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缝制机械协会零部件分会2025年年会在深圳举行,会议以“强优势、创价值、促转型”为主题,与会代表们紧密围绕当前零部件企业围绕企业竞争、市场波动、成本压力、人才短缺与多元化转型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深入交流经验与思路,共同为推动零部件产业链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整零企业合作等建言献策。协会现将发言实录整理刊出,供行业企业借鉴参考。
慧捷:品牌为矛、渠道为王、生产为根
浙江慧捷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波
浙江慧捷衣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专注于生产缝纫机针板,年产能超过2000万片。伴随着行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形态,慧捷近年的经营面临着多重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波动加剧。整机订单稳定性下降,导致员工与生产安排困难,资金压力陡增;第二,同质化竞争激烈。产品差异化不足引发低价竞争,销售毛利率持续走低;第三,内部管理承压。核心技术人才与生产人才面临断档,部分老员工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管理要求。
应对之道:“双轨战略”破局
为应对挑战,慧捷自2023年起实施“双轨战略”,即在巩固整机配套市场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社会市场,秉持“品牌为矛、渠道为王、生产为根”的发展理念,构建更广阔的发展蓝图。
品牌焕新:塑造高端形象,直击客户痛点。创新与品牌建设是应对同质化的关键,高端品牌方能吸引高端客户。为此,慧捷双管齐下:提升形象辨识度。全面升级企业LOGO、产品包装、宣传册及员工着装;优先选择德国、日本等高净值客户聚集的国际展会,提升品牌曝光。深化产品价值。深入服装生产一线,洞察产品使用中的优势与痛点;针对性改进产品,并围绕客户痛点设计宣传物料,直接向终端用户传递核心价值。
客户深耕:精准触达需求,培育品牌认知。尽管互联网加速信息流通,新兴市场客户对产品质量与性能的认知仍显模糊,客户管理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以需求导向生产,依据目标市场偏好,定制产品包装与外观设计,逐步引导客户了解产品性能、工艺标准与测试流程,深化品牌认知,增强客户黏性。
精益智造:优化生产流程,拥抱柔性制造。传统流水线仅适应大批量生产,转向柔性制造的调试成本高昂。慧捷积极借鉴跨行业经验,依托ERP系统深度分析每道工序;打通生产堵点,优化工艺流程,显著缩短生产周期与库存周转时间;构建符合现代制造潮流的智能化流水线,以应对未来国内外零部件本土化竞争压力。
居安思危:强化危机意识,驱动持续转型。缝制机械零部件行业门槛相对不高,新兴国家本土化配套能力与日俱增,品质持续提升。慧捷深刻认识到:若不加速转型升级,恐将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被边缘化。传统优势若无法融入新产业链生态,终将被技术革新与市场淘汰所抛弃。
金和:聚焦中小批量赛道,锻造柔性制造新优势
惠州金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童
金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专注精密铸造与精密机加工,目前我们还拥有惠州研发与中小批量基地、江西大型毛坯工厂,三家公司合计员工280余人。近年来,金和在发展中也面临多重挑战,主要集中在:第一,成本节节攀升,钒、锰等关键原料价格剧烈波动,人工与环保投入持续抬升,利润空间不断被蚕食;第二,客户需求升级,整机厂在品质、交期、性价比上提出更高要求,研发与响应速度承压;第三,行业内卷加剧,价格战逼近极限,盈利空间愈发狭窄;第四,人才断层显现,中小批量制造高度依赖熟练技工,新生代不愿从事重复、高强度体力劳动,老技工流失带来技术真空;第五,品牌缺失,长期代工导致缺乏自主品牌与议价权,竞争力难以提升。
应对之道:双轮驱动,系统突围
在业务层方面,聚焦中小批量,打造极速响应。金和根据自身不具备大批量、全自动化制造条件的现实,主动退出平包绷等标准品的“红海”市场,转而深耕中小批量、高响应的市场需求。同时发挥我们多年来在“毛坯—模具—机加工”一体化优势,为客户提供灵活定制服务;立足现有毛坯铸造客户,积极延伸机加工业务,已与美国、日本高端工具品牌建立合作,实现订单外延。
在生产层方面,推动柔性制造,优化流程再造。针对中小批量制造的特性,金和在模具置换、编程响应等方面持续优化,砍掉非核心部门,引入外协力量,提升整体效率。通过走访设备厂商,与一线工人沟通,积极寻找低成本、实用性强的自动化替代方案,尽量避免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矛盾。
零一精密:多元布局,稳健笃行,做优做久
重庆零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军
重庆零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缝制设备零部件制造的企业,主要产品为缝纫机的轴杆类零件,已构建起“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能力。零一应对行业变化的核心思路:“稳步发展,做优做久”。
零一在2008年以前定位于“做大做强”,通过自建工业园扩大规模。2008年金融危机后,企业对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反思,基于SWOT分析重新制定战略定位,从“规模扩张”转向“稳健运营”,明确以多元业务支撑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
具体实践路径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多元化产业布局,分散经营风险。“稳定的业务结构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围绕这一理念,零一构建了“3升4”产业结构,在传统缝纫机、汽车、摩托车三大板块基础上,主动培育第四增长曲线。目前,零一正在降低缝纫机业务占营收的比例,让其余两类或三类新业务占据主导地位,以分散单一行业下行带来的冲击。新业务选择上,零一锚定国家战略赛道:半导体设备、机器人/机械臂等高端装备,新兴业务已有多款产品进入测试阶段。尽管技术门槛与品质要求显著高于传统行业,但唯有切入这些未来增长性强、国家扶持力度大的行业,才能为企业打开长期发展空间。
二是明确企业定位,提升转型执行力。企业定位决定了发展的路径与方式,转型不仅要“想得明白”,更要“做得清晰”。在产品开发策略上,零一避免卷入存量市场的激烈竞争,而是从客户的新产品开发环节入手,以配套服务切入高门槛行业。零一通过参与某德系重卡变速箱的国产化替代项目,经过长达7年的小批量验证与持续优化,最终取得了量产突破。尽管有10多个项目中多数未达成商业回报,但这种“守得住寂寞,熬得住风险”的战略耐力,是企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升级的关键。
三是对标“专精特新”,优化内部能力结构。在生产与管理层面,零一对照“专精特新”四字标准,逐项查缺补漏,积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企业运营效率。通过技术提升满足新行业的高标准要求,尤其是在材料控制、热处理、清洁度等方面,均进行了严格管理,以适应如汽车、半导体等行业复杂而严苛的质量体系。同时,针对行业长账期痛点,全面推行“3+1”或“2+1”付款协议,做好资金储备与风险防控,避免因账期压力影响企业运营。
玉宁:守正创新,以人为本,借力破局
宁波市奉化玉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兵
宁波玉宁深耕缝纫机零部件三十余载,具有深厚的行业传承与经验积淀。虽然当前行业虽处低谷,但“衣”为民生刚需,缝制装备不可替代。破局之道,在于“守正”与“创新”并举,化被动为主动。
面对当前行业低迷,玉宁破局的具体思路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产业思维升级,从“守”到“创”,向多元化方向突围。缝纫机零部件企业不能拘泥于传统配套业务,应积极寻求外延发展。玉宁以材料与精密加工能力为核心,通过进入汽车配件、新能源、自行车制造等相关领域,以原有设备和工艺为基础延展业务边界,在熟悉材料与加工技术的支撑下,做到“异业同源”。同时,玉宁主动强化与上游供应商、同行伙伴的协同合作,逐步拓展新客户与新订单,以协同开发、口碑背书,获得比价格更具优势的竞争力。
二是产品与服务并重,品质即颜值,服务即信任。当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零部件的竞争力公式已改写为:质量=颜值+服务+品质+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零部件的外观、包装就是“第一印象”。同时,企业对客户的尊重、响应的速度、售后服务质量构成了“服务”的核心。最终,才能谈产品品质与合理价格。低价竞争不可持续,利润是持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环境下,玉宁将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服务的可靠性和企业信誉的持久性,筑起同质化竞争中的护城河。
各位代表的发言既有对当前痛点的深刻剖析,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新举措,为零部件产业链加强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制造的深入推进,零部件企业唯有持续升级品牌、精细化管理与多元化转型,方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与整机厂商和经销商一道,共同谱写缝制机械产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日前,中国缝制机械协会零部件分会2025年年会在深圳举行,会议以“强优势、创价值、促转型”为主题,与会代表们紧密围绕当前零部件企业围绕企业竞争、市场波动、成本压力、人才短缺与多元化转型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深入交流经验与思路,共同为推动零部件产业链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整零企业合作等建言献策。协会现将发言实录整理刊出,供行业企业借鉴参考。
慧捷:品牌为矛、渠道为王、生产为根
浙江慧捷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波
浙江慧捷衣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专注于生产缝纫机针板,年产能超过2000万片。伴随着行业发展呈现出新的形态,慧捷近年的经营面临着多重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波动加剧。整机订单稳定性下降,导致员工与生产安排困难,资金压力陡增;第二,同质化竞争激烈。产品差异化不足引发低价竞争,销售毛利率持续走低;第三,内部管理承压。核心技术人才与生产人才面临断档,部分老员工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管理要求。
应对之道:“双轨战略”破局
为应对挑战,慧捷自2023年起实施“双轨战略”,即在巩固整机配套市场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社会市场,秉持“品牌为矛、渠道为王、生产为根”的发展理念,构建更广阔的发展蓝图。
品牌焕新:塑造高端形象,直击客户痛点。创新与品牌建设是应对同质化的关键,高端品牌方能吸引高端客户。为此,慧捷双管齐下:提升形象辨识度。全面升级企业LOGO、产品包装、宣传册及员工着装;优先选择德国、日本等高净值客户聚集的国际展会,提升品牌曝光。深化产品价值。深入服装生产一线,洞察产品使用中的优势与痛点;针对性改进产品,并围绕客户痛点设计宣传物料,直接向终端用户传递核心价值。
客户深耕:精准触达需求,培育品牌认知。尽管互联网加速信息流通,新兴市场客户对产品质量与性能的认知仍显模糊,客户管理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以需求导向生产,依据目标市场偏好,定制产品包装与外观设计,逐步引导客户了解产品性能、工艺标准与测试流程,深化品牌认知,增强客户黏性。
精益智造:优化生产流程,拥抱柔性制造。传统流水线仅适应大批量生产,转向柔性制造的调试成本高昂。慧捷积极借鉴跨行业经验,依托ERP系统深度分析每道工序;打通生产堵点,优化工艺流程,显著缩短生产周期与库存周转时间;构建符合现代制造潮流的智能化流水线,以应对未来国内外零部件本土化竞争压力。
居安思危:强化危机意识,驱动持续转型。缝制机械零部件行业门槛相对不高,新兴国家本土化配套能力与日俱增,品质持续提升。慧捷深刻认识到:若不加速转型升级,恐将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被边缘化。传统优势若无法融入新产业链生态,终将被技术革新与市场淘汰所抛弃。
金和:聚焦中小批量赛道,锻造柔性制造新优势
惠州金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童
金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专注精密铸造与精密机加工,目前我们还拥有惠州研发与中小批量基地、江西大型毛坯工厂,三家公司合计员工280余人。近年来,金和在发展中也面临多重挑战,主要集中在:第一,成本节节攀升,钒、锰等关键原料价格剧烈波动,人工与环保投入持续抬升,利润空间不断被蚕食;第二,客户需求升级,整机厂在品质、交期、性价比上提出更高要求,研发与响应速度承压;第三,行业内卷加剧,价格战逼近极限,盈利空间愈发狭窄;第四,人才断层显现,中小批量制造高度依赖熟练技工,新生代不愿从事重复、高强度体力劳动,老技工流失带来技术真空;第五,品牌缺失,长期代工导致缺乏自主品牌与议价权,竞争力难以提升。
应对之道:双轮驱动,系统突围
在业务层方面,聚焦中小批量,打造极速响应。金和根据自身不具备大批量、全自动化制造条件的现实,主动退出平包绷等标准品的“红海”市场,转而深耕中小批量、高响应的市场需求。同时发挥我们多年来在“毛坯—模具—机加工”一体化优势,为客户提供灵活定制服务;立足现有毛坯铸造客户,积极延伸机加工业务,已与美国、日本高端工具品牌建立合作,实现订单外延。
在生产层方面,推动柔性制造,优化流程再造。针对中小批量制造的特性,金和在模具置换、编程响应等方面持续优化,砍掉非核心部门,引入外协力量,提升整体效率。通过走访设备厂商,与一线工人沟通,积极寻找低成本、实用性强的自动化替代方案,尽量避免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矛盾。
零一精密:多元布局,稳健笃行,做优做久
重庆零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军
重庆零一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缝制设备零部件制造的企业,主要产品为缝纫机的轴杆类零件,已构建起“设计—加工—装配”一体化能力。零一应对行业变化的核心思路:“稳步发展,做优做久”。
零一在2008年以前定位于“做大做强”,通过自建工业园扩大规模。2008年金融危机后,企业对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反思,基于SWOT分析重新制定战略定位,从“规模扩张”转向“稳健运营”,明确以多元业务支撑企业长期生存与发展。
具体实践路径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多元化产业布局,分散经营风险。“稳定的业务结构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围绕这一理念,零一构建了“3升4”产业结构,在传统缝纫机、汽车、摩托车三大板块基础上,主动培育第四增长曲线。目前,零一正在降低缝纫机业务占营收的比例,让其余两类或三类新业务占据主导地位,以分散单一行业下行带来的冲击。新业务选择上,零一锚定国家战略赛道:半导体设备、机器人/机械臂等高端装备,新兴业务已有多款产品进入测试阶段。尽管技术门槛与品质要求显著高于传统行业,但唯有切入这些未来增长性强、国家扶持力度大的行业,才能为企业打开长期发展空间。
二是明确企业定位,提升转型执行力。企业定位决定了发展的路径与方式,转型不仅要“想得明白”,更要“做得清晰”。在产品开发策略上,零一避免卷入存量市场的激烈竞争,而是从客户的新产品开发环节入手,以配套服务切入高门槛行业。零一通过参与某德系重卡变速箱的国产化替代项目,经过长达7年的小批量验证与持续优化,最终取得了量产突破。尽管有10多个项目中多数未达成商业回报,但这种“守得住寂寞,熬得住风险”的战略耐力,是企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升级的关键。
三是对标“专精特新”,优化内部能力结构。在生产与管理层面,零一对照“专精特新”四字标准,逐项查缺补漏,积极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企业运营效率。通过技术提升满足新行业的高标准要求,尤其是在材料控制、热处理、清洁度等方面,均进行了严格管理,以适应如汽车、半导体等行业复杂而严苛的质量体系。同时,针对行业长账期痛点,全面推行“3+1”或“2+1”付款协议,做好资金储备与风险防控,避免因账期压力影响企业运营。
玉宁:守正创新,以人为本,借力破局
宁波市奉化玉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兵
宁波玉宁深耕缝纫机零部件三十余载,具有深厚的行业传承与经验积淀。虽然当前行业虽处低谷,但“衣”为民生刚需,缝制装备不可替代。破局之道,在于“守正”与“创新”并举,化被动为主动。
面对当前行业低迷,玉宁破局的具体思路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产业思维升级,从“守”到“创”,向多元化方向突围。缝纫机零部件企业不能拘泥于传统配套业务,应积极寻求外延发展。玉宁以材料与精密加工能力为核心,通过进入汽车配件、新能源、自行车制造等相关领域,以原有设备和工艺为基础延展业务边界,在熟悉材料与加工技术的支撑下,做到“异业同源”。同时,玉宁主动强化与上游供应商、同行伙伴的协同合作,逐步拓展新客户与新订单,以协同开发、口碑背书,获得比价格更具优势的竞争力。
二是产品与服务并重,品质即颜值,服务即信任。当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零部件的竞争力公式已改写为:质量=颜值+服务+品质+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零部件的外观、包装就是“第一印象”。同时,企业对客户的尊重、响应的速度、售后服务质量构成了“服务”的核心。最终,才能谈产品品质与合理价格。低价竞争不可持续,利润是持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在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环境下,玉宁将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服务的可靠性和企业信誉的持久性,筑起同质化竞争中的护城河。
各位代表的发言既有对当前痛点的深刻剖析,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创新举措,为零部件产业链加强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制造的深入推进,零部件企业唯有持续升级品牌、精细化管理与多元化转型,方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与整机厂商和经销商一道,共同谱写缝制机械产业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