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至12日,北京将召开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14日至17日北京将召开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8月21日智元机器人召开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后续特斯拉Optimus三代机发布以及股东大会召开。国产本体逐步放量及新的招投标。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7月2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李长鸿 SAC 编号:S1440523070001
陈宣霖 SAC 编号:S1440524070007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赵宇达 SAC 编号:S1440524080003
吴雨瑄 SAC 编号:S1440525070008
乔磊 SAC 编号:S1440525070006
看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投资机会:近年来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驱动行业发展。外骨骼机器人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以往在人机协同、自重问题、安全性与鲁棒性、产品成本、续航等方面存在技术痛点,近年来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驱动行业发展;随着AI技术日趋成熟,算法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动作控制更加精细化。 医用外骨骼机器人已率先实现规模化商用,工业消费等领域应用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外骨骼机器人通过提供力量辅助增强人类行走运动及重物负荷等能力,在工业、消费等场景应用具有较大潜力,C端市场空间广阔。五一期间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外骨骼机器人助力登山,带动产品“出圈”。 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增强人机智能协同。脑机接口可以通过直接解析脑电信号以实现“意念驱动”,实现对外骨骼的精准控制、帮助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建立“意念-动作”的神经反馈环路。海外和国内多家公司正在研发集成脑机接口技术的外骨骼产品。 海外企业:医疗产品放量受益于医保报销,积极拓展多场景应用。复盘海外知名外骨骼企业的发展历程发现,头部企业需要具备以下特征:产品持续迭代解决客户痛点需求;通过综合布局医疗版+消费/工业版,在建立品牌专业度的同时拓宽受众;持续出海实现市场扩容。2024年4月美国Medicare将外骨骼产品纳入报销,多数企业受益于此实现产品放量。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6月3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贺菊颖 SAC 编号:S1440517050001 SFC 编号:ASZ591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王在存 SAC 编号:S1440521070003 SFC 编号:BVA292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刘慧彬 SAC 编号:S1440523050001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杭州机器人展览会开幕,特斯拉Optimus Gen-2亮相,国内众多头部企业参展。从展会现场来看,板块仍处于高端关注状态,丝杠、灵巧手、PEEK、传感器成为焦点,但随着产业链落地时间、数量低于预期,近期板块市场情绪降温,持续回调。我们复盘机器人股价,认为板块将从事件催化&海内外产业共振转向量产落地催化。 复盘过往,事件催化&海内外产业共振驱动,行业主题性投资明显。得益于春晚宇树机器人亮相表演和特斯拉上调25年Optimus出货指引,截止6月20日人形机器人板块今年涨幅为+34%。其中电子皮肤(+71%)、丝杠(+57%)子版块引领板块涨幅。 核心矛盾:硬件先行智能滞后,智能仍是核心短板。当前产业爆发的核心矛盾仍是具身智能技术尚未突破商业化临界点,如任务泛化仍需海量数据训练,大小脑协同不足,深度学习算法、多模态感知系统虽提升交互能力,但环境泛化能力、自主决策精度仍受限。 展望未来,关注刚需性、低复杂度的场景下的实际落地情况。从落地场景来看,导览、销售等标准化商业服务已进入实际应用,汽车装配、仓储物流等场景则集中在测试验证阶段,家庭场景应用多停留在早期阶段。 投资建议:落地是硬道理,重视应用场景落地和精度传感器。当前板块估值反映市场较高的出货预期,但2025年全球出货量预计仅1-2万台。我们认为当前板块核心矛盾不在于硬件方案的迭代降本,而在于1)应用场景的实际落地,2)大模型的突破,3)关键感知零部件的升级。我们认为板块估值锚点已切换至落地兑现,市场预期和产业进展仍有兑现差,关注刚需性、低复杂度的场景下的实际落地情况。 建议关注:1)吹响落地发令枪的落地场景整体方案供应商。2)高门槛感知零部件关节,关注高精度传感器厂商。3)绑定特斯拉、Figure(量产进度领先)的优质标的。4)硬件总成方案供应商。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人形机器人:落地是硬道理,重视应用场景落地和精密传感器》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6月22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朱玥 SAC 编号:S1440521100008 SFC 编号:BTM546 许琳 SAC 编号:S1440522110001 SFC 编号:BVU271 胡颖 SAC 编号:S1440524050002 传感器是将外界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异军突起,有望带来传感器市场爆发。传感器与通信、计算机被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简而言之,传感器是将外界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520亿美元,近年来年化增长率10%左右;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1640亿元,年化增长在15%以上。如今,具身大模型快速迭代,具身智能供应链快速降本,正加速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有望推动传感器行业爆发。本文我们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为蓝本,结合当前产业中的主流产品及方案,重点分析视觉、触觉、力/力矩、姿态及位置传感器市场。 视觉传感器:负责感知及理解周围世界,是与外界交互与路径规划的关键。视觉传感器有望贡献70%的感知信息,当前,纯视觉方案与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并存,3D相机+激光雷达为主流选型方案,较高的技术参数、芯片设计能力、应用端长久持续的反馈优化共同构成3D视觉传感器的壁垒。预计人形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在2030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约200亿元,技术实力雄厚且具备降本能力的企业有望受益。 触觉传感器:增强感知及交互能力的“电子皮肤”,单机用量持续增加。触觉传感器模拟皮肤功能,当前主要用在灵巧手上,成为人形机器人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按照工作原理,触觉传感器分为压阻式、压电式、电容式、电磁式等类型。从部分灵巧手厂商触觉传感器选型来看,技术路线尚未收敛,但整体呈现用量提升态势。人形机器人触觉传感器在2030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05亿元,海外龙头前期占据多数份额,国内企业纷纷推出新品有望快速放量。 力/力矩传感器:力控核心,实现柔顺化、智能化控制的重要部件。力/力矩传感器广泛用于需要保持稳定位置和轨迹高重复性的工业应用,2030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力传感器需求有望达到585亿元,六维力传感器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结构设计、标定过程、动态性能优化算法以及多维力传感器的解耦算法四个方面,多维力矩传感器技术壁垒高,中国市场上的高端传感器国产化率低,以一维力传感器为主。受益于机器人市场需求催化,中国六维力(矩)传感器市场近年来入局者逐年增加。 姿态传感器:模拟人的平衡和空间定向功能,战术级IMU厂商将充分受益。姿态传感器是一种测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方向或角位置的设备,MEMS惯性传感器为当下主流路径。全球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超300亿元人民币,人形机器人远期有望贡献百亿级惯性传感器空间,战术级IMU厂商将充分受益。 位置传感器:编码器应用于机器人关节实现运动控制,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机器人系统中应用的位置传感器为编码器,位于关节执行器中,将位置和角度等参数转换为数字量以实现运动控制。当前国内编码器市场规模20-30亿元,占全球需求比例仍较小;下游伺服占比1/3为第一大应用,机器人占比存在提升空间。 投资建议:传感器是具身智能包括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关键,受益具身大模型以及具身智能供应链降本,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加速,传感器行业有望迎来爆发。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自动化设备:传感器是具身智能包括人形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关键————2025年机器人行业系列报告之六》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6月14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李长鸿 SAC 编号:S1440523070001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赵宇达 SAC 编号:S1440524080003 (2)众擎人形机器人产品已正式量产上市。众擎机器人近日宣布,近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的机器人已量产上市,这款名为“众擎 ENGINEAI PM01”的轻量级、高动态、全开放人形机器人现已在众擎京东自营旗舰店上架,售价为18.8万元;同时,众擎还推出了另一款双足机器人产品众擎ENGINEAI SA01,售价为4.2万元。 (3)外骨骼机器人关注度提升。近期,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购物平台上架了一款售价为2500元的消费级外骨骼产品,面向个人用户销售;上架短短15秒,几百台即售罄,引发市场对于外骨骼机器人的关注。 我们的观点:报告期人形机器人半马得到广泛关注,赛事结束后引发了人形机器人的表现是“翻车”还是行业进步的讨论,我们认为行业尚处于量产化初期,现场暴露的问题将倒逼产业优化升级。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是中美AI科技竞争的主战场,长期空间广阔。我们建议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比如外骨骼机器人、灵巧手和传感器这三个方向的商业化落地更快,这些方向的放量节奏不以人形机器人放量为必然前提,并且后续有望能够得到持续的数据验证。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周观点: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4月2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李长鸿 SAC 编号:S1440523070001 陈宣霖 SAC 编号:S1440524070007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赵宇达 SAC 编号:S1440524080003 研究助理:吴雨瑄 硬件端:人形机器人本体、灵巧手、核心零部件产品涌现。魔法原子、乐聚机器人、天链机器人、星动纪元、宇树科技、NOETIX等厂商人形机器人产品亮相,但从现场演示来看,多款产品运控能力欠佳。灵心巧手、因时机器人、灵巧智能、星动纪元、中科硅纪等企业展出灵巧手产品,种类多样,各有特色。核心零部件方面,他山科技、坤维科技、宇立仪器、蓝点触控等企业参展。 软件端:数据成为限制具身智能发展的核心瓶颈。目前人形机器人在移动和操作能力上具备一定智能,但通用性不足,需要具身智能赋能实现多动作泛化、复杂决策和人机交互能力。具身智能发展需要海量数据进行训练,但仍面临数据瓶颈(实机数据采集成本高+仿真数据质量难以保障),虚实数据相结合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人形机器人硬件发展如火如荼,也面临重要挑战。1、人形机器人面临大规模应用场景不足和功能相对简单、泛化能力不强两大困难。2、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还面临成本问题,目前很难达到未来10万元的目标,硬件层面也需要进行降本。 建议关注行业硬件降本进展和应用场景实际落地节奏。长期来看,大模型+具身智能或成为人形机器人胜负手,建议关注具身智能领先的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及其产业链。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每周观察:云程发轫,万里可期——北京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观后感》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4月2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朱玥 SAC 编号:S1440521100008 SFC 编号:BTM546 许琳 SAC 编号:S1440522110001 SFC 编号:BVU271 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MIM市场,MIM当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随着人形机器人、AI终端设备、智能穿戴设备、高端消费电子、高端制造等行业发展和升级,对高精度、高复杂性、高强度等零件需求进一步提升,MIM工艺在精密、复杂、关键零部件生产中的优势将得以进一步凸显,上述领域需求高增,MIM工艺或迎来蓝海市场。 MIM(Metal Injection Molding,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是一种生产复杂精密零件的“近净成形”的先进制造技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2016)》将“高精密度金属注射成形(MIM)技术”作为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麦肯锡2018年5月发布的《先进制造与装配调查报告》中,MIM技术在全球10大先进制造技术中排名第二。 MIM工艺具备大批量、高效率成形特点,适合生产高精度、高强度、高耐磨、高耐腐蚀、形状复杂的精密零件,成本低。它将现代塑料注射成形技术引入粉末冶金领域,结合了粉末冶金与塑料注射成形两大技术优点,突破了传统金属粉末模压成形工艺在产品形状上的限制,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形状设计没有限制,适合形状复杂的小型零件;近净成型工艺,材料利用率高;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经济性强,成本优势明显;适用于MIM的金属材料非常广泛,粉料选择性多,钛及钛合金有望继不锈钢之后成为下一代明星材料;MIM采用更细微米级细粉末,尺寸精度高、表面光洁度好。 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MIM市场,当前消费主要在消费电子领域。目前中国MIM市场已经占据全球41%左右,其次是北美和欧洲,国内MIM市场年均复合增速超10%。MIM当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从下游应用来看,中国MIM的市场的三大领域分别为手机(59.1%)、五金(12.0%)和汽车(10.3%),消费电子领域(手机、智能穿戴、电脑)合计占比72%。 MIM未来前景广阔,随着人形机器人、AI终端设备、智能穿戴设备、高端消费电子、高端制造等行业发展和升级,对高精度、高复杂性、高强度等零件需求进一步上升,MIM在精密、复杂、关键零部件生产中的优势将得以进一步凸显,上述领域需求高增,MIM工艺或迎来蓝海市场。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破界生长,智领未来——MIM在机器人、 AI、消费电子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4月1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王介超 SAC 编号:S1440521110005 覃静 SAC 编号:S1440524080002 郭衍哲 SAC 编号:S1440524010001 邵三才 SAC 编号:S1440524070004 行情定位:0-1阶段概念先行,市场呈现交易性行情;1-10阶段商业化落地,渗透率快速提升行情随之启动,形成真正的产业趋势市场主线,渗透率放缓往往是行情结束的重要标志。当前AI和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跨越“1”的关键时刻,市场焦点或将转向业绩兑现,行情由主题映射走向基本面驱动,后续关注AI应用落地和机器人本体进展情况。 产业特征:本轮AI+机器人与此前互联网+新能源的产业共性之一在于,庞大的C端用户基础带来丰富的应用场景,并且提供了高容量的试错空间,允许布局多种技术路线,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移动互联网A股面临缺乏核心标的的问题,AI此前同样面临算力卡脖子的局面,但这一现象有望被Deepseek重构。中国几乎拥有机器人产业链全环节,并从新能源车获得技术继承,有望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优势,降本增效实现快速渗透,但需注意产能过快扩张的风险。产业优势结合应用前景,AI和机器人行情高度应不亚于前。 资金环境:当前仍然缺乏显著增量资金,与此同时以两融为代表的散户游资力量活跃,叠加信息传播和市场学习效率提升,短周期快速波动或取代A字大幅波动。向后展望,ETF虽然今年尚未发力,但可能是下一轮主力资金,同时有望推升龙头,中期维度保持关注;2月中国股市流入百亿美元,全球资金回流CN资产值得期待;险资虽有可观增量,但主要去往大盘/红利/南向等方向;主动型公募仍然存在较大赎回压力,重仓股谨慎对待。 市场节奏:1)早期阶段估值仓位交易热度过高;2)历史经验关注渗透率超过30-50%的临界点;3)下游终端产品放量贡献业绩后投资者可能抢先兑现离场;4)行业产能或某些环节投资过剩;5)新技术诞生;6)流动性环境剧烈变化;7)其他宏观变化。 风险提示:新兴技术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关键技术突破存在门槛,下游应用场景落地和业绩兑现情况可能不及预期;产业属性存在差异,产业规律或存在适用性限制,历史规律可能出现失效;海外局势动荡,地缘政治冲突问题尚未完全解除,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可能面临衰退风险;美国对华政策存在超预期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强对华科技封锁;国内宏观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存在超预期波动的可能性。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AI+机器人:四维度再思考产业特征和市场节奏》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3月28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黄文涛 SAC 编号:S1440510120015 张雪娇 SAC 编号:S1440521120007 李家俊 SAC 编号:S1440522070004 丝杠作为直线传动部件,应用广泛。丝杠是一种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传动部件,按照摩擦特性可以分为滑动丝杠、滚动丝杠和静压丝杠三类,广泛应用于机床、航空航天、机器人、汽车等领域,目前机床是丝杠第一大下游,远期来看预计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其第一大下游。 受益工业母机自主可控背景,滚珠丝杠作为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加速 数控机床目前是滚珠丝杠应用最大的市场,约占45%;多选用滚珠丝杠,是对精度要求最高的下游行业之一,选型及测试亦极为严苛。目前高端滚珠丝杠国产化比例仅5%,国产替代空间较大,随着工业母机自主可控愈发迫切,国内丝杠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AI加速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丝杠作为价值量占比19%左右的核心零部件,市场空间有望得以几何级放大 AI模型迭代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自Tesla于2021年宣布推出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到现在Tesla即将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Figure推出搭载了Helix模型的新款、1X推出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的NEO GAMMA等,国内的宇树、智元、优必选等步态、动作优化,我们看到模型迭代、训练算法优化,正在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目前多家人形机器人产品已经在下游工业客户展开实训,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远超汽车、3C行业。 以Tesla人形机器人为例,躯干与灵巧手将推动丝杠需求极大爆发。(1)根据目前的Tesla人形机器人版本,躯干处共有14个线性执行器,采用“电机+行星滚柱丝杠+轴承+传感器”实现,反向行星滚柱丝杠得益于高精度、高承载、高效率的特点,成为其中的传动部件。(2)预计Tesla第三代灵巧手将有更多线性执行器和腱绳模块,与前面两代设计不同的是,Optimus Gen3灵巧手更加灵活,预计共22个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线性执行器模块+腱绳模块,由于采用欠驱动,共17个线性执行模块,将推动微型丝杠需求扩张。 我们预计人形机器人丝杠在2030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500亿元以上,数十倍于原有规模。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量于2025、2027、2030、2035年分别达到1万台、100万台、300万台、800万台的假设下,同时考虑因大规模上产及工艺成熟带来的成本降低,2030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行星滚柱丝杠需求有望达到545.76亿元,是传统行业对行星滚柱丝杠需求的10倍以上,远期来看,行业空间还将几何级放大。 为了满足丝杠即将快速增长的需求,在加工工艺方面,高效、降本将是必然趋势,以车代磨、旋风铣等新工艺不断涌现,相关设备与耗材受益 材料、工艺及加工设备为丝杠行业的重要壁垒,倍增的市场对丝杠行业提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迫切要求,目前丝杠加工工艺以磨削为主,为了在粗加工环节尽可能替代磨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衍生出车削、旋风铣、轧制等工艺,更多新工艺有望涌现,随着丝杠产量的进一步扩大,相关设备与耗材有望受益。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自动化设备:丝杠产业链:不仅受益自主可控,更受益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 ——2025年机器人行业系列报告之四》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3月9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资机会分析——2025年机器人行业系列报告之三》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2月25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常义乐 SAC 编号:S1440524120001 李长鸿 SAC 编号:S1440523070001 陈宣霖 SAC 编号:S1440524070007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赵宇达 SAC 编号:S144052408000 报告期机器人行业新品连发,①Figure发布搭载了Helix VLA模型的新品,该模型可以从VLMs中提取常识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泛化的机器人控制指令,使得人形机器人的学习效率大为提升,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第一。②1X发布NEO GAMMA,在人工智能、设计、硬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灵巧手采取腱绳结构,外皮肤覆盖尼龙材料,更适合家庭使用。我们认为模型迭代、供应链降本,正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预计板块行情继续。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自动化设备:Figure、1X新品发布,模型迭代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2025年机器人行业系列报告之二》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2月23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①灵巧手可模拟人手的各种灵巧抓取和复杂操作,智能化、灵巧化程度逐渐提升,未来有望随着人形机器人和AI发展在工业、商业、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应用。②Optimus Gen-3灵巧手预计拥有22个自由度,将使用17个线性执行器模块和腱绳模块。根据我们测算,随着特斯拉推动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手产业链成本下降,未来供应商的单价和利润率虽然会呈现下行趋势,但是可以以价换量实现市场空间的几何级增长,Gen-3规格的灵巧手远期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微型丝杠、腱绳和传感器等零部件市场规模也将大幅扩张。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自动化设备:灵巧手:高灵活度末端执行器,Optimus Gen-3将推动微型丝杠、腱绳&传感器需求扩张 ——2025年机器人行业系列报告之一》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1月11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常义乐 SAC 编号:S1440524120001 核心观点:回顾人形机器人整体行情,人形机器人指数涨跌主要受重要行业事件催化和特斯拉机器人进展影响,主要行情包含5个阶段。2022年5月,马斯克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行业,引发首轮行情;2023年5月特斯拉公布Optimus最新进展,黄仁勋提出“具身智能”概念,AI大模型相继推出,引发机器人整体板块式行情;2023年11月,特斯拉公布技术方案变化,伴有行走测试预期,国内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引发丝杠等细分环节收敛行情。经过两年发展,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从1到N的量产阶段,我们认为特斯拉机器人量产进度、AI大模型更迭代、海内外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进程仍然是核心影响因素。 人形机器人复杂程度是机器人之最,由电机、减速器、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组成,海外厂商起步较早,国内企业性能逐步赶上。 区别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结构更为复杂,电机、减速器、丝杠等核心零部件使用数量更多,要求更高。①电机: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常用于人形机器人,未来技术路线将重点突破高功率、高扭矩密度、高过载需求;②减速器: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常用于人形机器人,但专用于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度、大减速比,小体积,轻质量的减速器仍有提升空间;③丝杠:回顾历史,丝杠在人形机器人使用较少,主要系价格昂贵,缺少机器人专用丝杠型号,随着国产企业相继突破技术瓶颈,未来性价比更高、效率更高的人形机器人专用丝杠有望打开市场空间;④一体化关节:未来具备高功率密度、高精度、高爆发力的一体化关节将是主流零部件趋势之一,为机器人提供稳定的硬件基础。 海内外多家人形机器人相继进入工厂实训,特斯拉表示明年将有上千台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工作,人形机器人从1到N渐行渐近 特斯拉表示,明年将有上千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工作;Figure机器人在宝马工厂进行实训,完成物料搬运等工作;美国Digit机器人在亚马逊进行物料搬运,机器人执行任务时实现100%自主性,任务完成成功率高达97%;国内机器人今年相继进入工厂实训,优必选、宇树等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厂开始实训工作,目前可以完成质检、贴车标等简单工作。 看好国内一体化关节、龙头减速器、龙头电机企业受益于机器人量产放量,建议关注丝杠企业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和送样进展。六维力、触觉传感器作为降本诉求最强的环节之一,看好国内企业实现技术突破+价格优势明显+服务灵活性更高等优势。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特斯拉领衔,人形机器人的从1到N——人形机器人行业研究方法论》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9月2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朱玥 SAC 编号:S1440521100008 核心观点:1)汽车与机器人在技术、工艺和商业模式上具有同源性。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采用与电动车相似的“感知-决策-执行”架构,工艺上,两者对高精度加工有共同要求,为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提供技术基础。2)当前国内汽车供应链展现出成本、效率和技术的三重优势。自主主机厂在成本控制上表现突出,车型开发周期缩短,智能驾驶技术积累有助于机器人算法开发。3)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自2021年亮相以来,性能显著提升,行走速度和自由度增加,平衡和控制能力提高。应用方面,Optimus在执行基本工厂任务中展现技术突破。 一、汽车与机器人的同源性:技术、工艺同源,商业模式延展:1)技术层面,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类似电动车采用“感知-决策-执行”的三层架构,与自动驾驶技术相似度较高;2)工艺方面,人形机器人中的减速器等执行机构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新能源车对精度要求高于传统燃油车,为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打下技术基础;3)商业模式方面,特斯拉有望充分复用当前新能源车产业链资源,实现产业链优势的外延。 二、汽车供应链竞争力拆解:成本&效率&技术的三重优势:1)主机厂作为汽车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成本控制能力集中反映了产业链整体的成本竞争力。从单车层面看,当下自主主机厂的成本优势明显。2)效率:随着电动智能化不断渗透,自主主机厂车型开发周期大幅缩短,当前国内传统主机厂最快需要 36 个月完成新车型的量产开发,而领先新势力主机厂则将这一周期大幅缩短至 20 个月。中国汽车产业链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与相关人才,有望助推人形机器人算法开发。 三、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展:特斯拉引领,国内厂商跟随:自2021年Tesla AI Day上首次亮相以来,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取得显著进展。性能层面:截至2024年5月,Optimus Gen2展示出约0.6m/s的行走速度,全身减重10kg以上,且行走速度提升超过30%。机器人的自由度增加,平衡能力、全身控制及手指灵活度均显著提高。应用层面:最新迭代中,Optimus利用端神经网络执行基本工厂任务,包括电池单体分类和电动工具使用,突显了其在精密操作和自主工作能力方面的技术突破。国内厂商已陆续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
胡颖 SAC 编号:S1440524050002
8月8日至12日,北京将召开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14日至17日北京将召开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8月21日智元机器人召开首届合作伙伴大会。后续特斯拉Optimus三代机发布以及股东大会召开。国产本体逐步放量及新的招投标。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7月2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李长鸿 SAC 编号:S1440523070001
陈宣霖 SAC 编号:S1440524070007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赵宇达 SAC 编号:S1440524080003
吴雨瑄 SAC 编号:S1440525070008
乔磊 SAC 编号:S1440525070006
看好外骨骼机器人行业投资机会:近年来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驱动行业发展。外骨骼机器人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以往在人机协同、自重问题、安全性与鲁棒性、产品成本、续航等方面存在技术痛点,近年来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驱动行业发展;随着AI技术日趋成熟,算法对外骨骼机器人的动作控制更加精细化。 医用外骨骼机器人已率先实现规模化商用,工业消费等领域应用也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外骨骼机器人通过提供力量辅助增强人类行走运动及重物负荷等能力,在工业、消费等场景应用具有较大潜力,C端市场空间广阔。五一期间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外骨骼机器人助力登山,带动产品“出圈”。 脑机接口+外骨骼机器人,增强人机智能协同。脑机接口可以通过直接解析脑电信号以实现“意念驱动”,实现对外骨骼的精准控制、帮助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建立“意念-动作”的神经反馈环路。海外和国内多家公司正在研发集成脑机接口技术的外骨骼产品。 海外企业:医疗产品放量受益于医保报销,积极拓展多场景应用。复盘海外知名外骨骼企业的发展历程发现,头部企业需要具备以下特征:产品持续迭代解决客户痛点需求;通过综合布局医疗版+消费/工业版,在建立品牌专业度的同时拓宽受众;持续出海实现市场扩容。2024年4月美国Medicare将外骨骼产品纳入报销,多数企业受益于此实现产品放量。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6月3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贺菊颖 SAC 编号:S1440517050001 SFC 编号:ASZ591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王在存 SAC 编号:S1440521070003 SFC 编号:BVA292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刘慧彬 SAC 编号:S1440523050001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杭州机器人展览会开幕,特斯拉Optimus Gen-2亮相,国内众多头部企业参展。从展会现场来看,板块仍处于高端关注状态,丝杠、灵巧手、PEEK、传感器成为焦点,但随着产业链落地时间、数量低于预期,近期板块市场情绪降温,持续回调。我们复盘机器人股价,认为板块将从事件催化&海内外产业共振转向量产落地催化。 复盘过往,事件催化&海内外产业共振驱动,行业主题性投资明显。得益于春晚宇树机器人亮相表演和特斯拉上调25年Optimus出货指引,截止6月20日人形机器人板块今年涨幅为+34%。其中电子皮肤(+71%)、丝杠(+57%)子版块引领板块涨幅。 核心矛盾:硬件先行智能滞后,智能仍是核心短板。当前产业爆发的核心矛盾仍是具身智能技术尚未突破商业化临界点,如任务泛化仍需海量数据训练,大小脑协同不足,深度学习算法、多模态感知系统虽提升交互能力,但环境泛化能力、自主决策精度仍受限。 展望未来,关注刚需性、低复杂度的场景下的实际落地情况。从落地场景来看,导览、销售等标准化商业服务已进入实际应用,汽车装配、仓储物流等场景则集中在测试验证阶段,家庭场景应用多停留在早期阶段。 投资建议:落地是硬道理,重视应用场景落地和精度传感器。当前板块估值反映市场较高的出货预期,但2025年全球出货量预计仅1-2万台。我们认为当前板块核心矛盾不在于硬件方案的迭代降本,而在于1)应用场景的实际落地,2)大模型的突破,3)关键感知零部件的升级。我们认为板块估值锚点已切换至落地兑现,市场预期和产业进展仍有兑现差,关注刚需性、低复杂度的场景下的实际落地情况。 建议关注:1)吹响落地发令枪的落地场景整体方案供应商。2)高门槛感知零部件关节,关注高精度传感器厂商。3)绑定特斯拉、Figure(量产进度领先)的优质标的。4)硬件总成方案供应商。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人形机器人:落地是硬道理,重视应用场景落地和精密传感器》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6月22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朱玥 SAC 编号:S1440521100008 SFC 编号:BTM546 许琳 SAC 编号:S1440522110001 SFC 编号:BVU271 胡颖 SAC 编号:S1440524050002 传感器是将外界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异军突起,有望带来传感器市场爆发。传感器与通信、计算机被称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简而言之,传感器是将外界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520亿美元,近年来年化增长率10%左右;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约1640亿元,年化增长在15%以上。如今,具身大模型快速迭代,具身智能供应链快速降本,正加速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有望推动传感器行业爆发。本文我们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为蓝本,结合当前产业中的主流产品及方案,重点分析视觉、触觉、力/力矩、姿态及位置传感器市场。 视觉传感器:负责感知及理解周围世界,是与外界交互与路径规划的关键。视觉传感器有望贡献70%的感知信息,当前,纯视觉方案与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并存,3D相机+激光雷达为主流选型方案,较高的技术参数、芯片设计能力、应用端长久持续的反馈优化共同构成3D视觉传感器的壁垒。预计人形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在2030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约200亿元,技术实力雄厚且具备降本能力的企业有望受益。 触觉传感器:增强感知及交互能力的“电子皮肤”,单机用量持续增加。触觉传感器模拟皮肤功能,当前主要用在灵巧手上,成为人形机器人感知外界环境的重要器官。按照工作原理,触觉传感器分为压阻式、压电式、电容式、电磁式等类型。从部分灵巧手厂商触觉传感器选型来看,技术路线尚未收敛,但整体呈现用量提升态势。人形机器人触觉传感器在2030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05亿元,海外龙头前期占据多数份额,国内企业纷纷推出新品有望快速放量。 力/力矩传感器:力控核心,实现柔顺化、智能化控制的重要部件。力/力矩传感器广泛用于需要保持稳定位置和轨迹高重复性的工业应用,2030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力传感器需求有望达到585亿元,六维力传感器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结构设计、标定过程、动态性能优化算法以及多维力传感器的解耦算法四个方面,多维力矩传感器技术壁垒高,中国市场上的高端传感器国产化率低,以一维力传感器为主。受益于机器人市场需求催化,中国六维力(矩)传感器市场近年来入局者逐年增加。 姿态传感器:模拟人的平衡和空间定向功能,战术级IMU厂商将充分受益。姿态传感器是一种测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方向或角位置的设备,MEMS惯性传感器为当下主流路径。全球MEMS惯性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超300亿元人民币,人形机器人远期有望贡献百亿级惯性传感器空间,战术级IMU厂商将充分受益。 位置传感器:编码器应用于机器人关节实现运动控制,国产替代空间广阔。机器人系统中应用的位置传感器为编码器,位于关节执行器中,将位置和角度等参数转换为数字量以实现运动控制。当前国内编码器市场规模20-30亿元,占全球需求比例仍较小;下游伺服占比1/3为第一大应用,机器人占比存在提升空间。 投资建议:传感器是具身智能包括人形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关键,受益具身大模型以及具身智能供应链降本,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加速,传感器行业有望迎来爆发。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自动化设备:传感器是具身智能包括人形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关键————2025年机器人行业系列报告之六》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6月14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李长鸿 SAC 编号:S1440523070001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赵宇达 SAC 编号:S1440524080003 (2)众擎人形机器人产品已正式量产上市。众擎机器人近日宣布,近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的机器人已量产上市,这款名为“众擎 ENGINEAI PM01”的轻量级、高动态、全开放人形机器人现已在众擎京东自营旗舰店上架,售价为18.8万元;同时,众擎还推出了另一款双足机器人产品众擎ENGINEAI SA01,售价为4.2万元。 (3)外骨骼机器人关注度提升。近期,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购物平台上架了一款售价为2500元的消费级外骨骼产品,面向个人用户销售;上架短短15秒,几百台即售罄,引发市场对于外骨骼机器人的关注。 我们的观点:报告期人形机器人半马得到广泛关注,赛事结束后引发了人形机器人的表现是“翻车”还是行业进步的讨论,我们认为行业尚处于量产化初期,现场暴露的问题将倒逼产业优化升级。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是中美AI科技竞争的主战场,长期空间广阔。我们建议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比如外骨骼机器人、灵巧手和传感器这三个方向的商业化落地更快,这些方向的放量节奏不以人形机器人放量为必然前提,并且后续有望能够得到持续的数据验证。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周观点:不拘泥于“人形”深度挖掘“AI+机器人”的投资机会》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4月2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李长鸿 SAC 编号:S1440523070001 陈宣霖 SAC 编号:S1440524070007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赵宇达 SAC 编号:S1440524080003 研究助理:吴雨瑄 硬件端:人形机器人本体、灵巧手、核心零部件产品涌现。魔法原子、乐聚机器人、天链机器人、星动纪元、宇树科技、NOETIX等厂商人形机器人产品亮相,但从现场演示来看,多款产品运控能力欠佳。灵心巧手、因时机器人、灵巧智能、星动纪元、中科硅纪等企业展出灵巧手产品,种类多样,各有特色。核心零部件方面,他山科技、坤维科技、宇立仪器、蓝点触控等企业参展。 软件端:数据成为限制具身智能发展的核心瓶颈。目前人形机器人在移动和操作能力上具备一定智能,但通用性不足,需要具身智能赋能实现多动作泛化、复杂决策和人机交互能力。具身智能发展需要海量数据进行训练,但仍面临数据瓶颈(实机数据采集成本高+仿真数据质量难以保障),虚实数据相结合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人形机器人硬件发展如火如荼,也面临重要挑战。1、人形机器人面临大规模应用场景不足和功能相对简单、泛化能力不强两大困难。2、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还面临成本问题,目前很难达到未来10万元的目标,硬件层面也需要进行降本。 建议关注行业硬件降本进展和应用场景实际落地节奏。长期来看,大模型+具身智能或成为人形机器人胜负手,建议关注具身智能领先的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及其产业链。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每周观察:云程发轫,万里可期——北京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观后感》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4月2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朱玥 SAC 编号:S1440521100008 SFC 编号:BTM546 许琳 SAC 编号:S1440522110001 SFC 编号:BVU271 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MIM市场,MIM当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随着人形机器人、AI终端设备、智能穿戴设备、高端消费电子、高端制造等行业发展和升级,对高精度、高复杂性、高强度等零件需求进一步提升,MIM工艺在精密、复杂、关键零部件生产中的优势将得以进一步凸显,上述领域需求高增,MIM工艺或迎来蓝海市场。 MIM(Metal Injection Molding,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是一种生产复杂精密零件的“近净成形”的先进制造技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2016)》将“高精密度金属注射成形(MIM)技术”作为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麦肯锡2018年5月发布的《先进制造与装配调查报告》中,MIM技术在全球10大先进制造技术中排名第二。 MIM工艺具备大批量、高效率成形特点,适合生产高精度、高强度、高耐磨、高耐腐蚀、形状复杂的精密零件,成本低。它将现代塑料注射成形技术引入粉末冶金领域,结合了粉末冶金与塑料注射成形两大技术优点,突破了传统金属粉末模压成形工艺在产品形状上的限制,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形状设计没有限制,适合形状复杂的小型零件;近净成型工艺,材料利用率高;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经济性强,成本优势明显;适用于MIM的金属材料非常广泛,粉料选择性多,钛及钛合金有望继不锈钢之后成为下一代明星材料;MIM采用更细微米级细粉末,尺寸精度高、表面光洁度好。 中国已经成为最大的MIM市场,当前消费主要在消费电子领域。目前中国MIM市场已经占据全球41%左右,其次是北美和欧洲,国内MIM市场年均复合增速超10%。MIM当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从下游应用来看,中国MIM的市场的三大领域分别为手机(59.1%)、五金(12.0%)和汽车(10.3%),消费电子领域(手机、智能穿戴、电脑)合计占比72%。 MIM未来前景广阔,随着人形机器人、AI终端设备、智能穿戴设备、高端消费电子、高端制造等行业发展和升级,对高精度、高复杂性、高强度等零件需求进一步上升,MIM在精密、复杂、关键零部件生产中的优势将得以进一步凸显,上述领域需求高增,MIM工艺或迎来蓝海市场。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破界生长,智领未来——MIM在机器人、 AI、消费电子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4月1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王介超 SAC 编号:S1440521110005 覃静 SAC 编号:S1440524080002 郭衍哲 SAC 编号:S1440524010001 邵三才 SAC 编号:S1440524070004 行情定位:0-1阶段概念先行,市场呈现交易性行情;1-10阶段商业化落地,渗透率快速提升行情随之启动,形成真正的产业趋势市场主线,渗透率放缓往往是行情结束的重要标志。当前AI和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跨越“1”的关键时刻,市场焦点或将转向业绩兑现,行情由主题映射走向基本面驱动,后续关注AI应用落地和机器人本体进展情况。 产业特征:本轮AI+机器人与此前互联网+新能源的产业共性之一在于,庞大的C端用户基础带来丰富的应用场景,并且提供了高容量的试错空间,允许布局多种技术路线,成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移动互联网A股面临缺乏核心标的的问题,AI此前同样面临算力卡脖子的局面,但这一现象有望被Deepseek重构。中国几乎拥有机器人产业链全环节,并从新能源车获得技术继承,有望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优势,降本增效实现快速渗透,但需注意产能过快扩张的风险。产业优势结合应用前景,AI和机器人行情高度应不亚于前。 资金环境:当前仍然缺乏显著增量资金,与此同时以两融为代表的散户游资力量活跃,叠加信息传播和市场学习效率提升,短周期快速波动或取代A字大幅波动。向后展望,ETF虽然今年尚未发力,但可能是下一轮主力资金,同时有望推升龙头,中期维度保持关注;2月中国股市流入百亿美元,全球资金回流CN资产值得期待;险资虽有可观增量,但主要去往大盘/红利/南向等方向;主动型公募仍然存在较大赎回压力,重仓股谨慎对待。 市场节奏:1)早期阶段估值仓位交易热度过高;2)历史经验关注渗透率超过30-50%的临界点;3)下游终端产品放量贡献业绩后投资者可能抢先兑现离场;4)行业产能或某些环节投资过剩;5)新技术诞生;6)流动性环境剧烈变化;7)其他宏观变化。 风险提示:新兴技术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关键技术突破存在门槛,下游应用场景落地和业绩兑现情况可能不及预期;产业属性存在差异,产业规律或存在适用性限制,历史规律可能出现失效;海外局势动荡,地缘政治冲突问题尚未完全解除,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可能面临衰退风险;美国对华政策存在超预期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强对华科技封锁;国内宏观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存在超预期波动的可能性。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AI+机器人:四维度再思考产业特征和市场节奏》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3月28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黄文涛 SAC 编号:S1440510120015 张雪娇 SAC 编号:S1440521120007 李家俊 SAC 编号:S1440522070004 丝杠作为直线传动部件,应用广泛。丝杠是一种将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的传动部件,按照摩擦特性可以分为滑动丝杠、滚动丝杠和静压丝杠三类,广泛应用于机床、航空航天、机器人、汽车等领域,目前机床是丝杠第一大下游,远期来看预计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其第一大下游。 受益工业母机自主可控背景,滚珠丝杠作为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加速 数控机床目前是滚珠丝杠应用最大的市场,约占45%;多选用滚珠丝杠,是对精度要求最高的下游行业之一,选型及测试亦极为严苛。目前高端滚珠丝杠国产化比例仅5%,国产替代空间较大,随着工业母机自主可控愈发迫切,国内丝杠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AI加速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丝杠作为价值量占比19%左右的核心零部件,市场空间有望得以几何级放大 AI模型迭代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自Tesla于2021年宣布推出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到现在Tesla即将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Figure推出搭载了Helix模型的新款、1X推出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的NEO GAMMA等,国内的宇树、智元、优必选等步态、动作优化,我们看到模型迭代、训练算法优化,正在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目前多家人形机器人产品已经在下游工业客户展开实训,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远超汽车、3C行业。 以Tesla人形机器人为例,躯干与灵巧手将推动丝杠需求极大爆发。(1)根据目前的Tesla人形机器人版本,躯干处共有14个线性执行器,采用“电机+行星滚柱丝杠+轴承+传感器”实现,反向行星滚柱丝杠得益于高精度、高承载、高效率的特点,成为其中的传动部件。(2)预计Tesla第三代灵巧手将有更多线性执行器和腱绳模块,与前面两代设计不同的是,Optimus Gen3灵巧手更加灵活,预计共22个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线性执行器模块+腱绳模块,由于采用欠驱动,共17个线性执行模块,将推动微型丝杠需求扩张。 我们预计人形机器人丝杠在2030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500亿元以上,数十倍于原有规模。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量于2025、2027、2030、2035年分别达到1万台、100万台、300万台、800万台的假设下,同时考虑因大规模上产及工艺成熟带来的成本降低,2030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行星滚柱丝杠需求有望达到545.76亿元,是传统行业对行星滚柱丝杠需求的10倍以上,远期来看,行业空间还将几何级放大。 为了满足丝杠即将快速增长的需求,在加工工艺方面,高效、降本将是必然趋势,以车代磨、旋风铣等新工艺不断涌现,相关设备与耗材受益 材料、工艺及加工设备为丝杠行业的重要壁垒,倍增的市场对丝杠行业提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迫切要求,目前丝杠加工工艺以磨削为主,为了在粗加工环节尽可能替代磨削,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衍生出车削、旋风铣、轧制等工艺,更多新工艺有望涌现,随着丝杠产量的进一步扩大,相关设备与耗材有望受益。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自动化设备:丝杠产业链:不仅受益自主可控,更受益人形机器人市场爆发 ——2025年机器人行业系列报告之四》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3月9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行业投资机会分析——2025年机器人行业系列报告之三》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2月25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许光坦 SAC 编号:S1440523060002 常义乐 SAC 编号:S1440524120001 李长鸿 SAC 编号:S1440523070001 陈宣霖 SAC 编号:S1440524070007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赵宇达 SAC 编号:S144052408000 报告期机器人行业新品连发,①Figure发布搭载了Helix VLA模型的新品,该模型可以从VLMs中提取常识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可泛化的机器人控制指令,使得人形机器人的学习效率大为提升,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第一。②1X发布NEO GAMMA,在人工智能、设计、硬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灵巧手采取腱绳结构,外皮肤覆盖尼龙材料,更适合家庭使用。我们认为模型迭代、供应链降本,正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预计板块行情继续。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自动化设备:Figure、1X新品发布,模型迭代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2025年机器人行业系列报告之二》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2月23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吕娟 SAC 编号:S1440519080001 SFC 编号:BOU764 籍星博 SAC 编号:S1440524070001 ①灵巧手可模拟人手的各种灵巧抓取和复杂操作,智能化、灵巧化程度逐渐提升,未来有望随着人形机器人和AI发展在工业、商业、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应用。②Optimus Gen-3灵巧手预计拥有22个自由度,将使用17个线性执行器模块和腱绳模块。根据我们测算,随着特斯拉推动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手产业链成本下降,未来供应商的单价和利润率虽然会呈现下行趋势,但是可以以价换量实现市场空间的几何级增长,Gen-3规格的灵巧手远期市场规模有望超千亿,微型丝杠、腱绳和传感器等零部件市场规模也将大幅扩张。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自动化设备:灵巧手:高灵活度末端执行器,Optimus Gen-3将推动微型丝杠、腱绳&传感器需求扩张 ——2025年机器人行业系列报告之一》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1月11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常义乐 SAC 编号:S1440524120001 核心观点:回顾人形机器人整体行情,人形机器人指数涨跌主要受重要行业事件催化和特斯拉机器人进展影响,主要行情包含5个阶段。2022年5月,马斯克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行业,引发首轮行情;2023年5月特斯拉公布Optimus最新进展,黄仁勋提出“具身智能”概念,AI大模型相继推出,引发机器人整体板块式行情;2023年11月,特斯拉公布技术方案变化,伴有行走测试预期,国内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引发丝杠等细分环节收敛行情。经过两年发展,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从1到N的量产阶段,我们认为特斯拉机器人量产进度、AI大模型更迭代、海内外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进程仍然是核心影响因素。 人形机器人复杂程度是机器人之最,由电机、减速器、丝杠、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组成,海外厂商起步较早,国内企业性能逐步赶上。 区别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结构更为复杂,电机、减速器、丝杠等核心零部件使用数量更多,要求更高。①电机:无框力矩电机、空心杯电机常用于人形机器人,未来技术路线将重点突破高功率、高扭矩密度、高过载需求;②减速器: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常用于人形机器人,但专用于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度、大减速比,小体积,轻质量的减速器仍有提升空间;③丝杠:回顾历史,丝杠在人形机器人使用较少,主要系价格昂贵,缺少机器人专用丝杠型号,随着国产企业相继突破技术瓶颈,未来性价比更高、效率更高的人形机器人专用丝杠有望打开市场空间;④一体化关节:未来具备高功率密度、高精度、高爆发力的一体化关节将是主流零部件趋势之一,为机器人提供稳定的硬件基础。 海内外多家人形机器人相继进入工厂实训,特斯拉表示明年将有上千台机器人在特斯拉工厂工作,人形机器人从1到N渐行渐近 特斯拉表示,明年将有上千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工作;Figure机器人在宝马工厂进行实训,完成物料搬运等工作;美国Digit机器人在亚马逊进行物料搬运,机器人执行任务时实现100%自主性,任务完成成功率高达97%;国内机器人今年相继进入工厂实训,优必选、宇树等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厂开始实训工作,目前可以完成质检、贴车标等简单工作。 看好国内一体化关节、龙头减速器、龙头电机企业受益于机器人量产放量,建议关注丝杠企业在技术上的突破和和送样进展。六维力、触觉传感器作为降本诉求最强的环节之一,看好国内企业实现技术突破+价格优势明显+服务灵活性更高等优势。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特斯拉领衔,人形机器人的从1到N——人形机器人行业研究方法论》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9月2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朱玥 SAC 编号:S1440521100008 核心观点:1)汽车与机器人在技术、工艺和商业模式上具有同源性。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采用与电动车相似的“感知-决策-执行”架构,工艺上,两者对高精度加工有共同要求,为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提供技术基础。2)当前国内汽车供应链展现出成本、效率和技术的三重优势。自主主机厂在成本控制上表现突出,车型开发周期缩短,智能驾驶技术积累有助于机器人算法开发。3)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自2021年亮相以来,性能显著提升,行走速度和自由度增加,平衡和控制能力提高。应用方面,Optimus在执行基本工厂任务中展现技术突破。 一、汽车与机器人的同源性:技术、工艺同源,商业模式延展:1)技术层面,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类似电动车采用“感知-决策-执行”的三层架构,与自动驾驶技术相似度较高;2)工艺方面,人形机器人中的减速器等执行机构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新能源车对精度要求高于传统燃油车,为人形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打下技术基础;3)商业模式方面,特斯拉有望充分复用当前新能源车产业链资源,实现产业链优势的外延。 二、汽车供应链竞争力拆解:成本&效率&技术的三重优势:1)主机厂作为汽车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成本控制能力集中反映了产业链整体的成本竞争力。从单车层面看,当下自主主机厂的成本优势明显。2)效率:随着电动智能化不断渗透,自主主机厂车型开发周期大幅缩短,当前国内传统主机厂最快需要 36 个月完成新车型的量产开发,而领先新势力主机厂则将这一周期大幅缩短至 20 个月。中国汽车产业链在智能驾驶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与相关人才,有望助推人形机器人算法开发。 三、目前人形机器人进展:特斯拉引领,国内厂商跟随:自2021年Tesla AI Day上首次亮相以来,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已取得显著进展。性能层面:截至2024年5月,Optimus Gen2展示出约0.6m/s的行走速度,全身减重10kg以上,且行走速度提升超过30%。机器人的自由度增加,平衡能力、全身控制及手指灵活度均显著提高。应用层面:最新迭代中,Optimus利用端神经网络执行基本工厂任务,包括电池单体分类和电动工具使用,突显了其在精密操作和自主工作能力方面的技术突破。国内厂商已陆续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
胡颖 SAC 编号:S14405240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