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视界丨从“性骚扰”到“亮证逼路”,谁在透支我们的文明积蓄?

天府新视界

20小时前

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持续两年,又是舆论审判又是法律起诉,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涉事男生在图书馆内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指出其动作存在“抓痒的高度可能”,驳回女生杨某某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判决表明此前长时间对涉事男生的舆论审判基于“莫须有”;广西防城港“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女司机会车不让一步,亮证强求路权,但到头来真相竟是一起“亲戚相见不相识”的乌龙。

最近几起搅动舆论场的热点事件,事因之小,风波之大,让人唏嘘。“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持续两年,又是舆论审判又是法律起诉,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涉事男生在图书馆内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指出其动作存在“抓痒的高度可能”,驳回女生杨某某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判决表明此前长时间对涉事男生的舆论审判基于“莫须有”;广西防城港“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女司机会车不让一步,亮证强求路权,但到头来真相竟是一起“亲戚相见不相识”的乌龙。日常小事引风波四起,底层原因其实还是恶念,是对“得饶人处且饶人”文明底线的集体遗忘。

“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早在2023年杨姓女生就发动网络舆论,男生肖某某一夜之间成为“图书馆变态”,全家遭遇网暴,失去保研资格。杨某某还诉诸法庭,两年后,法院一审判决却没有站在她那边。“不得理了”,她仍然“不饶人”,网络恶语相向,最终,被“看不下去”的网友挖出黑料,她搬起石头毁了他人也砸了自己的脚。广西奔驰“亮证女”狭路相逢奉行“勇者”胜,在别人已经开车侧让后仍气焰嚣张,甚至亮证吓人,但法治社会谁怕谁?视频网络疯传,全国热搜霸屏,一众公职机关被质疑,奔驰女司机的丈夫接受调查。

一念之仁成圆满,一念之恶皆多输。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该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宽厚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友善”也是公民重要的价值取向。然而,纵观近年来的公共事件,原本可云淡风轻的小事,因戾气上头、报复升级,最终“一念之恶,众人陪葬”,绝非孤例。

线上无限追打,网络施暴。无锡一女子捏造其3岁女儿遭“蛋糕店老板猥亵”引爆热搜,最终自己因诽谤被立案;“胖猫”事件中,其姐姐刘某试图利用舆论把谭某钉在“捞女”的耻辱柱上,反因购买流量、组织网暴被行政处罚。网络空间的“得理不饶人”往往走向“得理变无理”。

线下一时意气,冲突升级。2024年10月,南通一车主线上被挑衅,结果线下赴约后情绪失控捅人;2023年,上海高架“斗气车”更是导致一人坠桥重伤;服务员和顾客之间、甲方和乙方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舍友之间……因为一些小矛盾小争议引发大悲剧的事情已不少见,成为全社会不能承受之痛。

原本“让一步”可以“救一命”,却偏偏走向最极端的结局。更严重的是,“一起毁灭吧”,不仅当事人双输,更占用了社会注意力,让戾气放大、文明蒙尘。

时代不断发展,文明和礼让愈发珍贵。

现代化带来了繁荣的城市、发达的网络,却也暗藏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甚至,“无理也能论三分”的强势和戾气,在某些人眼中成了解决冲突最简单的方法。原因何在?

有网络机制的煽风点火。平台偏好传播“高能量”内容,愤怒、对抗带来流量。有些账号靠着“制造争议”吸粉,有些平台对极端言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原本只是个体的情绪失控,一旦被卷入甚至放大到公共空间,就极易演变成网络狂欢式的攻击。

有维权逻辑的变形变色。互联网中流传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成文的维权逻辑,一些人尽信之,本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却因表达方式过激,反让自己陷入法律或舆论的泥潭。这也警示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民意,但不能纵容“谁声音大谁就有理”。

亦有行为失范的有恃无恐。公共生活的摩擦,其实很多事上升不到法律和道德层面。然而,一些人崇尚“权力就是硬通货”“没有权力,也要拉大旗做虎皮吓唬人”;还有一些人可能是日常职场焦虑、生活负重不知如何排解,习惯把争执当尊严、把攻击当宣泄,习惯在线上线下挑拨矛盾、发泄情绪,眼中只有自己,没有社会和他人。

戾气就是戾气,只会引发极端情绪共振、最终人人自危。坚决反对以损人利己为落脚点的极端自私行为,让恶念恶语被人唾弃,礼让的美德才能彰显,社会才是清朗空间。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殷殷嘱托:“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现代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但是情绪审判代替不了程序正义,暴力只会让问题升级,和谐礼让才有未来。

正义的实现,不能依赖热搜的轮替,而需制度的托底。一方面,相关高校、行政机关等组织,作为矛盾的“第一线”,面对纠纷时,第一反应是还原真相、公正对待,而非心甘情愿被戾气绑架,在和稀泥中给出答复。高度重视、收到反馈、成立专班、调查复核,看似流程化的应对程序都应落到实处,实事求是面对问题。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对冲突性内容的流量倾斜应该理性克制,避免事件在“医学证据未出、司法未决”阶段就引爆传播,否则,理性被情绪淹没、反转不停,不仅消耗社会信任,更让真正的受害者维权艰难。

法律可以还人清白,“舆论私刑”断不可为。警惕“舆论私刑”,若低成本的恶意信息不断散播,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每次“发声”,应是基于对事实的陈述和对正义的渴求,保持对加害者究竟做了什么的追问。我们所说的“恶”,指的就是那些有据可查、公然践踏他人尊严与人生的行为,而一些打着正义旗号的有罪推定、恶意揣测,恰恰不是“善”而是“恶”。恶意就是恶意,被“有罪推定”式舆情“撕裂”的伤口,需要一个个公平公正的结果来愈合。

文明,是最强的社会“减震器”。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以理服人”“以礼服人”。文明的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足够的智慧与温度,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别让你的情绪,替你的人生做决定,遇到纠纷保持理智,退一步其实并不是认输,而是为自己和社会赢得光彩和体面。

本期话题

有人说网友的戾气越来越重,你觉得作为普通人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风气?评论区聊聊。

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持续两年,又是舆论审判又是法律起诉,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涉事男生在图书馆内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指出其动作存在“抓痒的高度可能”,驳回女生杨某某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判决表明此前长时间对涉事男生的舆论审判基于“莫须有”;广西防城港“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女司机会车不让一步,亮证强求路权,但到头来真相竟是一起“亲戚相见不相识”的乌龙。

最近几起搅动舆论场的热点事件,事因之小,风波之大,让人唏嘘。“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持续两年,又是舆论审判又是法律起诉,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涉事男生在图书馆内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指出其动作存在“抓痒的高度可能”,驳回女生杨某某的全部诉讼请求,法院判决表明此前长时间对涉事男生的舆论审判基于“莫须有”;广西防城港“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女司机会车不让一步,亮证强求路权,但到头来真相竟是一起“亲戚相见不相识”的乌龙。日常小事引风波四起,底层原因其实还是恶念,是对“得饶人处且饶人”文明底线的集体遗忘。

“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早在2023年杨姓女生就发动网络舆论,男生肖某某一夜之间成为“图书馆变态”,全家遭遇网暴,失去保研资格。杨某某还诉诸法庭,两年后,法院一审判决却没有站在她那边。“不得理了”,她仍然“不饶人”,网络恶语相向,最终,被“看不下去”的网友挖出黑料,她搬起石头毁了他人也砸了自己的脚。广西奔驰“亮证女”狭路相逢奉行“勇者”胜,在别人已经开车侧让后仍气焰嚣张,甚至亮证吓人,但法治社会谁怕谁?视频网络疯传,全国热搜霸屏,一众公职机关被质疑,奔驰女司机的丈夫接受调查。

一念之仁成圆满,一念之恶皆多输。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该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宽厚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友善”也是公民重要的价值取向。然而,纵观近年来的公共事件,原本可云淡风轻的小事,因戾气上头、报复升级,最终“一念之恶,众人陪葬”,绝非孤例。

线上无限追打,网络施暴。无锡一女子捏造其3岁女儿遭“蛋糕店老板猥亵”引爆热搜,最终自己因诽谤被立案;“胖猫”事件中,其姐姐刘某试图利用舆论把谭某钉在“捞女”的耻辱柱上,反因购买流量、组织网暴被行政处罚。网络空间的“得理不饶人”往往走向“得理变无理”。

线下一时意气,冲突升级。2024年10月,南通一车主线上被挑衅,结果线下赴约后情绪失控捅人;2023年,上海高架“斗气车”更是导致一人坠桥重伤;服务员和顾客之间、甲方和乙方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舍友之间……因为一些小矛盾小争议引发大悲剧的事情已不少见,成为全社会不能承受之痛。

原本“让一步”可以“救一命”,却偏偏走向最极端的结局。更严重的是,“一起毁灭吧”,不仅当事人双输,更占用了社会注意力,让戾气放大、文明蒙尘。

时代不断发展,文明和礼让愈发珍贵。

现代化带来了繁荣的城市、发达的网络,却也暗藏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甚至,“无理也能论三分”的强势和戾气,在某些人眼中成了解决冲突最简单的方法。原因何在?

有网络机制的煽风点火。平台偏好传播“高能量”内容,愤怒、对抗带来流量。有些账号靠着“制造争议”吸粉,有些平台对极端言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原本只是个体的情绪失控,一旦被卷入甚至放大到公共空间,就极易演变成网络狂欢式的攻击。

有维权逻辑的变形变色。互联网中流传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不成文的维权逻辑,一些人尽信之,本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却因表达方式过激,反让自己陷入法律或舆论的泥潭。这也警示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民意,但不能纵容“谁声音大谁就有理”。

亦有行为失范的有恃无恐。公共生活的摩擦,其实很多事上升不到法律和道德层面。然而,一些人崇尚“权力就是硬通货”“没有权力,也要拉大旗做虎皮吓唬人”;还有一些人可能是日常职场焦虑、生活负重不知如何排解,习惯把争执当尊严、把攻击当宣泄,习惯在线上线下挑拨矛盾、发泄情绪,眼中只有自己,没有社会和他人。

戾气就是戾气,只会引发极端情绪共振、最终人人自危。坚决反对以损人利己为落脚点的极端自私行为,让恶念恶语被人唾弃,礼让的美德才能彰显,社会才是清朗空间。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安庆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殷殷嘱托:“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现代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但是情绪审判代替不了程序正义,暴力只会让问题升级,和谐礼让才有未来。

正义的实现,不能依赖热搜的轮替,而需制度的托底。一方面,相关高校、行政机关等组织,作为矛盾的“第一线”,面对纠纷时,第一反应是还原真相、公正对待,而非心甘情愿被戾气绑架,在和稀泥中给出答复。高度重视、收到反馈、成立专班、调查复核,看似流程化的应对程序都应落到实处,实事求是面对问题。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对冲突性内容的流量倾斜应该理性克制,避免事件在“医学证据未出、司法未决”阶段就引爆传播,否则,理性被情绪淹没、反转不停,不仅消耗社会信任,更让真正的受害者维权艰难。

法律可以还人清白,“舆论私刑”断不可为。警惕“舆论私刑”,若低成本的恶意信息不断散播,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每次“发声”,应是基于对事实的陈述和对正义的渴求,保持对加害者究竟做了什么的追问。我们所说的“恶”,指的就是那些有据可查、公然践踏他人尊严与人生的行为,而一些打着正义旗号的有罪推定、恶意揣测,恰恰不是“善”而是“恶”。恶意就是恶意,被“有罪推定”式舆情“撕裂”的伤口,需要一个个公平公正的结果来愈合。

文明,是最强的社会“减震器”。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以理服人”“以礼服人”。文明的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足够的智慧与温度,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别让你的情绪,替你的人生做决定,遇到纠纷保持理智,退一步其实并不是认输,而是为自己和社会赢得光彩和体面。

本期话题

有人说网友的戾气越来越重,你觉得作为普通人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风气?评论区聊聊。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