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驾平权到智驾兜底,自动驾驶行业风向为何转变?

智车科技

1天前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ADAS(AdvancedDriverAssistanceSystem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在主流车型中的普及,从自适应巡航,到车道保持,再到自动泊车,厂商不断将原本属于L2级别的功能下放到大众化车型上。

自动驾驶行业在2025年被按下了刹车键,在起初,各车企为获得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将多种吸睛的技术应用到了汽车上,很多听起来“玄乎”,看起来“炫酷”的智驾功能被大量推出,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是随着技术下沉,“智驾平权”概念被提了出来,很多低端车型上,也搭载了智驾解决方案,这样的技术背景下,给人一种“无人驾驶”时代已来的错觉。很多自媒体及部分企业负责人也通过各渠道宣传脱离双手使用智驾,从而误导大众,技术爆发的背后,更有一种“野蛮生长”的意味。但这样的局面在监管机构的号召下戛然而止,随后就是“智驾兜底”概念的提出,智驾行业走进了正轨。

所谓“智驾平权”,旨在让各类辅助驾驶功能在更广泛的车型和道路环境中普及,打破以往仅在高端车型或封闭示范区内测试的局限;而“智驾兜底”则进一步强调,当系统遭遇极端情况无法正常运行时,必须有完善的安全保障和应急接管机制,真正做到“脱手脱眼脱脑”也能万无一失。2025年7月9日,比亚迪首次推出智能泊车兜底服务;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中,公安部就辅助驾驶的法律属性和监管举措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事件不仅标志着技术能力的跃升,也体现了产业、监管与市场三方合力推动下的必然转折。

在“智驾平权”阶段,行业的核心关注点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让更多普通消费者都能享受到智能辅助驾驶。最直观的体现便是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在主流车型中的普及,从自适应巡航,到车道保持,再到自动泊车,厂商不断将原本属于L2级别的功能下放到大众化车型上。为了支撑这一进程,多传感器融合成为关键。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的组合为基础,研发团队构建起感知网格,实现对行人、车辆、交通标志乃至路面障碍的全天候监测。与此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和传统几何特征提取算法并行运行,在各自擅长的场景中相互补偿,大幅提升了系统的鲁棒性。这一阶段,市场不断扩大,2022年至2024年,国内新车搭载辅助驾驶系统的渗透率从不足20%飙升至近60%,实现了辅助驾驶功能的“平权化”覆盖。

然而,“平权”并不等同于“完全安全”。随着辅助驾驶功能被更多用户接触,各类误用与滥用现象也陆续暴露,有用户低速跟车时习惯摘手离把,甚至在自动泊车时因信心过高而将视线转移;也有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系统由于传感器受限出现误判或漏检的案例。尤其在城市拥堵路段,突发状况频发,若无人接管,极易酿成事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和监管开始意识到,仅有“跑得多、跑得远”还远远不够,必须在“跑得稳、跑得安全”上下更大功夫,于是“智驾兜底”理念应运而生。

2025年7月9日,比亚迪推出的智能泊车兜底服务便是这一转变的具体体现。该服务在特定场景下实现媲美L4级的“脱手脱眼脱脑”自动泊车,意味着用户可以在没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让车辆自动完成入库、出库动作;同时,比亚迪承诺,在这一功能运行期间,若发生事故,全部责任由车企承担。仅仅十几天后的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公安部发布了针对辅助驾驶系统的监管思路,不仅要强化车企主体责任,严格界定0至2级辅助驾驶的人机共驾边界,还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将辅助驾驶纳入驾驶人教育与考试内容,并通过多种宣传途径,让社会公众明确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避免误用带来的安全与法律风险。这一系列举措与比亚迪的兜底承诺形成了呼应,共同构成对“智驾兜底”阶段的外部推动力。

“智驾兜底”有三条主线。第一是感知冗余,除了在车端集成多种异构传感器,还需依托高精度地图与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当车端感知因视线遮挡或雨雪天气受限时,V2X信息与高精地图可提供补偿。第二是决策备份,主决策模块通常基于深度强化学习或端到端网络输出最优轨迹,辅决策模块则保留规则驱动或基于模型的最保守策略,当主模块出现超时或异常时,即切换至辅模块输出安全指令。第三是执行可靠性,包含硬件层面的双活计算单元、冗余线控系统,以及软件更新层面的双分区OTA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即使在极端工况下,自动驾驶系统也能保持最低限度的安全保障,实现真正的“兜底”能力。

在产业生态层面,智能泊车兜底与辅助驾驶监管策略的双重发力,加速了相关标准与商业模式的重塑。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正在联合制定针对L0–L2级辅助的技术规范,明确系统感知误差、决策时延和执行冗余度等关键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与车辆生产一致性、认证流程挂钩。车企与保险公司也正在探讨新的保险产品,将辅助驾驶与智能泊车的性能数据纳入风险评估模型,根据不同功能等级与兜底方案的成熟度,差异化定价。这不仅能激励车企提高技术可靠性,也让用户在投保时更加知情、更加安心。

尤其是随着5G/6G通信网络、大算力车载芯片和AI算法的不断成熟,“智驾兜底”将走向更高阶段。5G网络可以实现更低时延、更高带宽的云端辅助与远程监控;车载AI芯片在保证功耗可控的前提下,能够实时运行更复杂的神经网络,提升对罕见场景的应对能力;而不断扩大的仿真测试平台和海量多样化数据集,则为验证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可靠性提供了坚实支撑。正是这些技术不断进步,才让“脱手脱眼脱脑”的自动泊车和更高级别的“无人接管”成为可能。

回顾整个历程,“智驾平权”是行业大范围推广辅助驾驶的基础阶段,而“智驾兜底”则是对安全极限的再一次跨越。从技术手段到监管政策,从商业模式到产业标准,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享受更便捷的智能驾驶体验时,无需担心因系统误判而承担不可预见的风险;对于车企和供应链,也意味着在技术投入和安全保障上,必须迈入更高的门槛。可以预见,随着“智驾兜底”理念的深入推进,自动驾驶行业将在更安全、更可靠的基础上,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商用落地,也将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目标中,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 END --

原文标题 : 从智驾平权到智驾兜底,自动驾驶行业风向为何转变?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ADAS(AdvancedDriverAssistanceSystem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在主流车型中的普及,从自适应巡航,到车道保持,再到自动泊车,厂商不断将原本属于L2级别的功能下放到大众化车型上。

自动驾驶行业在2025年被按下了刹车键,在起初,各车企为获得更多的流量和关注,将多种吸睛的技术应用到了汽车上,很多听起来“玄乎”,看起来“炫酷”的智驾功能被大量推出,自动驾驶行业迎来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尤其是随着技术下沉,“智驾平权”概念被提了出来,很多低端车型上,也搭载了智驾解决方案,这样的技术背景下,给人一种“无人驾驶”时代已来的错觉。很多自媒体及部分企业负责人也通过各渠道宣传脱离双手使用智驾,从而误导大众,技术爆发的背后,更有一种“野蛮生长”的意味。但这样的局面在监管机构的号召下戛然而止,随后就是“智驾兜底”概念的提出,智驾行业走进了正轨。

所谓“智驾平权”,旨在让各类辅助驾驶功能在更广泛的车型和道路环境中普及,打破以往仅在高端车型或封闭示范区内测试的局限;而“智驾兜底”则进一步强调,当系统遭遇极端情况无法正常运行时,必须有完善的安全保障和应急接管机制,真正做到“脱手脱眼脱脑”也能万无一失。2025年7月9日,比亚迪首次推出智能泊车兜底服务;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中,公安部就辅助驾驶的法律属性和监管举措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事件不仅标志着技术能力的跃升,也体现了产业、监管与市场三方合力推动下的必然转折。

在“智驾平权”阶段,行业的核心关注点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让更多普通消费者都能享受到智能辅助驾驶。最直观的体现便是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在主流车型中的普及,从自适应巡航,到车道保持,再到自动泊车,厂商不断将原本属于L2级别的功能下放到大众化车型上。为了支撑这一进程,多传感器融合成为关键。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的组合为基础,研发团队构建起感知网格,实现对行人、车辆、交通标志乃至路面障碍的全天候监测。与此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和传统几何特征提取算法并行运行,在各自擅长的场景中相互补偿,大幅提升了系统的鲁棒性。这一阶段,市场不断扩大,2022年至2024年,国内新车搭载辅助驾驶系统的渗透率从不足20%飙升至近60%,实现了辅助驾驶功能的“平权化”覆盖。

然而,“平权”并不等同于“完全安全”。随着辅助驾驶功能被更多用户接触,各类误用与滥用现象也陆续暴露,有用户低速跟车时习惯摘手离把,甚至在自动泊车时因信心过高而将视线转移;也有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系统由于传感器受限出现误判或漏检的案例。尤其在城市拥堵路段,突发状况频发,若无人接管,极易酿成事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和监管开始意识到,仅有“跑得多、跑得远”还远远不够,必须在“跑得稳、跑得安全”上下更大功夫,于是“智驾兜底”理念应运而生。

2025年7月9日,比亚迪推出的智能泊车兜底服务便是这一转变的具体体现。该服务在特定场景下实现媲美L4级的“脱手脱眼脱脑”自动泊车,意味着用户可以在没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让车辆自动完成入库、出库动作;同时,比亚迪承诺,在这一功能运行期间,若发生事故,全部责任由车企承担。仅仅十几天后的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公安部发布了针对辅助驾驶系统的监管思路,不仅要强化车企主体责任,严格界定0至2级辅助驾驶的人机共驾边界,还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将辅助驾驶纳入驾驶人教育与考试内容,并通过多种宣传途径,让社会公众明确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避免误用带来的安全与法律风险。这一系列举措与比亚迪的兜底承诺形成了呼应,共同构成对“智驾兜底”阶段的外部推动力。

“智驾兜底”有三条主线。第一是感知冗余,除了在车端集成多种异构传感器,还需依托高精度地图与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当车端感知因视线遮挡或雨雪天气受限时,V2X信息与高精地图可提供补偿。第二是决策备份,主决策模块通常基于深度强化学习或端到端网络输出最优轨迹,辅决策模块则保留规则驱动或基于模型的最保守策略,当主模块出现超时或异常时,即切换至辅模块输出安全指令。第三是执行可靠性,包含硬件层面的双活计算单元、冗余线控系统,以及软件更新层面的双分区OTA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即使在极端工况下,自动驾驶系统也能保持最低限度的安全保障,实现真正的“兜底”能力。

在产业生态层面,智能泊车兜底与辅助驾驶监管策略的双重发力,加速了相关标准与商业模式的重塑。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部门正在联合制定针对L0–L2级辅助的技术规范,明确系统感知误差、决策时延和执行冗余度等关键指标,并将这些指标与车辆生产一致性、认证流程挂钩。车企与保险公司也正在探讨新的保险产品,将辅助驾驶与智能泊车的性能数据纳入风险评估模型,根据不同功能等级与兜底方案的成熟度,差异化定价。这不仅能激励车企提高技术可靠性,也让用户在投保时更加知情、更加安心。

尤其是随着5G/6G通信网络、大算力车载芯片和AI算法的不断成熟,“智驾兜底”将走向更高阶段。5G网络可以实现更低时延、更高带宽的云端辅助与远程监控;车载AI芯片在保证功耗可控的前提下,能够实时运行更复杂的神经网络,提升对罕见场景的应对能力;而不断扩大的仿真测试平台和海量多样化数据集,则为验证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可靠性提供了坚实支撑。正是这些技术不断进步,才让“脱手脱眼脱脑”的自动泊车和更高级别的“无人接管”成为可能。

回顾整个历程,“智驾平权”是行业大范围推广辅助驾驶的基础阶段,而“智驾兜底”则是对安全极限的再一次跨越。从技术手段到监管政策,从商业模式到产业标准,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享受更便捷的智能驾驶体验时,无需担心因系统误判而承担不可预见的风险;对于车企和供应链,也意味着在技术投入和安全保障上,必须迈入更高的门槛。可以预见,随着“智驾兜底”理念的深入推进,自动驾驶行业将在更安全、更可靠的基础上,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商用落地,也将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目标中,交出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 END --

原文标题 : 从智驾平权到智驾兜底,自动驾驶行业风向为何转变?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