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的14.51亿千瓦,我国可再生能源持续高歌猛进。
但在无限风光中,亦有忧患潜伏。日前,《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下称《报告》)在京发布,专家在发布会上指出,目前可再生能源产业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风光发电项目退役组件处置问题尤为紧迫,需在技术、资金和政策方面“未雨绸缪”。
可再生能源持续高歌猛进
《报告》指出,《阿联酋共识》提出“三倍目标”,从2023年到2030年即8年内实现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5%。当前,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我国贡献超过50%,照此速度,我国将稳步向“三倍目标”迈进。其中,2024年6月我国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已提前6年达到2030年目标。
据2024年光伏发电建设情况,比对各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目标完成进展,其中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山东、河北、天津、江西、内蒙古10省份已提前完成其“十四五”光伏建设目标,福建、河南、湖北、广东、海南、广西、江西、上海8省(市)提前完成其设定的新增光伏装机目标。从各省份累计光伏并网容量看,西部以集中式光伏为主,中东部主要以分布式为主,总体进展迅猛。
此外,已有24个省级行政区出台了本地区新型储能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总装机超7000万千瓦。海南、山西、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等地出台了新能源配置储能方案,主要集中于“光伏+储能”“风电+储能”模式。2024年,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全年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提前达到“十四五”规模化发展目标。
风光无限亦需未雨绸缪
《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拓展也在短期里带来挑战,如在光伏和风电高比例占比的条件下,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更加突出,以及储能设施不足、电网承载能力有限、传统调度模式不适应、政策与市场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集中式光伏和风电的大规模扩展,也带来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引发潜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如西部脆弱敏感生态区林草地侵占、生态廊道阻隔、栖息地破碎化、鸟类迁徙通道影响、局地小气候变化等。在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中,一些项目出现重建设、轻维护的倾向;部分项目盈利能力堪忧,面对风光组件退役潮可能带来的废弃和处置问题技术储备不足。
专家指出,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应未雨绸缪。
“风光电的发展还有哪些长期的累积生态环境影响?目前尚缺少足够科学的研究证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阳平坚表示,其中风光发电项目的退役组件处置是我国新出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无论从技术层面、政策层面,还是从资金机制来看,都没有成熟的模式。他谈道,光伏和风电的设计寿命一般是20~25年,近年来风光发电装机高速增长,如果在技术、资金和政策方面没有足够的储备,难以应对未来将到来的大规模退役潮。
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正积极为退役组件处置做准备。
在政策方面,公共政策学者杨尚宝教授介绍说,2019年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关于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通知》,首次将风力发电叶片和太阳能光伏电板等作为综合利用对象写入国家文件,积极鼓励和支持相关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对新兴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予以鼓励和支持,以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助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阳平坚说,去年10月19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其下属8个子公司中即包括一家主要处理风电和光伏组件废弃物的新能源公司,还包括一家动力电池公司,涉及电池的更新、废弃处理和资源回收再生。
但阳平坚也表示,针对这些“新废弃物”的处理,目前无论技术还是政策,都还处于深度探索的进程中。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制定废电池包括锂离子蓄电池处置在内的相关规范,使未来废弃物的处理有法可依。”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谈道,“但对于光伏组件和风电叶片,国内还只是做一般工业废弃物对待。我们需要按照组件类别构建责任体系。比如巨大的风电叶片该怎么处理?其回收价值不高但回收成本却很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约束,处理起来会比较困难。对于那些有较高回收价值的,如光伏组件中硅材料和动力电池中的镍、钴、锂等关键矿物质,就可以通过构建市场机制来强化监管。”
2025年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的14.51亿千瓦,我国可再生能源持续高歌猛进。
但在无限风光中,亦有忧患潜伏。日前,《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下称《报告》)在京发布,专家在发布会上指出,目前可再生能源产业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中风光发电项目退役组件处置问题尤为紧迫,需在技术、资金和政策方面“未雨绸缪”。
可再生能源持续高歌猛进
《报告》指出,《阿联酋共识》提出“三倍目标”,从2023年到2030年即8年内实现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5%。当前,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我国贡献超过50%,照此速度,我国将稳步向“三倍目标”迈进。其中,2024年6月我国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已提前6年达到2030年目标。
据2024年光伏发电建设情况,比对各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目标完成进展,其中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山东、河北、天津、江西、内蒙古10省份已提前完成其“十四五”光伏建设目标,福建、河南、湖北、广东、海南、广西、江西、上海8省(市)提前完成其设定的新增光伏装机目标。从各省份累计光伏并网容量看,西部以集中式光伏为主,中东部主要以分布式为主,总体进展迅猛。
此外,已有24个省级行政区出台了本地区新型储能发展规划,“十四五”规划总装机超7000万千瓦。海南、山西、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等地出台了新能源配置储能方案,主要集中于“光伏+储能”“风电+储能”模式。2024年,新型储能快速发展,全年装机规模突破7000万千瓦,提前达到“十四五”规模化发展目标。
风光无限亦需未雨绸缪
《报告》显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拓展也在短期里带来挑战,如在光伏和风电高比例占比的条件下,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更加突出,以及储能设施不足、电网承载能力有限、传统调度模式不适应、政策与市场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集中式光伏和风电的大规模扩展,也带来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引发潜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如西部脆弱敏感生态区林草地侵占、生态廊道阻隔、栖息地破碎化、鸟类迁徙通道影响、局地小气候变化等。在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中,一些项目出现重建设、轻维护的倾向;部分项目盈利能力堪忧,面对风光组件退役潮可能带来的废弃和处置问题技术储备不足。
专家指出,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应未雨绸缪。
“风光电的发展还有哪些长期的累积生态环境影响?目前尚缺少足够科学的研究证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阳平坚表示,其中风光发电项目的退役组件处置是我国新出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无论从技术层面、政策层面,还是从资金机制来看,都没有成熟的模式。他谈道,光伏和风电的设计寿命一般是20~25年,近年来风光发电装机高速增长,如果在技术、资金和政策方面没有足够的储备,难以应对未来将到来的大规模退役潮。
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正积极为退役组件处置做准备。
在政策方面,公共政策学者杨尚宝教授介绍说,2019年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关于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通知》,首次将风力发电叶片和太阳能光伏电板等作为综合利用对象写入国家文件,积极鼓励和支持相关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对新兴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予以鼓励和支持,以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助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阳平坚说,去年10月19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在天津正式挂牌成立,其下属8个子公司中即包括一家主要处理风电和光伏组件废弃物的新能源公司,还包括一家动力电池公司,涉及电池的更新、废弃处理和资源回收再生。
但阳平坚也表示,针对这些“新废弃物”的处理,目前无论技术还是政策,都还处于深度探索的进程中。
“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制定废电池包括锂离子蓄电池处置在内的相关规范,使未来废弃物的处理有法可依。”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谈道,“但对于光伏组件和风电叶片,国内还只是做一般工业废弃物对待。我们需要按照组件类别构建责任体系。比如巨大的风电叶片该怎么处理?其回收价值不高但回收成本却很高,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约束,处理起来会比较困难。对于那些有较高回收价值的,如光伏组件中硅材料和动力电池中的镍、钴、锂等关键矿物质,就可以通过构建市场机制来强化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