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智驾买单?城市NOA渗透背后的用户分析

智车科技

1周前

小米虽有Orin-X芯片平台和城市NOA布局,但由于品牌主打“颜值+性能”,用户多为“看颜值、买性能”,而非为智驾“买单”。

芝能科技出品

城市NOA正在从实验室技术加速迈入用户生活,但渗透率的增长与用户的实际接受度之间,仍存在显著裂谷。

东吴证券通过对75位新能源车主的深度调研,写了一份调研报告,主要阐述了当前用户对智能驾驶的真实使用状态与心理障碍,中国汽车品牌在智驾路径选择中的差异分化。

真正为智能化买单的,是一批拥有明确场景需求与技术信心的用户;而真正能实现用户留存的,则是将“安全、拟人、责任清晰”落到实处的品牌工程体系。

01 用户行为剖析:技术兴趣与使用信任之间的断层

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国内城市NOA搭载车型的渗透率已从7.8%攀升至22.3%,同比增长近三倍。

表面看,这是城市NOA加速“上车”的信号,然而调研揭示的用户行为却远没有如此乐观。

在75名新能源车主中,仅23%明确表示“智驾是首要购车因素”,再加上认为智驾是第二、第三重要因素的用户,比例也只达62%。换言之,超过1/3的受访者在买车时并未将智驾作为关键考量。

这也解释了为何城市NOA虽然销量数据亮眼,但用户实际使用率却仍显保守——只有31%的车主表示“经常使用”城市NOA,24%很少使用,19%偶尔使用,而“不敢用”的占比达到20%。

进一步拆解用户画像可以发现,那些愿意“为智驾买单”的人,具备三个共同特征:

◎ 第一类是科技兴趣强的年轻人,占样本30%。他们大多来自IT、互联网行业,以特斯拉、华为、小鹏为主力品牌,对智驾系统的敏感度高,体验意愿强,普遍接受“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

◎ 第二类是通勤压力大的高频用车群体,占比约25%。他们看重智驾带来的“疲劳缓解”与“时间利用”,代表车型集中在理想、问界与华为智界。

◎ 第三类是新手司机,特别是女性用户,占比22%。对她们而言,自动泊车、紧急制动、开门预警等场景更实用,是“信心工具”而非炫技产品。

但问题也正在于此:用户画像虽然清晰,但“实际用得好”的比例远低于“愿意尝试”的比例。

城市NOA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多重“心理障碍”:

◎ 一是对系统拟人化不足的排斥,如刹车生硬、变道犹豫等;

◎ 二是对出事责任归属不清的担忧;

◎ 三是技术边界认知缺失——用户无法判断系统是否能覆盖所有意外情况,进而倾向于“用不如不用”。

高速NOA与自动泊车使用率则明显更高,分别为59%和68%。这说明用户并非排斥自动驾驶本身,而是对城市NOA尚未建立“信任闭环”。

技术发展已经推到用户面前,但信任仍未接住。城市NOA不是没人想用,而是仍处在从“感兴趣”向“敢使用”跨越的关键过渡期。

02 谁能真正变“配置”为“价值”?

在产品不断“内卷”的智驾战场,不同品牌正在走出清晰而分化的路径。

调研数据显示,将智驾纳入前三购车因素的车主中:特斯拉占比高达88%,华为系为80%,理想为75%,小鹏70%,而小米与比亚迪仅为20%。

原因并非单纯“技术差距”,而是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智驾标签”强弱不同。

◎ 以特斯拉为例,其用户基本都是科技爱好者,对纯视觉方案高度认可,即便系统存在一定“社交不适”,他们仍保持乐观态度。华为系用户则属于“目标导向型”——不追新奇,但重体验与疲劳缓解,选择范围也大多在鸿蒙智行品牌矩阵内。

◎ 小鹏用户分化更为典型:M03等MONA系列用户主要是新手司机,对泊车、限速提醒等功能有较高依赖;G/P/X系列用户则多为对新技术持好奇但理性尝试态度的用户,他们不期待系统“完全替代人”,但期待在复杂工况下“尽可能协助”。

◎ 小米SU7与比亚迪表现相对保守。小米虽有Orin-X芯片平台和城市NOA布局,但由于品牌主打“颜值+性能”,用户多为“看颜值、买性能”,而非为智驾“买单”。

◎ 比亚迪则在秦L、腾势D9等车型上更关注电驱、舒适和成本控制,用户认知上对智驾“有比没有好”,但不会构成购买驱动力。

一个关键观察是:智能化技术的“品牌溢价”效应已在部分企业显现。

◎ 例如,小鹏的自动泊车能力已成为许多新手司机的“购车理由”;

◎ 华为ADS系统在城区体验中的稳定性,也让不少用户“持续使用”城市NOA;

◎ 理想的“车机好用”成为智驾打开家庭用户心智的入口。

这种溢价效应尚未真正下沉。调研指出:

◎ 10万元以下市场当前对城市NOA几乎无实际贡献;

◎ 10-25万元区间,用户虽有兴趣,但仍更关注性价比与硬件配置。

智驾仍是25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的核心差异化卖点。

智驾不再只是“堆硬件”的竞争,而是品牌能力标签与用户体验闭环的综合呈现。未来真正能够留住用户的,是“用过还想用”的稳定性与贴心性,而非“谁功能更全”。

小结

城市NOA的渗透率,从数据来看已进入“技术拐点”;但从用户心理与行为来看,仍处于“信任建立”的过渡期。

调研指出,城市NOA未来渗透率将在2025年底突破30%,但真正推动这个数字的,不是更多芯片与功能,而是“用户敢用”的感知体验。未来的城市智驾竞争,是拼谁更懂“信任”。

原文标题 : 谁在为智驾买单?城市NOA渗透背后的用户分析

小米虽有Orin-X芯片平台和城市NOA布局,但由于品牌主打“颜值+性能”,用户多为“看颜值、买性能”,而非为智驾“买单”。

芝能科技出品

城市NOA正在从实验室技术加速迈入用户生活,但渗透率的增长与用户的实际接受度之间,仍存在显著裂谷。

东吴证券通过对75位新能源车主的深度调研,写了一份调研报告,主要阐述了当前用户对智能驾驶的真实使用状态与心理障碍,中国汽车品牌在智驾路径选择中的差异分化。

真正为智能化买单的,是一批拥有明确场景需求与技术信心的用户;而真正能实现用户留存的,则是将“安全、拟人、责任清晰”落到实处的品牌工程体系。

01 用户行为剖析:技术兴趣与使用信任之间的断层

2024年1月至2025年6月,国内城市NOA搭载车型的渗透率已从7.8%攀升至22.3%,同比增长近三倍。

表面看,这是城市NOA加速“上车”的信号,然而调研揭示的用户行为却远没有如此乐观。

在75名新能源车主中,仅23%明确表示“智驾是首要购车因素”,再加上认为智驾是第二、第三重要因素的用户,比例也只达62%。换言之,超过1/3的受访者在买车时并未将智驾作为关键考量。

这也解释了为何城市NOA虽然销量数据亮眼,但用户实际使用率却仍显保守——只有31%的车主表示“经常使用”城市NOA,24%很少使用,19%偶尔使用,而“不敢用”的占比达到20%。

进一步拆解用户画像可以发现,那些愿意“为智驾买单”的人,具备三个共同特征:

◎ 第一类是科技兴趣强的年轻人,占样本30%。他们大多来自IT、互联网行业,以特斯拉、华为、小鹏为主力品牌,对智驾系统的敏感度高,体验意愿强,普遍接受“软件定义汽车”的理念。

◎ 第二类是通勤压力大的高频用车群体,占比约25%。他们看重智驾带来的“疲劳缓解”与“时间利用”,代表车型集中在理想、问界与华为智界。

◎ 第三类是新手司机,特别是女性用户,占比22%。对她们而言,自动泊车、紧急制动、开门预警等场景更实用,是“信心工具”而非炫技产品。

但问题也正在于此:用户画像虽然清晰,但“实际用得好”的比例远低于“愿意尝试”的比例。

城市NOA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多重“心理障碍”:

◎ 一是对系统拟人化不足的排斥,如刹车生硬、变道犹豫等;

◎ 二是对出事责任归属不清的担忧;

◎ 三是技术边界认知缺失——用户无法判断系统是否能覆盖所有意外情况,进而倾向于“用不如不用”。

高速NOA与自动泊车使用率则明显更高,分别为59%和68%。这说明用户并非排斥自动驾驶本身,而是对城市NOA尚未建立“信任闭环”。

技术发展已经推到用户面前,但信任仍未接住。城市NOA不是没人想用,而是仍处在从“感兴趣”向“敢使用”跨越的关键过渡期。

02 谁能真正变“配置”为“价值”?

在产品不断“内卷”的智驾战场,不同品牌正在走出清晰而分化的路径。

调研数据显示,将智驾纳入前三购车因素的车主中:特斯拉占比高达88%,华为系为80%,理想为75%,小鹏70%,而小米与比亚迪仅为20%。

原因并非单纯“技术差距”,而是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智驾标签”强弱不同。

◎ 以特斯拉为例,其用户基本都是科技爱好者,对纯视觉方案高度认可,即便系统存在一定“社交不适”,他们仍保持乐观态度。华为系用户则属于“目标导向型”——不追新奇,但重体验与疲劳缓解,选择范围也大多在鸿蒙智行品牌矩阵内。

◎ 小鹏用户分化更为典型:M03等MONA系列用户主要是新手司机,对泊车、限速提醒等功能有较高依赖;G/P/X系列用户则多为对新技术持好奇但理性尝试态度的用户,他们不期待系统“完全替代人”,但期待在复杂工况下“尽可能协助”。

◎ 小米SU7与比亚迪表现相对保守。小米虽有Orin-X芯片平台和城市NOA布局,但由于品牌主打“颜值+性能”,用户多为“看颜值、买性能”,而非为智驾“买单”。

◎ 比亚迪则在秦L、腾势D9等车型上更关注电驱、舒适和成本控制,用户认知上对智驾“有比没有好”,但不会构成购买驱动力。

一个关键观察是:智能化技术的“品牌溢价”效应已在部分企业显现。

◎ 例如,小鹏的自动泊车能力已成为许多新手司机的“购车理由”;

◎ 华为ADS系统在城区体验中的稳定性,也让不少用户“持续使用”城市NOA;

◎ 理想的“车机好用”成为智驾打开家庭用户心智的入口。

这种溢价效应尚未真正下沉。调研指出:

◎ 10万元以下市场当前对城市NOA几乎无实际贡献;

◎ 10-25万元区间,用户虽有兴趣,但仍更关注性价比与硬件配置。

智驾仍是25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的核心差异化卖点。

智驾不再只是“堆硬件”的竞争,而是品牌能力标签与用户体验闭环的综合呈现。未来真正能够留住用户的,是“用过还想用”的稳定性与贴心性,而非“谁功能更全”。

小结

城市NOA的渗透率,从数据来看已进入“技术拐点”;但从用户心理与行为来看,仍处于“信任建立”的过渡期。

调研指出,城市NOA未来渗透率将在2025年底突破30%,但真正推动这个数字的,不是更多芯片与功能,而是“用户敢用”的感知体验。未来的城市智驾竞争,是拼谁更懂“信任”。

原文标题 : 谁在为智驾买单?城市NOA渗透背后的用户分析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