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沉默”的大多数景区仍在用“打卡拍照”吸引游客时,这里要说一个大家最熟悉的地方——“小地方之大城市”即横店,其清明上河图景区让游客穿上戏服、接绣球、对台词,甚至还通过“赚片酬换礼品”的设计,简直是要把传统观光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沉浸式剧本杀”。
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横店累计接待游客77万人次,全域宾馆、民宿接待量同比增长27.6%,其中沉浸式项目贡献率超40%。
这种“游客变演员、景区变片场”的模式,不仅颠覆了传统文旅的“旁观者”逻辑,更揭示了一个核心规律:沉浸式体验的本质,是通过“角色代入”重构游客与场景的关系,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情感共鸣的载体。
走出电视,演点戏?
横店清明上河图景区的爆火,始于看似简单的设计。
让游客不再是《汴梁一梦》表演的观众,而是霸总片场的“被壁咚对象”、戏精片场的“接诗词选手”,甚至通过“赚片酬换礼品”的机制,将参与行为与即时奖励绑定。
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精准击中了现代游客的深层需求。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渴望通过角色扮演获得“短暂逃离”的快感,并在互动中确认自我价值。
小红书用户“熠南Yn”的评论印证了这一点:“我在浙江横店的清明上河图,四月的每个周末和五一假期都在,可以来找我互动,不卡年龄(纯绿色局),但是男朋友脾气不好的不建议来,我不太抗揍……”这条看似调侃的留言,实则揭示了沉浸式体验的社交属性,游客不仅在扮演角色,更在通过互动建立新的社会连接。
景区内“NPC触发隐藏任务”“每一块砖瓦暗藏剧情线索”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探索欲。游客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而是主动挖掘故事的“侦探”。
这种“角色代入”的逻辑,同样在洛阳的沉浸式文旅项目中得到了验证。
洛邑古城通过“汉服+剧本杀”的组合,让游客化身“神都密探”解谜探案;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的《唐宫乐宴》,则通过实景演艺让游客“不辨古今”。
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洛阳全市接待游客1033.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93亿元,较2024年分别增长1.69%和5.72%,其中沉浸式项目贡献率超30%。
这表明,当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其消费行为便从“一次性打卡”升级为“持续性互动”,从而显著提升复游率和客单价。
这符合“心流理论”(Flow Theory)。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当挑战与技能匹配时,人会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极 致的愉悦感。
横店的沉浸式项目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互动任务(如接诗词、对台词、参与斗舞),让不同年龄、性格的游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从而进入“心流”状态。这种体验的不可复制性,正是其区别于传统文旅的核心竞争力。
从“场景复刻”到“文化浸润”
再看另一个概念“文化资本理论”(Cultural Capital Theory)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包括知识、技能、品位等非物质资产,其积累和转化能带来经济收益。
而横店的沉浸式体验,就是这个概念的体现,通过将影视IP、历史场景等文化资本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详细看,这里并非简单的“换装拍照”,而是通过“影视IP+历史场景+专业演员”的三重融合,构建了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回味的文化空间。
以明清宫苑的“嬛球影城”为例,景区将《甄嬛传》的经典情节、人物、台词转化为演艺节目,游客可以与“甄嬛”“华妃”互动,聆听“安陵容”唱歌,甚至通过赚取“金瓜子”兑换特色奖励。这种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复刻了影视场景,更通过“情感投射”让游客与文化产生深度连接。
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的反馈极 具代表性:“我之前就爱刷《甄嬛传》,在这里能和剧中的角色如此近距离地互动真的很惊喜!我女儿也很喜欢这里的体验项目。这些场景跟剧里一模一样,感觉是真的‘穿越’了。”
这种“穿越感”的背后,是景区对“文化符号”的精准提炼。从服饰、台词到道具,每一个细节都在强化游客对《甄嬛传》的文化记忆,从而激发情感共鸣。
洛阳的沉浸式项目则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普适性。龙门古街的《龙门宴乐》,通过3D投影灯光秀再现大唐盛景;应天门的《唐宫乐宴》,以实景演艺重现盛唐风华;洛邑古城的剧本杀,让游客化身古人解锁神秘故事。
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体验内容”,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历史的温度。
数据显示,2024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5.72%,其中沉浸式项目贡献率超40%。这表明,当文化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体验,其传播力和商业价值便会呈指数级增长。
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情感共鸣”,即游客在互动中不仅获得了娱乐体验,更通过角色代入完成了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从“单一消费”到“产业联动”
横店的沉浸式体验,并非孤立存在的文旅项目,而是横店影视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作为全球最 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横店拥有50余个影视实景拍摄基地,形成了从拍摄、制作到服装道具租赁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产业集群的优势,为沉浸式项目提供了强大支撑。
景区内的旅拍店化妆师多参与过剧组工作,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妆容非常熟悉;游客可以通过换装化妆,亲身感受《甄嬛传》《芈月传》等热播剧的经典片段;甚至可以参与《我在横店当群演》项目,从换装拍照升级为拍摄短剧,体验从开机、导演讲戏到当群演的全过程。
这种“影视+文旅”的联动模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深度,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横店全域宾馆、民宿接待量同比增长27.6%,其中不少游客是冲着沉浸式项目而来。与此同时,横店的旅拍、妆造、拍摄等旅游服务也火爆“出圈”,美团数据显示,今年7月以来,“汉服妆造”搜索量同比增长21.9%,汉服写真相关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17.53%,提供汉服写真的商户数量同比增长95.76%。
这表明,沉浸式体验的终 极目标,是通过“产业联动”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文旅生态,让游客从“一次性消费”转变为“长期参与”。
洛阳的“汉服经济”同样印证了这一点。通过“汉服+造型+拍摄+写真”的全链条产业,洛阳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推动了汉服面料、刺绣、裁剪、妆造等人才培训,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汉服产业相关单位达到1200家,引进和培育汉服相关专业人才不少于200人。
这种“产业生态”的构建,让洛阳的汉服IP持续升温,甚至成为游客奔赴这座古都的理由与仪式感。
这符合“平台生态理论”(Platform Ecosystem Theory),平台生态理论强调,通过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吸引多方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
横店和洛阳的沉浸式项目,正是通过整合影视、文旅、服饰、妆造等资源,构建了一个“内容+场景+服务”的生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游客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横店和洛阳都是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体验,吸引更多人参与,从而形成“流量-留量-增量”的良性循环。
【结语】
如今,从横店游客摇身变演员,到洛阳汉服经济火爆出圈,沉浸式体验正以独特魅力,打破文旅固有边界。
沉浸式体验的魅力,在于重构游客与场景的亲密关系。它以“角色代入”为钥匙,开启游客与场景深度互动的大门,让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中的主角。同时,通过“文化浸润”,将文化元素融入每一个细节,激发游客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文化体验不再浮于表面。而“产业联动”则如同纽带,将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构建起可持续的文旅生态,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VR、AR、AI等前沿技术不断进步,沉浸式体验将挣脱物理限制的枷锁。它将以更加多元、互动、个性化的姿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旅产品。
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沉浸式体验的本质始终如一,让文化从遥远的过去“穿越”到当下,变得可参与、可感知、可延续。它让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生活的鲜活体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Do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当“沉默”的大多数景区仍在用“打卡拍照”吸引游客时,这里要说一个大家最熟悉的地方——“小地方之大城市”即横店,其清明上河图景区让游客穿上戏服、接绣球、对台词,甚至还通过“赚片酬换礼品”的设计,简直是要把传统观光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沉浸式剧本杀”。
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横店累计接待游客77万人次,全域宾馆、民宿接待量同比增长27.6%,其中沉浸式项目贡献率超40%。
这种“游客变演员、景区变片场”的模式,不仅颠覆了传统文旅的“旁观者”逻辑,更揭示了一个核心规律:沉浸式体验的本质,是通过“角色代入”重构游客与场景的关系,将消费行为转化为情感共鸣的载体。
走出电视,演点戏?
横店清明上河图景区的爆火,始于看似简单的设计。
让游客不再是《汴梁一梦》表演的观众,而是霸总片场的“被壁咚对象”、戏精片场的“接诗词选手”,甚至通过“赚片酬换礼品”的机制,将参与行为与即时奖励绑定。
这种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精准击中了现代游客的深层需求。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渴望通过角色扮演获得“短暂逃离”的快感,并在互动中确认自我价值。
小红书用户“熠南Yn”的评论印证了这一点:“我在浙江横店的清明上河图,四月的每个周末和五一假期都在,可以来找我互动,不卡年龄(纯绿色局),但是男朋友脾气不好的不建议来,我不太抗揍……”这条看似调侃的留言,实则揭示了沉浸式体验的社交属性,游客不仅在扮演角色,更在通过互动建立新的社会连接。
景区内“NPC触发隐藏任务”“每一块砖瓦暗藏剧情线索”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探索欲。游客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而是主动挖掘故事的“侦探”。
这种“角色代入”的逻辑,同样在洛阳的沉浸式文旅项目中得到了验证。
洛邑古城通过“汉服+剧本杀”的组合,让游客化身“神都密探”解谜探案;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的《唐宫乐宴》,则通过实景演艺让游客“不辨古今”。
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洛阳全市接待游客1033.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93亿元,较2024年分别增长1.69%和5.72%,其中沉浸式项目贡献率超30%。
这表明,当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其消费行为便从“一次性打卡”升级为“持续性互动”,从而显著提升复游率和客单价。
这符合“心流理论”(Flow Theory)。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当挑战与技能匹配时,人会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极 致的愉悦感。
横店的沉浸式项目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互动任务(如接诗词、对台词、参与斗舞),让不同年龄、性格的游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从而进入“心流”状态。这种体验的不可复制性,正是其区别于传统文旅的核心竞争力。
从“场景复刻”到“文化浸润”
再看另一个概念“文化资本理论”(Cultural Capital Theory)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包括知识、技能、品位等非物质资产,其积累和转化能带来经济收益。
而横店的沉浸式体验,就是这个概念的体现,通过将影视IP、历史场景等文化资本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详细看,这里并非简单的“换装拍照”,而是通过“影视IP+历史场景+专业演员”的三重融合,构建了一个可感知、可参与、可回味的文化空间。
以明清宫苑的“嬛球影城”为例,景区将《甄嬛传》的经典情节、人物、台词转化为演艺节目,游客可以与“甄嬛”“华妃”互动,聆听“安陵容”唱歌,甚至通过赚取“金瓜子”兑换特色奖励。这种设计的高明之处,在于它不仅复刻了影视场景,更通过“情感投射”让游客与文化产生深度连接。
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的反馈极 具代表性:“我之前就爱刷《甄嬛传》,在这里能和剧中的角色如此近距离地互动真的很惊喜!我女儿也很喜欢这里的体验项目。这些场景跟剧里一模一样,感觉是真的‘穿越’了。”
这种“穿越感”的背后,是景区对“文化符号”的精准提炼。从服饰、台词到道具,每一个细节都在强化游客对《甄嬛传》的文化记忆,从而激发情感共鸣。
洛阳的沉浸式项目则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模式的普适性。龙门古街的《龙门宴乐》,通过3D投影灯光秀再现大唐盛景;应天门的《唐宫乐宴》,以实景演艺重现盛唐风华;洛邑古城的剧本杀,让游客化身古人解锁神秘故事。
这些项目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体验内容”,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历史的温度。
数据显示,2024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5.72%,其中沉浸式项目贡献率超40%。这表明,当文化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成为可触摸、可参与的体验,其传播力和商业价值便会呈指数级增长。
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情感共鸣”,即游客在互动中不仅获得了娱乐体验,更通过角色代入完成了对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从“单一消费”到“产业联动”
横店的沉浸式体验,并非孤立存在的文旅项目,而是横店影视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作为全球最 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横店拥有50余个影视实景拍摄基地,形成了从拍摄、制作到服装道具租赁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产业集群的优势,为沉浸式项目提供了强大支撑。
景区内的旅拍店化妆师多参与过剧组工作,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妆容非常熟悉;游客可以通过换装化妆,亲身感受《甄嬛传》《芈月传》等热播剧的经典片段;甚至可以参与《我在横店当群演》项目,从换装拍照升级为拍摄短剧,体验从开机、导演讲戏到当群演的全过程。
这种“影视+文旅”的联动模式,不仅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深度,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横店全域宾馆、民宿接待量同比增长27.6%,其中不少游客是冲着沉浸式项目而来。与此同时,横店的旅拍、妆造、拍摄等旅游服务也火爆“出圈”,美团数据显示,今年7月以来,“汉服妆造”搜索量同比增长21.9%,汉服写真相关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17.53%,提供汉服写真的商户数量同比增长95.76%。
这表明,沉浸式体验的终 极目标,是通过“产业联动”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文旅生态,让游客从“一次性消费”转变为“长期参与”。
洛阳的“汉服经济”同样印证了这一点。通过“汉服+造型+拍摄+写真”的全链条产业,洛阳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推动了汉服面料、刺绣、裁剪、妆造等人才培训,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汉服产业相关单位达到1200家,引进和培育汉服相关专业人才不少于200人。
这种“产业生态”的构建,让洛阳的汉服IP持续升温,甚至成为游客奔赴这座古都的理由与仪式感。
这符合“平台生态理论”(Platform Ecosystem Theory),平台生态理论强调,通过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生态系统,吸引多方参与者共同创造价值。
横店和洛阳的沉浸式项目,正是通过整合影视、文旅、服饰、妆造等资源,构建了一个“内容+场景+服务”的生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游客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横店和洛阳都是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体验,吸引更多人参与,从而形成“流量-留量-增量”的良性循环。
【结语】
如今,从横店游客摇身变演员,到洛阳汉服经济火爆出圈,沉浸式体验正以独特魅力,打破文旅固有边界。
沉浸式体验的魅力,在于重构游客与场景的亲密关系。它以“角色代入”为钥匙,开启游客与场景深度互动的大门,让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中的主角。同时,通过“文化浸润”,将文化元素融入每一个细节,激发游客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文化体验不再浮于表面。而“产业联动”则如同纽带,将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构建起可持续的文旅生态,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VR、AR、AI等前沿技术不断进步,沉浸式体验将挣脱物理限制的枷锁。它将以更加多元、互动、个性化的姿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文旅产品。
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沉浸式体验的本质始终如一,让文化从遥远的过去“穿越”到当下,变得可参与、可感知、可延续。它让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生活的鲜活体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Do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