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人事变动发生在公司战略转型关键期。虞国平自担任董事长以来,主导了浙能电力从传统火电向核电、新能源综合布局的转型。离任时点正值公司核电项目投入运营、煤电业务承压的敏感阶段。
尽管公告强调此次变动为年龄原因,且与公司经营无关,但在能源结构加速调整背景下,市场关注点已转向继任者能否延续既定的清洁能源战略。
浙江电力龙头:火电为主,多能互补
作为浙江省能源集团旗下核心电力资产运营平台,浙能电力控股股东为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浙江省国资委。公司业务覆盖火力发电、热力供应及核电投资,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发电企业。
该公司的火力发电业务遍布浙江、安徽、新疆等多个地区,其核心子公司包括浙江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浙江浙能乐清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浙江浙能兰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此外,公司通过浙江浙能富兴燃料有限公司实现煤炭的专业化采购,形成了煤电一体化的高效供应链体系。
截至2024年底,公司管理的机组总装机容量已达到3749.99万千瓦,其中燃煤机组占比87.67%,即3287万千瓦;燃气机组占比10.87%,即407万千瓦。2024年全资及控股企业发电量1739.52亿千瓦时,上网电量1647.11亿千瓦时,煤电设备利用小时数5632小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控股中来股份,光伏业务崛起
浙能电力控股中来股份是能源国企跨界整合光伏民企的典型案例。
作为浙江省最大火电企业,浙能电力近年来面临火电盈利受煤价波动制约、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政策压力。2022年其火电收入占比78.69%,亟需通过新能源布局对冲周期性风险。
2022年11月,浙能电力以18.17亿元受让原实控人张育政9.70%股权(每股17.18元),并受托林建伟10%表决权,合计控制19.70%表决权;到2023年2月,公司完成过户及董事会改组,实控人变更为浙江省国资委。
作为光伏细分领域的技术领军企业,中来股份在背板领域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累计出货量已超过280GW,且在过去16年里实现终端用户“零投诉”。对于N型TOPCon电池技术,中来股份是国内最早实现GW级量产的企业,其实验室效率在2024年已达到26.99%,量产效率也超过了26%。 在户用光伏领域,中来股份的业务已覆盖国内28个省份的超过1100个区县,累计开发分布式电站达21万座。
此外,浙能电力通过参股中核汇能(持股4.8%)及增资7.5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深化与核电龙头的合作,构建“火电+光伏+核电”多能源互补体系。
去年盈利77.53亿 2025Q1业绩下滑
在业绩方面,2022-2024年,浙能电力实现营业收入801.95亿元、959.75亿元和880.0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27亿元、65.20亿元和77.53亿元;近两年业绩成功扭亏为盈。
然而,进入2025年,公司营收继续承压,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76.02亿元,同比下跌12.09%;同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下滑40.81%和45.37%,至10.74亿元和9.60亿元。
在盈利能力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毛利率7.07%,同比下降2.27个百分点;当季净利率为6.78%,同比减少了2.91个百分点。
发电量方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资及控股发电企业按合并报表口径完成发电量788.48亿千瓦时,上网电量746.98亿千瓦时,同比分别上涨4.48%和4.57%。这一增长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浙江省全社会用电量的提升;二是浙江浙能中煤舟山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发电量的增加,尤其是六横二期3、4号机组已分别于2024年7月和11月成功投产。
现如今,随着虞国平离任,这家省属能源旗舰的管理权杖即将移交。新任董事长将直面三重挑战:火电盈利模式重构、核电收益周期漫长,以及新能源布局滞后。在浙江提出2027年非化石能源占比38%的目标下,浙能电力的战略抉择,将深刻影响长三角能源格局的重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