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任美联储主席“花落谁家”?美联储独立性面临考验

新华财经

20小时前

尽管当下多数投资者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性仍然较强,受政治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但从美联储百年发展史看,存在不乏受到政治干预的阶段。

新华财经上海8月6日电 (葛佳明)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将在本周末前确定一名候选人来填补即将出现的美联储理事空缺席位,并将可能接替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人选缩小至四人。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对于新美联储理事及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提名,不仅将对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也将令美联储独立性面临严峻考验。

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会“花落谁家”?

美联储理事阿德里安娜·库格勒(Adriana Kugler)8月1日宣布,其将于本月8日正式辞去美联储理事一职,重返乔治城大学任教。这使得特朗普可迅速提名一位新的美联储理事,并可能为挑选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埋下伏笔。

“特朗普政府希望主导美联储政策方向,可能采取两步走策略:第一步,提名其期望的理事填补空缺;第二步,待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主席任期届满后,将其提名为新任主席,从而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强化对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影响力。”西部证券海外政策分析师张泽恩表示,这样的人事布局策略既符合法律程序,又能最大限度规避市场对“政治干预货币政策”的质疑。

特朗普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已将下一任美联储主席候选人名单缩小至四人,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已主动表示无意接任美联储主席。特朗普同时提及前美联储理事凯文·沃什(Kevin Warsh)与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为“两位优秀的凯文”,但并未透露其余两名人选。市场人士猜测,现任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J·沃勒(Christopher J. Waller)也是较为热门的候选人。

截屏2025-08-06 14.00.00.png

图片来源:财通证券

业内人士对新华财经表示,沃什是角逐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热门人选之一,他曾在2006年至2011年担任美联储理事,也是特朗普在第一个总统任期时考虑过的美联储主席候选人,与特朗普个人关系较好。

“在降息方面,沃什在货币政策主张上总体更偏‘鹰派’。”财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指出,沃什对于货币政策关注的重点在于缩表,他认为造成美国高通胀的根本原因在于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是美联储配合财政宽松的后果,因此应先缩表、再降息。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认为,沃什可以被视为相对谨慎的平衡派,不太符合特朗普对降息的偏好,且其更为重视美联储的独立性。

与沃什不同,哈塞特则于近期反复敦促美联储应尽快降息,以促进经济增长。张泽恩认为,哈塞特可以被视为与特朗普存在深厚渊源的激进降息派。

陈兴也表示,哈塞特在货币政策主张上最为“鸽派”,与特朗普政府的主张较为一致,但或因其目前任职于白宫,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发言相对较少。

“哈塞特的政策经验集中于财政领域或国际机构,缺乏货币政策制定的核心经验。”张泽恩称,若哈塞特最终获提名,将标志着美联储自1987年格林斯潘时代以来首次由非专业央行背景人士掌舵,其政策可信度与市场反应值得持续观察。

第三位备受关注的候选人则为沃勒。沃勒在7月的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中对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投了反对票,并多次表示关税带来的通胀风险有限,美国就业市场和经济增长似乎正在走弱,支持降息。

华尔街投行德意志银行表示,沃勒的政策倾向可能更符合特朗普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偏好,其具有长期货币政策研究经历和深厚学界背景。在下任美联储主席的潜在人选中,沃勒目前是公认的“最稳妥”的选择。

美联储独立性会否受到考验?

今年年初以来,特朗普持续向美联储施压,多次抨击鲍威尔未及时降息并表示要解雇鲍威尔职务。多位分析师均对新华财经表示,特朗普与鲍威尔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本质上是美国政府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制度挑战,其希望扩大总统对货币政策的话语权,关于美联储独立性的问题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首席分析师林彦表示,鲍威尔的美联储主席任期将于2026年5月结束,主席的任命流程需要总统提名,并通过美国国会的审批,时间大概需要3-6个月的时间。按以往经验,美联储主席候选人的提名通常会在前一年的冬天开始。而今年特朗普提前启动了这一任命流程,为的是向市场提前释放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

美联储在7月议息会议上连续第五个月按兵不动,鲍威尔在记者发布会上的表态几乎完全延续了6月议息会议的观点,表达了对通胀的谨慎和继续等待数据的立场,并对任何有关9月议息会议降息的试探性提问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鲍威尔的表态展示了美联储在特朗普政府政治压力下仍决意维持独立性的意愿。

尽管当下多数投资者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性仍然较强,受政治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但从美联储百年发展史看,存在不乏受到政治干预的阶段。

燕翔解释称,1970年亚瑟·伯恩斯接替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担任美联储主席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向伯恩斯施压,伯恩斯在政治干预下调整了联邦基金利率。这被认为是美联储失去独立性的一大例证。

“从1979年保罗·沃尔克开始,其通过将物价稳定确立为首要政策目标,获得了实施反通胀政策的操作自主权。”燕翔表示,再到后来的格林斯潘、伯南克、耶伦及鲍威尔时期,尽管很难说美联储决策不完全受到政治影响,但其独立性相对较强已成为投资者的普遍印象。

因此,对于市场来说,美联储的独立性已成为维系美国资产信用的基石之一。林彦直言,如果美联储逐步失去独立性,美国将面临“股债汇三杀”的局面。更进一步,美联储缺乏独立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通胀失控;因此如果出现极端的通胀情形,股债汇市大概率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

“目前看仍维持后续美联储保持独立性的看法,但若更偏向特朗普的候选人上台且降低美联储独立性的情况发生,对美元资产总体不利。”林彦表示,从历史上看,即使特朗普提前任命美联储候选人或是成功迫使美联储主席提前辞职,也无法保证候选人不会继续坚持美联储独立性。因为从任期来看,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会比特朗普更晚离开自己的“办公室”。

美联储降息预期大幅上升

近期因包括美国7月就业数据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延续放缓趋势,叠加特朗普对美联储的持续施压,市场对美联储9月的降息预期明显上升。华尔街投行高盛和花旗银行均在近期发布报告称,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极高,若美国劳动力市场数据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激进降息50个基点。

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数据显示,市场预期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升至87.5%,而在一周前,9月降息的概率仅为46.7%。目前利率市场已完全消化了美联储在2026年1月底前至少降息75个基点的预期,这意味着若按每次降息25个基点的常规情况来看,在接下来的四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上,美联储可能会降息三次。

截屏2025-08-06 14.15.58.png

图片来源: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7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爆冷,且5月和6月新增非农就业数据分别下修12.5万人与13.3万人,调整幅度分别达86.33%与90.48%,创2021年以来最大下修幅度。美国劳动力市场大幅走弱也引发华尔街投行的猜测:美联储在2024年出现了7月未采取行动,却在9月大幅降息50个基点的情况,今年这一情况是否会重演?

高盛交易与研究团队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表示,美国经济走弱的迹象让美联储“别无选择”,只能启动降息周期,市场焦点正从9月“是否降息”转向“降息多少”,一场关于降息幅度为25或50个基点的争论或将在9月上演。

高盛表示,根据其基准预测,美联储将分别在今年9月、10月和12月连续进行三次25个基点的降息,但美国7月就业数据走弱且前值被大幅下修,使得美国经济“硬着陆”风险攀升,市场低估了美联储在9月会议上采取更激进措施、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

2024年9月,美联储以50个基点的超预期降息幅度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当时市场普遍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对2024年7月未降息的“补偿”。

“当前的情况与2024年第三季度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浙商证券首席分析师覃汉认为,相同之处在于,美国劳动力市场边际转弱构成降息预期升温的主要原因;不同之处在于,当下的通胀环境对美联储降息或形成一定约束。就业的“滞”和价格的“胀”使得美联储面临两难选择。

覃汉表示,仅就当前数据来看,或尚不足以驱动美联储再度进行“补偿式”降息,但潜在路径或已出现。在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前,美联储官员将会看到美国8月就业数据和7月、8月的通胀数据公布,倘若8月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恶化,且后续通胀反弹幅度相对较低或再度转向下行,两者共振或驱动美联储做出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决议。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尽管当下多数投资者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性仍然较强,受政治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但从美联储百年发展史看,存在不乏受到政治干预的阶段。

新华财经上海8月6日电 (葛佳明)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5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将在本周末前确定一名候选人来填补即将出现的美联储理事空缺席位,并将可能接替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人选缩小至四人。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对于新美联储理事及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提名,不仅将对未来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产生深远影响,也将令美联储独立性面临严峻考验。

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会“花落谁家”?

美联储理事阿德里安娜·库格勒(Adriana Kugler)8月1日宣布,其将于本月8日正式辞去美联储理事一职,重返乔治城大学任教。这使得特朗普可迅速提名一位新的美联储理事,并可能为挑选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人选埋下伏笔。

“特朗普政府希望主导美联储政策方向,可能采取两步走策略:第一步,提名其期望的理事填补空缺;第二步,待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主席任期届满后,将其提名为新任主席,从而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同时强化对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影响力。”西部证券海外政策分析师张泽恩表示,这样的人事布局策略既符合法律程序,又能最大限度规避市场对“政治干预货币政策”的质疑。

特朗普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已将下一任美联储主席候选人名单缩小至四人,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已主动表示无意接任美联储主席。特朗普同时提及前美联储理事凯文·沃什(Kevin Warsh)与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为“两位优秀的凯文”,但并未透露其余两名人选。市场人士猜测,现任美联储理事克里斯托弗·J·沃勒(Christopher J. Waller)也是较为热门的候选人。

截屏2025-08-06 14.00.00.png

图片来源:财通证券

业内人士对新华财经表示,沃什是角逐下一任美联储主席的热门人选之一,他曾在2006年至2011年担任美联储理事,也是特朗普在第一个总统任期时考虑过的美联储主席候选人,与特朗普个人关系较好。

“在降息方面,沃什在货币政策主张上总体更偏‘鹰派’。”财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指出,沃什对于货币政策关注的重点在于缩表,他认为造成美国高通胀的根本原因在于量化宽松等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是美联储配合财政宽松的后果,因此应先缩表、再降息。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认为,沃什可以被视为相对谨慎的平衡派,不太符合特朗普对降息的偏好,且其更为重视美联储的独立性。

与沃什不同,哈塞特则于近期反复敦促美联储应尽快降息,以促进经济增长。张泽恩认为,哈塞特可以被视为与特朗普存在深厚渊源的激进降息派。

陈兴也表示,哈塞特在货币政策主张上最为“鸽派”,与特朗普政府的主张较为一致,但或因其目前任职于白宫,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发言相对较少。

“哈塞特的政策经验集中于财政领域或国际机构,缺乏货币政策制定的核心经验。”张泽恩称,若哈塞特最终获提名,将标志着美联储自1987年格林斯潘时代以来首次由非专业央行背景人士掌舵,其政策可信度与市场反应值得持续观察。

第三位备受关注的候选人则为沃勒。沃勒在7月的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中对维持利率不变的决定投了反对票,并多次表示关税带来的通胀风险有限,美国就业市场和经济增长似乎正在走弱,支持降息。

华尔街投行德意志银行表示,沃勒的政策倾向可能更符合特朗普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偏好,其具有长期货币政策研究经历和深厚学界背景。在下任美联储主席的潜在人选中,沃勒目前是公认的“最稳妥”的选择。

美联储独立性会否受到考验?

今年年初以来,特朗普持续向美联储施压,多次抨击鲍威尔未及时降息并表示要解雇鲍威尔职务。多位分析师均对新华财经表示,特朗普与鲍威尔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本质上是美国政府对美联储独立性的制度挑战,其希望扩大总统对货币政策的话语权,关于美联储独立性的问题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民生证券研究院宏观首席分析师林彦表示,鲍威尔的美联储主席任期将于2026年5月结束,主席的任命流程需要总统提名,并通过美国国会的审批,时间大概需要3-6个月的时间。按以往经验,美联储主席候选人的提名通常会在前一年的冬天开始。而今年特朗普提前启动了这一任命流程,为的是向市场提前释放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

美联储在7月议息会议上连续第五个月按兵不动,鲍威尔在记者发布会上的表态几乎完全延续了6月议息会议的观点,表达了对通胀的谨慎和继续等待数据的立场,并对任何有关9月议息会议降息的试探性提问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鲍威尔的表态展示了美联储在特朗普政府政治压力下仍决意维持独立性的意愿。

尽管当下多数投资者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性仍然较强,受政治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但从美联储百年发展史看,存在不乏受到政治干预的阶段。

燕翔解释称,1970年亚瑟·伯恩斯接替威廉·麦克切斯尼·马丁担任美联储主席后,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向伯恩斯施压,伯恩斯在政治干预下调整了联邦基金利率。这被认为是美联储失去独立性的一大例证。

“从1979年保罗·沃尔克开始,其通过将物价稳定确立为首要政策目标,获得了实施反通胀政策的操作自主权。”燕翔表示,再到后来的格林斯潘、伯南克、耶伦及鲍威尔时期,尽管很难说美联储决策不完全受到政治影响,但其独立性相对较强已成为投资者的普遍印象。

因此,对于市场来说,美联储的独立性已成为维系美国资产信用的基石之一。林彦直言,如果美联储逐步失去独立性,美国将面临“股债汇三杀”的局面。更进一步,美联储缺乏独立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通胀失控;因此如果出现极端的通胀情形,股债汇市大概率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

“目前看仍维持后续美联储保持独立性的看法,但若更偏向特朗普的候选人上台且降低美联储独立性的情况发生,对美元资产总体不利。”林彦表示,从历史上看,即使特朗普提前任命美联储候选人或是成功迫使美联储主席提前辞职,也无法保证候选人不会继续坚持美联储独立性。因为从任期来看,下一任美联储主席会比特朗普更晚离开自己的“办公室”。

美联储降息预期大幅上升

近期因包括美国7月就业数据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延续放缓趋势,叠加特朗普对美联储的持续施压,市场对美联储9月的降息预期明显上升。华尔街投行高盛和花旗银行均在近期发布报告称,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极高,若美国劳动力市场数据进一步恶化,甚至可能激进降息50个基点。

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数据显示,市场预期美联储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升至87.5%,而在一周前,9月降息的概率仅为46.7%。目前利率市场已完全消化了美联储在2026年1月底前至少降息75个基点的预期,这意味着若按每次降息25个基点的常规情况来看,在接下来的四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例会上,美联储可能会降息三次。

截屏2025-08-06 14.15.58.png

图片来源: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7月美国非农就业数据爆冷,且5月和6月新增非农就业数据分别下修12.5万人与13.3万人,调整幅度分别达86.33%与90.48%,创2021年以来最大下修幅度。美国劳动力市场大幅走弱也引发华尔街投行的猜测:美联储在2024年出现了7月未采取行动,却在9月大幅降息50个基点的情况,今年这一情况是否会重演?

高盛交易与研究团队在近期发布的报告中表示,美国经济走弱的迹象让美联储“别无选择”,只能启动降息周期,市场焦点正从9月“是否降息”转向“降息多少”,一场关于降息幅度为25或50个基点的争论或将在9月上演。

高盛表示,根据其基准预测,美联储将分别在今年9月、10月和12月连续进行三次25个基点的降息,但美国7月就业数据走弱且前值被大幅下修,使得美国经济“硬着陆”风险攀升,市场低估了美联储在9月会议上采取更激进措施、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

2024年9月,美联储以50个基点的超预期降息幅度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当时市场普遍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对2024年7月未降息的“补偿”。

“当前的情况与2024年第三季度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浙商证券首席分析师覃汉认为,相同之处在于,美国劳动力市场边际转弱构成降息预期升温的主要原因;不同之处在于,当下的通胀环境对美联储降息或形成一定约束。就业的“滞”和价格的“胀”使得美联储面临两难选择。

覃汉表示,仅就当前数据来看,或尚不足以驱动美联储再度进行“补偿式”降息,但潜在路径或已出现。在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前,美联储官员将会看到美国8月就业数据和7月、8月的通胀数据公布,倘若8月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恶化,且后续通胀反弹幅度相对较低或再度转向下行,两者共振或驱动美联储做出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决议。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