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浦北:“信用助农”赋能陈皮产业创新发展

新华信用

1天前

龙头企业广西柑浦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初创期凭借良好纳税记录获得3000万元授信,用于扩建厂房与仓库,现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以上。...为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保障信贷安全,浦北县着力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近年来,广西钦州市浦北县,通过创新实施“信用助农”政策,当地破解陈皮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推动这一拥有百年种植历史的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浦北县委副书记方国贺近日接受新华信用专访时表示,“信用助农”政策精准服务“陈皮之乡”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点亮浦北乡村振兴之路。

聚焦产业发展堵点拓展信用产品与服务

浦北陈皮产业底蕴深厚,属广陈皮范畴。当地老树资源丰富,树龄超20年的大红柑树达25万棵,依托富硒土壤,陈皮橙皮苷含量达3.7%,高于药典标准。其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北县是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大红柑种植面积超过19万亩,为全国该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区。2024年,全县鲜果产量达16万吨,陈皮产业产值达60亿元。然而,“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曾制约着浦北陈皮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陈皮产业涉及众多种植户和中小加工企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抵押物、信用数据不完善等情况。”方国贺介绍道,“‘信用助农’政策的核心,是让金融资源更精准地流向产业链各环节,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种植户融资需求,浦北县推出“陈皮贷”“柑橘贷”“富农贷”等低息信用产品。“这些产品申请门槛低,流程简便,线上办理最快8分钟即可到账,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方国贺说,有效满足了农户在施肥、育苗、扩大种植等环节的短期资金需求。

在龙门镇林塘村等核心产区,当地以“信用村”评级为基础实施整村授信,农户凭信用即可便捷获贷。“金融机构

对林塘村整体授信近2000万元,覆盖了6000亩种植区,促进了连片种植开发。”方国贺用一组数据展现了信用赋能产业发展的成效。

对于加工企业和收购商面临的流动资金短缺、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等问题,浦北县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推行‘仓单质押’(以仓储货权为质押)、‘订单融资’等模式。企业无需提供传统抵押物,凭借真实的货物仓单或购销订单,就能获取贷款。”方国贺介绍,金融机构曾在一周内向收购商发放150万元“陈皮贷”,及时解决其收购季资金需求。

基于企业纳税信用状况的“银税贷”产品也是重要抓手。例如,浦北合丰合作社因规范纳税、信用良好,获贷300万元,缓解了种苗基地扩建的资金压力。龙头企业广西柑浦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初创期凭借良好纳税记录获得3000万元授信,用于扩建厂房与仓库,现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以上。

多措并举推进“信用助农”政策走深走实

为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保障信贷安全,浦北县着力构建风险共担机制。“将大红柑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保费由政府补贴,帮助种植户应对自然灾害损失。”方国贺说。2024年,浦北试点推出价格指数保险,进一步保障农户在市场波动情况下的收入稳定性,稳定了信贷预期。

“信用助农”不仅提供资金,也成为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推动标准化的引擎。浦北构建“县支行+乡镇小微支行+农村普惠金融点”三级服务网络,金融服务覆盖全县235个行政村,并设立陈皮专项服务窗口,匹配产购销旺季需求。

浦北推动“金融+农技”双下乡服务,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基层,围绕种植技术、农资选购等环节开展指导。税务部门编制针对性“涉税攻略”,帮助企业规范管理、享受政策。为推动产业标准化,浦北制定并颁布《浦北陈皮》《浦北青柑茶》等全链条标准12项。建成的国内首个陈皮智能公共仓,实现对存储环境的精准控制、全程溯源,其配套的“仓储质押”功能,也为经营主体拓宽了融资渠道。

据了解,截至2024年,针对陈皮产业的信用类贷款累计投放超5.75亿元,惠及产业链主体超3000家。浦北大红柑种植面积从2020年的4.88万亩增至19万亩,产业产值从2022年的30亿元增至60亿元。形成6个产值超亿元村,285户种植户年收入超百万元,带动10万人口增收。

方国贺表示,浦北将继续深化“信用助农”,服务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种植环节,依托信用支持,推广“大红柑+油茶”模式,深化“桉桉退柑进”行动,扩大绿色标准化种植规模,保障陈皮品质。在加工环节,支持企业利用信贷资金引入智能化设备,立足陈皮药食同源优势,开发药用、食用、保健类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在品牌建设方面,加快“浦北陈皮”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利用“信用+”营造良好生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道地药材和特色食品品牌。

“我们将持续优化‘信用助农’模式,让信用成为浦北陈皮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金融保障。”方国贺说。(吴宇飞)

龙头企业广西柑浦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初创期凭借良好纳税记录获得3000万元授信,用于扩建厂房与仓库,现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以上。...为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保障信贷安全,浦北县着力构建风险共担机制。

近年来,广西钦州市浦北县,通过创新实施“信用助农”政策,当地破解陈皮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题,推动这一拥有百年种植历史的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浦北县委副书记方国贺近日接受新华信用专访时表示,“信用助农”政策精准服务“陈皮之乡”的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点亮浦北乡村振兴之路。

聚焦产业发展堵点拓展信用产品与服务

浦北陈皮产业底蕴深厚,属广陈皮范畴。当地老树资源丰富,树龄超20年的大红柑树达25万棵,依托富硒土壤,陈皮橙皮苷含量达3.7%,高于药典标准。其制作技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北县是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大红柑种植面积超过19万亩,为全国该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区。2024年,全县鲜果产量达16万吨,陈皮产业产值达60亿元。然而,“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曾制约着浦北陈皮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陈皮产业涉及众多种植户和中小加工企业、合作社,普遍存在缺乏有效抵押物、信用数据不完善等情况。”方国贺介绍道,“‘信用助农’政策的核心,是让金融资源更精准地流向产业链各环节,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种植户融资需求,浦北县推出“陈皮贷”“柑橘贷”“富农贷”等低息信用产品。“这些产品申请门槛低,流程简便,线上办理最快8分钟即可到账,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方国贺说,有效满足了农户在施肥、育苗、扩大种植等环节的短期资金需求。

在龙门镇林塘村等核心产区,当地以“信用村”评级为基础实施整村授信,农户凭信用即可便捷获贷。“金融机构

对林塘村整体授信近2000万元,覆盖了6000亩种植区,促进了连片种植开发。”方国贺用一组数据展现了信用赋能产业发展的成效。

对于加工企业和收购商面临的流动资金短缺、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等问题,浦北县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积极推行‘仓单质押’(以仓储货权为质押)、‘订单融资’等模式。企业无需提供传统抵押物,凭借真实的货物仓单或购销订单,就能获取贷款。”方国贺介绍,金融机构曾在一周内向收购商发放150万元“陈皮贷”,及时解决其收购季资金需求。

基于企业纳税信用状况的“银税贷”产品也是重要抓手。例如,浦北合丰合作社因规范纳税、信用良好,获贷300万元,缓解了种苗基地扩建的资金压力。龙头企业广西柑浦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初创期凭借良好纳税记录获得3000万元授信,用于扩建厂房与仓库,现年加工能力达5000吨以上。

多措并举推进“信用助农”政策走深走实

为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保障信贷安全,浦北县着力构建风险共担机制。“将大红柑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保费由政府补贴,帮助种植户应对自然灾害损失。”方国贺说。2024年,浦北试点推出价格指数保险,进一步保障农户在市场波动情况下的收入稳定性,稳定了信贷预期。

“信用助农”不仅提供资金,也成为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推动标准化的引擎。浦北构建“县支行+乡镇小微支行+农村普惠金融点”三级服务网络,金融服务覆盖全县235个行政村,并设立陈皮专项服务窗口,匹配产购销旺季需求。

浦北推动“金融+农技”双下乡服务,组织专业团队深入基层,围绕种植技术、农资选购等环节开展指导。税务部门编制针对性“涉税攻略”,帮助企业规范管理、享受政策。为推动产业标准化,浦北制定并颁布《浦北陈皮》《浦北青柑茶》等全链条标准12项。建成的国内首个陈皮智能公共仓,实现对存储环境的精准控制、全程溯源,其配套的“仓储质押”功能,也为经营主体拓宽了融资渠道。

据了解,截至2024年,针对陈皮产业的信用类贷款累计投放超5.75亿元,惠及产业链主体超3000家。浦北大红柑种植面积从2020年的4.88万亩增至19万亩,产业产值从2022年的30亿元增至60亿元。形成6个产值超亿元村,285户种植户年收入超百万元,带动10万人口增收。

方国贺表示,浦北将继续深化“信用助农”,服务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种植环节,依托信用支持,推广“大红柑+油茶”模式,深化“桉桉退柑进”行动,扩大绿色标准化种植规模,保障陈皮品质。在加工环节,支持企业利用信贷资金引入智能化设备,立足陈皮药食同源优势,开发药用、食用、保健类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在品牌建设方面,加快“浦北陈皮”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利用“信用+”营造良好生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道地药材和特色食品品牌。

“我们将持续优化‘信用助农’模式,让信用成为浦北陈皮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金融保障。”方国贺说。(吴宇飞)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