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划图”到“实景图”,深高速环境公司用四步走落实项目智慧运营

中国固废网

3天前

数智赋能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对“运营价值”的极致敬畏——当我们用数据打通从“规划图”到“实景图”的全链条,最终成就的是每个项目在全周期中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2025(第十二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日前在上海召开。会上,深圳高速环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高速环境公司)副总经理陈吉艺以“以终为始,数智赋能——开启项目智慧运营新模式”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数智赋能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对“运营价值”的极致敬畏——当我们用数据打通从“规划图”到“实景图”的全链条,最终成就的是每个项目在全周期中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image.png

深高速环境公司副总经理陈吉艺

2016年,深高速集团注册成立深圳高速环境有限公司,作为有机垃圾板块核心平台。目前,深高速环境公司业务遍及全国13个省,拥有19个项目,设计规模约6700吨/日,总资产已达到120亿元,致力于成为有机垃圾处理业务领域的领先企业。

光明环境园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区,设计处理规模1000t/d,为深圳市规模最大的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项目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为总体定位,高质量规划、建设、运营,致力于将光明环境园打造成为引领未来国内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方向的标杆项目。

01智能化:从困惑到可行的转折

陈吉艺回忆,2021年深高速环境公司在推进智慧项目落地时,曾面临诸多难题。彼时相关经验尚不成熟,尽管行业内常提及“智慧工厂”“系统效益”,但如何在自身项目中落地智慧化仍需探索。

同时,对于行业内常说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慧化,团队深入研究后仍存在疑问:三者如何区分,又如何在项目中协同?

此外,有机垃圾处置行业自身特点也带来挑战。该行业起步较晚,较早进入的企业始于约10年前,较晚的则在2015—2016年左右。其智慧运营受限于设备自动化程度,早期多聚焦远程监视与控制,但受底层数字化数据采集不足影响,且存在智慧化与自动化概念混淆的情况。当时,行业内系统多由软件公司开发,其理解难以契合生产型企业需求,而非由业内企业自主开发。

面对这些难题,为何现在能做智能化?陈吉艺表示,当前智能化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国家层面以及广东省及深圳(作为数字引领先锋城市)的数字政策支持;有机垃圾处理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工艺设备标准化、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软件基础及5G、物联网、AI、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等。

02智能化的实践路径:全周期四阶段系统推进

基于上述背景,深高速环境公司在策划光明环境园项目时,形成了系统的构建思路与实践方案。陈吉艺从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四个关键阶段进行了详细介绍。

1 策划阶段:搭建顶层框架

深高速环境公司制定全生命周期智慧运营顶层规划,明确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的内容及相互间的协同与差异;划分智慧环保园区层级,从基础设施的设备和自动化传感器,到现场过程控制的控制层PLC,再到系统数据采集监视与控制的监控层,进而到生产管理与分析的执行层,最终到达AI企业运营中心的计划层;制定智慧化运营总体架构(包括基础平台、业务平台、展示平台)及各层面的业务模块进行总体策划;理清智慧化团队分工,由建设单位统筹业主、设计、系统开发、设备供应商、施工建造等团队,赋予平台行业业务能力;并将策划成果体现在招标文件中,如要求施工单位和设备单位预埋传感器、设备单位提供数字模型等。

2 设计阶段:规范与深化并行

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如BIM模型各阶段建模要求、环境厂站KKS编码标识要求等;落实自控设计智慧化要求,针对光明环境园的预处理、厌氧等各设备系统,预留预埋相关设施;借助BIM应用辅助设计深化,发挥BIM三维协同优势解决复杂节点碰撞难题,通过BIM+实景漫游,助力科学运营。

3 施工阶段:筑牢数字底座

确保感知设备施工预留,包括土建施工为感知层设备设施(含智慧化专项硬件)预留安装位置;确保感知设备规范安装,推动智慧化感知层布设安装;确保感知设备数据调试准确;确保BIM模型持续深化;最终构建数字孪生底座,基于3D可视化BIM引擎实现轻量化处理及模型渲染,为生产运营中数据及业务提供可视化场景支撑。

4 运营阶段:释放业务价值

运营方总体协调平台建设单位,梳理业务需求与功能预期;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解决管理难题:收运管理方面,集成视频监控、GPS、车载称重系统、RFID技术多源数据,司机到收运点无感作业打卡,自动获取收运商户数据和称重数据;生产管理方面,实时获取生产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治理后自动汇聚到生产报表上,并实现月数据、年数据的自动计算,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减少人工工作量;安环管理方面,根据集团QEHS管理体系,将安全作业许可完整流程植入系统,实现业务管理统一化、标准化,并关联气体传感器相关数据,实现自动感知、预警提醒;此外,还解决了设备管理问题,最终构建数字孪生体-全景可视化驾驶舱展示。

5 核心成果:AI工艺模型驱动智能优化

陈吉艺表示,深高速环境公司构建的AI工艺模型——餐厨垃圾处理过程智能优化平台,采用了充分融合机理模型、专家经验和智能算法优势的“数据+知识”双轮驱动的人工智能建模路线,针对餐厨垃圾处理过程中油脂提取、厌氧消化、沼气净化、污水处理等4个应用场景训练和优化AI工艺模型,实现工艺过程智能诊断、智能优化和智能控制。

“顶层策划时的数据建模,是让运营逻辑提前锚定方向;设计阶段的数字孪生,是为未来运维预埋“智能接口”;建造过程的物联网监控,是给建筑注入可追溯的“数字基因”。数智赋能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对“运营价值”的极致敬畏——当我们用数据打通从“规划图”到“实景图”的全链条,最终成就的是每个项目在全周期中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愿我们以终为始,让智慧运营成为行业进化的新刻度!”陈吉艺最后总结道。

编辑:徐冰冰

数智赋能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对“运营价值”的极致敬畏——当我们用数据打通从“规划图”到“实景图”的全链条,最终成就的是每个项目在全周期中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2025(第十二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日前在上海召开。会上,深圳高速环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高速环境公司)副总经理陈吉艺以“以终为始,数智赋能——开启项目智慧运营新模式”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数智赋能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对“运营价值”的极致敬畏——当我们用数据打通从“规划图”到“实景图”的全链条,最终成就的是每个项目在全周期中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image.png

深高速环境公司副总经理陈吉艺

2016年,深高速集团注册成立深圳高速环境有限公司,作为有机垃圾板块核心平台。目前,深高速环境公司业务遍及全国13个省,拥有19个项目,设计规模约6700吨/日,总资产已达到120亿元,致力于成为有机垃圾处理业务领域的领先企业。

光明环境园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区,设计处理规模1000t/d,为深圳市规模最大的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项目以“国际一流·国内领先”为总体定位,高质量规划、建设、运营,致力于将光明环境园打造成为引领未来国内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方向的标杆项目。

01智能化:从困惑到可行的转折

陈吉艺回忆,2021年深高速环境公司在推进智慧项目落地时,曾面临诸多难题。彼时相关经验尚不成熟,尽管行业内常提及“智慧工厂”“系统效益”,但如何在自身项目中落地智慧化仍需探索。

同时,对于行业内常说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慧化,团队深入研究后仍存在疑问:三者如何区分,又如何在项目中协同?

此外,有机垃圾处置行业自身特点也带来挑战。该行业起步较晚,较早进入的企业始于约10年前,较晚的则在2015—2016年左右。其智慧运营受限于设备自动化程度,早期多聚焦远程监视与控制,但受底层数字化数据采集不足影响,且存在智慧化与自动化概念混淆的情况。当时,行业内系统多由软件公司开发,其理解难以契合生产型企业需求,而非由业内企业自主开发。

面对这些难题,为何现在能做智能化?陈吉艺表示,当前智能化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国家层面以及广东省及深圳(作为数字引领先锋城市)的数字政策支持;有机垃圾处理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工艺设备标准化、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软件基础及5G、物联网、AI、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等。

02智能化的实践路径:全周期四阶段系统推进

基于上述背景,深高速环境公司在策划光明环境园项目时,形成了系统的构建思路与实践方案。陈吉艺从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四个关键阶段进行了详细介绍。

1 策划阶段:搭建顶层框架

深高速环境公司制定全生命周期智慧运营顶层规划,明确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的内容及相互间的协同与差异;划分智慧环保园区层级,从基础设施的设备和自动化传感器,到现场过程控制的控制层PLC,再到系统数据采集监视与控制的监控层,进而到生产管理与分析的执行层,最终到达AI企业运营中心的计划层;制定智慧化运营总体架构(包括基础平台、业务平台、展示平台)及各层面的业务模块进行总体策划;理清智慧化团队分工,由建设单位统筹业主、设计、系统开发、设备供应商、施工建造等团队,赋予平台行业业务能力;并将策划成果体现在招标文件中,如要求施工单位和设备单位预埋传感器、设备单位提供数字模型等。

2 设计阶段:规范与深化并行

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如BIM模型各阶段建模要求、环境厂站KKS编码标识要求等;落实自控设计智慧化要求,针对光明环境园的预处理、厌氧等各设备系统,预留预埋相关设施;借助BIM应用辅助设计深化,发挥BIM三维协同优势解决复杂节点碰撞难题,通过BIM+实景漫游,助力科学运营。

3 施工阶段:筑牢数字底座

确保感知设备施工预留,包括土建施工为感知层设备设施(含智慧化专项硬件)预留安装位置;确保感知设备规范安装,推动智慧化感知层布设安装;确保感知设备数据调试准确;确保BIM模型持续深化;最终构建数字孪生底座,基于3D可视化BIM引擎实现轻量化处理及模型渲染,为生产运营中数据及业务提供可视化场景支撑。

4 运营阶段:释放业务价值

运营方总体协调平台建设单位,梳理业务需求与功能预期;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解决管理难题:收运管理方面,集成视频监控、GPS、车载称重系统、RFID技术多源数据,司机到收运点无感作业打卡,自动获取收运商户数据和称重数据;生产管理方面,实时获取生产监测数据,经过数据治理后自动汇聚到生产报表上,并实现月数据、年数据的自动计算,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减少人工工作量;安环管理方面,根据集团QEHS管理体系,将安全作业许可完整流程植入系统,实现业务管理统一化、标准化,并关联气体传感器相关数据,实现自动感知、预警提醒;此外,还解决了设备管理问题,最终构建数字孪生体-全景可视化驾驶舱展示。

5 核心成果:AI工艺模型驱动智能优化

陈吉艺表示,深高速环境公司构建的AI工艺模型——餐厨垃圾处理过程智能优化平台,采用了充分融合机理模型、专家经验和智能算法优势的“数据+知识”双轮驱动的人工智能建模路线,针对餐厨垃圾处理过程中油脂提取、厌氧消化、沼气净化、污水处理等4个应用场景训练和优化AI工艺模型,实现工艺过程智能诊断、智能优化和智能控制。

“顶层策划时的数据建模,是让运营逻辑提前锚定方向;设计阶段的数字孪生,是为未来运维预埋“智能接口”;建造过程的物联网监控,是给建筑注入可追溯的“数字基因”。数智赋能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对“运营价值”的极致敬畏——当我们用数据打通从“规划图”到“实景图”的全链条,最终成就的是每个项目在全周期中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愿我们以终为始,让智慧运营成为行业进化的新刻度!”陈吉艺最后总结道。

编辑:徐冰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