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威教授:突破治疗瓶颈,中国肠癌研究迎来多点创新 | 2025CSCO BOC/BOA

医学论坛网

8小时前

对于MSI-H/dMMR晚期肠癌,CheckMate8HW证实了双免疫治疗的优势:与单免疫治疗相比,双免疫方案显著提升PFS,三年无进展生存率达70%,体现了免疫治疗的“拖尾效应”,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实现长期稳定或治愈。

肠癌作为我国高发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年位居恶性肿瘤前列,给患者生命健康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尽管近年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保留患者器官功能、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等问题,仍是临床亟待突破的难点。

2025年7月4日-7月5日,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张剑威教授围绕肠癌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展开深度专访。作为结直肠癌领域的资深专家,张剑威教授详细解读了中国学者在肠癌治疗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为业界带来了前沿视角。

专家介绍

张剑威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免疫治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精准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消化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内科专委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围手术期治疗:

免疫联合方案显著提升疗效,

保肛保功能成新目标

在肠癌围手术期治疗领域,中国学者的多项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张剑威指出,免疫治疗与放化疗的联合应用成为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率)的关键突破点,这对患者保肛保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张涛教授团队开展的研究,针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采用短程放疗联合化疗和免疫巩固治疗的方案,将pCR率从传统治疗的15%提升至近40%。无独有偶,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章真教授团队的研究同样以短程放疗为基础,通过化疗联合免疫的治疗模式,使总体临床完全缓解率(CR率)接近60%,接受手术患者的pCR率也达到50%。两项研究从不同设计出发,均证实了免疫联合方案在提高疗效上的显著作用。

长程放疗领域也传来佳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采用长程放疗联合化疗和免疫的术前新辅助治疗,使直肠癌患者的pCR率达到45%,远超传统治疗20%-26%的水平;张忠涛教授团队则通过长程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和免疫治疗,将pCR率提升至近40%。张剑威认为,这些研究共同印证了“免疫+放化疗”模式的有效性,为免疫时代的肠癌治疗提供了坚实依据。

此外,结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探索也取得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团队开展的OPTICAL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对比直接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虽在无病生存期(DFS)上未达统计学差异,但总生存期(OS)显著提高,为局部分期较晚的结肠癌患者提供了新选择。另一项针对直肠癌的10年随访研究表明,单纯新辅助化疗的长期生存获益与传统放化疗相当,为“先化疗后评估是否追加放疗”的个性化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

张剑威提到,当前临床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精准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这直接关系到能否豁免手术、实现器官保留。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评估手段,让更多患者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保留生活质量。

晚期肠癌治疗:

靶向与免疫联合显威力,

生存获益成核心追求

晚期肠癌的治疗探索聚焦于多药联合方案,旨在为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开辟新路径。张剑威指出,针对不同分子亚型和转移类型的精准治疗,正在改写晚期肠癌的治疗格局。

在微卫星稳定型(MSS)晚期肠癌领域,“CAPability研究”展现了三药联合的潜力。该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王峰教授牵头开展,采用西达本胺联合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及贝伐单抗的方案,在后线治疗中使有效率提升至40%以上,疾病控制时间显著延长。目前三期随机对照研究正在推进,有望为MSS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

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策略得到进一步优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李宇红教授团队的研究对比了三药联合西妥昔单抗与两药联合西妥昔单抗方案,发现两者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上差异不大,这促使指南调整为:野生型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两药联合西妥昔单抗即可满足需求。不过,张剑威认为,今年ASCO公布的TRICE研究显示三药联合在总生存期(OS)上可能更具优势,若后续研究证实这一结论,指南或需再次更新,毕竟“生存才是王道”。

针对DNA修复缺陷型晚期肠癌,邓艳红教授团队的PCOX试验显示,PD-1抑制剂联合COX抑制剂的方案将有效率从传统治疗的45%提升至73%。该方案兼具便利性与经济性,若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有望成为这类患者的优选治疗。

免疫治疗突破与挑战:

精准人群与方案优化并行

2025年ASCO大会上,多项研究为肠癌免疫治疗带来新启示。张剑威认为,这些成果不仅回答了临床关键问题,更推动了治疗策略的精细化。

针对dMMR三期结肠癌术后辅助治疗,ATOMIC研究证实了化疗联合PD-1抑制剂的价值:三年无病生存率提升约10%,但免疫治疗需持续一年,且13%的患者仍可能复发转移。目前,CUN-CRC-01研究正在探索缩短免疫治疗时长(3-6个月)的可行性,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教授团队的研究则尝试用单纯免疫治疗替代化疗,若能证实疗效相当,将为患者减少化疗副作用。

RAF突变人群的治疗取得重大突破。BREAKWATER研究显示,化疗联合康奈非尼与西妥昔单抗的双靶方案,使有效率从30%提升至4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2个月,总生存期更是延长至30个月,接近野生型患者水平。张剑威指出,这一方案将原本预后极差的BRAF突变人群带入“长期生存”新阶段,有望成为一线标准治疗。

对于MSI-H/dMMR晚期肠癌,CheckMate8HW证实了双免疫治疗的优势:与单免疫治疗相比,双免疫方案显著提升PFS,三年无进展生存率达70%,体现了免疫治疗的“拖尾效应”,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实现长期稳定或治愈。

然而,MSS人群的免疫治疗仍面临挑战。张剑威提到,尽管多项“化疗+靶向+免疫”方案的研究尚未改变临床实践,但部分患者已显现生存获益,三期研究结果值得期待。此外,双抗药物联合高强度化疗的方案有效率突出,其三期研究可能为MSS患者带来新希望。

总结:

中国研究助力肠癌治疗

迈向精准化、个性化

张剑威教授表示,中国学者在肠癌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从围手术期到晚期治疗,从免疫联合方案到精准靶向治疗,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研究不仅提高了治疗疗效,还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未来,随着评估技术的优化、更多研究数据的公布,肠癌治疗将更加精准化、个性化,为广大肠癌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期和更高生活质量的希望。

对于MSI-H/dMMR晚期肠癌,CheckMate8HW证实了双免疫治疗的优势:与单免疫治疗相比,双免疫方案显著提升PFS,三年无进展生存率达70%,体现了免疫治疗的“拖尾效应”,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实现长期稳定或治愈。

肠癌作为我国高发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年位居恶性肿瘤前列,给患者生命健康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尽管近年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保留患者器官功能、延长晚期患者生存期等问题,仍是临床亟待突破的难点。

2025年7月4日-7月5日,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别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张剑威教授围绕肠癌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展开深度专访。作为结直肠癌领域的资深专家,张剑威教授详细解读了中国学者在肠癌治疗研究中的重要成果,为业界带来了前沿视角。

专家介绍

张剑威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免疫治疗学组副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精准医疗专委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消化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内科专委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围手术期治疗:

免疫联合方案显著提升疗效,

保肛保功能成新目标

在肠癌围手术期治疗领域,中国学者的多项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张剑威指出,免疫治疗与放化疗的联合应用成为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率)的关键突破点,这对患者保肛保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张涛教授团队开展的研究,针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采用短程放疗联合化疗和免疫巩固治疗的方案,将pCR率从传统治疗的15%提升至近40%。无独有偶,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章真教授团队的研究同样以短程放疗为基础,通过化疗联合免疫的治疗模式,使总体临床完全缓解率(CR率)接近60%,接受手术患者的pCR率也达到50%。两项研究从不同设计出发,均证实了免疫联合方案在提高疗效上的显著作用。

长程放疗领域也传来佳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采用长程放疗联合化疗和免疫的术前新辅助治疗,使直肠癌患者的pCR率达到45%,远超传统治疗20%-26%的水平;张忠涛教授团队则通过长程放疗联合同步化疗和免疫治疗,将pCR率提升至近40%。张剑威认为,这些研究共同印证了“免疫+放化疗”模式的有效性,为免疫时代的肠癌治疗提供了坚实依据。

此外,结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探索也取得进展。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邓艳红教授团队开展的OPTICAL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对比直接手术联合术后辅助化疗,虽在无病生存期(DFS)上未达统计学差异,但总生存期(OS)显著提高,为局部分期较晚的结肠癌患者提供了新选择。另一项针对直肠癌的10年随访研究表明,单纯新辅助化疗的长期生存获益与传统放化疗相当,为“先化疗后评估是否追加放疗”的个性化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

张剑威提到,当前临床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精准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这直接关系到能否豁免手术、实现器官保留。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评估手段,让更多患者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保留生活质量。

晚期肠癌治疗:

靶向与免疫联合显威力,

生存获益成核心追求

晚期肠癌的治疗探索聚焦于多药联合方案,旨在为标准治疗失败的患者开辟新路径。张剑威指出,针对不同分子亚型和转移类型的精准治疗,正在改写晚期肠癌的治疗格局。

在微卫星稳定型(MSS)晚期肠癌领域,“CAPability研究”展现了三药联合的潜力。该研究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王峰教授牵头开展,采用西达本胺联合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及贝伐单抗的方案,在后线治疗中使有效率提升至40%以上,疾病控制时间显著延长。目前三期随机对照研究正在推进,有望为MSS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策略。

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策略得到进一步优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李宇红教授团队的研究对比了三药联合西妥昔单抗与两药联合西妥昔单抗方案,发现两者在无进展生存期(PFS)和客观缓解率(ORR)上差异不大,这促使指南调整为:野生型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两药联合西妥昔单抗即可满足需求。不过,张剑威认为,今年ASCO公布的TRICE研究显示三药联合在总生存期(OS)上可能更具优势,若后续研究证实这一结论,指南或需再次更新,毕竟“生存才是王道”。

针对DNA修复缺陷型晚期肠癌,邓艳红教授团队的PCOX试验显示,PD-1抑制剂联合COX抑制剂的方案将有效率从传统治疗的45%提升至73%。该方案兼具便利性与经济性,若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有望成为这类患者的优选治疗。

免疫治疗突破与挑战:

精准人群与方案优化并行

2025年ASCO大会上,多项研究为肠癌免疫治疗带来新启示。张剑威认为,这些成果不仅回答了临床关键问题,更推动了治疗策略的精细化。

针对dMMR三期结肠癌术后辅助治疗,ATOMIC研究证实了化疗联合PD-1抑制剂的价值:三年无病生存率提升约10%,但免疫治疗需持续一年,且13%的患者仍可能复发转移。目前,CUN-CRC-01研究正在探索缩短免疫治疗时长(3-6个月)的可行性,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教授团队的研究则尝试用单纯免疫治疗替代化疗,若能证实疗效相当,将为患者减少化疗副作用。

RAF突变人群的治疗取得重大突破。BREAKWATER研究显示,化疗联合康奈非尼与西妥昔单抗的双靶方案,使有效率从30%提升至4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2个月,总生存期更是延长至30个月,接近野生型患者水平。张剑威指出,这一方案将原本预后极差的BRAF突变人群带入“长期生存”新阶段,有望成为一线标准治疗。

对于MSI-H/dMMR晚期肠癌,CheckMate8HW证实了双免疫治疗的优势:与单免疫治疗相比,双免疫方案显著提升PFS,三年无进展生存率达70%,体现了免疫治疗的“拖尾效应”,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实现长期稳定或治愈。

然而,MSS人群的免疫治疗仍面临挑战。张剑威提到,尽管多项“化疗+靶向+免疫”方案的研究尚未改变临床实践,但部分患者已显现生存获益,三期研究结果值得期待。此外,双抗药物联合高强度化疗的方案有效率突出,其三期研究可能为MSS患者带来新希望。

总结:

中国研究助力肠癌治疗

迈向精准化、个性化

张剑威教授表示,中国学者在肠癌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从围手术期到晚期治疗,从免疫联合方案到精准靶向治疗,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研究不仅提高了治疗疗效,还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未来,随着评估技术的优化、更多研究数据的公布,肠癌治疗将更加精准化、个性化,为广大肠癌患者带来更长生存期和更高生活质量的希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