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带来氢能新机遇

智车科技

1天前

在钢铁冶炼中,氢能可替代焦炭作为还原剂,减少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甲醇、合成氨行业中,氢能可用于补充部分合成气,减少原料煤消耗;在工业窑炉中,氢能可直接燃烧替代煤炭提供热量,如水泥建材园区的窑炉可采用氢能作为燃料,实现深度脱碳。

六类应用方向值得关注。

时值“十五五”即将到来,中国即将迎来向“碳达峰”目标冲刺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务院规划,“十五五”期间将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

“零碳园区”作为承载产业低碳转型的核心单元,以及破解高耗能领域减排难题的试验场,经过“十四五”期间各省市区域性的示范,近期顺势提上全国范围内的实施议程。

在此背景下,氢能作为兼具“原料”和“能源”双重属性的广泛适配性技术,有望推动多种场景实现深度降碳。能景研究整理了氢能在“零碳园区”的应用方向,以供行业参考。

01

零碳园区政策重点提及氢能

国内零碳园区建设逐步走上正轨。

2024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目标。2025年3月,“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及相应附件,全国范围内的零碳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氢能是明确支持的任务方向。

根据7月份《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从两个环节鼓励氢能的应用。

一是在用能结构方面,支持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探索氢能、生物质等替代化石燃料和原料。

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系统推进氢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多种类型园区及领域有待挖掘。

中国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数量庞大,根据功能可分为工业、农业、科技、物流、文化创意、商务办公、旅游度假等多种类型。

园区内的用能类型多样,主要(含原料用能)包括电力、热力、蒸汽、油、煤、天然气等6大类。

不同园区案例的用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如物流园区以电力、油、气等为主,煤化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则以煤、电力、热力等为主。

02

几大领域成为氢能“窗口”

氢能作为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能够作为电力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桥梁,在各类用能场景下找到对应的应用。

电力用能情景下,氢能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能源供应。

一是氢能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可作为分布式电源,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稳定电力,尤其在电网波动或停电时,能保障关键设备的持续运行。典型如氯碱副产氢发电等。

二是氢储能系统可配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电力的存储与调峰,提高园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典型如电解铝、电解铜等开展离网式绿电直连的场景,搭配氢内燃气、氢燃气轮机等起到微电网调峰、调频的托底作用。

热力、蒸汽用能情景中,氢能可通过热电联供系统或氢能锅炉提供热力。

燃料电池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余热,可通过余热回收装置转化为热水或热风,满足园区内供暖、生产工艺中的加热等热力需求。氢能锅炉则可直接燃烧氢能产生热量,或驱动产生蒸汽,相比传统燃煤、燃气锅炉,碳排放显著降低。

典型如食品饮料园区、生物医药园区等,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稳定的热力供应,且对环保有一定的要求;化工园区、造纸园区等,对蒸汽需求量大,部分化工园区具有副产氢的条件,可提升能源的回收利用效率。

油类用能情景主要涉及交通运输领域,氢能可通过氢燃料电池替代燃油。

园区内的货运车辆、通勤班车、叉车等使用氢燃料电池后,能实现零排放,且续航里程与传统燃油车相当,补能速度优于锂电等新能源。

典型如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内的运输车队。

煤炭用能情景下,氢能可替代“燃料煤+原料煤”实现深度降碳。

在钢铁冶炼中,氢能可替代焦炭作为还原剂,减少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甲醇、合成氨行业中,氢能可用于补充部分合成气,减少原料煤消耗;在工业窑炉中,氢能可直接燃烧替代煤炭提供热量,如水泥建材园区的窑炉可采用氢能作为燃料,实现深度脱碳。

钢铁园区、水泥建材园区等是这类应用的典型代表。

天然气用能情景中,氢能可与天然气掺混或直接替代天然气。

氢能与天然气按一定比例掺混后,可用于园区内的燃气轮机发电、供暖等;在一些对纯度要求不高的场景,氢能可直接替代天然气使用,如陶瓷园区的烧制工艺中,可用氢能替代天然气作为燃料,降低碳排放。

化工园区、陶瓷园区等是这类应用的典型园区类型。

03

国内外园区已有实践

现阶段,国内外以氢能为主导的园区应用案例仍然较少,但与天然气、煤炭、电力、炼油等融合应用的案例已有不少。

以与天然气的融合利用为例。

天然气掺氢在欧盟、国内等正在快速发展。其不仅有绿色方面的价值,亦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探索路径。

据能景研究统计,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知建成的示范或研究项目超过30项,满负荷运行下预计掺氢总量超过8500吨/年。项目开展以城镇燃气管网掺氢、工业燃气掺氢两类为主。

04

难点仍存,离不开模式和机制创新

尽管氢能在各类园区应用中已有一些实践探索,但园区能源结构复杂,不同功能园区的用能需求差异显著,仍有一些工作需要去探索、创新。

推进技术创新。解决氢能核心装备在园区多场景下的适配性不足、成本偏高问题,依托地方首台套技术成果转化经验,加快定制化解决方案落地,增强氢能应用的场景适应性与经济可行性。

联通碳市场。解决氢能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方法不统一、交易通道不畅通的问题,结合地方碳市场试点经验,建立“氢能减碳量-碳资产”转化机制,通过市场化收益反哺项目投入。

打通标准体系。解决氢能生产、储运、应用各环节标准碎片化、园区场景适配性不足的问题,聚焦园区实际需求推动跨环节标准衔接,形成覆盖全链条的标准化支撑体系,降低项目落地的合规成本。

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多部门监管权责交叉、园区氢能项目审批流程冗长的问题,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行“一园一策”审批服务模式,提升项目落地效率与管理精准度。

来源:能景研究

END

原文标题 : 零碳园区带来氢能新机遇

在钢铁冶炼中,氢能可替代焦炭作为还原剂,减少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甲醇、合成氨行业中,氢能可用于补充部分合成气,减少原料煤消耗;在工业窑炉中,氢能可直接燃烧替代煤炭提供热量,如水泥建材园区的窑炉可采用氢能作为燃料,实现深度脱碳。

六类应用方向值得关注。

时值“十五五”即将到来,中国即将迎来向“碳达峰”目标冲刺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务院规划,“十五五”期间将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

“零碳园区”作为承载产业低碳转型的核心单元,以及破解高耗能领域减排难题的试验场,经过“十四五”期间各省市区域性的示范,近期顺势提上全国范围内的实施议程。

在此背景下,氢能作为兼具“原料”和“能源”双重属性的广泛适配性技术,有望推动多种场景实现深度降碳。能景研究整理了氢能在“零碳园区”的应用方向,以供行业参考。

01

零碳园区政策重点提及氢能

国内零碳园区建设逐步走上正轨。

2024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目标。2025年3月,“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及相应附件,全国范围内的零碳园区建设正式启动

氢能是明确支持的任务方向。

根据7月份《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从两个环节鼓励氢能的应用。

一是在用能结构方面,支持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探索氢能、生物质等替代化石燃料和原料。

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系统推进氢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多种类型园区及领域有待挖掘。

中国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数量庞大,根据功能可分为工业、农业、科技、物流、文化创意、商务办公、旅游度假等多种类型。

园区内的用能类型多样,主要(含原料用能)包括电力、热力、蒸汽、油、煤、天然气等6大类。

不同园区案例的用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如物流园区以电力、油、气等为主,煤化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则以煤、电力、热力等为主。

02

几大领域成为氢能“窗口”

氢能作为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能够作为电力与产业应用之间的桥梁,在各类用能场景下找到对应的应用。

电力用能情景下,氢能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能源供应。

一是氢能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可作为分布式电源,为园区内企业提供稳定电力,尤其在电网波动或停电时,能保障关键设备的持续运行。典型如氯碱副产氢发电等。

二是氢储能系统可配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实现电力的存储与调峰,提高园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典型如电解铝、电解铜等开展离网式绿电直连的场景,搭配氢内燃气、氢燃气轮机等起到微电网调峰、调频的托底作用。

热力、蒸汽用能情景中,氢能可通过热电联供系统或氢能锅炉提供热力。

燃料电池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余热,可通过余热回收装置转化为热水或热风,满足园区内供暖、生产工艺中的加热等热力需求。氢能锅炉则可直接燃烧氢能产生热量,或驱动产生蒸汽,相比传统燃煤、燃气锅炉,碳排放显著降低。

典型如食品饮料园区、生物医药园区等,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稳定的热力供应,且对环保有一定的要求;化工园区、造纸园区等,对蒸汽需求量大,部分化工园区具有副产氢的条件,可提升能源的回收利用效率。

油类用能情景主要涉及交通运输领域,氢能可通过氢燃料电池替代燃油。

园区内的货运车辆、通勤班车、叉车等使用氢燃料电池后,能实现零排放,且续航里程与传统燃油车相当,补能速度优于锂电等新能源。

典型如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内的运输车队。

煤炭用能情景下,氢能可替代“燃料煤+原料煤”实现深度降碳。

在钢铁冶炼中,氢能可替代焦炭作为还原剂,减少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甲醇、合成氨行业中,氢能可用于补充部分合成气,减少原料煤消耗;在工业窑炉中,氢能可直接燃烧替代煤炭提供热量,如水泥建材园区的窑炉可采用氢能作为燃料,实现深度脱碳。

钢铁园区、水泥建材园区等是这类应用的典型代表。

天然气用能情景中,氢能可与天然气掺混或直接替代天然气。

氢能与天然气按一定比例掺混后,可用于园区内的燃气轮机发电、供暖等;在一些对纯度要求不高的场景,氢能可直接替代天然气使用,如陶瓷园区的烧制工艺中,可用氢能替代天然气作为燃料,降低碳排放。

化工园区、陶瓷园区等是这类应用的典型园区类型。

03

国内外园区已有实践

现阶段,国内外以氢能为主导的园区应用案例仍然较少,但与天然气、煤炭、电力、炼油等融合应用的案例已有不少。

以与天然气的融合利用为例。

天然气掺氢在欧盟、国内等正在快速发展。其不仅有绿色方面的价值,亦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探索路径。

据能景研究统计,截至2024年底,国内已知建成的示范或研究项目超过30项,满负荷运行下预计掺氢总量超过8500吨/年。项目开展以城镇燃气管网掺氢、工业燃气掺氢两类为主。

04

难点仍存,离不开模式和机制创新

尽管氢能在各类园区应用中已有一些实践探索,但园区能源结构复杂,不同功能园区的用能需求差异显著,仍有一些工作需要去探索、创新。

推进技术创新。解决氢能核心装备在园区多场景下的适配性不足、成本偏高问题,依托地方首台套技术成果转化经验,加快定制化解决方案落地,增强氢能应用的场景适应性与经济可行性。

联通碳市场。解决氢能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方法不统一、交易通道不畅通的问题,结合地方碳市场试点经验,建立“氢能减碳量-碳资产”转化机制,通过市场化收益反哺项目投入。

打通标准体系。解决氢能生产、储运、应用各环节标准碎片化、园区场景适配性不足的问题,聚焦园区实际需求推动跨环节标准衔接,形成覆盖全链条的标准化支撑体系,降低项目落地的合规成本。

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多部门监管权责交叉、园区氢能项目审批流程冗长的问题,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推行“一园一策”审批服务模式,提升项目落地效率与管理精准度。

来源:能景研究

END

原文标题 : 零碳园区带来氢能新机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