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将超8700亿元 业内期待进一步完善配套支持机制

金融时报

21小时前

以前述君联资本为例,在该笔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过程中,中债增进为君联资本做100%担保,承担50%风险敞口,按发行额度5亿元收取0.5%/年担保费;同时,由中关村担保为中债增进提供50%反担保,按反担保额度2.5亿元收取1%/年担保费(市场价)和浮动收益分成(根据经营情况有上限)。

8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设立满3个月。提质、扩容成为这一市场当前最显著的特征。

3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支持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并完善配套支持机制。此后,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持续维持高位。数据显示,按发行起始日统计,截至8月7日,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将超过8700亿元,成为信用债当中重要的新增供给来源。

站在当前时点,债市“科技板”参与各方既有收获,也有在实践中取得的新建议与展望。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要求,推进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和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使用,扩大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

记者获悉,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优化科创企业风险定价机制与风险缓冲机制、吸引多元资金、加强过程监督等成为市场共识与下一步期待的改革方向。

各类发行人踊跃参与

推动市场快速扩容

数据显示,按发行起始日统计,自《公告》发布以来,截至8月7日,包含银行间和交易所在内,全市场累计已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650只,发行规模达8480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金额达5316亿元。另有40余只债券正在发行,若算上这部分,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将超过8700亿元。

从发行期限来看,科技创新债券长期化导向明显,3年以上发行规模占比约76%,5年以上占比约三成,期限结构深度适配科创产业周期;从发行人结构来看,央企及地方国企发行规模超7200亿元,是科技创新债券的主要发行主体,同时民企积极参与发行。

值得一提的是,《公告》首次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纳入发行主体,形成“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三类发行体系。据记者统计,截至8月7日,科技型企业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5300亿元,资金用途广泛辐射前沿新兴领域,包括电子元器件制造、软件开发、医疗设备制造等;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30余家银行累计发行金额达2378亿元,通过贷款、债券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凸显银行体系向早期科创领域的资源倾斜;37家证券公司共发行科技创新债券47只,发行规模突破400亿元;同时,股权投资机构踊跃发行,目前发行规模近300亿元,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科创领域企业提供股性资金支持。

君联资本是此次参与发行的股权投资机构之一,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3亿元的募集资金中,君联资本已使用0.9亿元,其中0.8亿元用于置换前期科创基金的自有资金出资,0.0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置换部分的基金前期主要投资于先进制造、科技及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践行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同时,通过将募集资金用来补充流动资金,也较好满足了企业运营的使用需求,形成了良性循环。”君联资本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灵活创新机制安排

帮助民企更好融资

此次推出债市“科技板”,在发行方式、融资期限、增信措施等方面均予以更加灵活有效的制度安排。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已完成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中,有320余只均设置了特殊条款,50余只引入了多元化增信措施。

“在条款设置方面,部分科技创新债券设置票面利率调整等机制,平衡长期风险与投资者回报,部分科创债券则在期限方面有所创新,包括超长期债券等,从而更好地匹配负债与投资的期限。此外,在资金用途方面也有创新,包括股权投资机构募资用于基金出资,形成‘债券—股权—科创企业’链条,也包括集团协同,如科技型企业的母公司发债,将其中50%以上资金用于支持子公司研发等。”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完善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散分担机制方面,加大政策性工具支持力度、鼓励开展市场化信用增进、发挥区域增信机制作用等多管齐下,服务一批民营企业顺利发债。以前述君联资本为例,在该笔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过程中,中债增进为君联资本做100%担保,承担50%风险敞口,按发行额度5亿元收取0.5%/年担保费;同时,由中关村担保为中债增进提供50%反担保,按反担保额度2.5亿元收取1%/年担保费(市场价)和浮动收益分成(根据经营情况有上限)。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表示,风险分担机制的逐步完善,不仅有助于降低科创债违约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还可能催生高收益科创债品种。

但与此同时,也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民营企业发债往往需要增信,而担保条件较为严苛,难以落地。特别是民营股权投资机构,这类企业一般轻资产运作,净资产较少,本身能够提供抵质押的担保物较少。而担保机构为消除风险,往往设置较高反担保条件,除了较高收费外,还设置了抵质押等附加条件,无形中抬高了融资成本。“有效增信仍是难点,需要持续创新机制,确保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上述券商人士说。

此外,在明明看来,当前科技创新债券市场仍存在若干问题。一是发行人结构仍不均衡,体现国企主导特征,中小科创企业参与不足;二是债券期限虽有拉长,但整体与核心技术研发周期相比仍偏短,部分企业面临“短债长投”压力;三是为鼓励科创债发展,采取了简化披露的要求,一方面降低企业成本,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投资者对技术风险判断信息不足。

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债市“科技板”建设发展,明明建议,第一,建立“科创评级+信用评级”的体系,鼓励评级公司针对科创行业属性制定更立体的评级方法论,加强对投资人的参考价值;第二,进一步丰富期限结构,针对科创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再融资需求,设计分段式期限结构,可以设置为前段低票息、后段票息递升的方式,降低早期现金流压力;第三,强化募集资金穿透管理,实现“募投管退”全流程可追溯,减少信息不对称。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以前述君联资本为例,在该笔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过程中,中债增进为君联资本做100%担保,承担50%风险敞口,按发行额度5亿元收取0.5%/年担保费;同时,由中关村担保为中债增进提供50%反担保,按反担保额度2.5亿元收取1%/年担保费(市场价)和浮动收益分成(根据经营情况有上限)。

8月7日,债券市场“科技板”设立满3个月。提质、扩容成为这一市场当前最显著的特征。

3个月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支持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并完善配套支持机制。此后,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持续维持高位。数据显示,按发行起始日统计,截至8月7日,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将超过8700亿元,成为信用债当中重要的新增供给来源。

站在当前时点,债市“科技板”参与各方既有收获,也有在实践中取得的新建议与展望。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要求,推进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和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使用,扩大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

记者获悉,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优化科创企业风险定价机制与风险缓冲机制、吸引多元资金、加强过程监督等成为市场共识与下一步期待的改革方向。

各类发行人踊跃参与

推动市场快速扩容

数据显示,按发行起始日统计,自《公告》发布以来,截至8月7日,包含银行间和交易所在内,全市场累计已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650只,发行规模达8480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发行金额达5316亿元。另有40余只债券正在发行,若算上这部分,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规模将超过8700亿元。

从发行期限来看,科技创新债券长期化导向明显,3年以上发行规模占比约76%,5年以上占比约三成,期限结构深度适配科创产业周期;从发行人结构来看,央企及地方国企发行规模超7200亿元,是科技创新债券的主要发行主体,同时民企积极参与发行。

值得一提的是,《公告》首次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纳入发行主体,形成“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三类发行体系。据记者统计,截至8月7日,科技型企业累计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5300亿元,资金用途广泛辐射前沿新兴领域,包括电子元器件制造、软件开发、医疗设备制造等;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30余家银行累计发行金额达2378亿元,通过贷款、债券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凸显银行体系向早期科创领域的资源倾斜;37家证券公司共发行科技创新债券47只,发行规模突破400亿元;同时,股权投资机构踊跃发行,目前发行规模近300亿元,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前沿科创领域企业提供股性资金支持。

君联资本是此次参与发行的股权投资机构之一,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3亿元的募集资金中,君联资本已使用0.9亿元,其中0.8亿元用于置换前期科创基金的自有资金出资,0.0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置换部分的基金前期主要投资于先进制造、科技及服务、医疗健康等领域,践行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同时,通过将募集资金用来补充流动资金,也较好满足了企业运营的使用需求,形成了良性循环。”君联资本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灵活创新机制安排

帮助民企更好融资

此次推出债市“科技板”,在发行方式、融资期限、增信措施等方面均予以更加灵活有效的制度安排。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已完成发行的科技创新债券中,有320余只均设置了特殊条款,50余只引入了多元化增信措施。

“在条款设置方面,部分科技创新债券设置票面利率调整等机制,平衡长期风险与投资者回报,部分科创债券则在期限方面有所创新,包括超长期债券等,从而更好地匹配负债与投资的期限。此外,在资金用途方面也有创新,包括股权投资机构募资用于基金出资,形成‘债券—股权—科创企业’链条,也包括集团协同,如科技型企业的母公司发债,将其中50%以上资金用于支持子公司研发等。”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完善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散分担机制方面,加大政策性工具支持力度、鼓励开展市场化信用增进、发挥区域增信机制作用等多管齐下,服务一批民营企业顺利发债。以前述君联资本为例,在该笔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过程中,中债增进为君联资本做100%担保,承担50%风险敞口,按发行额度5亿元收取0.5%/年担保费;同时,由中关村担保为中债增进提供50%反担保,按反担保额度2.5亿元收取1%/年担保费(市场价)和浮动收益分成(根据经营情况有上限)。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表示,风险分担机制的逐步完善,不仅有助于降低科创债违约风险、增强投资者信心,还可能催生高收益科创债品种。

但与此同时,也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民营企业发债往往需要增信,而担保条件较为严苛,难以落地。特别是民营股权投资机构,这类企业一般轻资产运作,净资产较少,本身能够提供抵质押的担保物较少。而担保机构为消除风险,往往设置较高反担保条件,除了较高收费外,还设置了抵质押等附加条件,无形中抬高了融资成本。“有效增信仍是难点,需要持续创新机制,确保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上述券商人士说。

此外,在明明看来,当前科技创新债券市场仍存在若干问题。一是发行人结构仍不均衡,体现国企主导特征,中小科创企业参与不足;二是债券期限虽有拉长,但整体与核心技术研发周期相比仍偏短,部分企业面临“短债长投”压力;三是为鼓励科创债发展,采取了简化披露的要求,一方面降低企业成本,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投资者对技术风险判断信息不足。

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债市“科技板”建设发展,明明建议,第一,建立“科创评级+信用评级”的体系,鼓励评级公司针对科创行业属性制定更立体的评级方法论,加强对投资人的参考价值;第二,进一步丰富期限结构,针对科创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再融资需求,设计分段式期限结构,可以设置为前段低票息、后段票息递升的方式,降低早期现金流压力;第三,强化募集资金穿透管理,实现“募投管退”全流程可追溯,减少信息不对称。

编辑:王柘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