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罗甸:种桑养蚕织长产业链 赋能乡村振兴新发展

天眼新闻

23小时前

目前,罗甸县已构建起“核心基地示范引领,农户深度参与种桑、育蚕、养蚕、收茧及蚕丝加工全链条”的发展模式,推动桑蚕产业向纵深迈进,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近日,在贵州罗甸边阳镇新场村的千亩桑蚕产业示范园里,漫山桑叶间错落分布着十余间白色的蚕房。11号小蚕共育室内,一箔箔共育箔整齐排列,每箔装着4000余头3龄蚕宝宝,共育员杜宗燕正查看幼蚕眠起情况。一旁的储桑室里,1000多斤新鲜桑叶静待投喂,待蚕宝宝进入4龄阶段,农户便会前来接回养殖。

“从蚕卵孵化到幼蚕4龄,我们每天要采三次桑叶,早上先撒好石灰再喂食,循环投喂。”小蚕共育室共育员杜宗燕说,她们每天还需要持续观察幼蚕动态,及时调控共育室温度。

据了解,边阳镇新场村千亩桑蚕产业示范园是通过土地流转模式由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更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目前,园区聘请10余名当地村民务工,负责蚕卵孵化、桑林管护、桑叶采摘、幼蚕喂食等工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实现年增收2—3万元。

“我住在公司附近,在这里务工半年多了,一天工资110元,这个工作很适合我。”园区工人刘登芬说道。

为畅通产销对接、提高养蚕收益,罗甸县构建起联动机制,由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从贵阳购进蚕卵,在小蚕共育室孵化至4龄后赊给大蚕养殖户,养殖户饲养成蚕茧后,可自行送厂售卖或联系上门收购。政府牵头建立“保单价保产量”双保底机制,保底回收价43元/公斤,市场价高则按市场价收购,低则按保底价收购,企业代扣蚕苗等费用后支付,既减轻农户成本,又保障收益,让养蚕无后顾之忧。

“我养蚕一批最少一张,桑叶好的话能养两到四张,十二三天就能出一批,之后马上领蚕种接着养,一年能挣四五万块钱。”边阳镇达上村桑蚕养殖户邓正林说,他和老伴年纪大了,在家养蚕比较轻松,每年还有收入,时间也比较自由。

蚕茧进入工厂后,工人们先人工拣选去除杂质、划分品质,再送入冷冻室让蚕蛹停止发育,随后进入机器生产车间,完成从抽丝剥茧到编丝打包的全过程。

“我来这里已经工作了一年了,负责选拣蚕茧,工资一个月在三千左右。”选拣工人陈帮秀说道。

在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内,每天有60余名工人在4条先进的领航自动缫丝生产线上忙碌,这些设备可年产110吨白厂丝。因蚕丝品质差异,抽丝时难免出现断开情况,工人需及时手动接上恢复生产,同时负责给锅炉加水、搬运、编丝等工作,工厂每天消耗原料(蚕茧)1.8吨—2吨,日生产白厂丝240公斤—260公斤。今年以来,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已销售白厂丝33余吨,销售额16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地区。

“罗甸气候得天独厚,很适合养蚕,产出的蚕茧品质优良,我们的产品大多能达到超高档五A级丝标准。”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长徐亿财介绍道。

目前,罗甸县桑园面积达2.84万亩,投产面积1.3万余亩,覆盖除凤亭乡外的8个乡镇114个行政村1750户。2025年已饲养大蚕累计1473张,销售鲜茧76.38吨,产值458万余元。

近年来,罗甸县聚焦桑蚕产业发展,从资金扶持与技术保障两方面同时发力,夯实产业基础。整合乡村振兴、财政衔接、东西部协作等各类资金累计超9400万元,既直接给予农户劳务和物资补贴,又投入桑树种植、养殖加工及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保障产业需求。并邀请省级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实地指导,投入253.8万元组建双技术服务团,按乡镇划片蹲点,提供“一对一”培训指导,累计服务2.7万人次,破解了养蚕消毒、防病等系列难题,不断提升农户种植养殖技术。目前,罗甸县已构建起“核心基地示范引领,农户深度参与种桑、育蚕、养蚕、收茧及蚕丝加工全链条”的发展模式,推动桑蚕产业向纵深迈进,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罗甸县已构建起“核心基地示范引领,农户深度参与种桑、育蚕、养蚕、收茧及蚕丝加工全链条”的发展模式,推动桑蚕产业向纵深迈进,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近日,在贵州罗甸边阳镇新场村的千亩桑蚕产业示范园里,漫山桑叶间错落分布着十余间白色的蚕房。11号小蚕共育室内,一箔箔共育箔整齐排列,每箔装着4000余头3龄蚕宝宝,共育员杜宗燕正查看幼蚕眠起情况。一旁的储桑室里,1000多斤新鲜桑叶静待投喂,待蚕宝宝进入4龄阶段,农户便会前来接回养殖。

“从蚕卵孵化到幼蚕4龄,我们每天要采三次桑叶,早上先撒好石灰再喂食,循环投喂。”小蚕共育室共育员杜宗燕说,她们每天还需要持续观察幼蚕动态,及时调控共育室温度。

据了解,边阳镇新场村千亩桑蚕产业示范园是通过土地流转模式由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更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目前,园区聘请10余名当地村民务工,负责蚕卵孵化、桑林管护、桑叶采摘、幼蚕喂食等工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实现年增收2—3万元。

“我住在公司附近,在这里务工半年多了,一天工资110元,这个工作很适合我。”园区工人刘登芬说道。

为畅通产销对接、提高养蚕收益,罗甸县构建起联动机制,由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从贵阳购进蚕卵,在小蚕共育室孵化至4龄后赊给大蚕养殖户,养殖户饲养成蚕茧后,可自行送厂售卖或联系上门收购。政府牵头建立“保单价保产量”双保底机制,保底回收价43元/公斤,市场价高则按市场价收购,低则按保底价收购,企业代扣蚕苗等费用后支付,既减轻农户成本,又保障收益,让养蚕无后顾之忧。

“我养蚕一批最少一张,桑叶好的话能养两到四张,十二三天就能出一批,之后马上领蚕种接着养,一年能挣四五万块钱。”边阳镇达上村桑蚕养殖户邓正林说,他和老伴年纪大了,在家养蚕比较轻松,每年还有收入,时间也比较自由。

蚕茧进入工厂后,工人们先人工拣选去除杂质、划分品质,再送入冷冻室让蚕蛹停止发育,随后进入机器生产车间,完成从抽丝剥茧到编丝打包的全过程。

“我来这里已经工作了一年了,负责选拣蚕茧,工资一个月在三千左右。”选拣工人陈帮秀说道。

在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内,每天有60余名工人在4条先进的领航自动缫丝生产线上忙碌,这些设备可年产110吨白厂丝。因蚕丝品质差异,抽丝时难免出现断开情况,工人需及时手动接上恢复生产,同时负责给锅炉加水、搬运、编丝等工作,工厂每天消耗原料(蚕茧)1.8吨—2吨,日生产白厂丝240公斤—260公斤。今年以来,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已销售白厂丝33余吨,销售额160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地区。

“罗甸气候得天独厚,很适合养蚕,产出的蚕茧品质优良,我们的产品大多能达到超高档五A级丝标准。”贵州丝缘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长徐亿财介绍道。

目前,罗甸县桑园面积达2.84万亩,投产面积1.3万余亩,覆盖除凤亭乡外的8个乡镇114个行政村1750户。2025年已饲养大蚕累计1473张,销售鲜茧76.38吨,产值458万余元。

近年来,罗甸县聚焦桑蚕产业发展,从资金扶持与技术保障两方面同时发力,夯实产业基础。整合乡村振兴、财政衔接、东西部协作等各类资金累计超9400万元,既直接给予农户劳务和物资补贴,又投入桑树种植、养殖加工及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保障产业需求。并邀请省级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实地指导,投入253.8万元组建双技术服务团,按乡镇划片蹲点,提供“一对一”培训指导,累计服务2.7万人次,破解了养蚕消毒、防病等系列难题,不断提升农户种植养殖技术。目前,罗甸县已构建起“核心基地示范引领,农户深度参与种桑、育蚕、养蚕、收茧及蚕丝加工全链条”的发展模式,推动桑蚕产业向纵深迈进,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能。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