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媒体报道,中美经贸会谈日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等双方共同关心的经贸议题开展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回顾并肯定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共识和伦敦框架落实情况。
根据会谈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
市场正在密切观望中美之间最新关税的进展。
接下来,还有两个关注点。
首先,会谈双方并未立即宣布是否继续暂缓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和中方反制措施。美方贸易代表在会谈后的采访中表示:“我们将返回华盛顿特区,与特朗普总统讨论他是否愿意这样做。特朗普总统将做出(美方)最终的决定。”
特朗普在会谈结束后晚些时候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他刚刚与美国财长贝森特进行了交谈,将在简报会后做出决定,但贝森特对周二的会谈感觉非常好。
截至本文完稿时(7月30日下午),依然没有双方同意下月12日到期的关税暂缓期展期的消息。但可能快了。
目前市场还是存在担忧,如果双方的关税会回到今年早些时候的“高水平”,将对两国股市、债市等产生“不安”的影响。反之,则会安抚市场的情绪。
其次,就在中美双方代表进行斯德哥尔摩会谈之前,美国已经与日本和欧盟分别达成了新贸易协议。但按照一些外媒的理解,这些所谓的新协议还处于“口头协议”的范畴,抑或是近乎“框架性”的协议。
美国和日本、欧盟之间仍然在谈判,尚未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也未有关于协议的正式联合声明。换句话说,一些关键贸易问题仍悬而未决。
日本和欧盟都是中美双方的重要贸易伙伴,当前美国分别和中、日、欧三方的贸易会谈结果很可能会产生联动效应。比如据接近特朗普的相关人士透露,特朗普此前急于和日本达成协议,是需要在这个时机取得一个“案例成果”,以推动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谈判。
据悉,欧盟方面还真就在关税谈判中要求和日本相同的15%关税税率,并比照日本汽车关税的方案。
在关切中美之间关税问题的最新进展时,也需要观察美欧和美日的关税进展。
目前为止,
特朗普政府赢麻了吗?
鉴于美方单方面所设定的8月1日谈判“大限”在即,日本和欧盟与美国的会谈成果看上去明显比较“仓促”,美日、美欧双方似乎都未能在部分关键领域达成共识。
从特朗普和白宫公布的信息来看,美国将对日本的“对等关税”和汽车关税降至15%。作为交换,日本承诺向美国重要产业领域提供总额达5500亿美元的投资,并购买100架波音飞机、对美国大米的采购量增加75%等。
根据新协议,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的关税,欧盟将对美增加6000亿美元投资及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等。
看上去,这些新关税相比之前欧盟商品输入美国所需承担的大约2%左右关税,以及日本输美商品所需承担的大约2.5%的普通关税税率来说,明显增加。且5500亿美元、6000亿美元的新增投资额也是史无前例的。
看上去特朗普政府在这两个传统盟友身上,是狠狠赚了一笔。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除了上文提及的“尚未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以外,已有迹象表明,欧盟、日本政府很可能无法兑现所有承诺,对美国的投资细节也存在争议,而且双方对协议的主要条款也存在相互矛盾的解读。
此外,就连“口头协议”的文本细节和加密附件,也还并未公开。
例如,特朗普周日在苏格兰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宣布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时,表示欧洲将把对美国商品的关税降至零。但欧盟后来表示,这仅适用于部分产品,例如商用飞机及其零部件,而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关税则仍在两国协商中。
美国科技行业也对该框架协议未涉及欧盟的数字监管和税收问题表示失望。美国头部科技企业如微软、亚马逊、谷歌和Meta等都在强烈敦促白宫加倍努力,解决欧盟对美国数字和服务贸易设置的政策和监管壁垒,尤其是那些针对美国公司的壁垒。
特朗普此前还表示,欧盟还将购买“巨额”的美国武器,价值“数千亿美元”,但欧洲官员一天后“低调”澄清,称双方尚未就任何具体的武器问题达成一致。欧盟的理由也比较中肯:“武器采购不属于欧盟委员会的事务”,设定自身职责范围以规避讨论对自身不利议题,也是一种谈判技巧。
此外,一位欧盟委员会高级官员对外表示,欧盟承诺到2028年在美国新增6000亿美元的投资“是基于欧盟私营企业的意愿”,而欧盟对此无权干涉。也有能源专家表示,欧盟成员国几乎不可能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因为欧洲根本用不了这么多能源,而且美国当前的能源产量也不允许这么多。难不成美国生产的所有能源都要卖给欧盟不成?
上述这些争议和不同解读,其根源还在于双方协议的内容太过于笼统,没有设定详细的执行细节和详细的日程表。
和日本的协议也差不多,存在大量的模糊地带。
比如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布:“日本将在我的指示下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美方还表示,其中90%的投资收益将归美国所有。5500亿美元比日本政府一年的总税收还高,如果真是这样,实在是美国的“大金库”。
此外,在日本政府来说非常敏感的”大米进口“议题上,美国文本中写的是“日本将立即增加75%(大米进口)”。
然而,日本方面给出的解释是,这5500亿美元是指政府旗下金融机构的出资、贷款和贷款担保的额度。并非真金白银的财政支出,如果企业不积极推进对美投资,也有可能不会得到使用。
更有意思的是,针对“90%的投资收益将归美国所有”,日本的解释是“如果日美投资的比例是1比9,那么投资收益也就是1比9”。这一下子将双方拉到了“对等”的地位。
日方对增加美国进口大米的表述则是“(扩大大米进口)可以由日本判断”。
整体上看,不管是欧盟也好,还是日本也罢,都从和美国的新关税“口头协议”中获得了相对确定性的利好(如15%新关税),而它们所承诺提供的投资、采购等部分则保持了一定的模糊性。
由此来看,说“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在关税上是赢麻了”还不一定准确。
羊毛出在羊身上?
即便这些相对比较确定的新增关税,也是一把双刃剑。
表面上看,美国对日本和欧盟从8月1日起生效的15%关税,比以往2%~2.5%左右的关税增长很多,美国财政收入可以增加,本国商品也能获得一定的“价格优势”。
据天风证券的粗略估算,美国的有效关税税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关税收入增加23.8亿美元/月。如果税率达到10%,则每年带来约220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增量。确实也是一笔不小的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美国当前不断攀升的财政赤字。
然而,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商、美国进口商、美国居民,三方到底谁承担了新关税的成本还有待分析。
美国6月CPI数据中,家电、家装、服装、视频和音频产品体育用品、娱乐用品的通胀明显上行,这些商品明显的特征是“美国进口商企业囤货少,但美国居民囤货现象明显”。
而在美国企业端大量囤货的品类上(如药品、五金工具、信息技术商品),6月份CPI分项的环比增速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6月份美国新车和二手车的CPI分项环比增速仍较低,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汽车出口商“扛下了所有”——日本6月出口到北美的汽车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9.4%,创下2016年以来最大降幅。
这么看来,在生活必需品、快消品类上,美国居民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关税成本”;在药品、五金工具、信息技术商品这些方面,是美国进口商在承担压力;最后在汽车这个重要分项上,是日本车企在承担。
总之,特朗普政府理应计算得更细一些,看看这些新关税到底会如何加重美国家庭的负担,是否“羊毛出在羊身上”,导致美国贫富差距加大,中小企业受损,最后还是得不偿失。、
综合媒体报道,中美经贸会谈日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等双方共同关心的经贸议题开展了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回顾并肯定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共识和伦敦框架落实情况。
根据会谈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已暂停的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如期展期90天。
市场正在密切观望中美之间最新关税的进展。
接下来,还有两个关注点。
首先,会谈双方并未立即宣布是否继续暂缓美方对等关税24%部分和中方反制措施。美方贸易代表在会谈后的采访中表示:“我们将返回华盛顿特区,与特朗普总统讨论他是否愿意这样做。特朗普总统将做出(美方)最终的决定。”
特朗普在会谈结束后晚些时候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他刚刚与美国财长贝森特进行了交谈,将在简报会后做出决定,但贝森特对周二的会谈感觉非常好。
截至本文完稿时(7月30日下午),依然没有双方同意下月12日到期的关税暂缓期展期的消息。但可能快了。
目前市场还是存在担忧,如果双方的关税会回到今年早些时候的“高水平”,将对两国股市、债市等产生“不安”的影响。反之,则会安抚市场的情绪。
其次,就在中美双方代表进行斯德哥尔摩会谈之前,美国已经与日本和欧盟分别达成了新贸易协议。但按照一些外媒的理解,这些所谓的新协议还处于“口头协议”的范畴,抑或是近乎“框架性”的协议。
美国和日本、欧盟之间仍然在谈判,尚未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也未有关于协议的正式联合声明。换句话说,一些关键贸易问题仍悬而未决。
日本和欧盟都是中美双方的重要贸易伙伴,当前美国分别和中、日、欧三方的贸易会谈结果很可能会产生联动效应。比如据接近特朗普的相关人士透露,特朗普此前急于和日本达成协议,是需要在这个时机取得一个“案例成果”,以推动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谈判。
据悉,欧盟方面还真就在关税谈判中要求和日本相同的15%关税税率,并比照日本汽车关税的方案。
在关切中美之间关税问题的最新进展时,也需要观察美欧和美日的关税进展。
目前为止,
特朗普政府赢麻了吗?
鉴于美方单方面所设定的8月1日谈判“大限”在即,日本和欧盟与美国的会谈成果看上去明显比较“仓促”,美日、美欧双方似乎都未能在部分关键领域达成共识。
从特朗普和白宫公布的信息来看,美国将对日本的“对等关税”和汽车关税降至15%。作为交换,日本承诺向美国重要产业领域提供总额达5500亿美元的投资,并购买100架波音飞机、对美国大米的采购量增加75%等。
根据新协议,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的关税,欧盟将对美增加6000亿美元投资及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等。
看上去,这些新关税相比之前欧盟商品输入美国所需承担的大约2%左右关税,以及日本输美商品所需承担的大约2.5%的普通关税税率来说,明显增加。且5500亿美元、6000亿美元的新增投资额也是史无前例的。
看上去特朗普政府在这两个传统盟友身上,是狠狠赚了一笔。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除了上文提及的“尚未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以外,已有迹象表明,欧盟、日本政府很可能无法兑现所有承诺,对美国的投资细节也存在争议,而且双方对协议的主要条款也存在相互矛盾的解读。
此外,就连“口头协议”的文本细节和加密附件,也还并未公开。
例如,特朗普周日在苏格兰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宣布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时,表示欧洲将把对美国商品的关税降至零。但欧盟后来表示,这仅适用于部分产品,例如商用飞机及其零部件,而对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关税则仍在两国协商中。
美国科技行业也对该框架协议未涉及欧盟的数字监管和税收问题表示失望。美国头部科技企业如微软、亚马逊、谷歌和Meta等都在强烈敦促白宫加倍努力,解决欧盟对美国数字和服务贸易设置的政策和监管壁垒,尤其是那些针对美国公司的壁垒。
特朗普此前还表示,欧盟还将购买“巨额”的美国武器,价值“数千亿美元”,但欧洲官员一天后“低调”澄清,称双方尚未就任何具体的武器问题达成一致。欧盟的理由也比较中肯:“武器采购不属于欧盟委员会的事务”,设定自身职责范围以规避讨论对自身不利议题,也是一种谈判技巧。
此外,一位欧盟委员会高级官员对外表示,欧盟承诺到2028年在美国新增6000亿美元的投资“是基于欧盟私营企业的意愿”,而欧盟对此无权干涉。也有能源专家表示,欧盟成员国几乎不可能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因为欧洲根本用不了这么多能源,而且美国当前的能源产量也不允许这么多。难不成美国生产的所有能源都要卖给欧盟不成?
上述这些争议和不同解读,其根源还在于双方协议的内容太过于笼统,没有设定详细的执行细节和详细的日程表。
和日本的协议也差不多,存在大量的模糊地带。
比如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布:“日本将在我的指示下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美方还表示,其中90%的投资收益将归美国所有。5500亿美元比日本政府一年的总税收还高,如果真是这样,实在是美国的“大金库”。
此外,在日本政府来说非常敏感的”大米进口“议题上,美国文本中写的是“日本将立即增加75%(大米进口)”。
然而,日本方面给出的解释是,这5500亿美元是指政府旗下金融机构的出资、贷款和贷款担保的额度。并非真金白银的财政支出,如果企业不积极推进对美投资,也有可能不会得到使用。
更有意思的是,针对“90%的投资收益将归美国所有”,日本的解释是“如果日美投资的比例是1比9,那么投资收益也就是1比9”。这一下子将双方拉到了“对等”的地位。
日方对增加美国进口大米的表述则是“(扩大大米进口)可以由日本判断”。
整体上看,不管是欧盟也好,还是日本也罢,都从和美国的新关税“口头协议”中获得了相对确定性的利好(如15%新关税),而它们所承诺提供的投资、采购等部分则保持了一定的模糊性。
由此来看,说“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在关税上是赢麻了”还不一定准确。
羊毛出在羊身上?
即便这些相对比较确定的新增关税,也是一把双刃剑。
表面上看,美国对日本和欧盟从8月1日起生效的15%关税,比以往2%~2.5%左右的关税增长很多,美国财政收入可以增加,本国商品也能获得一定的“价格优势”。
据天风证券的粗略估算,美国的有效关税税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关税收入增加23.8亿美元/月。如果税率达到10%,则每年带来约220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增量。确实也是一笔不小的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美国当前不断攀升的财政赤字。
然而,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商、美国进口商、美国居民,三方到底谁承担了新关税的成本还有待分析。
美国6月CPI数据中,家电、家装、服装、视频和音频产品体育用品、娱乐用品的通胀明显上行,这些商品明显的特征是“美国进口商企业囤货少,但美国居民囤货现象明显”。
而在美国企业端大量囤货的品类上(如药品、五金工具、信息技术商品),6月份CPI分项的环比增速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6月份美国新车和二手车的CPI分项环比增速仍较低,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汽车出口商“扛下了所有”——日本6月出口到北美的汽车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9.4%,创下2016年以来最大降幅。
这么看来,在生活必需品、快消品类上,美国居民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关税成本”;在药品、五金工具、信息技术商品这些方面,是美国进口商在承担压力;最后在汽车这个重要分项上,是日本车企在承担。
总之,特朗普政府理应计算得更细一些,看看这些新关税到底会如何加重美国家庭的负担,是否“羊毛出在羊身上”,导致美国贫富差距加大,中小企业受损,最后还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