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到底跌到哪了?

格隆汇

1天前

今天我来回答一个非常多朋友询问我的一个问题:中国的房价,到底跌到哪了?

朴树在1999年发行过一张专辑,收录的第一首歌《New Boy》,开头是这样唱的:

我看见到处是阳光

新世界来得像梦一样

彼时,是中国房改的第二个年头。那一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高达1900万,生育率1.52,人口年龄中位数只有27岁。城镇化也可以说刚刚起步,城镇化率仅34.78%,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可怜的18平方米。

从1998年启动房改,到2021年中国房价见顶,这23年,中国商品房年销售面积从1.2亿平方米,暴涨至17.9亿平方米,年均增幅高达12.5%,远超我们同期GDP增速,也把同期的M2货币发行增速甩开一条大街;商品房销售额,则从2513亿元,暴增至18.2万亿元,年均增幅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0.5%。

老百姓也被裹挟进这场地产的狂欢,被时代推着成为了“房奴”。

中国居民房贷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是在2014年,花了16年的时间。仅仅3年之后的2017年,就突破了第二个十万亿,达到20万亿,又在更短的2年之后的2019年,突破30万亿元,随后在2022年达到峰值38.8万亿。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则从2014年的30%左右,飙升至2023年的61.9%,接近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水平。

房地产也成了绝对的造富行业,它造就了2013、2015、2016年三次获得首富头衔的王健林,也造就了2017年登顶首富的恒大许家印。无数的普通人更是借助房价的暴涨,身价翻倍,实现了表面的阶层跃迁。

2017年,楼市调控力度加大。也是在这一年,朴树发布了新填词的《Forever Young》,曲调不变,歌词却变成了:

所有牛逼过的都颓了

你拥有的一切都过期了

从这一年开始,房地产的新世界走向了尾声。盛极三十年,衰,不过3年。2021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见顶回落。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住房商品化26年以来“时间最长、下跌最猛、幅度最大”的超级大调整。

房地产市场需求锐减,房价加速下跌。

2025年6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住宅价格同比下降3.7%,从2022年3月算起,已连续下降39个月。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降6.1%,从2022年1月算起,连续41个月下降。

房价跌幅有多大呢?

也就是说,过去三年,你所在城市的房价,跌去三分之一,是非常、非常正常的状态。在类似南京、重庆、武汉、郑州这些二线城市房价基本都跌了40%上下,至于温州、东莞、惠州这些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堪称惨烈,基本都超过了50%。

这是什么概念?

而在2016年房价暴涨之后的这8年时间里,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6.42亿平方米,折合1.36亿套,占27年总销售数量的52.6%。

天下没有免费的盛宴。君以此兴,当以此亡,所有命运的慷慨恩赐,其实早就在暗中标注了价格。曾经,借助房产暴涨实现阶级跨越的中产,如今又因为房价的暴跌面临“返贫”的困境。地产富豪在富豪榜单上也被“雨打风吹去”,万达深陷债务泥潭,恒大早已被破产重组,并未能恒久远大、流芳百世。

在经济学上,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到顶不容易,因为要综合判断人口红利、人均住房持有量、城市化率等诸多因子。但在住房失去房价上涨的资本利得功能后,判断房价是否到底,其实非常简单,经济学上使用的指标,有且只有一条,就是房屋租金回报率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比价。

金融定价理论上,任何资产的价值,都来自于它未来能带来的回报。在房屋以自住和出租为主的情况下,房屋定价的锚,只能回归租金,且其租金回报率应该超过全社会的无风险利率,因为房产是风险资产。如果租金回报率过低,只意味着一件事:房地产市场泡沫过高。

大家看看下面格隆汇勾股大数据团队做的数据图。

如此不合理的房价,说明什么?

一直到这轮房地产见顶回落,两者才开始收敛。截至2025年6月,中国一线城市平均租金回报率为1.93%,30年期国债收益率呢?为1.86%,两者基本重合,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较30年期国债收益率,略高了7个BP。

当然不合理。因为房产属于风险资产,理论来讲,租金收益率应该高于无风险收益率一定水平才更合理、更安全。

从海外重点城市的数据来看,住房租金回报率,大多数时间都要高于30年期国债利率。2009-2024年,纽约住房租金回报率与30年期国债利率的平均利差为198BP、东京是168BP、柏林是211BP,伦敦非常特殊,但住房租金回报率也超过30年期国债收益率34个BP。

按照这个标准,考虑到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我们把这个利差压缩到60个BP,目前我国城市住宅租金回报率也需要去到2.5%的水平。

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结论,因为前面三年中国房价平均已经跌了33%了,这个过程令无数人痛苦不堪。

剩下的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25%的下跌过程,或者说房租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的利差回升到80BP,这个时间周期大概需要多久呢?

2021年10月,随着房价下跌,租金回报率和30年国债利率利差开始收窄。2023年下半年,宽松政策加码后,租金回报率回升,国债收益率加速下行。二者利差从2023年6月的-119BP回升到2025年6月份的7个BP,2年时间回升了126BP,月均回升5个BP。

也就是说,我们的房价跌幅进程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三的路程,房价大概率将在2026年年底触底企稳。

答案是不会。人为干预引发的脉冲,只是在下跌过程中吸引一批新的人冲进来,把房价下跌的全程痛苦,分解在不同人身上扛而已。

繁华落幕芳菲尽,站在这个时代更替的罅隙里,我们或许该去思考另一种生活方式。房子是中国人一生的执念,也是时代洪流下的无奈选择,是钢筋水泥,却囚禁着多数中国人的一生。

风雨飘摇的晚唐有个诗人叫卢延让,一生籍籍无名。但格隆非常喜欢他的两句诗词“山僧不解甲子数,一叶落知天下秋”。喜欢的是文字里那令人艳羡的独立、自我、率性,放旷与豁达。

<span style="color:" #000;="" --tt-darkmode-color:="" #a3a3a3;"="">我是格隆,关注我,做一个清醒的人。虽然有时太清醒了,也会伴随很多苦恼,但,我向你保证,稀里糊涂、随波逐流的代价一定会更大。(全文完)



今天我来回答一个非常多朋友询问我的一个问题:中国的房价,到底跌到哪了?

朴树在1999年发行过一张专辑,收录的第一首歌《New Boy》,开头是这样唱的:

我看见到处是阳光

新世界来得像梦一样

彼时,是中国房改的第二个年头。那一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高达1900万,生育率1.52,人口年龄中位数只有27岁。城镇化也可以说刚刚起步,城镇化率仅34.78%,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只有可怜的18平方米。

从1998年启动房改,到2021年中国房价见顶,这23年,中国商品房年销售面积从1.2亿平方米,暴涨至17.9亿平方米,年均增幅高达12.5%,远超我们同期GDP增速,也把同期的M2货币发行增速甩开一条大街;商品房销售额,则从2513亿元,暴增至18.2万亿元,年均增幅更是达到了恐怖的20.5%。

老百姓也被裹挟进这场地产的狂欢,被时代推着成为了“房奴”。

中国居民房贷余额首次突破10万亿,是在2014年,花了16年的时间。仅仅3年之后的2017年,就突破了第二个十万亿,达到20万亿,又在更短的2年之后的2019年,突破30万亿元,随后在2022年达到峰值38.8万亿。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则从2014年的30%左右,飙升至2023年的61.9%,接近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水平。

房地产也成了绝对的造富行业,它造就了2013、2015、2016年三次获得首富头衔的王健林,也造就了2017年登顶首富的恒大许家印。无数的普通人更是借助房价的暴涨,身价翻倍,实现了表面的阶层跃迁。

2017年,楼市调控力度加大。也是在这一年,朴树发布了新填词的《Forever Young》,曲调不变,歌词却变成了:

所有牛逼过的都颓了

你拥有的一切都过期了

从这一年开始,房地产的新世界走向了尾声。盛极三十年,衰,不过3年。2021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见顶回落。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住房商品化26年以来“时间最长、下跌最猛、幅度最大”的超级大调整。

房地产市场需求锐减,房价加速下跌。

2025年6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住宅价格同比下降3.7%,从2022年3月算起,已连续下降39个月。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降6.1%,从2022年1月算起,连续41个月下降。

房价跌幅有多大呢?

也就是说,过去三年,你所在城市的房价,跌去三分之一,是非常、非常正常的状态。在类似南京、重庆、武汉、郑州这些二线城市房价基本都跌了40%上下,至于温州、东莞、惠州这些三四线城市,房价跌幅堪称惨烈,基本都超过了50%。

这是什么概念?

而在2016年房价暴涨之后的这8年时间里,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6.42亿平方米,折合1.36亿套,占27年总销售数量的52.6%。

天下没有免费的盛宴。君以此兴,当以此亡,所有命运的慷慨恩赐,其实早就在暗中标注了价格。曾经,借助房产暴涨实现阶级跨越的中产,如今又因为房价的暴跌面临“返贫”的困境。地产富豪在富豪榜单上也被“雨打风吹去”,万达深陷债务泥潭,恒大早已被破产重组,并未能恒久远大、流芳百世。

在经济学上,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到顶不容易,因为要综合判断人口红利、人均住房持有量、城市化率等诸多因子。但在住房失去房价上涨的资本利得功能后,判断房价是否到底,其实非常简单,经济学上使用的指标,有且只有一条,就是房屋租金回报率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比价。

金融定价理论上,任何资产的价值,都来自于它未来能带来的回报。在房屋以自住和出租为主的情况下,房屋定价的锚,只能回归租金,且其租金回报率应该超过全社会的无风险利率,因为房产是风险资产。如果租金回报率过低,只意味着一件事:房地产市场泡沫过高。

大家看看下面格隆汇勾股大数据团队做的数据图。

如此不合理的房价,说明什么?

一直到这轮房地产见顶回落,两者才开始收敛。截至2025年6月,中国一线城市平均租金回报率为1.93%,30年期国债收益率呢?为1.86%,两者基本重合,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较30年期国债收益率,略高了7个BP。

当然不合理。因为房产属于风险资产,理论来讲,租金收益率应该高于无风险收益率一定水平才更合理、更安全。

从海外重点城市的数据来看,住房租金回报率,大多数时间都要高于30年期国债利率。2009-2024年,纽约住房租金回报率与30年期国债利率的平均利差为198BP、东京是168BP、柏林是211BP,伦敦非常特殊,但住房租金回报率也超过30年期国债收益率34个BP。

按照这个标准,考虑到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我们把这个利差压缩到60个BP,目前我国城市住宅租金回报率也需要去到2.5%的水平。

我知道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结论,因为前面三年中国房价平均已经跌了33%了,这个过程令无数人痛苦不堪。

剩下的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25%的下跌过程,或者说房租收益率与国债收益率的利差回升到80BP,这个时间周期大概需要多久呢?

2021年10月,随着房价下跌,租金回报率和30年国债利率利差开始收窄。2023年下半年,宽松政策加码后,租金回报率回升,国债收益率加速下行。二者利差从2023年6月的-119BP回升到2025年6月份的7个BP,2年时间回升了126BP,月均回升5个BP。

也就是说,我们的房价跌幅进程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三的路程,房价大概率将在2026年年底触底企稳。

答案是不会。人为干预引发的脉冲,只是在下跌过程中吸引一批新的人冲进来,把房价下跌的全程痛苦,分解在不同人身上扛而已。

繁华落幕芳菲尽,站在这个时代更替的罅隙里,我们或许该去思考另一种生活方式。房子是中国人一生的执念,也是时代洪流下的无奈选择,是钢筋水泥,却囚禁着多数中国人的一生。

风雨飘摇的晚唐有个诗人叫卢延让,一生籍籍无名。但格隆非常喜欢他的两句诗词“山僧不解甲子数,一叶落知天下秋”。喜欢的是文字里那令人艳羡的独立、自我、率性,放旷与豁达。

<span style="color:" #000;="" --tt-darkmode-color:="" #a3a3a3;"="">我是格隆,关注我,做一个清醒的人。虽然有时太清醒了,也会伴随很多苦恼,但,我向你保证,稀里糊涂、随波逐流的代价一定会更大。(全文完)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