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于细微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玉甘肃癌痛管理实践

医学论坛网

1周前

患者家属对癌痛可管理性及镇痛知识了解不足,护士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也需提升。...这些方法看似朴素,却能切实推动改变:让癌痛管理超越“打分”,真正“读懂”患者的痛苦,关注并管理那些被隐藏和忍受的疼痛。

2025年3月的甘肃,春风尚带着寒意。作为第七批派驻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护理专家刘玉抵达兰州,肩负着提升基层肿瘤护理水平、攻克癌痛管理难题的重任。

作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一个问题萦绕在她心头:护士记录“患者不疼”时,患者是否真的摆脱了痛苦?刘玉深知,癌痛管理的难点,不在理论而在实践:护理必须超越书本,贴合实际,让护士掌握评估工具,让患者明白“疼痛可以说、需要说”,让每一个被忽略的疼痛细节都得到关注。

这场跨越千里的帮扶,是技术传递,更是播下“精准护理”的种子。从纠正一次评估偏差,教会一句有效沟通开始,每一步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西北患者的疼痛被真实感知、科学管理。

癌痛评估的迷雾与“沉默的痛”

癌痛评估的挑战,首先体现在评估工具的实际应用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之一,与其他可客观测量的生命体征不同,其评估的核心在于患者的主观表达。但在实践中往往带来偏差:护士或过度依赖患者表述,却忽略对病因及其准确性的探究;或因经验和个人经历影响,难以客观评估。这让评估结果与实际疼痛状态之间出现了距离。

评估过程有时也容易流于形式。虽已配备NRS等评分工具,但应用仍面临挑战:护士在指导患者理解工具的使用、深入沟通疼痛性质(如区分麻刺感、烧灼感、酸胀感等)方面,经验尚需积累;评估内容也常侧重于疼痛强度本身,对其给患者进食、睡眠、活动等日常生活造成的具体影响关注不够深入。此外,针对儿童、认知障碍或语言障碍等特殊人群,运用行为观察法(如观察哭闹频率、表情变化、肢体张力等)进行有效疼痛评估的技能仍需系统培训。

更关键的是“沉默的痛”。刘玉观察到,很多患者忍受度高,甚至认为“癌症疼正常”或“能忍是坚强”,导致许多疼痛未被主动表达和记录。患者家属对癌痛可管理性及镇痛知识了解不足,护士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也需提升。这些因素交织,构成了癌痛管理的复杂困局。

精准评估:

重塑有效沟通与协作机制

破解困局,刘玉认为应从评估工具、沟通方式、多学科协作层层推进,将“精准”二字落到实处。

精准评估的关键是让工具“活”起来。她强调,护士必须先“吃透”NRS评分标准,理解各级对应的痛感。为此,她开展了情景模拟训练,让护士在“面对微笑的重度疼痛患者”“沉默隐忍的老人”等场景中练习,学会捕捉非典型疼痛信号。此外,对儿童、认知障碍者等特殊人群,她推广疼痛行为观察量表,通过哭闹频率、表情变化、肢体张力等细节补上评估盲区。

沟通方式的优化,始于一个更开放的问题。刘玉建议将惯用的“疼不疼?”改为“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吗”,引导患者说出如“酸麻”“闷胀”“火烧火燎”等非典型疼痛感受。确保患者真正理解同样重要。她倡导“确认式沟通”:护士讲解后,请患者复述关键点;用药指导也要具体明确,让患者听得明白、做得来。即使是电话随访,一句“昨晚睡得踏实吗?”,也能传递关怀。

多学科协作需要简洁务实。刘玉推动简化医药护协作:护士作为重要纽带,每日记录患者的疼痛变化及生活状况;医生据此调整治疗方案;药师则远程提供用药安全支持。复杂病例,24小时内可通过线上平台获得上级医院指导或转诊,兼顾效率与安全。护士贯穿评估、沟通、随访、反馈全流程,是确保这套机制顺畅运转的重要角色。

这些方法看似朴素,却能切实推动改变:让癌痛管理超越“打分”,真正“读懂”患者的痛苦,关注并管理那些被隐藏和忍受的疼痛。

延伸关怀:

破解远程随访与依从性难题

患者出院不是疼痛管理的终点,刘玉谈到,随访需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例如,患者出院时疼痛评分≥4分或存在频繁爆发痛的情况,护士需每日跟进,了解其疼痛变化及镇痛效果;待疼痛稳定控制在3分以下(即轻度水平,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后,再逐步调整为每3天一次随访,后续可过渡至每两周一次。这种因“痛”而异的频率设置,能确保镇痛方案及时适配患者需求。

随访渠道的选择需贴合实际。对于多数患者,远程平台可发挥高效作用——推送问卷、智能提醒,结合图文、语音互动。刘玉特别强调,随访应建立双向通道,允许患者主动发起需求并上传数据,确保其疼痛问题能得到及时响应。对于系统提示的中重度疼痛(≥6分),医护人员需第一时间主动联系,快速评估并调整方案。

要让精细化随访策略真正发挥作用,护士对随访价值的理解至关重要。刘玉强调,随访的核心目的是保障患者的镇痛效果与生活质量,而非单纯完成任务,这一认知能有效激发主动性。此外,采用国家指南或护理团标的随访记录模板,可简化操作流程,减轻工作负担,让护士精力聚焦有效沟通。

院外随访这条“线”,连接病情数据,更传递持续的专业关怀,让疼痛管理在院外得以延续,为患者提供踏实的保障。

筑基未来:

留下带不走的“能力种子”

癌痛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护士整合性的专业能力体系。不仅要掌握疼痛评估、沟通、药物管理等基础技能,更需融会贯通,形成系统思维与综合照护能力。

这种能力的深化体现在多维度整合上:

● 整体化判断:敏锐观察患者包括非典型表现在内的疼痛,将其表现与其进食、睡眠、活动等整体生活状态进行动态关联;

●关注情感需求:在传递专业信息的基础上,消除患者顾虑并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为方案落地奠定基础;

●树立全局视野:将疼痛管理有机融入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用药依从性提升等环节,实现从单一症状干预向全面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转变。

对此,中肿将疼痛专科医护、药师、心理及安宁疗护团队等多学科资源下沉,通过远程或现场指导,为甘肃医院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撑。其中,安宁疗护实践深刻揭示了能力建设的深层价值:刘玉在主导一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居家安宁疗护时发现,患者对“未来疼痛失控”的恐惧甚至超越了死亡本身。她认为,这源于早期疼痛健康教育的缺失,护士亟需强化早期疼痛宣教与主动干预能力,从源头化解患者焦虑,陪伴患者走过生命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能力的培养,本质是留下“带不走的种子”——即便外部支持减弱,护士仍能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系统的思维方式,持续提升癌痛管理水平,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有质量的照护。

癌痛说小是症状,说大是尊严。现代肿瘤治疗早不只是比谁活得长,更要比谁活得好。刘玉常对同事说,要“拓宽生命宽度”——疼得轻一点,睡得香一点,吃饭有味儿,走路有劲。这些看似平常事,对患者而言便是雪中送炭。

精准护理的真谛,就在细微处:看见沉默的疼,听懂没说出口的不适,让随访的线不断,协作的网不散。中肿专家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信念——患者也该有质量地活着。

诊室里多一句关切,电话里一分冷暖,治疗方案里多一点及时干预……这些细碎的努力聚在一起,慢慢让癌痛患者远离煎熬,拥抱温暖。或许这就是医者跋涉千里的意义所在。

来源:CHTV百姓健康、甘肃医院

患者家属对癌痛可管理性及镇痛知识了解不足,护士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也需提升。...这些方法看似朴素,却能切实推动改变:让癌痛管理超越“打分”,真正“读懂”患者的痛苦,关注并管理那些被隐藏和忍受的疼痛。

2025年3月的甘肃,春风尚带着寒意。作为第七批派驻专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护理专家刘玉抵达兰州,肩负着提升基层肿瘤护理水平、攻克癌痛管理难题的重任。

作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一个问题萦绕在她心头:护士记录“患者不疼”时,患者是否真的摆脱了痛苦?刘玉深知,癌痛管理的难点,不在理论而在实践:护理必须超越书本,贴合实际,让护士掌握评估工具,让患者明白“疼痛可以说、需要说”,让每一个被忽略的疼痛细节都得到关注。

这场跨越千里的帮扶,是技术传递,更是播下“精准护理”的种子。从纠正一次评估偏差,教会一句有效沟通开始,每一步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西北患者的疼痛被真实感知、科学管理。

癌痛评估的迷雾与“沉默的痛”

癌痛评估的挑战,首先体现在评估工具的实际应用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之一,与其他可客观测量的生命体征不同,其评估的核心在于患者的主观表达。但在实践中往往带来偏差:护士或过度依赖患者表述,却忽略对病因及其准确性的探究;或因经验和个人经历影响,难以客观评估。这让评估结果与实际疼痛状态之间出现了距离。

评估过程有时也容易流于形式。虽已配备NRS等评分工具,但应用仍面临挑战:护士在指导患者理解工具的使用、深入沟通疼痛性质(如区分麻刺感、烧灼感、酸胀感等)方面,经验尚需积累;评估内容也常侧重于疼痛强度本身,对其给患者进食、睡眠、活动等日常生活造成的具体影响关注不够深入。此外,针对儿童、认知障碍或语言障碍等特殊人群,运用行为观察法(如观察哭闹频率、表情变化、肢体张力等)进行有效疼痛评估的技能仍需系统培训。

更关键的是“沉默的痛”。刘玉观察到,很多患者忍受度高,甚至认为“癌症疼正常”或“能忍是坚强”,导致许多疼痛未被主动表达和记录。患者家属对癌痛可管理性及镇痛知识了解不足,护士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也需提升。这些因素交织,构成了癌痛管理的复杂困局。

精准评估:

重塑有效沟通与协作机制

破解困局,刘玉认为应从评估工具、沟通方式、多学科协作层层推进,将“精准”二字落到实处。

精准评估的关键是让工具“活”起来。她强调,护士必须先“吃透”NRS评分标准,理解各级对应的痛感。为此,她开展了情景模拟训练,让护士在“面对微笑的重度疼痛患者”“沉默隐忍的老人”等场景中练习,学会捕捉非典型疼痛信号。此外,对儿童、认知障碍者等特殊人群,她推广疼痛行为观察量表,通过哭闹频率、表情变化、肢体张力等细节补上评估盲区。

沟通方式的优化,始于一个更开放的问题。刘玉建议将惯用的“疼不疼?”改为“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吗”,引导患者说出如“酸麻”“闷胀”“火烧火燎”等非典型疼痛感受。确保患者真正理解同样重要。她倡导“确认式沟通”:护士讲解后,请患者复述关键点;用药指导也要具体明确,让患者听得明白、做得来。即使是电话随访,一句“昨晚睡得踏实吗?”,也能传递关怀。

多学科协作需要简洁务实。刘玉推动简化医药护协作:护士作为重要纽带,每日记录患者的疼痛变化及生活状况;医生据此调整治疗方案;药师则远程提供用药安全支持。复杂病例,24小时内可通过线上平台获得上级医院指导或转诊,兼顾效率与安全。护士贯穿评估、沟通、随访、反馈全流程,是确保这套机制顺畅运转的重要角色。

这些方法看似朴素,却能切实推动改变:让癌痛管理超越“打分”,真正“读懂”患者的痛苦,关注并管理那些被隐藏和忍受的疼痛。

延伸关怀:

破解远程随访与依从性难题

患者出院不是疼痛管理的终点,刘玉谈到,随访需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例如,患者出院时疼痛评分≥4分或存在频繁爆发痛的情况,护士需每日跟进,了解其疼痛变化及镇痛效果;待疼痛稳定控制在3分以下(即轻度水平,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后,再逐步调整为每3天一次随访,后续可过渡至每两周一次。这种因“痛”而异的频率设置,能确保镇痛方案及时适配患者需求。

随访渠道的选择需贴合实际。对于多数患者,远程平台可发挥高效作用——推送问卷、智能提醒,结合图文、语音互动。刘玉特别强调,随访应建立双向通道,允许患者主动发起需求并上传数据,确保其疼痛问题能得到及时响应。对于系统提示的中重度疼痛(≥6分),医护人员需第一时间主动联系,快速评估并调整方案。

要让精细化随访策略真正发挥作用,护士对随访价值的理解至关重要。刘玉强调,随访的核心目的是保障患者的镇痛效果与生活质量,而非单纯完成任务,这一认知能有效激发主动性。此外,采用国家指南或护理团标的随访记录模板,可简化操作流程,减轻工作负担,让护士精力聚焦有效沟通。

院外随访这条“线”,连接病情数据,更传递持续的专业关怀,让疼痛管理在院外得以延续,为患者提供踏实的保障。

筑基未来:

留下带不走的“能力种子”

癌痛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护士整合性的专业能力体系。不仅要掌握疼痛评估、沟通、药物管理等基础技能,更需融会贯通,形成系统思维与综合照护能力。

这种能力的深化体现在多维度整合上:

● 整体化判断:敏锐观察患者包括非典型表现在内的疼痛,将其表现与其进食、睡眠、活动等整体生活状态进行动态关联;

●关注情感需求:在传递专业信息的基础上,消除患者顾虑并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为方案落地奠定基础;

●树立全局视野:将疼痛管理有机融入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用药依从性提升等环节,实现从单一症状干预向全面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转变。

对此,中肿将疼痛专科医护、药师、心理及安宁疗护团队等多学科资源下沉,通过远程或现场指导,为甘肃医院提升提供了关键支撑。其中,安宁疗护实践深刻揭示了能力建设的深层价值:刘玉在主导一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居家安宁疗护时发现,患者对“未来疼痛失控”的恐惧甚至超越了死亡本身。她认为,这源于早期疼痛健康教育的缺失,护士亟需强化早期疼痛宣教与主动干预能力,从源头化解患者焦虑,陪伴患者走过生命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能力的培养,本质是留下“带不走的种子”——即便外部支持减弱,护士仍能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系统的思维方式,持续提升癌痛管理水平,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有质量的照护。

癌痛说小是症状,说大是尊严。现代肿瘤治疗早不只是比谁活得长,更要比谁活得好。刘玉常对同事说,要“拓宽生命宽度”——疼得轻一点,睡得香一点,吃饭有味儿,走路有劲。这些看似平常事,对患者而言便是雪中送炭。

精准护理的真谛,就在细微处:看见沉默的疼,听懂没说出口的不适,让随访的线不断,协作的网不散。中肿专家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信念——患者也该有质量地活着。

诊室里多一句关切,电话里一分冷暖,治疗方案里多一点及时干预……这些细碎的努力聚在一起,慢慢让癌痛患者远离煎熬,拥抱温暖。或许这就是医者跋涉千里的意义所在。

来源:CHTV百姓健康、甘肃医院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