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价格反弹背后:产业链正在“价值回归”

智车科技

1天前

这些情况加剧了市场对碳酸锂供给收缩的预期,直接性的导致碳酸锂价格上升。...该政策直接推动了宜春市锂矿产能调整,导致碳酸锂市场供给预期收缩、价格上涨。...此外,随着技术逐渐成熟、硫酸锂价格飙升,钠电池替代预期进一步升温。

【摘要】近期,碳酸锂价格反弹至7.29 万元 / 吨(阶段涨幅超 20%),这并非单纯的周期波动,而是供给收缩、政策引导与需求增长共振的结果

供给端因宜春锂矿整治、藏格矿业停产等合规化治理收缩;政策端工信部“反内卷” 政策推动落后产能退出;需求端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增长及欧洲、东南亚市场爆发。

电芯行业中,头部企业正在借高压密磷酸铁锂(如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和钠电池技术建立壁垒,行业CR5 预计升至 85%;储能系统集成行业短期承压,但长期需求仍在,各企业正在全生命周期价值转型。

以下为正文:

01

碳酸锂涨价:供给收缩与政策引导

近一个月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上行,目前已回升至7.29万元/吨,阶段涨幅超20%。

期货价格狂飙,现货价格也不甘落后。上海钢联数据显示,7月25日早盘,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7.7万元/吨,相较前一日上涨6850元/吨。

此次碳酸锂价格上涨的直接触发点,主要是供给端的收缩预期。

近日,国内锂资源合规化整治进程快速推进:7月14日,宜春市自然资源局下发通知,要求当地8家涉锂矿山企业编制储量核实报告,并在9月30日前完成报告编制,因这些矿权存在“规避审批权限、越权办理手续”等问题。这也表明,监管部门正在加快治理锂资源违规开发现象。

7月17日,因违规开采问题,藏格矿业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格尔木藏格锂业有限公司(简称“藏格锂业”)已被责令停产、整改。

7月21日,江特电机发布公告披露,其全资子公司宜春银锂拟于7月25日启动停产检修,涉及全部锂盐生产线,预计检修时长约26天。

这些情况加剧了市场对碳酸锂供给收缩的预期,直接性的导致碳酸锂价格上升。

此外,一位锂电行业人士介绍,不仅是减产,锂价上涨也与国内“反内卷”导向有关。

近一年来,不少企业往往是“越亏损越生产,越生产越亏损”。

2024 年以来,江西宜春的锂云母企业因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江特电机(002176.SZ)全资子公司宜春银锂新能源拥有3万吨/年的碳酸锂产能,尽管碳酸锂价格在 2025 年 5 月跌破 6 万元 / 吨,该企业仍因固定成本占比过高被迫维持生产,导致全年亏损 3亿元以上。这种困境在宜春锂云母集群中具有普遍性。

2025 年 7 月 18 日,工信部发布《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将有色金属行业列为治理低价无序竞争的重点领域。该政策直接推动了宜春市锂矿产能调整,导致碳酸锂市场供给预期收缩、价格上涨。

此外,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外,海外市场也欣欣向荣。

2025 年上半年,欧洲核心 14 国(含德、法、英等)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92.8 万辆,终结了 2024 年的下滑趋势。在东南亚国家如泰国、印尼等,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储能要求同步爆发,2025 年预计新增装机 12GWh。欧洲新能源汽车增速回暖,东南亚市场延续爆发态势,这些都对锂电池及上游原材料的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02

成本飙升,倒逼技术研发

电池级碳酸锂在动力电池的成本中占比约为30%—40%,其价格上涨直接冲击产业链利润结构,导致了储能电芯成本攀升,推动了价格上升。

目前,已有部分系统集成商表示已经收到电芯厂家的涨价通知,一位从业人士透露此次涨价幅度最少10%,不仅大厂的货源“一芯难求”,某些二线品牌电芯也快断货了。

去年年底,天原股份(002386.SZ)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确认,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有一定幅度上涨的信息属实。今年1月中旬,湖南裕能(301358.SZ)在电话会议上回应公司产品涨价情况称:“公司一直在积极地与客户进行协商,目前已有部分客户确定涨价。”

成本压力同时倒逼电芯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公开资料显示,根据粉体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可分为五代,第一代2.1-2.3g/cm³,已经基本淘汰;第二代、第三代的粉体压实密度分别为2.4-2.5g/cm³、2.5-2.6g/cm³,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第四代为2.6-2.7g/cm³;第五代2.7g/cm³以上。

当前,高压密磷酸铁锂通常指粉末压实密度2.6g/cm³以上的磷酸铁锂材料,即四代磷酸铁锂。

这种高密度大结构既增加了单位体积的储电能力,又显著提升了电池快速充放电性能,主要应用于中高端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因为成本猛增,导致三代以下产品目前的溢价空间非常小,出于盈利角度的考虑,磷酸铁锂企业相继布局四代产品。

2023年,宁德时代即发布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神行超充电池。次年,宁德时代又推出了神行PLUS的升级版快充电池。

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推出新一代刀片电池,将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并延长电池本身的使用寿命,预计将使用到高压密磷酸铁锂产品。

相对而言,头部企业技术领先、可以迅速实现产品升级,行业集中度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头部效应显著。中国储能网预测,磷酸铁锂行业CR5将从2023年的75%提升至 2025 年的 85%。

此外,随着技术逐渐成熟、硫酸锂价格飙升,钠电池替代预期进一步升温。

宁德时代钠新电池量产成本 0.55元/ Wh,明显低于同期磷酸铁锂电池30%以上,相当于一辆搭载75kWh电池包的纯电车,仅电池成本就能减少3.3万元。目前,宁德时代、中科海钠等企业已经在加速布局该行业中。

03

规模价值

碳酸锂涨价导致的成本传导与市场分化使得储能电芯短期承压。

2024年,280Ah储能电芯均价由年初的0.42元/Wh降至年末的0.30元/Wh。这一冲击对于头部与中小厂商的影响并不相同。

举例而言,远景能源通过液冷技术将系统能耗降低,鹏辉能源凭借大电芯规模化生产实现单Wh成本下降,而中小厂商往往很难控制下降的毛利率,产能利用率也在承压。随着成本飙升,行业呈现“头部消化成本、中小亏损出局”的分化格局。

缓冲空间在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增长。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储能招标量超150GWh;海外订单规模也不断增长,达到149GWh。

工商业储能与海外户储逐渐成为关键增长点。欧洲户储市场因能源危机电价高涨,需求猛增;中东数据中心配套储能订单量翻倍,海外属于调整战略的短暂节点。

但无论如何,曾经扩产就能赢的粗放模式正在退场,“价值为王”的新规则逐渐清晰。头部企业凭借资源与技术壁垒巩固优势,二线厂商则在细分赛道寻找生机。

当前,宁德时代通过锁定宜春锂矿等核心资源,将锂原料成本牢牢控制在行业低位;比亚迪则凭借海外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上半年海外销量猛增,两大巨头都是“资源绑定+订单锁定”的组合打法,受成本波动影响较小。

与此同时,二线厂商开始转向储能细分市场突围:专攻长时储能电芯或聚焦低温场景适配,用差异化避开正面竞争。

行业的主要焦点在于第四代磷酸铁锂电池的量产和固态电池、钠电池的技术突破。前者瞄准2026年后的高端电动车市场,后者在储能领域的低成本优势已逐渐显现,部分二线厂商也试图弯道超车。

04

尾声

此次碳酸锂价格反弹,绝非简单的周期波动,而是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竞争转型的标志性信号。

行业洗牌的节奏明显加快。技术优势、资源协同能力、战略变化速度,都在给腰部企业上压力,如何在阶段性供需调整中掌握核心技术、绑定关键资源、布局全球市场,是在这场转型中平稳落地的关键。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电芯行业正在“强者恒强”。

原文标题 : 碳酸锂价格反弹背后:产业链正在“价值回归”

这些情况加剧了市场对碳酸锂供给收缩的预期,直接性的导致碳酸锂价格上升。...该政策直接推动了宜春市锂矿产能调整,导致碳酸锂市场供给预期收缩、价格上涨。...此外,随着技术逐渐成熟、硫酸锂价格飙升,钠电池替代预期进一步升温。

【摘要】近期,碳酸锂价格反弹至7.29 万元 / 吨(阶段涨幅超 20%),这并非单纯的周期波动,而是供给收缩、政策引导与需求增长共振的结果

供给端因宜春锂矿整治、藏格矿业停产等合规化治理收缩;政策端工信部“反内卷” 政策推动落后产能退出;需求端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增长及欧洲、东南亚市场爆发。

电芯行业中,头部企业正在借高压密磷酸铁锂(如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和钠电池技术建立壁垒,行业CR5 预计升至 85%;储能系统集成行业短期承压,但长期需求仍在,各企业正在全生命周期价值转型。

以下为正文:

01

碳酸锂涨价:供给收缩与政策引导

近一个月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持续上行,目前已回升至7.29万元/吨,阶段涨幅超20%。

期货价格狂飙,现货价格也不甘落后。上海钢联数据显示,7月25日早盘,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7.7万元/吨,相较前一日上涨6850元/吨。

此次碳酸锂价格上涨的直接触发点,主要是供给端的收缩预期。

近日,国内锂资源合规化整治进程快速推进:7月14日,宜春市自然资源局下发通知,要求当地8家涉锂矿山企业编制储量核实报告,并在9月30日前完成报告编制,因这些矿权存在“规避审批权限、越权办理手续”等问题。这也表明,监管部门正在加快治理锂资源违规开发现象。

7月17日,因违规开采问题,藏格矿业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格尔木藏格锂业有限公司(简称“藏格锂业”)已被责令停产、整改。

7月21日,江特电机发布公告披露,其全资子公司宜春银锂拟于7月25日启动停产检修,涉及全部锂盐生产线,预计检修时长约26天。

这些情况加剧了市场对碳酸锂供给收缩的预期,直接性的导致碳酸锂价格上升。

此外,一位锂电行业人士介绍,不仅是减产,锂价上涨也与国内“反内卷”导向有关。

近一年来,不少企业往往是“越亏损越生产,越生产越亏损”。

2024 年以来,江西宜春的锂云母企业因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行,江特电机(002176.SZ)全资子公司宜春银锂新能源拥有3万吨/年的碳酸锂产能,尽管碳酸锂价格在 2025 年 5 月跌破 6 万元 / 吨,该企业仍因固定成本占比过高被迫维持生产,导致全年亏损 3亿元以上。这种困境在宜春锂云母集群中具有普遍性。

2025 年 7 月 18 日,工信部发布《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将有色金属行业列为治理低价无序竞争的重点领域。该政策直接推动了宜春市锂矿产能调整,导致碳酸锂市场供给预期收缩、价格上涨。

此外,除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外,海外市场也欣欣向荣。

2025 年上半年,欧洲核心 14 国(含德、法、英等)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92.8 万辆,终结了 2024 年的下滑趋势。在东南亚国家如泰国、印尼等,新能源汽车销量激增,储能要求同步爆发,2025 年预计新增装机 12GWh。欧洲新能源汽车增速回暖,东南亚市场延续爆发态势,这些都对锂电池及上游原材料的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02

成本飙升,倒逼技术研发

电池级碳酸锂在动力电池的成本中占比约为30%—40%,其价格上涨直接冲击产业链利润结构,导致了储能电芯成本攀升,推动了价格上升。

目前,已有部分系统集成商表示已经收到电芯厂家的涨价通知,一位从业人士透露此次涨价幅度最少10%,不仅大厂的货源“一芯难求”,某些二线品牌电芯也快断货了。

去年年底,天原股份(002386.SZ)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确认,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价格有一定幅度上涨的信息属实。今年1月中旬,湖南裕能(301358.SZ)在电话会议上回应公司产品涨价情况称:“公司一直在积极地与客户进行协商,目前已有部分客户确定涨价。”

成本压力同时倒逼电芯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公开资料显示,根据粉体压实密度,磷酸铁锂材料可分为五代,第一代2.1-2.3g/cm³,已经基本淘汰;第二代、第三代的粉体压实密度分别为2.4-2.5g/cm³、2.5-2.6g/cm³,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第四代为2.6-2.7g/cm³;第五代2.7g/cm³以上。

当前,高压密磷酸铁锂通常指粉末压实密度2.6g/cm³以上的磷酸铁锂材料,即四代磷酸铁锂。

这种高密度大结构既增加了单位体积的储电能力,又显著提升了电池快速充放电性能,主要应用于中高端动力及储能电池产品。因为成本猛增,导致三代以下产品目前的溢价空间非常小,出于盈利角度的考虑,磷酸铁锂企业相继布局四代产品。

2023年,宁德时代即发布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神行超充电池。次年,宁德时代又推出了神行PLUS的升级版快充电池。

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推出新一代刀片电池,将提高汽车的续航里程,并延长电池本身的使用寿命,预计将使用到高压密磷酸铁锂产品。

相对而言,头部企业技术领先、可以迅速实现产品升级,行业集中度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头部效应显著。中国储能网预测,磷酸铁锂行业CR5将从2023年的75%提升至 2025 年的 85%。

此外,随着技术逐渐成熟、硫酸锂价格飙升,钠电池替代预期进一步升温。

宁德时代钠新电池量产成本 0.55元/ Wh,明显低于同期磷酸铁锂电池30%以上,相当于一辆搭载75kWh电池包的纯电车,仅电池成本就能减少3.3万元。目前,宁德时代、中科海钠等企业已经在加速布局该行业中。

03

规模价值

碳酸锂涨价导致的成本传导与市场分化使得储能电芯短期承压。

2024年,280Ah储能电芯均价由年初的0.42元/Wh降至年末的0.30元/Wh。这一冲击对于头部与中小厂商的影响并不相同。

举例而言,远景能源通过液冷技术将系统能耗降低,鹏辉能源凭借大电芯规模化生产实现单Wh成本下降,而中小厂商往往很难控制下降的毛利率,产能利用率也在承压。随着成本飙升,行业呈现“头部消化成本、中小亏损出局”的分化格局。

缓冲空间在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增长。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储能招标量超150GWh;海外订单规模也不断增长,达到149GWh。

工商业储能与海外户储逐渐成为关键增长点。欧洲户储市场因能源危机电价高涨,需求猛增;中东数据中心配套储能订单量翻倍,海外属于调整战略的短暂节点。

但无论如何,曾经扩产就能赢的粗放模式正在退场,“价值为王”的新规则逐渐清晰。头部企业凭借资源与技术壁垒巩固优势,二线厂商则在细分赛道寻找生机。

当前,宁德时代通过锁定宜春锂矿等核心资源,将锂原料成本牢牢控制在行业低位;比亚迪则凭借海外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上半年海外销量猛增,两大巨头都是“资源绑定+订单锁定”的组合打法,受成本波动影响较小。

与此同时,二线厂商开始转向储能细分市场突围:专攻长时储能电芯或聚焦低温场景适配,用差异化避开正面竞争。

行业的主要焦点在于第四代磷酸铁锂电池的量产和固态电池、钠电池的技术突破。前者瞄准2026年后的高端电动车市场,后者在储能领域的低成本优势已逐渐显现,部分二线厂商也试图弯道超车。

04

尾声

此次碳酸锂价格反弹,绝非简单的周期波动,而是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竞争转型的标志性信号。

行业洗牌的节奏明显加快。技术优势、资源协同能力、战略变化速度,都在给腰部企业上压力,如何在阶段性供需调整中掌握核心技术、绑定关键资源、布局全球市场,是在这场转型中平稳落地的关键。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电芯行业正在“强者恒强”。

原文标题 : 碳酸锂价格反弹背后:产业链正在“价值回归”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