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联盟的十字路口:有人想入局,有人已退群

环球旅讯 罗銮銮

10小时前

全球三大航空联盟——星空联盟、天合联盟、寰宇一家,过去一直被视为航司“走出去”的快捷通道。

一则“会议纪要”引发的猜测,将吉祥航空推到了话题中心。刚刚过去的年中会议上 ,吉祥提到要推进“星空联盟全会员入盟对标工作”。

左图为修改后版本,右图为原文

虽然这句话随后从通稿中删去,但风声早已传出,解读、猜测、预言纷至沓来。

有人调侃这是“外包转正”,也有人感慨:走到这一步,其实早已势在必行。

看似一句“无心插柳”,其实是吉祥多年来筹谋的延续动作。作为“优连伙伴”已有七年,彼此磨合已久,如今谋求转正,更像是顺水推舟。

但恰恰是在这个时间点,这件事的意义被放大了。毕竟几年前,南航才退出天合联盟,转身做起“自由身”;此时,吉祥却在星盟门口整装待发。

虽非同一联盟体系,但两家中国航司一退一进,恰好站在联盟价值这道“分水岭”上。

于是问题抛出:航空联盟,在今天市场牌局里,价值几个筹码?

全球三大航空联盟——星空联盟、天合联盟、寰宇一家,过去一直被视为航司“走出去”的快捷通道。

常旅客权益互通、覆盖全球的航网,确实曾帮助无数航司提升中转效率和服务体验。

这一逻辑,对于网络尚未成型的吉祥航空依然适用。

尤其是眼下,吉祥的“出海”意图明显。今年5月,其国际航线ASK(可用座公里)表现亮眼,甚至超越多家同行:

但现实是,吉祥的航点仍集中在日韩、港澳台和东南亚,尚未完全覆盖北美、澳洲、中东等长航段;主基地浦东虽强,在其他一线枢纽和二线城市却布局有限,网络辐射力受限。

想打通更远的中转航线,仅靠自建显然不够,联盟就成了现成的“跳板”。

然而,相比早年“逢盟必入”,现在有的航司对联盟已经不再盲目热情。

最直接的原因是:联盟的代价太高。

除了入盟门槛高,还需承担系统整合、员工培训、航站楼改造等长期投入,且不一定能实现对等收益。

在疫情打乱全球节奏、利润率承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航司开始算账:联盟,值不值?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三大联盟的逻辑源自20年前。

当时是资源互补、协同出海的黄金时代。而如今,许多大型航司早已具备独立拓展全球市场的能力。

灵活的双边合作成为主流,相比之下,联盟反而成了“束缚”。

南航就是典型一例。

2018年底,南航宣布退出天合联盟,当时就曾提到是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加强和全球先进航司的合作,努力推进多边合作。

此后,南航“广交朋友”,与美航、英航、日航、卡塔尔航空等达成合作,朋友圈反而更大了。

坊间也曾传出,南航在退盟后曾探讨加入寰宇一家。但由于其在华南市场与国泰存在较强重叠,而后者又是联盟创始成员、在内部拥有较大话语权,最终未能成行。

从另一端看,2020年5月,南美航空正式退出寰宇一家 。不少航司开始选择“去联盟化”的路径,放弃传统航司联盟,转向更自主的合作模式。

归根到底,联盟更像一件“工具型关系”。

对航线成熟、国际合作渠道丰富的大航司来说,它是锦上添花;而对网络尚未成型、需要补位与背书的中型航司而言,联盟依然是一条现实、有效的跃迁通道。

因此,南航与吉祥并非“背道而驰”,而是走在了适配各自阶段的最优解上。

明年,吉祥将迎来20周年。如果“转正”落地,这无疑是一份象征意义十足的“成人礼”。

但最终,选择联盟或单飞,都是围绕一个核心命题:

你需要的究竟是一个规则明确的“朋友圈”,还是更加灵活广泛的关系网络?

全球三大航空联盟——星空联盟、天合联盟、寰宇一家,过去一直被视为航司“走出去”的快捷通道。

一则“会议纪要”引发的猜测,将吉祥航空推到了话题中心。刚刚过去的年中会议上 ,吉祥提到要推进“星空联盟全会员入盟对标工作”。

左图为修改后版本,右图为原文

虽然这句话随后从通稿中删去,但风声早已传出,解读、猜测、预言纷至沓来。

有人调侃这是“外包转正”,也有人感慨:走到这一步,其实早已势在必行。

看似一句“无心插柳”,其实是吉祥多年来筹谋的延续动作。作为“优连伙伴”已有七年,彼此磨合已久,如今谋求转正,更像是顺水推舟。

但恰恰是在这个时间点,这件事的意义被放大了。毕竟几年前,南航才退出天合联盟,转身做起“自由身”;此时,吉祥却在星盟门口整装待发。

虽非同一联盟体系,但两家中国航司一退一进,恰好站在联盟价值这道“分水岭”上。

于是问题抛出:航空联盟,在今天市场牌局里,价值几个筹码?

全球三大航空联盟——星空联盟、天合联盟、寰宇一家,过去一直被视为航司“走出去”的快捷通道。

常旅客权益互通、覆盖全球的航网,确实曾帮助无数航司提升中转效率和服务体验。

这一逻辑,对于网络尚未成型的吉祥航空依然适用。

尤其是眼下,吉祥的“出海”意图明显。今年5月,其国际航线ASK(可用座公里)表现亮眼,甚至超越多家同行:

但现实是,吉祥的航点仍集中在日韩、港澳台和东南亚,尚未完全覆盖北美、澳洲、中东等长航段;主基地浦东虽强,在其他一线枢纽和二线城市却布局有限,网络辐射力受限。

想打通更远的中转航线,仅靠自建显然不够,联盟就成了现成的“跳板”。

然而,相比早年“逢盟必入”,现在有的航司对联盟已经不再盲目热情。

最直接的原因是:联盟的代价太高。

除了入盟门槛高,还需承担系统整合、员工培训、航站楼改造等长期投入,且不一定能实现对等收益。

在疫情打乱全球节奏、利润率承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航司开始算账:联盟,值不值?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三大联盟的逻辑源自20年前。

当时是资源互补、协同出海的黄金时代。而如今,许多大型航司早已具备独立拓展全球市场的能力。

灵活的双边合作成为主流,相比之下,联盟反而成了“束缚”。

南航就是典型一例。

2018年底,南航宣布退出天合联盟,当时就曾提到是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加强和全球先进航司的合作,努力推进多边合作。

此后,南航“广交朋友”,与美航、英航、日航、卡塔尔航空等达成合作,朋友圈反而更大了。

坊间也曾传出,南航在退盟后曾探讨加入寰宇一家。但由于其在华南市场与国泰存在较强重叠,而后者又是联盟创始成员、在内部拥有较大话语权,最终未能成行。

从另一端看,2020年5月,南美航空正式退出寰宇一家 。不少航司开始选择“去联盟化”的路径,放弃传统航司联盟,转向更自主的合作模式。

归根到底,联盟更像一件“工具型关系”。

对航线成熟、国际合作渠道丰富的大航司来说,它是锦上添花;而对网络尚未成型、需要补位与背书的中型航司而言,联盟依然是一条现实、有效的跃迁通道。

因此,南航与吉祥并非“背道而驰”,而是走在了适配各自阶段的最优解上。

明年,吉祥将迎来20周年。如果“转正”落地,这无疑是一份象征意义十足的“成人礼”。

但最终,选择联盟或单飞,都是围绕一个核心命题:

你需要的究竟是一个规则明确的“朋友圈”,还是更加灵活广泛的关系网络?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