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8月7日电 返点、返佣、违规让利、降低标准……看似是营销手段,实则推高了经营成本、吞噬行业利润,甚至诱发恶性价格战、破坏市场公平。今年以来,包括广东、宁夏、安徽、上海、宁波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协会陆续叫停银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与此同时,多家商业银行也发声拒绝“价格战”。对此,业内专家建议,银行业应杜绝“规模情结”,依法合规经营,根据自身需要端正发展理念,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多地整治返点返佣等乱象
近日,银行业反“内卷式”竞争呼声渐涨。7月29日,宁波市银行业协会发布信息称,近期召开《宁波银行业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推进会,共同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其中,重点对银行机构与房地产相关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之间存在的返佣乱象进行整治。该协会表示,《公约》将由银行机构签署后生效,正式叫停任何形式的返点行为,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银行业协会称,针对个人住房贷款领域返佣乱象,协会主动出击,组织会员单位及房屋中介机构开展交流,剖析返佣成因、危害及治理路径。并将通过成立检查组现场督查,督促问题整改,增强会员单位执行自觉性,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包括宁夏、广东、安徽、上海、宁波在内的多地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协会发声,呼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摒弃“内卷式”竞争,规范发展、稳健运行。其中,广东金融监管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指导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广东银行同业公会近日表示,下一步广东银行业拟按照“1+3+N”的制度体系推进“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整治。
除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外,金融机构也在行动。以银行为例,在7月30日结束的年中工作会议上,工商银行明确要求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首家将“反内卷”列入下半年工作重点的国有大行。此前,平安银行广州分行也组织全行2000多名员工全部完成反“内卷式”竞争承诺书的签署工作。
“‘内卷式’竞争与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格格不入,必须坚决破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从银行业来看,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内卷式”竞争在多个领域有所体现,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需要银行业自身主动谋变,强化金融监管和行业自律协同,与市场监督形成合力有效“反内卷”,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分析上述乱象原因时,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认为,这类行为之所以频繁出现,其根源在于:一是监管套利空间依然存在,部分机构通过各种隐性手段规避定价约束;二是部分地区市场饱和,业务增长空间有限,银行为争夺客户资源不惜采取恶性竞争手段;三是短期考核压力驱动,部分银行员工和中介过于看重规模而忽视风险;四是缺乏行业共识和有效的协同机制,各银行难以“集体自律”,最终陷入“囚徒困境”。
恶性竞争挤压银行生存空间
事实上,我国银行业的内卷问题由来已久,尤其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部分机构为追求业务量,不惜以价格换规模,甚至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困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依赖存贷利差,这种内卷在存贷两端的“价格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情况下,大家都在争抢优质客户。”华北地区某城商行投行部负责人表示,在“内卷式”竞争的压力之下,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被压缩。据该负责人透露,自家银行目前优质企业贷款利率低至“地板价”,个人消费贷利率也一降再降;而在存款端,每到年末、季末等业绩考核节点,有些员工甚至出现“高息揽储”“花钱买指标”等现象。
尽管每家银行内卷有诸多内外部客观原因,但当前“反内卷”有一定的紧迫性。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商业银行净息差在1.8%(含)以上是“合理区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1.43%,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9个基点,再创新低。其中,大型银行净息差为1.33%,在各类银行中排在最末位。
银行业内卷还制约了监管部门调控经济的空间。央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内卷严重,出现了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的现象,导致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央行在该报告中提到,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传导效率受损影响调控效果,制约货币政策空间。
在娄飞鹏看来,“内卷式”竞争导致行业生态恶化,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系统性风险累积,银行贷款不良率面临上升压力;存贷款利率变化钝化,削弱货币政策效果。就实体经济看,内卷导致银行因利润压力惜贷,增加小微企业、科创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最后,内卷也可能影响客户与员工权益,客户被诱导接受捆绑销售或虚假宣传,员工疲于应付考核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银行年内发声将不打“价格战”。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在今年年初发布的署名文章中提到,大型商业银行要带头坚决不打“价格战”。近期,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会上提到,防止价格“内卷式”竞争,维护市场良性发展秩序。中信银行管理层在该行2024年业绩会上表示,中信银行持续深化量价平衡、价值经营的理念,既不走“以量补价”的近路,也不走“以价补量”的险路。
摒弃“规模情结” 推动差异化发展
返点、返佣等行为看似是“营销手段”,实则是破坏市场公平的“毒瘤”,会推高经营成本,诱发利率隐性战,甚至催生“假按揭”“职业背债人”等违法违规案件,冲击银行资产质量和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破解行业内卷需要监管引导与行业自律同频共振,更需要全体从业者凝聚共识、协同行动。”在业内专家看来,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商业银行要突破内卷困境,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监管规定和行业自律约定,坚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拓存贷款增量业务。
在杜阳看来,整治“内卷式”竞争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多方协同、形成合力。第一,监管层应强化政策引导和规范机制,通过明确负面清单、加强现场检查和信息披露,引导银行以风险为本、审慎定价。同时,强化对返点返佣、利率操纵等行为的惩戒机制,推动从事后监管向事中预警转变。第二,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和协调作用,推动签署自律公约、制定市场公允利率区间和费用规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第三,银行机构自身要转变发展思路,从“比价格”向“比服务”“比风险控制”转变,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差异化竞争,提升产品设计、科技赋能和客户体验水平。
“银行业自身需要端正发展理念,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杜绝‘规模情结’‘速度情结’,规范与中介机构合作,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娄飞鹏建议,面对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银行需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力争为各类主体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8月7日电 返点、返佣、违规让利、降低标准……看似是营销手段,实则推高了经营成本、吞噬行业利润,甚至诱发恶性价格战、破坏市场公平。今年以来,包括广东、宁夏、安徽、上海、宁波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协会陆续叫停银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与此同时,多家商业银行也发声拒绝“价格战”。对此,业内专家建议,银行业应杜绝“规模情结”,依法合规经营,根据自身需要端正发展理念,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多地整治返点返佣等乱象
近日,银行业反“内卷式”竞争呼声渐涨。7月29日,宁波市银行业协会发布信息称,近期召开《宁波银行业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自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推进会,共同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其中,重点对银行机构与房地产相关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之间存在的返佣乱象进行整治。该协会表示,《公约》将由银行机构签署后生效,正式叫停任何形式的返点行为,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宁夏回族自治区银行业协会称,针对个人住房贷款领域返佣乱象,协会主动出击,组织会员单位及房屋中介机构开展交流,剖析返佣成因、危害及治理路径。并将通过成立检查组现场督查,督促问题整改,增强会员单位执行自觉性,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包括宁夏、广东、安徽、上海、宁波在内的多地金融监管部门、银行业协会发声,呼吁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摒弃“内卷式”竞争,规范发展、稳健运行。其中,广东金融监管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指导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广东银行同业公会近日表示,下一步广东银行业拟按照“1+3+N”的制度体系推进“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整治。
除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外,金融机构也在行动。以银行为例,在7月30日结束的年中工作会议上,工商银行明确要求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首家将“反内卷”列入下半年工作重点的国有大行。此前,平安银行广州分行也组织全行2000多名员工全部完成反“内卷式”竞争承诺书的签署工作。
“‘内卷式’竞争与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格格不入,必须坚决破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从银行业来看,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内卷式”竞争在多个领域有所体现,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需要银行业自身主动谋变,强化金融监管和行业自律协同,与市场监督形成合力有效“反内卷”,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分析上述乱象原因时,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认为,这类行为之所以频繁出现,其根源在于:一是监管套利空间依然存在,部分机构通过各种隐性手段规避定价约束;二是部分地区市场饱和,业务增长空间有限,银行为争夺客户资源不惜采取恶性竞争手段;三是短期考核压力驱动,部分银行员工和中介过于看重规模而忽视风险;四是缺乏行业共识和有效的协同机制,各银行难以“集体自律”,最终陷入“囚徒困境”。
恶性竞争挤压银行生存空间
事实上,我国银行业的内卷问题由来已久,尤其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部分机构为追求业务量,不惜以价格换规模,甚至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困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依赖存贷利差,这种内卷在存贷两端的“价格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情况下,大家都在争抢优质客户。”华北地区某城商行投行部负责人表示,在“内卷式”竞争的压力之下,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被压缩。据该负责人透露,自家银行目前优质企业贷款利率低至“地板价”,个人消费贷利率也一降再降;而在存款端,每到年末、季末等业绩考核节点,有些员工甚至出现“高息揽储”“花钱买指标”等现象。
尽管每家银行内卷有诸多内外部客观原因,但当前“反内卷”有一定的紧迫性。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商业银行净息差在1.8%(含)以上是“合理区间”。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至1.43%,较去年四季度末下降了9个基点,再创新低。其中,大型银行净息差为1.33%,在各类银行中排在最末位。
银行业内卷还制约了监管部门调控经济的空间。央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内卷严重,出现了贷款利率“下行快”、存款利率“降不动”的现象,导致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央行在该报告中提到,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传导效率受损影响调控效果,制约货币政策空间。
在娄飞鹏看来,“内卷式”竞争导致行业生态恶化,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系统性风险累积,银行贷款不良率面临上升压力;存贷款利率变化钝化,削弱货币政策效果。就实体经济看,内卷导致银行因利润压力惜贷,增加小微企业、科创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最后,内卷也可能影响客户与员工权益,客户被诱导接受捆绑销售或虚假宣传,员工疲于应付考核等。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银行年内发声将不打“价格战”。工商银行行长刘珺在今年年初发布的署名文章中提到,大型商业银行要带头坚决不打“价格战”。近期,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会上提到,防止价格“内卷式”竞争,维护市场良性发展秩序。中信银行管理层在该行2024年业绩会上表示,中信银行持续深化量价平衡、价值经营的理念,既不走“以量补价”的近路,也不走“以价补量”的险路。
摒弃“规模情结” 推动差异化发展
返点、返佣等行为看似是“营销手段”,实则是破坏市场公平的“毒瘤”,会推高经营成本,诱发利率隐性战,甚至催生“假按揭”“职业背债人”等违法违规案件,冲击银行资产质量和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破解行业内卷需要监管引导与行业自律同频共振,更需要全体从业者凝聚共识、协同行动。”在业内专家看来,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商业银行要突破内卷困境,一方面要严格遵守监管规定和行业自律约定,坚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拓存贷款增量业务。
在杜阳看来,整治“内卷式”竞争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多方协同、形成合力。第一,监管层应强化政策引导和规范机制,通过明确负面清单、加强现场检查和信息披露,引导银行以风险为本、审慎定价。同时,强化对返点返佣、利率操纵等行为的惩戒机制,推动从事后监管向事中预警转变。第二,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和协调作用,推动签署自律公约、制定市场公允利率区间和费用规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第三,银行机构自身要转变发展思路,从“比价格”向“比服务”“比风险控制”转变,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差异化竞争,提升产品设计、科技赋能和客户体验水平。
“银行业自身需要端正发展理念,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杜绝‘规模情结’‘速度情结’,规范与中介机构合作,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娄飞鹏建议,面对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变化,银行需要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力争为各类主体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