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种疼痛实际上是受到病毒攻击的神经向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刘玄玺主治医师
外科学硕士
义乌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
从事疼痛科诊疗工作多年,包括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头痛、颈肩腰腿痛、筋膜炎、腱鞘炎、周围神经卡压病、会阴痛、三叉神经痛、关节炎、纤维肌痛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包括小针刀、圆利针、内热针、银质针、肌骨超声、神经射频术以及采用神经调节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等
认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激活,从而引发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疼痛仍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情况;它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困扰中老年人的顽固性疼痛之一。
目前国际上对PHN的定义尚未统一:国外最常用的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出现后持续疼痛至少3个月;我国则将其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
根据疼痛持续时间,可分为以下两类:
● 急性期神经痛:伴随皮疹出现,持续至皮疹消退后4周内。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皮疹消退后疼痛持续超过4周,是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痛之一,多见于老年患者(年龄>50岁是重要危险因素)。
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激活后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会在神经节内(主要是感觉神经节)及邻近细胞内大量复制,引发的炎症会导致局部神经组织损伤,如神经脱髓鞘改变、轴突变性、感觉神经纤维及其周围细胞坏死等,使周围神经的相应神经元敏化,进而出现剧烈疼痛,此时以炎症导致的伤害感受性疼痛为主。而PH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大量研究显示其发生与神经可塑性存在密切联系,中枢敏化、外周敏化、炎症反应、神经去传入以及交感神经功能异常等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此时则以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主,并会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加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症状表现
● 疼痛性质多样:可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疼痛,常伴有感觉过敏、感觉异常,如衣物轻触即可产生明显疼痛。
● 疼痛部位:通常发生在带状疱疹发疹区域,常见于胸部、头面部、颈部及腰腹部。
● 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影响睡眠、情绪、日常生活和工作,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高危因素
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此外,疱疹发作时疼痛程度重、皮疹严重、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预防为主:
抓住黄金时间窗,早期干预是关键
(一)早期开展抗病毒治疗
疱疹出现后3天内启动足量、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在带状疱疹发病早期,尤其是出疹后的72小时内,应尽快就医并开始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降低PHN的发生风险。
(二)尽早进行镇痛处理
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促进皮损愈合及预防PHN发生。在带状疱疹发病初期应以治疗伤害感受性疼痛为主,随后逐步加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力度。
镇痛药物包括:
● 非甾体类抗炎药,通常在发病初期,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时使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 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等;当非甾体类抗炎药效果差时,疼痛持续性存在或加重,出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刺痛、灼痛、电击样等时使用。
● 三环类抗抑郁药,当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一起使用后疼痛仍控制不佳时,可考虑使用,对于伴有明显焦虑的也可尽早使用。
● 阿片类镇痛药,用于以上镇痛药物效果不佳时,由于阿片类药物存在成瘾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一般不作为带状疱疹镇痛的首选药物。
(三)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修复
疱疹发生后即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药物,可以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有助于减轻神经炎症和疼痛。
(四)适时采用神经阻滞技术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在皮疹出现后1个月内采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麻药、激素、神经营养药精准注射到受累神经周围),可有效阻断疼痛信号向中枢传递,显著降低PHN发生风险。
(五)配合物理治疗
激光、红外线、超短波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缓解疼痛有一定帮助。
(六)心理治疗
长期疼痛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治疗也非常重要,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七)积极接种疫苗
疫苗应被视为“一级预防”手段;临床研究显示,少数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后仍发病的患者,其疼痛等临床症状亦明显减轻。
(八)合理运用神经射频技术
神经射频是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急性期(出诊后1月内),当疼痛程度较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在急性期性神经射频治疗,可以有效调控神经传导,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同时减轻神经的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从根源上缓解疼痛症状,从而缩短病程,有效降低PHN的发生风险。
日常护理
若发现身体单侧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并随之出现皮疹,一定要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是抵御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重要防线。
● 皮肤护理:出疹后要保持皮疹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和摩擦,防止水疱破裂,出现继发皮肤感染,而影响神经的恢复。可涂抹阿昔洛韦乳膏、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炉甘石洗剂等药物缓解不适。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修复。
●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压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 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的疼痛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加重疼痛的感知。患者应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阅寻求心理支持:如果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 定期复查:带状疱疹发病后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治疗、定期复诊,及时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 55(12): 1033-1040.
2、Cao X, Shen Z, Wang X,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mpar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egabalin and Gabapenti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J]. Pain and Therapy, 2023, 12(1): 1-18.
作者:刘玄玺义乌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种疼痛实际上是受到病毒攻击的神经向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刘玄玺主治医师
外科学硕士
义乌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
从事疼痛科诊疗工作多年,包括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头痛、颈肩腰腿痛、筋膜炎、腱鞘炎、周围神经卡压病、会阴痛、三叉神经痛、关节炎、纤维肌痛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包括小针刀、圆利针、内热针、银质针、肌骨超声、神经射频术以及采用神经调节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等
认识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激活,从而引发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疼痛仍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情况;它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困扰中老年人的顽固性疼痛之一。
目前国际上对PHN的定义尚未统一:国外最常用的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出现后持续疼痛至少3个月;我国则将其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
根据疼痛持续时间,可分为以下两类:
● 急性期神经痛:伴随皮疹出现,持续至皮疹消退后4周内。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皮疹消退后疼痛持续超过4周,是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痛之一,多见于老年患者(年龄>50岁是重要危险因素)。
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激活后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会在神经节内(主要是感觉神经节)及邻近细胞内大量复制,引发的炎症会导致局部神经组织损伤,如神经脱髓鞘改变、轴突变性、感觉神经纤维及其周围细胞坏死等,使周围神经的相应神经元敏化,进而出现剧烈疼痛,此时以炎症导致的伤害感受性疼痛为主。而PHN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大量研究显示其发生与神经可塑性存在密切联系,中枢敏化、外周敏化、炎症反应、神经去传入以及交感神经功能异常等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此时则以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主,并会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加强。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症状表现
● 疼痛性质多样:可表现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疼痛,常伴有感觉过敏、感觉异常,如衣物轻触即可产生明显疼痛。
● 疼痛部位:通常发生在带状疱疹发疹区域,常见于胸部、头面部、颈部及腰腹部。
● 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影响睡眠、情绪、日常生活和工作,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高危因素
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此外,疱疹发作时疼痛程度重、皮疹严重、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预防为主:
抓住黄金时间窗,早期干预是关键
(一)早期开展抗病毒治疗
疱疹出现后3天内启动足量、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在带状疱疹发病早期,尤其是出疹后的72小时内,应尽快就医并开始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缩短病程,降低PHN的发生风险。
(二)尽早进行镇痛处理
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疼痛,促进皮损愈合及预防PHN发生。在带状疱疹发病初期应以治疗伤害感受性疼痛为主,随后逐步加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力度。
镇痛药物包括:
● 非甾体类抗炎药,通常在发病初期,疼痛程度相对较轻时使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 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等;当非甾体类抗炎药效果差时,疼痛持续性存在或加重,出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刺痛、灼痛、电击样等时使用。
● 三环类抗抑郁药,当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一起使用后疼痛仍控制不佳时,可考虑使用,对于伴有明显焦虑的也可尽早使用。
● 阿片类镇痛药,用于以上镇痛药物效果不佳时,由于阿片类药物存在成瘾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一般不作为带状疱疹镇痛的首选药物。
(三)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修复
疱疹发生后即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药物,可以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有助于减轻神经炎症和疼痛。
(四)适时采用神经阻滞技术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在皮疹出现后1个月内采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超声引导下将局麻药、激素、神经营养药精准注射到受累神经周围),可有效阻断疼痛信号向中枢传递,显著降低PHN发生风险。
(五)配合物理治疗
激光、红外线、超短波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对缓解疼痛有一定帮助。
(六)心理治疗
长期疼痛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心理治疗也非常重要,可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七)积极接种疫苗
疫苗应被视为“一级预防”手段;临床研究显示,少数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后仍发病的患者,其疼痛等临床症状亦明显减轻。
(八)合理运用神经射频技术
神经射频是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急性期(出诊后1月内),当疼痛程度较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在急性期性神经射频治疗,可以有效调控神经传导,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同时减轻神经的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从根源上缓解疼痛症状,从而缩短病程,有效降低PHN的发生风险。
日常护理
若发现身体单侧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并随之出现皮疹,一定要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是抵御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重要防线。
● 皮肤护理:出疹后要保持皮疹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和摩擦,防止水疱破裂,出现继发皮肤感染,而影响神经的恢复。可涂抹阿昔洛韦乳膏、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炉甘石洗剂等药物缓解不适。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修复。
●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压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 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的疼痛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加重疼痛的感知。患者应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阅寻求心理支持:如果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 定期复查:带状疱疹发病后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治疗、定期复诊,及时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 55(12): 1033-1040.
2、Cao X, Shen Z, Wang X,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mpar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egabalin and Gabapenti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J]. Pain and Therapy, 2023, 12(1): 1-18.
作者:刘玄玺义乌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