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作为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其防治形势严峻,备受瞩目。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35.72万例,平均每10万女性中约33人罹患此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生育推迟、肥胖率上升等现代生活方式变迁,乳腺癌的患病风险进一步增加。2025年7月4日-7月5日,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围绕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核心进展、保乳术后抗复发策略及前沿研究热点等话题展开深度专访,为我们揭秘乳腺癌治疗的精准化之路。
专家介绍
李俊杰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导
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浦东病区主任,科室教学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
中华医学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专家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委员会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青委副主任委员
中华乳腺病杂志中青年编委
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至美国麻省总院癌症中心进行乳腺癌临床专科进修学习,专注于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与并设计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Annals of Oncology, Cancer Cell, JCO, Cancer Communications, JNCCN, IJS等权威杂志发表SCl论文20余篇。
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复旦大学青年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
精准化进阶:
乳腺外科技术升级
与保乳新辅助治疗前景广阔
近年来,乳腺癌治疗领域正经历着从“粗放式”到“精准化”的深刻变革。李俊杰教授指出,尽管当前学术会议聚焦系统性治疗的个体化升降阶梯,但乳腺外科领域的精准化探索同样成果显著,且正朝着更精准、更精细的方向不断迈进。
在前哨淋巴结诊疗方面,李俊杰教授提到,前哨淋巴结评估是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关键环节,今年相关领域又推出了新的共识,这对规范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每一位临床医生密切关注。在手术技术创新上,乳腺外科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与优化。保乳治疗、乳房重建手术持续发展,腔镜下重建手术凭借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逐渐普及,而单孔机器人辅助技术(如单孔达芬奇手术系统)的应用探索,更是将手术精准度推向新高度,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保乳手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方式,其技术革新从未停歇。李俊杰教授认为,保乳手术的核心在于在保证切缘精准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复发风险。临床中通过不断优化术前病灶评估方法,缩小手术切缘,并结合系统性放疗与精准手术操作,有效提升了保乳治疗的安全性。更令人期待的是新辅助治疗带来的治疗模式变革,对于肿瘤负荷较小的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后,经多点穿刺评估确认可能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时,有望豁免外科手术。这一突破不仅能减少手术创伤,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乳腺癌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有望进一步改变临床实践。
保乳抗复发:
分型应对+全程管理筑牢防线
保乳手术在保留乳房外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术后复发问题始终是患者关注的焦点。李俊杰教授指出,保乳术后复发并非单一类型,需科学区分才能精准应对。临床上将保乳术后复发分为三种类型:同侧乳房的第二原发肿瘤、原病灶象限或疤痕周边的真性复发,以及弥漫性复发。其中,前两种复发可通过二次局部根治性治疗有效处理,这为患者后续治疗带来信心。
要降低保乳术后复发风险,全程管理至关重要。李俊杰教授认为,从初始治疗阶段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术前需对乳房内病灶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确保手术操作精准规范;术后则要完善局部放疗、系统性治疗(如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等辅助治疗措施,为患者构建全方位的抗复发屏障。
随访管理是抗复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俊杰教授提到,术后2年内每3个月一次随访、2-5年间每半年一次随访的规律监测,能及时发现早期复发迹象,为干预治疗争取时间。他强调,保乳术后抗复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孤立强调某一环节,只有将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术后辅助治疗及长期随访等环节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复发风险,让患者在保乳的同时获得长期生存获益。
靶向新药+精准分型:
FASCINATE-N研究
动态探索疗效优化新路径
在乳腺癌研究领域,新药物研发与精准分型始终是推动治疗进步的两大核心引擎。李俊杰教授表示,他重点关注两大研究方向,一是新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二是精准分型体系的优化完善。
在靶向药物方面,李俊杰教授认为,新靶向药物的涌现是改变临床实践的关键基础。临床医生需密切关注新药的Ⅰ、Ⅱ期临床试验数据,评估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探索最佳药物配伍方案,以充分发挥靶向治疗的精准杀伤作用。在精准分型领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成果丰硕。李俊杰教授提到,团队在邵志敏教授的牵头下,持续推进多种分型研究,包括腔面型乳腺癌的复旦四分型(SNF分型)、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四分型(IM/LAR/BLIS/MES 型),以及基于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动态分型探索等,这些分型体系通过临床试验不断验证优化,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前,李俊杰教授团队最关注的是新辅助治疗领域的FASCINATE-N研究进展。该研究平台基于肿瘤特征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患者分别纳入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验证肿瘤特征分型的科学性;同时探索在特定肿瘤特征治疗中添加靶向药物的疗效,寻找最优治疗策略。
更值得关注的是,FASCINATE-N研究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的特性。李俊杰教授指出,研究会根据前一版本的成果,不断纳入新的肿瘤分型、新靶向药物及骨架药物,持续优化治疗方案。这种“精准分型+靶向药物+动态优化”的研究模式,有望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推动乳腺癌治疗不断迈向新高度。
总结
此次专访中,李俊杰教授全面阐述了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精准化进展,从手术技术创新到保乳术后全程管理,再到前沿研究探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晰的乳腺癌精准治疗蓝图。随着精准分型体系的不断完善、靶向药物的持续研发及治疗技术的革新升级,乳腺癌治疗正从“追求治愈”向“治愈与生活质量并重”转变。
未来,在临床医生的不懈探索与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下,乳腺癌治疗将更加精准、个体化,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些研究成果逐步转化为临床实践,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将进一步延长,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升,真正实现“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丰收。
乳腺癌,作为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其防治形势严峻,备受瞩目。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35.72万例,平均每10万女性中约33人罹患此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生育推迟、肥胖率上升等现代生活方式变迁,乳腺癌的患病风险进一步增加。2025年7月4日-7月5日,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围绕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核心进展、保乳术后抗复发策略及前沿研究热点等话题展开深度专访,为我们揭秘乳腺癌治疗的精准化之路。
专家介绍
李俊杰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导
乳腺外科行政副主任,浦东病区主任,科室教学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
中华医学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专家
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合康复委员会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青委副主任委员
中华乳腺病杂志中青年编委
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至美国麻省总院癌症中心进行乳腺癌临床专科进修学习,专注于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与并设计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Annals of Oncology, Cancer Cell, JCO, Cancer Communications, JNCCN, IJS等权威杂志发表SCl论文20余篇。
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复旦大学青年临床科学家培养计划。
精准化进阶:
乳腺外科技术升级
与保乳新辅助治疗前景广阔
近年来,乳腺癌治疗领域正经历着从“粗放式”到“精准化”的深刻变革。李俊杰教授指出,尽管当前学术会议聚焦系统性治疗的个体化升降阶梯,但乳腺外科领域的精准化探索同样成果显著,且正朝着更精准、更精细的方向不断迈进。
在前哨淋巴结诊疗方面,李俊杰教授提到,前哨淋巴结评估是乳腺癌外科治疗中的关键环节,今年相关领域又推出了新的共识,这对规范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每一位临床医生密切关注。在手术技术创新上,乳腺外科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与优化。保乳治疗、乳房重建手术持续发展,腔镜下重建手术凭借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逐渐普及,而单孔机器人辅助技术(如单孔达芬奇手术系统)的应用探索,更是将手术精准度推向新高度,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保乳手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方式,其技术革新从未停歇。李俊杰教授认为,保乳手术的核心在于在保证切缘精准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复发风险。临床中通过不断优化术前病灶评估方法,缩小手术切缘,并结合系统性放疗与精准手术操作,有效提升了保乳治疗的安全性。更令人期待的是新辅助治疗带来的治疗模式变革,对于肿瘤负荷较小的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后,经多点穿刺评估确认可能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时,有望豁免外科手术。这一突破不仅能减少手术创伤,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乳腺癌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未来有望进一步改变临床实践。
保乳抗复发:
分型应对+全程管理筑牢防线
保乳手术在保留乳房外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术后复发问题始终是患者关注的焦点。李俊杰教授指出,保乳术后复发并非单一类型,需科学区分才能精准应对。临床上将保乳术后复发分为三种类型:同侧乳房的第二原发肿瘤、原病灶象限或疤痕周边的真性复发,以及弥漫性复发。其中,前两种复发可通过二次局部根治性治疗有效处理,这为患者后续治疗带来信心。
要降低保乳术后复发风险,全程管理至关重要。李俊杰教授认为,从初始治疗阶段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术前需对乳房内病灶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术中确保手术操作精准规范;术后则要完善局部放疗、系统性治疗(如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等辅助治疗措施,为患者构建全方位的抗复发屏障。
随访管理是抗复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俊杰教授提到,术后2年内每3个月一次随访、2-5年间每半年一次随访的规律监测,能及时发现早期复发迹象,为干预治疗争取时间。他强调,保乳术后抗复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孤立强调某一环节,只有将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术后辅助治疗及长期随访等环节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复发风险,让患者在保乳的同时获得长期生存获益。
靶向新药+精准分型:
FASCINATE-N研究
动态探索疗效优化新路径
在乳腺癌研究领域,新药物研发与精准分型始终是推动治疗进步的两大核心引擎。李俊杰教授表示,他重点关注两大研究方向,一是新靶向药物的研发进展,二是精准分型体系的优化完善。
在靶向药物方面,李俊杰教授认为,新靶向药物的涌现是改变临床实践的关键基础。临床医生需密切关注新药的Ⅰ、Ⅱ期临床试验数据,评估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探索最佳药物配伍方案,以充分发挥靶向治疗的精准杀伤作用。在精准分型领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成果丰硕。李俊杰教授提到,团队在邵志敏教授的牵头下,持续推进多种分型研究,包括腔面型乳腺癌的复旦四分型(SNF分型)、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四分型(IM/LAR/BLIS/MES 型),以及基于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动态分型探索等,这些分型体系通过临床试验不断验证优化,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当前,李俊杰教授团队最关注的是新辅助治疗领域的FASCINATE-N研究进展。该研究平台基于肿瘤特征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患者分别纳入实验组与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验证肿瘤特征分型的科学性;同时探索在特定肿瘤特征治疗中添加靶向药物的疗效,寻找最优治疗策略。
更值得关注的是,FASCINATE-N研究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的特性。李俊杰教授指出,研究会根据前一版本的成果,不断纳入新的肿瘤分型、新靶向药物及骨架药物,持续优化治疗方案。这种“精准分型+靶向药物+动态优化”的研究模式,有望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推动乳腺癌治疗不断迈向新高度。
总结
此次专访中,李俊杰教授全面阐述了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精准化进展,从手术技术创新到保乳术后全程管理,再到前沿研究探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晰的乳腺癌精准治疗蓝图。随着精准分型体系的不断完善、靶向药物的持续研发及治疗技术的革新升级,乳腺癌治疗正从“追求治愈”向“治愈与生活质量并重”转变。
未来,在临床医生的不懈探索与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下,乳腺癌治疗将更加精准、个体化,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些研究成果逐步转化为临床实践,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将进一步延长,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升,真正实现“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