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巨头围剿的海富通:债券ETF龙头宝座还能坐多久?

市场资讯

1天前

券业观研认为,监管层对债基发行的窗口指导(曾要求发行三只权益产品才能发行一只债券产品)为海富通提供了喘息空间,其独有的短融ETF因与货基存在替代性,规模或持续增长。

来源:券业观研君

二季报显示,在债券ETF的风口下,海富通基金看似迎来高光时刻。非货规模冲至1807.71亿元,排名升至第28位,打破十年中游困局。

但这份增长背后,隐忧早已浮现。作为债券ETF当前规模榜首,其领先优势正被巨头分食。华夏、易方达等头部机构加速入局,公司债ETF发行中,海富通规模比同行少超70亿元;财务持续缩水,2021至2023年净利润降幅超21%,资源投入难敌大厂。

更致命的是整体偏科。权益业务明星基金经理规模缩水超七成,固收规模仅排行业第24位,关键品类布局缺位。这场借风而起的增长,更像暴露了其在行业竞争中的底气不足,所谓龙头地位,恐难掩根基薄弱的现实。

01规模跃进是泡沫还是底气?

公募基金二季报披露落下帷幕,海富通基金凭借债券ETF的爆发式增长,非货管理规模达到1807.71亿元,行业排名从一季度的第33位跃升至第28位。这一突破对于近十年来长期徘徊在行业40-50名的海富通基金而言,意义重大。

今年以来,债券ETF成为公募基金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细分品类。数据显示,2024年5月债券ETF规模突破1000亿元,2025年2月突破2000亿元,到7月17日首批科创债ETF上市后,规模已达4810.57亿元,五个月内增长近3000亿元,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这一爆发式增长源于多重因素。ETF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市场风险偏好降低推动债基受宠;债市利率下行使得息票收益下降,投资者需通过波段交易增厚收益;同时债市投资内卷加剧,债券ETF的性价比愈发凸显。

作为较早布局债券ETF的基金公司,海富通基金成为本轮增长的最大受益者。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721日,海富通旗下6只债券ETF规模合计过千亿元,数量与规模均居行业首位,领先第二名博时基金和富国基金数百亿元。得益于这一优势,其ETF规模排名在二季度上升3位至第13位,非货管理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

海富通的债券ETF布局可追溯至2014年,当年11月发行城投债ETF后,又陆续推出10年地方债ETF、5年地方债ETF、上证可转债ETF、短融ETF及今年初的信用债ETF,形成了行业内最齐全的债券ETF产品线。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陈轶平曾表示,尽管初期债券ETF属于小众品种,但公司将其纳入战略性产品,坚持长期布局。

02短板比规模更显眼

债券ETF的高增长吸引了更多公募巨头的关注。

华夏、易方达、南方等ETF头部公司于去年底至今年初陆续布局,嘉实、招商等公司也通过科创债ETF首次涉足该领域。目前全市场债券ETF仅39只,主要覆盖国债、地方债、信用债等少数指数,而中证指数体系中仅综合债指数就有44个,绿色金融债、碳中和主题债等细分指数布局空间巨大,未来行业扩容潜力显著。

在此背景下,海富通基金的竞争短板逐渐显现。财务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公司营收从16.38亿元降至11.64亿元,净利润从5.3亿元降至4.17亿元,持续下滑且与头部公司差距明显。在资源投入能力上,海富通已显乏力。

今年初的公司债ETF发行竞赛中,易方达、华夏、南方旗下产品规模均突破220亿元,而海富通同类产品规模仅151亿元,反映出其在与大厂比拼运营能力时的劣势。

此外,海富通虽产品数量领先,但在国债、政金债等关键品类布局不足,长久期产品稀缺,早期依赖的城投债ETF、10年地方债ETF更多受益于当年挂钩指数的短期表现,并非精准卡位核心赛道。

03海富通的偏科+整合劣势

从公司整体发展来看,海富通长期存在“偏科”问题。作为海通证券控股的合资基金公司,其权益业务表现平淡,仅周雪军等少数基金经理具备市场竞争力,且近年业绩受地产股投资拖累有所下滑,管理规模从250亿元峰值缩水至62亿元。固收业务虽为支柱,但近1500亿元的规模仅排名行业第24位,缺乏银行系股东背景支撑,投研团队规模有限。

目前市场关注的海富通与华安基金整合事宜,也凸显其行业地位的尴尬。尽管海富通拥有社保基金境内管理人牌照这一谈判筹码,且债券ETF的领先地位增强了其话语权,但非货规模远低于华安基金的现实,仍使其在整合中面临不确定性。

券业观研认为,监管层对债基发行的窗口指导(曾要求发行三只权益产品才能发行一只债券产品)为海富通提供了喘息空间,其独有的短融ETF因与货基存在替代性,规模或持续增长。但长期来看,债券ETF市场格局的更迭难以避免,头部机构凭借资源优势实现规模超越只是时间问题,海富通想要守住龙头地位,挑战重重。

责任编辑:杨赐

券业观研认为,监管层对债基发行的窗口指导(曾要求发行三只权益产品才能发行一只债券产品)为海富通提供了喘息空间,其独有的短融ETF因与货基存在替代性,规模或持续增长。

来源:券业观研君

二季报显示,在债券ETF的风口下,海富通基金看似迎来高光时刻。非货规模冲至1807.71亿元,排名升至第28位,打破十年中游困局。

但这份增长背后,隐忧早已浮现。作为债券ETF当前规模榜首,其领先优势正被巨头分食。华夏、易方达等头部机构加速入局,公司债ETF发行中,海富通规模比同行少超70亿元;财务持续缩水,2021至2023年净利润降幅超21%,资源投入难敌大厂。

更致命的是整体偏科。权益业务明星基金经理规模缩水超七成,固收规模仅排行业第24位,关键品类布局缺位。这场借风而起的增长,更像暴露了其在行业竞争中的底气不足,所谓龙头地位,恐难掩根基薄弱的现实。

01规模跃进是泡沫还是底气?

公募基金二季报披露落下帷幕,海富通基金凭借债券ETF的爆发式增长,非货管理规模达到1807.71亿元,行业排名从一季度的第33位跃升至第28位。这一突破对于近十年来长期徘徊在行业40-50名的海富通基金而言,意义重大。

今年以来,债券ETF成为公募基金中增长最为迅猛的细分品类。数据显示,2024年5月债券ETF规模突破1000亿元,2025年2月突破2000亿元,到7月17日首批科创债ETF上市后,规模已达4810.57亿元,五个月内增长近3000亿元,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这一爆发式增长源于多重因素。ETF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市场风险偏好降低推动债基受宠;债市利率下行使得息票收益下降,投资者需通过波段交易增厚收益;同时债市投资内卷加剧,债券ETF的性价比愈发凸显。

作为较早布局债券ETF的基金公司,海富通基金成为本轮增长的最大受益者。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721日,海富通旗下6只债券ETF规模合计过千亿元,数量与规模均居行业首位,领先第二名博时基金和富国基金数百亿元。得益于这一优势,其ETF规模排名在二季度上升3位至第13位,非货管理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

海富通的债券ETF布局可追溯至2014年,当年11月发行城投债ETF后,又陆续推出10年地方债ETF、5年地方债ETF、上证可转债ETF、短融ETF及今年初的信用债ETF,形成了行业内最齐全的债券ETF产品线。公司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陈轶平曾表示,尽管初期债券ETF属于小众品种,但公司将其纳入战略性产品,坚持长期布局。

02短板比规模更显眼

债券ETF的高增长吸引了更多公募巨头的关注。

华夏、易方达、南方等ETF头部公司于去年底至今年初陆续布局,嘉实、招商等公司也通过科创债ETF首次涉足该领域。目前全市场债券ETF仅39只,主要覆盖国债、地方债、信用债等少数指数,而中证指数体系中仅综合债指数就有44个,绿色金融债、碳中和主题债等细分指数布局空间巨大,未来行业扩容潜力显著。

在此背景下,海富通基金的竞争短板逐渐显现。财务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公司营收从16.38亿元降至11.64亿元,净利润从5.3亿元降至4.17亿元,持续下滑且与头部公司差距明显。在资源投入能力上,海富通已显乏力。

今年初的公司债ETF发行竞赛中,易方达、华夏、南方旗下产品规模均突破220亿元,而海富通同类产品规模仅151亿元,反映出其在与大厂比拼运营能力时的劣势。

此外,海富通虽产品数量领先,但在国债、政金债等关键品类布局不足,长久期产品稀缺,早期依赖的城投债ETF、10年地方债ETF更多受益于当年挂钩指数的短期表现,并非精准卡位核心赛道。

03海富通的偏科+整合劣势

从公司整体发展来看,海富通长期存在“偏科”问题。作为海通证券控股的合资基金公司,其权益业务表现平淡,仅周雪军等少数基金经理具备市场竞争力,且近年业绩受地产股投资拖累有所下滑,管理规模从250亿元峰值缩水至62亿元。固收业务虽为支柱,但近1500亿元的规模仅排名行业第24位,缺乏银行系股东背景支撑,投研团队规模有限。

目前市场关注的海富通与华安基金整合事宜,也凸显其行业地位的尴尬。尽管海富通拥有社保基金境内管理人牌照这一谈判筹码,且债券ETF的领先地位增强了其话语权,但非货规模远低于华安基金的现实,仍使其在整合中面临不确定性。

券业观研认为,监管层对债基发行的窗口指导(曾要求发行三只权益产品才能发行一只债券产品)为海富通提供了喘息空间,其独有的短融ETF因与货基存在替代性,规模或持续增长。但长期来看,债券ETF市场格局的更迭难以避免,头部机构凭借资源优势实现规模超越只是时间问题,海富通想要守住龙头地位,挑战重重。

责任编辑:杨赐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