万菱信的投研体系,要把对投资本质的理解和关于预期差的研究方法,转化成一个从买方需要出发的研究、投资、风控一体化的体系;长期致胜,是指从机构理性出发,需要更多地从投资理念、产品设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入手,引导长期投资,贯彻长期主义,考核长期导向。

来源:资管网

今年6月以来,大盘强势上涨,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超7%,多数主动权益基金表现良好。然而,申万菱信主管投资的副总贾成东与基金经理龚霄共同管理的申万菱信新动力基金逆势亏损超7.5%,净值已经逼近年内新低,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跑输市场15个百分点。贾成东管理的另一只次新基金申万菱信行业精选几乎在本轮行情起点成立,却也亏损超7%。与此同时,申万菱信基金今年以来多只产品清盘新产品发行失败。对于陈晓升执掌的申万菱信基金来说,业绩与规模双杀背后,一场迟来的投研体系改革正滑向信任危机。

01  权益名将“翻车”:贾成东逆势亏损

据媒体报道,贾成东以“中观景气度猎手”自居,强调行业轮动需兼顾“想象力与业绩增速”。然而,其管理的申万菱信新动力基金(与龚霄共管)在2025年6月以来的上涨行情中逆势亏损超7.5%,二季报显示的重仓股如中宠股份乖宝宠物近期都出现逆势大跌。重仓股中宠股份、乖宝宠物等宠物经济概念股集体大跌。也别是乖宝宠物,属于在二季度高位接盘。

这一持仓暴露出贾成东对于行业景气度的误判。宠物板块虽被包装为“老龄化与单身经济刚需”,但实际业绩增速与估值严重背离(如乖宝宠物动态PE达50倍,远高于行业均值);此外,行业集中度过高,这两大重仓股占净值比超15%,违背其自称的“分散风险”原则。

此外,贾成东管理的申万菱信行业精选成立于今年2025年6月4日,几乎在行情起点建仓,却亏损超7%。

贾成东在招商基金期间以“精准把握市场周期”著称,但转战申万菱信后,策略失效背后,或是为迎合公司短期规模压力而盲目追逐热点赛道所致。

02  清盘潮与发行败局:申万菱信系统性风险浮现

与申万菱信投资副总贾成东“翻车”的同时,申万菱信的困局还表现在迷你基蔓延,清盘警报频发。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有一批基金规模小于5000万,7月,申万菱信碳中和智选(规模0.08亿)、养老目标日期2040(规模0.25亿)发布清盘预警;年内已有3只基金清盘,包括主动权益产品申万菱信专精特新主题等。

2025年3月,申万菱信远见成长因未达2亿元备案门槛宣告发行失败,成为年内首只“夭折”的主动权益基金。

造成产品困局的根源包括投研团队力量不足、公司主动权益业绩拖累、产品设计滞后等。与此同时,今年在营销资源方面过于倾斜于贾成东,忽略了业绩表现尚可的基金经理付娟等。这种误判和不均衡也错失了规模回升的机会。

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公募资产管理规模826.79亿元,排名行业66位。

数据不会说谎:当一家基金公司的清盘基金数量超过新发基金时,变革已非选项,而是生存的必需品。

03  陈晓升的“口号式改革”:投研体系四大病灶

2021年7月,申万宏源证券总经理助理陈晓升正式担任申万菱信基金董事长。陈晓升履新时提出“研究至善”和“长期致胜”愿景。

具体而言,研究至善,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不能止步于所谓的目标导向,要重构申万菱信的投研体系,要把对投资本质的理解和关于预期差的研究方法,转化成一个从买方需要出发的研究、投资、风控一体化的体系;长期致胜,是指从机构理性出发,需要更多地从投资理念、产品设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入手,引导长期投资,贯彻长期主义,考核长期导向。

但四年过去,改革未见成效,反暴露结构性缺陷。

一是人才梯队青黄不接。30位基金经理中,相当比重任职年限不足3年,新人占比偏高。基金经理“一拖多”泛滥,有的基金经理甚至管理12只产品),投研资源稀释。龚霄被破格提拔为申万菱信新动力基金经理,但其任职年化回报大幅跑输沪深300指数

二是考核机制与长期主义背离。陈晓升公开倡导“拉长考核周期”,但内部仍以短期排名施压。为冲规模,旗下权益基金经理追逐热点,导致策略变形。

04  一场迟到的救赎

陈晓升是证券研究出身,申万宏源研究所也堪称黄埔军校。但执掌一家资产管理机构并不是纸上谈兵,一纸完美的研究报告并不是投资的全部。

申万菱信的困境,是公募行业“规模焦虑症”的典型样本:当管理层沉迷宏大叙事(如陈晓升的“养老投顾蓝图”),却忽视投研根基的腐蚀,明星基金经理的失灵、新基发行的溃败便成为必然。若陈晓升无法将“长期主义”从口号转化为可验证的业绩,申万菱信恐难逃被并购或边缘化的命运。毕竟,资本市场只相信数字,不相信童话。

兴证全球的百亿规模基金经理董理,要加把劲了

公募姓公  平安基金应当公平对待少数持有人的利益

两个老顽固的角逐:特朗普PK鲍威尔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研究至善,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不能止步于所谓的目标导向,要重构申万菱信的投研体系,要把对投资本质的理解和关于预期差的研究方法,转化成一个从买方需要出发的研究、投资、风控一体化的体系;长期致胜,是指从机构理性出发,需要更多地从投资理念、产品设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入手,引导长期投资,贯彻长期主义,考核长期导向。

来源:资管网

今年6月以来,大盘强势上涨,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超7%,多数主动权益基金表现良好。然而,申万菱信主管投资的副总贾成东与基金经理龚霄共同管理的申万菱信新动力基金逆势亏损超7.5%,净值已经逼近年内新低,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跑输市场15个百分点。贾成东管理的另一只次新基金申万菱信行业精选几乎在本轮行情起点成立,却也亏损超7%。与此同时,申万菱信基金今年以来多只产品清盘新产品发行失败。对于陈晓升执掌的申万菱信基金来说,业绩与规模双杀背后,一场迟来的投研体系改革正滑向信任危机。

01  权益名将“翻车”:贾成东逆势亏损

据媒体报道,贾成东以“中观景气度猎手”自居,强调行业轮动需兼顾“想象力与业绩增速”。然而,其管理的申万菱信新动力基金(与龚霄共管)在2025年6月以来的上涨行情中逆势亏损超7.5%,二季报显示的重仓股如中宠股份乖宝宠物近期都出现逆势大跌。重仓股中宠股份、乖宝宠物等宠物经济概念股集体大跌。也别是乖宝宠物,属于在二季度高位接盘。

这一持仓暴露出贾成东对于行业景气度的误判。宠物板块虽被包装为“老龄化与单身经济刚需”,但实际业绩增速与估值严重背离(如乖宝宠物动态PE达50倍,远高于行业均值);此外,行业集中度过高,这两大重仓股占净值比超15%,违背其自称的“分散风险”原则。

此外,贾成东管理的申万菱信行业精选成立于今年2025年6月4日,几乎在行情起点建仓,却亏损超7%。

贾成东在招商基金期间以“精准把握市场周期”著称,但转战申万菱信后,策略失效背后,或是为迎合公司短期规模压力而盲目追逐热点赛道所致。

02  清盘潮与发行败局:申万菱信系统性风险浮现

与申万菱信投资副总贾成东“翻车”的同时,申万菱信的困局还表现在迷你基蔓延,清盘警报频发。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有一批基金规模小于5000万,7月,申万菱信碳中和智选(规模0.08亿)、养老目标日期2040(规模0.25亿)发布清盘预警;年内已有3只基金清盘,包括主动权益产品申万菱信专精特新主题等。

2025年3月,申万菱信远见成长因未达2亿元备案门槛宣告发行失败,成为年内首只“夭折”的主动权益基金。

造成产品困局的根源包括投研团队力量不足、公司主动权益业绩拖累、产品设计滞后等。与此同时,今年在营销资源方面过于倾斜于贾成东,忽略了业绩表现尚可的基金经理付娟等。这种误判和不均衡也错失了规模回升的机会。

截至今年6月末,公司公募资产管理规模826.79亿元,排名行业66位。

数据不会说谎:当一家基金公司的清盘基金数量超过新发基金时,变革已非选项,而是生存的必需品。

03  陈晓升的“口号式改革”:投研体系四大病灶

2021年7月,申万宏源证券总经理助理陈晓升正式担任申万菱信基金董事长。陈晓升履新时提出“研究至善”和“长期致胜”愿景。

具体而言,研究至善,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不能止步于所谓的目标导向,要重构申万菱信的投研体系,要把对投资本质的理解和关于预期差的研究方法,转化成一个从买方需要出发的研究、投资、风控一体化的体系;长期致胜,是指从机构理性出发,需要更多地从投资理念、产品设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入手,引导长期投资,贯彻长期主义,考核长期导向。

但四年过去,改革未见成效,反暴露结构性缺陷。

一是人才梯队青黄不接。30位基金经理中,相当比重任职年限不足3年,新人占比偏高。基金经理“一拖多”泛滥,有的基金经理甚至管理12只产品),投研资源稀释。龚霄被破格提拔为申万菱信新动力基金经理,但其任职年化回报大幅跑输沪深300指数

二是考核机制与长期主义背离。陈晓升公开倡导“拉长考核周期”,但内部仍以短期排名施压。为冲规模,旗下权益基金经理追逐热点,导致策略变形。

04  一场迟到的救赎

陈晓升是证券研究出身,申万宏源研究所也堪称黄埔军校。但执掌一家资产管理机构并不是纸上谈兵,一纸完美的研究报告并不是投资的全部。

申万菱信的困境,是公募行业“规模焦虑症”的典型样本:当管理层沉迷宏大叙事(如陈晓升的“养老投顾蓝图”),却忽视投研根基的腐蚀,明星基金经理的失灵、新基发行的溃败便成为必然。若陈晓升无法将“长期主义”从口号转化为可验证的业绩,申万菱信恐难逃被并购或边缘化的命运。毕竟,资本市场只相信数字,不相信童话。

兴证全球的百亿规模基金经理董理,要加把劲了

公募姓公  平安基金应当公平对待少数持有人的利益

两个老顽固的角逐:特朗普PK鲍威尔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