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 | 一周聚焦:透视经济半年报,长三角含“新”量十足

新华财经

2天前

上海经济总量上半年同比增长5.1%,增速与一季度持平,高于全年GDP增速5%的发展目标。...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8%。...上半年经济增速上,有近20个省份跑赢“全国线”(5.3%)。

文章顶部图.png

新华财经上海7月27日电 (谷青竹) 本周,各地正在陆续公布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半年报”。截至7月25日,共有30个省市发布相关数据。整体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领跑、中部崛起、西部提速”的特征,长三角三省一市均交出了总体稳定,稳中向好、有进、求新的“答卷”。

三把“标尺”量出稳中向好

GDP总量上,广东凭借68725.4亿元继续领先,江苏以66967.8亿元紧随其后,两者稳居“6万亿俱乐部”。山东(50046亿元)和浙江(45004亿元)分列第三、四位,其中山东上半年GDP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上海上半年经济总量达 26222.15亿元,紧随其后的包括安徽(25723亿元)等省份。

上半年经济增速上,有近20个省份跑赢“全国线”(5.3%)。其中,西藏以7.2%的增速暂居第一,其后为湖北(6.2%)、甘肃 (6.3%)、浙江(5.8%)和宁夏(5.8%),江苏(5.7%)和安徽(5.6%)同样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广东(4.2%)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向好态势,上半年增速好于一季度(4.1%)、去年同期(3.9%)。上海经济总量上半年同比增长5.1%,增速与一季度持平,高于全年GDP增速5%的发展目标。

GDP构成上,江苏和安徽继续保持“三产协调”的格局。上海历来以服务业为经济的主引擎,且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呈逐年升高态势。今年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占比达79.1%,再次刷新了纪录。其中,信息服务业表现最为亮眼,增加值为3637.29亿元,同比增长14.6%,拉动GDP增长1.7%,在各行业中贡献最大,已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驾马车”跑出稳中有进

细观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数据,其在外贸、消费和投资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方面,表现均可圈可点。

外贸方面,上海实现由降转增、先抑后扬,扭转今年一季度的进出口负增速,二季度增速达到7.2%,创近8个季度以来新高;实现进出口额1.14万亿元,规模达到历史同期之最。究其原因,新动能的拉动功不可没。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394.4亿元,约占全市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动汽车出口在全国的占比也都在10%以上。

江苏省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81万亿元,同比增长5.2%,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2.9%,是仅次于广东(总额4.55万亿元,同比增长4%)的第二外贸大省。

浙江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7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出口2.07万亿元,增长9.1%,占全国份额的15.9%,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19.8%。此外,浙江民营企业进出口表现活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1.9%,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6.6%。

安徽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585.4亿元,同比增长15.2%,创历史同期新高。出口商品中,汽车(含底盘)出口量为46.1万辆,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加29.9%。

消费方面,上海消费品零售企稳回升,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8%。

江苏得益于“苏超”的赛事效应,激发出文体旅市场新活力,不断释放服务消费潜力。以开赛为分水岭,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在1-5月同比增长9.5%,但在5月份同比增长了20.7%。

浙江“品质消费”表现突出,限额以上单位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倍、84.5%、77.5%、68.6%和15.7%。

安徽线上消费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省实现网上零售额2412.7亿元,增长10.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013.7亿元,增长了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6.7%,比一季度高0.6%。

投资方面,加速布局新兴产业,是上半年三省一市的共性特征。上海产业投资持续扩大,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投资增长了43.0%,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投资增长了39.5%。江苏制造业投资占据“半壁江山”,占全部投资比重达45.8%。浙江制造业投资增长10.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2%。安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1.2%,其中信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研发与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5.9%、45.3%、94.8%。

新质生产力成关键变量

经济大省的上半年“成绩单”普遍含“新”量较高,足见新质生产力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核心动能。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1%,增速明显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5%)。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7%,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4.4%。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7%。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3.9%,新能源产业增长12.5%,高端装备产业增长10.7%。

上半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比一季度提高0.4%。装备制造业更成为增长的“火车头”,同比增长10.2%,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5%,比一季度提升2.2%;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3%,汽车制造业增长11.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5.0%。

浙江的制造业新动能则表现出“多点开花”的格局——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笔记本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分别增长85.7%、65.2%、47.3%和43.3%。新兴科技企业中,民营经济发挥作用明显,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8.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7.9%。

安徽新兴产业也在持续发力,求新成效显著。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0.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3.6%,贡献率为40.2%。主要工业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7.3%,集成电路增长9.9%,工业机器人增长93.3%。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上海经济总量上半年同比增长5.1%,增速与一季度持平,高于全年GDP增速5%的发展目标。...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8%。...上半年经济增速上,有近20个省份跑赢“全国线”(5.3%)。

文章顶部图.png

新华财经上海7月27日电 (谷青竹) 本周,各地正在陆续公布2025年上半年的“经济半年报”。截至7月25日,共有30个省市发布相关数据。整体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领跑、中部崛起、西部提速”的特征,长三角三省一市均交出了总体稳定,稳中向好、有进、求新的“答卷”。

三把“标尺”量出稳中向好

GDP总量上,广东凭借68725.4亿元继续领先,江苏以66967.8亿元紧随其后,两者稳居“6万亿俱乐部”。山东(50046亿元)和浙江(45004亿元)分列第三、四位,其中山东上半年GDP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上海上半年经济总量达 26222.15亿元,紧随其后的包括安徽(25723亿元)等省份。

上半年经济增速上,有近20个省份跑赢“全国线”(5.3%)。其中,西藏以7.2%的增速暂居第一,其后为湖北(6.2%)、甘肃 (6.3%)、浙江(5.8%)和宁夏(5.8%),江苏(5.7%)和安徽(5.6%)同样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广东(4.2%)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向好态势,上半年增速好于一季度(4.1%)、去年同期(3.9%)。上海经济总量上半年同比增长5.1%,增速与一季度持平,高于全年GDP增速5%的发展目标。

GDP构成上,江苏和安徽继续保持“三产协调”的格局。上海历来以服务业为经济的主引擎,且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呈逐年升高态势。今年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占比达79.1%,再次刷新了纪录。其中,信息服务业表现最为亮眼,增加值为3637.29亿元,同比增长14.6%,拉动GDP增长1.7%,在各行业中贡献最大,已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驾马车”跑出稳中有进

细观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数据,其在外贸、消费和投资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方面,表现均可圈可点。

外贸方面,上海实现由降转增、先抑后扬,扭转今年一季度的进出口负增速,二季度增速达到7.2%,创近8个季度以来新高;实现进出口额1.14万亿元,规模达到历史同期之最。究其原因,新动能的拉动功不可没。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394.4亿元,约占全市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电动汽车出口在全国的占比也都在10%以上。

江苏省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81万亿元,同比增长5.2%,占同期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2.9%,是仅次于广东(总额4.55万亿元,同比增长4%)的第二外贸大省。

浙江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7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出口2.07万亿元,增长9.1%,占全国份额的15.9%,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19.8%。此外,浙江民营企业进出口表现活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1.9%,拉动全省进出口增长6.6%。

安徽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585.4亿元,同比增长15.2%,创历史同期新高。出口商品中,汽车(含底盘)出口量为46.1万辆,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加29.9%。

消费方面,上海消费品零售企稳回升,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8%。

江苏得益于“苏超”的赛事效应,激发出文体旅市场新活力,不断释放服务消费潜力。以开赛为分水岭,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在1-5月同比增长9.5%,但在5月份同比增长了20.7%。

浙江“品质消费”表现突出,限额以上单位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倍、84.5%、77.5%、68.6%和15.7%。

安徽线上消费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省实现网上零售额2412.7亿元,增长10.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013.7亿元,增长了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6.7%,比一季度高0.6%。

投资方面,加速布局新兴产业,是上半年三省一市的共性特征。上海产业投资持续扩大,尤其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投资增长了43.0%,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投资增长了39.5%。江苏制造业投资占据“半壁江山”,占全部投资比重达45.8%。浙江制造业投资增长10.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2%。安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1.2%,其中信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研发与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5.9%、45.3%、94.8%。

新质生产力成关键变量

经济大省的上半年“成绩单”普遍含“新”量较高,足见新质生产力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核心动能。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1%,增速明显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5%)。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7%,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4.4%。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7%。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3.9%,新能源产业增长12.5%,高端装备产业增长10.7%。

上半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比一季度提高0.4%。装备制造业更成为增长的“火车头”,同比增长10.2%,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5%,比一季度提升2.2%;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4.3%,汽车制造业增长11.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5.0%。

浙江的制造业新动能则表现出“多点开花”的格局——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笔记本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分别增长85.7%、65.2%、47.3%和43.3%。新兴科技企业中,民营经济发挥作用明显,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8.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7.9%。

安徽新兴产业也在持续发力,求新成效显著。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0.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3.6%,贡献率为40.2%。主要工业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7.3%,集成电路增长9.9%,工业机器人增长93.3%。

编辑:林郑宏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