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成长记”①丨达州:2.6万户居民危旧房改造,“忧居”变“优居”

川观新闻

5小时前

2023年11月,他和146户邻居与达川区政府平台公司签署委托改造协议,他们建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危旧房推倒原址重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

开栏的话: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给出了新征程上城市建设的战略指引,擘画了未来城市的美好模样。广袤的巴蜀大地,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它们的区位环境不同、发展阶段各异,但都在朝着现代化人民城市图景迈进。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城市“成长记”》系列报道,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市(州)城市探访,走进街头巷尾、老旧小区、城市新区,倾听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探寻城市成长故事。敬请关注。

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达州频道 刘晓慧 文/图

【成长画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达州市推进中心城区危旧房以旧换新改造,通过原址重建或异地新建,有效消除住房安全隐患,把“忧居”变“优居”。

【城市故事】

8月2日,借着晨跑的时间,蔡华昌照例来看看他还没搬进去的新家——楼栋入口玻璃门上贴着“福”字,17层房屋,每层阳台相同位置都挂着两个红灯笼,仰头扫视,喜人又壮观。

崭新的店子梁二小区,阳台上挂着红灯笼。

59岁的蔡华昌,是达州市达川区三里坪街道店子梁二小区居民,现在租住在距离小区1公里的地方。2023年11月,他和146户邻居与达川区政府平台公司签署委托改造协议,他们建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危旧房推倒原址重建。

新房6月底刚刚竣工,“福”字和红灯笼是交房那天政府平台公司布置的,庆贺居民开启崭新生活。蔡华昌盘算着近期就着手装修,“早点搬进去。”

与店子梁二小区居民一样,达州中心城区有2.6万户居民正陆续迎来新居。近年来,那些经鉴定不适宜继续使用的危房和建设年代久远的预制结构类老旧建筑,在政府引导下实施改造,总计36个项目,涉及面积240万平方米,其中55%以上项目采取原址重建或异地新建,彻底焕新面貌。

店子梁二小区新房内景。

推倒重建 消除住房安全隐患

“环境差,很多人搬走了,邻居越来越少。”在蔡华昌身上,即将住新房的喜悦与谈及旧房的苦涩,形成鲜明对比。重建前,小区147户人中,自住和租户合计不过10余户。

从他手机里保存的照片,可见小区过往的不堪:17亩土地上,64栋顶着彩钢瓦的2—5层低矮住房无序分布,红砖墙面间的巷道“躺着”污水、白色垃圾,不少房屋已经垮塌——与四周现代化高楼相比,像两个世界。

“与其说是小区,不如说是城中村。”蔡华昌告诉记者,这里以前叫三里坪村2组,很多房子是大家庭中兄弟姊妹合伙自建的,多数已有超40年历史,“加上是预制结构,安全隐患大,确实该淘汰了。”

店子梁二小区旧貌。

这种隐患住房,达州中心城区还有不少。

2023年,达州摸排中心城区住房得出一组数据:C级、D级危房共1.04万套、159.02万平方米,另外还有大量1980年前建成的预制结构老旧房屋和非成套住房。“在旧城区与城市新区、现代建筑与旧建筑之间形成了‘城中村’‘城边村’,无论从住房安全还是城市形象来看,改造都迫在眉睫。”达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说。

同年9月,在向南京、石家庄等城市学习借鉴后,达州启动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由于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店子梁二小区成为首批示范改造项目之一。

“老房子推倒前,我们一家人经过一番打扮,在老屋前留下了一张合影。”蔡华昌记得那天是11月12日,照片里一家5口笑得合不拢嘴。新房动工后,他又隔三岔五前去查看进度。

除了旧房变新房,蔡华昌一家积极响应改造的动力,还有一本算得过来的“经济账”。

在新房建设期间,因老房子是蔡华昌的唯一产权住房,他家得到了1.5万元/年的过渡安置补贴。更诱人的是,委托改造支出成本低——蔡华昌老房子面积230平方米,新房建成后他选了3套房共315平方米,只需支付41万元。

“给予建房优惠,源自政策对减轻居民经济负担的考虑。”达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舒建川举例,居民支出成本采取类似于阶梯价的模式,其中不超过老房子面积的那部分,居民仅需支付建安直接费(单纯建设成本)的30%,“测算下来每平方米690元,这相比城区每平方米五六千元的房价而言,仅是‘零头’。”

店子梁二小区是达州首个交房的推倒重建改造项目,其余项目正推进建设或即将开工,其中通川区姚家大院片区项目计划年底前竣工交付新一批住房。

建设中的通川区姚家大院片区危旧房改造项目。

完善配套 打造舒适便利社区

蔡华昌已经开始憧憬入住新房后的生活:“早上在小区及周边跑步、健身,再在小区生鲜超市买菜回家做饭。”

这种舒适自如的生活,是蔡华昌以前不敢想的。重建中,多方联合支招,对配套设施做了专门规划,提升生活便利性。

店子梁二小区新建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除了A、B两栋共2.1万平方米的住房外,还建有社区服务、老年活动、群众健身中心及商业楼。紧挨B栋的4层新楼,配套设施集中在这里。“一楼是公共服务功能区,2—4层是商业,打造服务功能完整的社区。”三里坪街道办副主任潘永红介绍。

店子梁二小区选房现场。

8月1日起,达州推出新一轮汽车购置补贴。蔡华昌的儿子关注到了这条信息,计划趁机买一台车。“以前停车不方便,现在按1:1比例配建地下停车泊位,不担心停车难了。”

“我们作出新建小区容积率不超过3.9的限制,就是为保证居住舒适度,满足居民对便利安逸生活的需求。”舒建川解释。

达州明确,今后中心城区符合条件的危旧房改造,原则上均采取原址重建或异地新建模式实施,确保C级、D级危房“动态清零”,不再采取征拆等开发模式。

“逐步构建一种房地产市场发展新模式,既满足住房和城市更新的刚性需求,又带动建筑、建材、家电、家装等关联行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达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坦言,当前的难点是,在居民仅支出较低成本的前提下,靠争取“城中村”项目和社会融资,平衡危旧房改造收支的压力较大,期待将危旧房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范畴,通过提高户均补助额度等方式强化资金支持,为危旧房改造在更大范围持续实施夯实支撑。

【他山之石】

南京——

南京印发《关于推进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大片区统筹改造、跨小区项目组合改造、小区内自我组合改造等模式,充分调动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积极性,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群众出资,分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确定改造内容,注重宜居化改善和功能性提升,优先解决直接影响居住安全、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生活需求。

石家庄——

石家庄印发《关于加快市区1975年以前危旧住房更新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系统谋划、试点先行”原则,采取成片改造、加固维修、原址翻建等三种方式进行更新。其中,原址翻建方式针对3栋及以下零星D级危险房屋,所需资金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要求翻建项目应不减少住房面积,但最多不超过原有建筑面积的15%,同时要优化户型,完善房屋使用功能。

2023年11月,他和146户邻居与达川区政府平台公司签署委托改造协议,他们建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危旧房推倒原址重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

开栏的话: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给出了新征程上城市建设的战略指引,擘画了未来城市的美好模样。广袤的巴蜀大地,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它们的区位环境不同、发展阶段各异,但都在朝着现代化人民城市图景迈进。

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城市“成长记”》系列报道,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市(州)城市探访,走进街头巷尾、老旧小区、城市新区,倾听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探寻城市成长故事。敬请关注。

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达州频道 刘晓慧 文/图

【成长画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达州市推进中心城区危旧房以旧换新改造,通过原址重建或异地新建,有效消除住房安全隐患,把“忧居”变“优居”。

【城市故事】

8月2日,借着晨跑的时间,蔡华昌照例来看看他还没搬进去的新家——楼栋入口玻璃门上贴着“福”字,17层房屋,每层阳台相同位置都挂着两个红灯笼,仰头扫视,喜人又壮观。

崭新的店子梁二小区,阳台上挂着红灯笼。

59岁的蔡华昌,是达州市达川区三里坪街道店子梁二小区居民,现在租住在距离小区1公里的地方。2023年11月,他和146户邻居与达川区政府平台公司签署委托改造协议,他们建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危旧房推倒原址重建。

新房6月底刚刚竣工,“福”字和红灯笼是交房那天政府平台公司布置的,庆贺居民开启崭新生活。蔡华昌盘算着近期就着手装修,“早点搬进去。”

与店子梁二小区居民一样,达州中心城区有2.6万户居民正陆续迎来新居。近年来,那些经鉴定不适宜继续使用的危房和建设年代久远的预制结构类老旧建筑,在政府引导下实施改造,总计36个项目,涉及面积240万平方米,其中55%以上项目采取原址重建或异地新建,彻底焕新面貌。

店子梁二小区新房内景。

推倒重建 消除住房安全隐患

“环境差,很多人搬走了,邻居越来越少。”在蔡华昌身上,即将住新房的喜悦与谈及旧房的苦涩,形成鲜明对比。重建前,小区147户人中,自住和租户合计不过10余户。

从他手机里保存的照片,可见小区过往的不堪:17亩土地上,64栋顶着彩钢瓦的2—5层低矮住房无序分布,红砖墙面间的巷道“躺着”污水、白色垃圾,不少房屋已经垮塌——与四周现代化高楼相比,像两个世界。

“与其说是小区,不如说是城中村。”蔡华昌告诉记者,这里以前叫三里坪村2组,很多房子是大家庭中兄弟姊妹合伙自建的,多数已有超40年历史,“加上是预制结构,安全隐患大,确实该淘汰了。”

店子梁二小区旧貌。

这种隐患住房,达州中心城区还有不少。

2023年,达州摸排中心城区住房得出一组数据:C级、D级危房共1.04万套、159.02万平方米,另外还有大量1980年前建成的预制结构老旧房屋和非成套住房。“在旧城区与城市新区、现代建筑与旧建筑之间形成了‘城中村’‘城边村’,无论从住房安全还是城市形象来看,改造都迫在眉睫。”达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说。

同年9月,在向南京、石家庄等城市学习借鉴后,达州启动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由于居民改造意愿强烈,店子梁二小区成为首批示范改造项目之一。

“老房子推倒前,我们一家人经过一番打扮,在老屋前留下了一张合影。”蔡华昌记得那天是11月12日,照片里一家5口笑得合不拢嘴。新房动工后,他又隔三岔五前去查看进度。

除了旧房变新房,蔡华昌一家积极响应改造的动力,还有一本算得过来的“经济账”。

在新房建设期间,因老房子是蔡华昌的唯一产权住房,他家得到了1.5万元/年的过渡安置补贴。更诱人的是,委托改造支出成本低——蔡华昌老房子面积230平方米,新房建成后他选了3套房共315平方米,只需支付41万元。

“给予建房优惠,源自政策对减轻居民经济负担的考虑。”达川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舒建川举例,居民支出成本采取类似于阶梯价的模式,其中不超过老房子面积的那部分,居民仅需支付建安直接费(单纯建设成本)的30%,“测算下来每平方米690元,这相比城区每平方米五六千元的房价而言,仅是‘零头’。”

店子梁二小区是达州首个交房的推倒重建改造项目,其余项目正推进建设或即将开工,其中通川区姚家大院片区项目计划年底前竣工交付新一批住房。

建设中的通川区姚家大院片区危旧房改造项目。

完善配套 打造舒适便利社区

蔡华昌已经开始憧憬入住新房后的生活:“早上在小区及周边跑步、健身,再在小区生鲜超市买菜回家做饭。”

这种舒适自如的生活,是蔡华昌以前不敢想的。重建中,多方联合支招,对配套设施做了专门规划,提升生活便利性。

店子梁二小区新建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除了A、B两栋共2.1万平方米的住房外,还建有社区服务、老年活动、群众健身中心及商业楼。紧挨B栋的4层新楼,配套设施集中在这里。“一楼是公共服务功能区,2—4层是商业,打造服务功能完整的社区。”三里坪街道办副主任潘永红介绍。

店子梁二小区选房现场。

8月1日起,达州推出新一轮汽车购置补贴。蔡华昌的儿子关注到了这条信息,计划趁机买一台车。“以前停车不方便,现在按1:1比例配建地下停车泊位,不担心停车难了。”

“我们作出新建小区容积率不超过3.9的限制,就是为保证居住舒适度,满足居民对便利安逸生活的需求。”舒建川解释。

达州明确,今后中心城区符合条件的危旧房改造,原则上均采取原址重建或异地新建模式实施,确保C级、D级危房“动态清零”,不再采取征拆等开发模式。

“逐步构建一种房地产市场发展新模式,既满足住房和城市更新的刚性需求,又带动建筑、建材、家电、家装等关联行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达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负责人坦言,当前的难点是,在居民仅支出较低成本的前提下,靠争取“城中村”项目和社会融资,平衡危旧房改造收支的压力较大,期待将危旧房改造纳入“保障性安居工程”范畴,通过提高户均补助额度等方式强化资金支持,为危旧房改造在更大范围持续实施夯实支撑。

【他山之石】

南京——

南京印发《关于推进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大片区统筹改造、跨小区项目组合改造、小区内自我组合改造等模式,充分调动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积极性,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群众出资,分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确定改造内容,注重宜居化改善和功能性提升,优先解决直接影响居住安全、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生活需求。

石家庄——

石家庄印发《关于加快市区1975年以前危旧住房更新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系统谋划、试点先行”原则,采取成片改造、加固维修、原址翻建等三种方式进行更新。其中,原址翻建方式针对3栋及以下零星D级危险房屋,所需资金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要求翻建项目应不减少住房面积,但最多不超过原有建筑面积的15%,同时要优化户型,完善房屋使用功能。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