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余家企业齐聚武汉“棉业京东”

长江日报

22小时前

“银棉汇”重构了这条产业链:上游在新疆开辟出10万亩的棉田,并直连新疆近90座轧花厂,中游整合全国660多家产业链企业,下游对接全国纺织企业采购需求。

8月1日,武汉市江岸区青岛路,一家企业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棉花交易数据,原棉超市、湖北专区、采购需求、竞价销售、物流配送和供应链服务等功能模块一目了然。这里是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打造的棉花产业互联网平台——银棉汇,被业界称为“棉业京东”的核心载体。

该平台自2024年5月上线,短短一年多,平台棉花累计成交量已突破90.12万吨,全国660多家棉产业链企业在此狂“扫货”,累计交易额达126.62亿元。

而在3400公里外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棉农廖辉与湖北银丰实业合作种植的500余亩棉花进入盛花期,他正忙着进行驱虫、浇水、追肥等夏季田间管理。秋收后,朵朵棉桃将被包成“金蛋卷”,进入收购、轧花等环节。丰收的棉花“放”在“银棉汇”平台上,贸易商、纺织企业轻触鼠标即可进行交易;原棉、皮棉、棉副产品等经加工流转,成为国内众多知名品牌的棉柔巾、棉尿裤、服装服饰等产品,被摆上货架。

从新疆棉田到长江流域,从线下深耕到线上赋能,这家成立75年的湖北供销企业正用“科技+”织就一张融入全国棉花全产业链的巨网。

-点点鼠标就能入手万吨棉

在传统棉花贸易中,从棉农到纺织厂需经历5个以上中间环节。而“银棉汇”重构了这条产业链:上游在新疆开辟出10万亩的棉田,并直连新疆近90座轧花厂,中游整合全国660多家产业链企业,下游对接全国纺织企业采购需求。

“以前订购棉花,就是靠腿跑,拜访、电话、微信……一系列沟通完成后,再通过业务员下单订购,现在,买上万吨的棉花,只需要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小程序进入‘银棉汇’平台,就能快速找到优质货源或买家,轻松得像在餐馆点菜。”中纺棉国际贸易公司湖北分公司业务经理刘伯星说,“我们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银丰集团推出‘银棉汇’以后,查看货源非常方便,每年都有1万—2万吨的棉花成交量。同时,公司有20万—30万吨的货也挂在‘银棉汇’上,随时接单。”

山东坤玖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鹏飞也是银丰的老客户。如今,他的团队从线下发传真转到线上,像在京东上购物一样,在“银棉汇”输入采购关键词、搜索,所有的货源就都出来了,采购效率提升了50%—70%,目前该企业在平台上的棉花年成交量已达2万吨左右。“今年6月刚刚入驻这个线上平台的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还能给我们提供融资,采购棉花更能精准把握市场商机。”他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棉花销售总量为769万吨。仅仅上线一年,湖北的“棉业京东”却拿下约11%的份额,在中部地区棉产业链条中稳居龙头。

-帮助企业对冲价格风险

湖北长江区域棉花交易市场总经理徐神波介绍,传统交易模式在价格波动、供应链韧性及风险对冲等领域存在不少痛点。通过“银棉汇”,为纺织企业、贸易商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期货期权工具,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走出了“以数字化平台链接产需两端、构建期现联动生态”的破局路径,为行业应对复杂市场环境提供创新思路。

去年8月,一家贸易商通过“银棉汇”查看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主力合约报价,平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结合基差、供需情况,嵌入价格算法公式,生成“保底收购价”,在线签订电子订单,约定按此价格由平台代采,在9月份进行交付,同时平台自动在期货市场卖出等量空单套保。这种利用期货工具对冲的方式有效规避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企业专注经营而非“赌行情”。

在金融赋能上,银丰早有布局,银丰集团下属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正式在新三板挂牌,通过资本杠杆,增强资源整合能力。这一超前布局为如今的“银棉汇”平台提供了资本支撑。

-15万亩种棉服务助力“产业援疆”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棉田里,北斗导航播种机正画出笔直线条。银丰在此流转的2.4万亩土地,采用无人机管控、机械化采收,带动5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

廖辉是湖北人,他非常自豪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出来的优质棉花,通过湖北的线上平台销往了全国。廖辉很早就来新疆种棉花了,一开始是自己种,2022年认识湖北银丰集团团队,和他们达成合作,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口气合作了500余亩土地。“双方合作最大的好处就是资金充裕,银丰每年每亩提供约1400元的补贴,而新疆每亩棉花种植成本大约2100元,可以大幅覆盖每亩的种植成本。”他算了算,几年来,亩产量稳定在460公斤左右,产的棉花银丰包收。

每逢秋收,银丰棉花收购加工业务团队便要奔赴新疆,与农户并肩奋战。

目前,银丰在新疆已托管、流转土地达6万余亩,经营10余座轧花厂,年收购籽棉约30万吨,折皮棉超10万吨,还要在全疆年采购皮棉近50万吨,金额超60亿元。今年,银丰在全疆提供种棉服务规模将达15万亩,成为“产业援疆”的生动实践。

新疆棉业的蓬勃发展令人欣喜,融入全国棉产业生态链,同时需要适度恢复长江流域等传统产棉区规模。

2023年起,银丰种植团队带回新疆棉田先进的种植模式、技术和经验,将连片小田拼出新版图,推动打造湖北省第一块1000亩以上连片机采棉种植田,并在省内首次引入“滴灌+水肥一体化”机采棉智能种植模式,实现棉花机械采收、打包一体化,助力长江流域棉花生产迈向全程机械化,打通湖北机采棉全产业链。

◎一家75年老国企的转型启示

一年多交易126亿元,服务全国660余家棉企,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家75年湖北国企以“重”为基、以“轻”赋能的深刻转型。

“轻”在何处?轻在指尖流转的万吨订单。昔日棉商奔波于传真电话,如今在“银棉汇”平台一键下单,采购效率提升50%~70%。轻在科技化解千钧风险——平台嵌入期货工具生成“保底收购价”,让企业专注经营而非“赌行情”。科技赋能如无形之手,将传统贸易的烦琐流程化为云端轻盈舞步。

“重”在何方?重在产业链条的有力锻造。平台上游直连新疆10万亩棉田与轧花厂,中下游整合全国纺织需求,构建起贯穿东西的“棉业动脉”。重在国企援疆的坚实担当:托管流转新疆土地超6万亩,经营十数座轧花厂,年采购籽棉、皮棉近80万吨,以每亩上千元补贴惠及棉农,将“产业援疆”书写在辽阔棉田。

更可贵者,是“轻”“重”相生的智慧。平台以金融科技之“轻”,托举产业链韧性之“重”;以线上枢纽之“轻”,撬动新疆与长江流域棉区协同发展之“重”。当湖北首块千亩机采棉示范田引入新疆滴灌技术,当北斗导航播种机在博尔塔拉画出直线,银丰正以科技重织产业版图。

从长江之滨到天山脚下,一家老国企以科技之“轻”破局,以链条之“重”固本,在棉田与云端之间,织就一张既轻盈高效又坚韧厚实的产业互联网,或许,这正是传统产业转型最富启示的“轻重辩证法”。

“银棉汇”重构了这条产业链:上游在新疆开辟出10万亩的棉田,并直连新疆近90座轧花厂,中游整合全国660多家产业链企业,下游对接全国纺织企业采购需求。

8月1日,武汉市江岸区青岛路,一家企业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棉花交易数据,原棉超市、湖北专区、采购需求、竞价销售、物流配送和供应链服务等功能模块一目了然。这里是湖北银丰实业集团打造的棉花产业互联网平台——银棉汇,被业界称为“棉业京东”的核心载体。

该平台自2024年5月上线,短短一年多,平台棉花累计成交量已突破90.12万吨,全国660多家棉产业链企业在此狂“扫货”,累计交易额达126.62亿元。

而在3400公里外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棉农廖辉与湖北银丰实业合作种植的500余亩棉花进入盛花期,他正忙着进行驱虫、浇水、追肥等夏季田间管理。秋收后,朵朵棉桃将被包成“金蛋卷”,进入收购、轧花等环节。丰收的棉花“放”在“银棉汇”平台上,贸易商、纺织企业轻触鼠标即可进行交易;原棉、皮棉、棉副产品等经加工流转,成为国内众多知名品牌的棉柔巾、棉尿裤、服装服饰等产品,被摆上货架。

从新疆棉田到长江流域,从线下深耕到线上赋能,这家成立75年的湖北供销企业正用“科技+”织就一张融入全国棉花全产业链的巨网。

-点点鼠标就能入手万吨棉

在传统棉花贸易中,从棉农到纺织厂需经历5个以上中间环节。而“银棉汇”重构了这条产业链:上游在新疆开辟出10万亩的棉田,并直连新疆近90座轧花厂,中游整合全国660多家产业链企业,下游对接全国纺织企业采购需求。

“以前订购棉花,就是靠腿跑,拜访、电话、微信……一系列沟通完成后,再通过业务员下单订购,现在,买上万吨的棉花,只需要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小程序进入‘银棉汇’平台,就能快速找到优质货源或买家,轻松得像在餐馆点菜。”中纺棉国际贸易公司湖北分公司业务经理刘伯星说,“我们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银丰集团推出‘银棉汇’以后,查看货源非常方便,每年都有1万—2万吨的棉花成交量。同时,公司有20万—30万吨的货也挂在‘银棉汇’上,随时接单。”

山东坤玖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鹏飞也是银丰的老客户。如今,他的团队从线下发传真转到线上,像在京东上购物一样,在“银棉汇”输入采购关键词、搜索,所有的货源就都出来了,采购效率提升了50%—70%,目前该企业在平台上的棉花年成交量已达2万吨左右。“今年6月刚刚入驻这个线上平台的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还能给我们提供融资,采购棉花更能精准把握市场商机。”他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棉花销售总量为769万吨。仅仅上线一年,湖北的“棉业京东”却拿下约11%的份额,在中部地区棉产业链条中稳居龙头。

-帮助企业对冲价格风险

湖北长江区域棉花交易市场总经理徐神波介绍,传统交易模式在价格波动、供应链韧性及风险对冲等领域存在不少痛点。通过“银棉汇”,为纺织企业、贸易商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期货期权工具,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走出了“以数字化平台链接产需两端、构建期现联动生态”的破局路径,为行业应对复杂市场环境提供创新思路。

去年8月,一家贸易商通过“银棉汇”查看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主力合约报价,平台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结合基差、供需情况,嵌入价格算法公式,生成“保底收购价”,在线签订电子订单,约定按此价格由平台代采,在9月份进行交付,同时平台自动在期货市场卖出等量空单套保。这种利用期货工具对冲的方式有效规避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企业专注经营而非“赌行情”。

在金融赋能上,银丰早有布局,银丰集团下属银丰棉花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正式在新三板挂牌,通过资本杠杆,增强资源整合能力。这一超前布局为如今的“银棉汇”平台提供了资本支撑。

-15万亩种棉服务助力“产业援疆”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棉田里,北斗导航播种机正画出笔直线条。银丰在此流转的2.4万亩土地,采用无人机管控、机械化采收,带动5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

廖辉是湖北人,他非常自豪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出来的优质棉花,通过湖北的线上平台销往了全国。廖辉很早就来新疆种棉花了,一开始是自己种,2022年认识湖北银丰集团团队,和他们达成合作,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口气合作了500余亩土地。“双方合作最大的好处就是资金充裕,银丰每年每亩提供约1400元的补贴,而新疆每亩棉花种植成本大约2100元,可以大幅覆盖每亩的种植成本。”他算了算,几年来,亩产量稳定在460公斤左右,产的棉花银丰包收。

每逢秋收,银丰棉花收购加工业务团队便要奔赴新疆,与农户并肩奋战。

目前,银丰在新疆已托管、流转土地达6万余亩,经营10余座轧花厂,年收购籽棉约30万吨,折皮棉超10万吨,还要在全疆年采购皮棉近50万吨,金额超60亿元。今年,银丰在全疆提供种棉服务规模将达15万亩,成为“产业援疆”的生动实践。

新疆棉业的蓬勃发展令人欣喜,融入全国棉产业生态链,同时需要适度恢复长江流域等传统产棉区规模。

2023年起,银丰种植团队带回新疆棉田先进的种植模式、技术和经验,将连片小田拼出新版图,推动打造湖北省第一块1000亩以上连片机采棉种植田,并在省内首次引入“滴灌+水肥一体化”机采棉智能种植模式,实现棉花机械采收、打包一体化,助力长江流域棉花生产迈向全程机械化,打通湖北机采棉全产业链。

◎一家75年老国企的转型启示

一年多交易126亿元,服务全国660余家棉企,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家75年湖北国企以“重”为基、以“轻”赋能的深刻转型。

“轻”在何处?轻在指尖流转的万吨订单。昔日棉商奔波于传真电话,如今在“银棉汇”平台一键下单,采购效率提升50%~70%。轻在科技化解千钧风险——平台嵌入期货工具生成“保底收购价”,让企业专注经营而非“赌行情”。科技赋能如无形之手,将传统贸易的烦琐流程化为云端轻盈舞步。

“重”在何方?重在产业链条的有力锻造。平台上游直连新疆10万亩棉田与轧花厂,中下游整合全国纺织需求,构建起贯穿东西的“棉业动脉”。重在国企援疆的坚实担当:托管流转新疆土地超6万亩,经营十数座轧花厂,年采购籽棉、皮棉近80万吨,以每亩上千元补贴惠及棉农,将“产业援疆”书写在辽阔棉田。

更可贵者,是“轻”“重”相生的智慧。平台以金融科技之“轻”,托举产业链韧性之“重”;以线上枢纽之“轻”,撬动新疆与长江流域棉区协同发展之“重”。当湖北首块千亩机采棉示范田引入新疆滴灌技术,当北斗导航播种机在博尔塔拉画出直线,银丰正以科技重织产业版图。

从长江之滨到天山脚下,一家老国企以科技之“轻”破局,以链条之“重”固本,在棉田与云端之间,织就一张既轻盈高效又坚韧厚实的产业互联网,或许,这正是传统产业转型最富启示的“轻重辩证法”。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