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家电于近日发布了一份营收净利“双增”的半年报。数据显示,海信家电上半年实现营收493.40亿元,同比增长1.44%;归母净利润20.77亿元,同比增长3.01%。
不过,和去年同期营收增长13.27%、归母净利润增长34.61%的表现相比,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电的增速已明显放缓,市场也给出“不及预期”的评价,美银证券下调其评级至“中性”,目标价也随之降低。这背后,隐藏着国内市场承压、核心业务毛利率下降等诸多隐忧,表明海信家电正面临严峻的增长瓶颈。
与此同时,海信家电同日官宣了一系列人事变动:原执行董事、总裁胡剑涌因个人原因辞职,董事朱聃辞任。海信家电董事长高玉玲兼任公司总裁,原美的集团副总裁殷必彤当选公司职工代表董事,海信国际营销公司总裁方雪玉被提名为执行董事。
在业绩增速放缓的敏感期,一系列人事调整预示着海信家电未来策略的重大转变,试图通过“新铁三角”的掌舵,破解当前的增长困局。
业绩增速显著放缓,内外挑战并存
海信家电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数据,直观反映了公司面临的挑战。营收和净利润的个位数增长,与过去几年动辄两位数的增速形成鲜明对比。
2023年和2024上半年,海信家电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2.10%和13.27%,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41.45%和34.61%。很明显,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将公司增速拉至近三年的新低。
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毛利率也略有下降。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电毛利率为22.66%,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而2024年全年毛利率为20.78%,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53.2亿元,同比大幅上涨153.43%,这得益于公司在存货周转率提升和成本控制方面的成效,通过精益生产削减库存积压,释放了大量流动资金。不过,长期来看,海信家电的经营性现金流存在不稳定性,如2024年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51.64%至51.32亿元。投资性现金流持续净流出,显示资本开支逐步收缩,而筹资性现金流由正转负,表明公司可能进入债务偿还与分红回馈周期。
此外,海信家电资产负债率持续高企,2025年上半年达到73.91%,远高于行业45.88%的中位值,其中流动负债高达528.44亿元,而账面货币资金仅51.57亿元,现金对短期负债的覆盖率仅为9.76%,短期偿债压力不容忽视。
业务结构方面,暖通空调依然是海信家电最大的业务板块,上半年营收236.94亿元,同比增长4.07%,占总营收的48.02%。然而,该业务的毛利率略有下降。国内中央空调市场受房地产低迷影响,上半年市场容量同比下滑15.9%,直接导致海信家电境内收入同比微降0.06%。尽管家用空调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24.9%,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海信家电在该领域的毛利率承压。冰洗产品收入153.92亿元,同比增长4.76%,较去年同期18.29%大幅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市场成为支撑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上半年境外收入同比增长12.34%至204.51亿元。得益于市场更新换代和高端化升级需求,以及对节能、智能家电的偏好,欧洲、美洲等区域表现强劲。然而,境外业务的毛利率仅为12.33%,远低于境内31.02%的毛利率水平,这表明公司在海外市场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和成本投入,也拖累了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
高管团队“换血”,战略转型谋破局
在业绩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海信家电高层人事变动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原总裁胡剑涌和董事朱聃的离职,不仅结束了胡剑涌不到两年半的总裁任期,也引发了外界对其离职原因的猜测。
胡剑涌作为海信集团30年元老,任内主管白电业务。但数据显示,家用空调和冷柜等业务在2024年出现零售量和零售额下滑。同时,胡剑涌2024年的薪酬从2023年的729.49万元大幅下降至406.13万元,降幅高达44.33%,这可能间接反映了董事会对其业绩表现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