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市委书记陈吉宁在松江区调研时指出,松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发挥优势,干字当头、奋力一跳,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7月22日召开的六届区委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关于干字当头、敢闯敢创,坚决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全会精神,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要求,松江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四个区”建设系列报道,在学习讨论中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干劲,服务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加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在松江,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不仅是共识,更是鲜明的行动力。
纵观松江经济,核心指标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视角:2024年,松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6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718家,连续三年稳居全市首位;全社会R&D强度达7.24%,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四,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三。这组数据背后,是松江厚积薄发的发展实力,更是这座城市迈向未来的铿锵步履。
然而,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与高端制造业主阵地,松江也面临着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裉节难题与瓶颈挑战。在转型发展重要关口,松江敢闯敢创,坚决扛起使命担当,以产业之“进”筑牢发展之“稳”。
在创新引领下,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建设步伐紧锣密鼓;聚焦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韧性,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快走深走实;人才与资本双轮驱动,产业赋能全面开花;精准布局未来产业,新兴赛道蓄势待发。今日之松江,正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裂变与扩容,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高校聚链强源
打造大学城科创“新引擎”
高校是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功能逐渐走入现实生活,已不再仅仅是机械臂与传感器的简单组合。它们开始具备像人类一样感知温度、压力,甚至材质的能力。而这一切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电子皮肤”的新型感知界面。
去年,东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智能纤维的突破性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子皮肤方案。与传统电子皮肤依赖“感知—传输—计算”的串行模式不同,这种新型智能纤维通过“人体耦合”机制,将感知、反馈与无线通信功能集成在一根纤维内,且无需芯片和电池,大大降低了能耗和延迟。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中心已落户松江,并将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应用。
自2000年起,松江大学城陆续迎来了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8所高校,现已形成上海规模最大的大学城。如今,大学城内共有在校师生12万余人,科研资源丰沛,原始创新潜力巨大。
从“源头创新”到“落地转化”,松江大学城的策源能力持续显现。2023至2024年,松江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计荣获55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项目类型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维度:既有“边缘智能物联网”“神经衰老机制”等基础研究上的原创突破,也有“芳纶纤维规模化生产”“电池储能系统精细管控”等关键技术攻坚,更有“复杂视频理解”“控释片制造”等落地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的成果转化。这些成绩背后,是高校的持续深耕与原始创新的厚积薄发。
科研之根扎得越深,策源之力就越强。近五年,松江高校在市级“基础研究计划”“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中屡屡中标,其中,东华大学获立项410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63项,涵盖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与人才支持等多个方向,成果丰硕、动能澎湃。
借力这一科研基础,松江区持续发挥牵引作用,主动链接高校资源,推动地校合作从项目对接走向协同平台共建。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法治研究中心、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携手成立中阿G60合作发展促进中心、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联合开展科创金融研究,正是其中典型实践。松江还与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项目转化清单整理,涵盖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智算服务等重点赛道,地校合力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成绩背后亦有隐忧。尽管松江大学城总面积达到8000亩,但目前空间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科创产业用地严重不足,孵化载体分布零散,导致了“有城无园”的现状。区科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松江正着力打造大学城科创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校区、园区、城区一体化布局,提升科技、人才和创新的整体能级。
破题之举正在加速推进。《关于松江大学城科创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紧锣密鼓实施,争取市级层面设立实体化运营机制,推动技术、人才、企业、资金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多个创新项目正在加速落地。极客谷数字安全产业园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由东华大学校友创立,预计到2027年将吸引5家大型数字网络安全公司和30家创新型企业,并引进1家院士工作站,致力于打造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
从“象牙塔”到“孵化器”,从“深闺”走向“市场”,松江大学城正加速蝶变为创新策源地。
制度赋能协同
构建新质生产力“共创场”
平台是基础,机制是核心。松江通过制度型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2025年2月,“曲率引擎”加速器项目在松江启动,西科控股聚焦硬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覆盖研发、转化、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项目已在长三角孵化200余个,50余家注册上海,5家落地松江,涵盖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保隆霍富联合高校与企业推进“车辆健康状态系统”项目,获国家级专项支持,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制度协同典范。中浦电磁、江屹精密进入中国商飞供应链,“松江制造”不断走向“国家工程”。马军院士环境技术研究、万户云程、天鑫源泰等高能级平台相继落地,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策源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机制创新助推成果转化。5月13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与产业创新大赛在松江精彩启幕,九城联动、各展所长,“一城一赛道”激荡创新活力,500余个优质项目同台竞逐,现场促成超3000万元投资意向。历经三届淬炼,该赛事已累计助力汇禾医疗、浙江星辉等50余家企业成功对接股权投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等多元金融支持,科创成果正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创新涌动之际,培育接续发力。5月23日,G60创新研究中心联合毕马威启动“高端装备新质领袖榜单”评选,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关键赛道,系列榜单已识别出近160家兼具技术突破力与产业带动力的优质企业。从项目遴选到金融赋能,从产业对接到梯度成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加快构筑协同开放、要素汇聚的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能。
区域协同发展是制度平台向纵深延展的关键一招。松江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发展格局,与兄弟城市共同打造“联盟+基地+园区+基金+平台”的跨域合作体系。2024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第六届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额首次突破120亿元,六届拍卖会累计交易额超300亿元。
松江同步推进功能型联盟建设:企业出海服务联盟依托G60国际商贸综合服务平台等三大功能平台及170余家专业机构,提供政策、金融、合规等全链支持;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融合物流、文旅等场景;ESG发展联盟携手上交所等平台,打造绿色稳健金融生态。4月,G60跨境供应链赋能宣讲会在松江举办,集中发布智能物流平台与融资产品,吸引近200家企业参会。同月,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连续第二年落地松江,30余家企业与阿方政府机构达成合作,涉及新能源、通信、智能制造等多个重点领域。
人才资本双轮驱动
激活创新发展“动能潮”
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在于创新,关键在人。
6月19日,2024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U30青年创业榜单与“星耀G60”创业人才榜在松江发布,近60位青年创业者成功入选,超八成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六成以上聚焦关键赛道。作为榜单策源地,松江共有11人上榜。入选者中,互影互娱创始人鹍鹏打造的AI互动内容平台获头部机构超亿元投资;昇视唯盛总经理王德钊以“AI+3D+ROBOT”智能焊接系统服务央企与钢企。
为推动青年创客扎根成长,松江区正与市科协共建系统化人才培育机制,自2021年设榜以来已遴选237位创业人才,辐射长三角九城。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松江区内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12家,其中包括6家院士工作站,已累计引进合作院士35人,专家553人。
松江构建起区人才服务中心—街镇园区人才服务站—重点企业人才服务点三级网络,覆盖全区,实现“哪里有人才,哪里就有服务”。同时,持续推进“人才地图”建设,健全基础数据库,动态绘制人才资源与需求图谱,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互促共进。
资本是推动创新的另一股关键动能。松江正加快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体系,推动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精准落地创新主战场。“资金问题迎刃而解,新的生产线终于开起来了!”某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科创e贷”获得500万元信用贷款,成功打破“无抵押难融资”的困局。27家服务机构加入“金融益企行”团队。
今年以来,松江持续拓展融资通道。1月,融资服务中心入驻政务大厅,提供一站式服务;5月,并购宣讲会吸引百余家企业参会。在跨境金融方面,中国银行松江支行累计服务企业超千家,结算量突破百亿元。
在政策、产品、平台协同联动下,松江加快构建“七位一体”金融服务体系,涵盖政策引导、产品创新、资本市场、专项基金、绿色金融、ESG治理与产融园区。其中,G60基金作为核心支点,总规模达100亿元,首期20亿元,重点投向硬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目前,G60金融服务联盟已集聚600余家金融机构,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产业融合升级
构建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走进松江,一幅立体而富有韧性的产业新图景正徐徐铺展。老牌工厂焕新升级、制造服务双向奔赴、前沿赛道加速起势——新质生产力的脉搏,清晰而有力。
“让传统产业活起来”,是松江为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的第一步。蒂升电梯松江工厂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走进车间,智能化产线有条不紊运转,“双子电梯”在同一个井道中上下穿梭,节省空间的同时大幅提升运载效率。这一创新产品已服务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瞭望塔、深圳大疆天空之城等地标建筑,背后正是松江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蝶变的缩影。
绿色转型同步推进。2024年,工厂屋顶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160万千瓦时;能耗监测平台实时运行,清洁生产、绿色包装、材料循环逐步落地。目前,松江已拥有113家区级、35家市级先进级、4家国家级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正由“点上突破”走向“面上成势”。
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成为松江打开产业进阶空间的“第二把钥匙”。以临港松江科技城为核心,九亭、浦江源、启迪漕河泾等片区构建起“1+3”服务业功能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在此蓬勃生长。
为推动融合落地,松江出台专项政策,聚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激发企业探索“制造+服务”路径。截至目前,松江已有6家国家级、24家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比普遍超过三成。
一批融合场景不断涌现:海尔互联工厂以数字孪生推动制造升级,玫克生储能用数字技术调度绿色能源,正泰智电港集聚上下游企业,构建“研—产—服”一体化平台。
当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构建起立体发展态势,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未来产业布局也在松江悄然生长。
在格思航天展厅,卫星堆叠模型令人印象深刻。企业已连续完成两轮“一箭18星”发射,走在全国商业航天前列。车间内,卫星沿智能脉动式产线有序“流动”,最快1.5天制造一颗卫星。
目前,松江卫星互联网产业已初具规模,整星制造、载荷组件、地面终端、应用服务等企业达50家。2024年发布的《2025—2027年卫星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锚定“三年目标”:年产300颗卫星、在轨运营超600颗、产业规模破百亿元。
与此同时,松江也在加速打开“未来算力”赛道。2024年出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高算力+强算法+大模型”智算生态,企业最高可获2亿元建设支持。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智算中心加快落地。
松江正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以智能终端、智算服务、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新能源设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文旅影视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2+4”产业版图正在成型。
编者按:市委书记陈吉宁在松江区调研时指出,松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发挥优势,干字当头、奋力一跳,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集聚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区、现代化新城建设样板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
7月22日召开的六届区委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关于干字当头、敢闯敢创,坚决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的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全会精神,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要求,松江区融媒体中心推出“四个区”建设系列报道,在学习讨论中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干劲,服务打赢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突围战,加快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在松江,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不仅是共识,更是鲜明的行动力。
纵观松江经济,核心指标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视角:2024年,松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近6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718家,连续三年稳居全市首位;全社会R&D强度达7.24%,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四,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均位居全市第三。这组数据背后,是松江厚积薄发的发展实力,更是这座城市迈向未来的铿锵步履。
然而,作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与高端制造业主阵地,松江也面临着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裉节难题与瓶颈挑战。在转型发展重要关口,松江敢闯敢创,坚决扛起使命担当,以产业之“进”筑牢发展之“稳”。
在创新引领下,松江大学城科创源建设步伐紧锣密鼓;聚焦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韧性,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快走深走实;人才与资本双轮驱动,产业赋能全面开花;精准布局未来产业,新兴赛道蓄势待发。今日之松江,正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裂变与扩容,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高校聚链强源
打造大学城科创“新引擎”
高校是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科幻电影中的机器人功能逐渐走入现实生活,已不再仅仅是机械臂与传感器的简单组合。它们开始具备像人类一样感知温度、压力,甚至材质的能力。而这一切的核心,是一种被称为“电子皮肤”的新型感知界面。
去年,东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关于智能纤维的突破性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子皮肤方案。与传统电子皮肤依赖“感知—传输—计算”的串行模式不同,这种新型智能纤维通过“人体耦合”机制,将感知、反馈与无线通信功能集成在一根纤维内,且无需芯片和电池,大大降低了能耗和延迟。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中心已落户松江,并将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应用。
自2000年起,松江大学城陆续迎来了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8所高校,现已形成上海规模最大的大学城。如今,大学城内共有在校师生12万余人,科研资源丰沛,原始创新潜力巨大。
从“源头创新”到“落地转化”,松江大学城的策源能力持续显现。2023至2024年,松江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计荣获55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项目类型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维度:既有“边缘智能物联网”“神经衰老机制”等基础研究上的原创突破,也有“芳纶纤维规模化生产”“电池储能系统精细管控”等关键技术攻坚,更有“复杂视频理解”“控释片制造”等落地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的成果转化。这些成绩背后,是高校的持续深耕与原始创新的厚积薄发。
科研之根扎得越深,策源之力就越强。近五年,松江高校在市级“基础研究计划”“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中屡屡中标,其中,东华大学获立项410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63项,涵盖自然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与人才支持等多个方向,成果丰硕、动能澎湃。
借力这一科研基础,松江区持续发挥牵引作用,主动链接高校资源,推动地校合作从项目对接走向协同平台共建。与华东政法大学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法治研究中心、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携手成立中阿G60合作发展促进中心、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联合开展科创金融研究,正是其中典型实践。松江还与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项目转化清单整理,涵盖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智算服务等重点赛道,地校合力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成绩背后亦有隐忧。尽管松江大学城总面积达到8000亩,但目前空间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科创产业用地严重不足,孵化载体分布零散,导致了“有城无园”的现状。区科委相关负责人指出,松江正着力打造大学城科创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校区、园区、城区一体化布局,提升科技、人才和创新的整体能级。
破题之举正在加速推进。《关于松江大学城科创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紧锣密鼓实施,争取市级层面设立实体化运营机制,推动技术、人才、企业、资金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多个创新项目正在加速落地。极客谷数字安全产业园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由东华大学校友创立,预计到2027年将吸引5家大型数字网络安全公司和30家创新型企业,并引进1家院士工作站,致力于打造国家级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基地。
从“象牙塔”到“孵化器”,从“深闺”走向“市场”,松江大学城正加速蝶变为创新策源地。
制度赋能协同
构建新质生产力“共创场”
平台是基础,机制是核心。松江通过制度型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2025年2月,“曲率引擎”加速器项目在松江启动,西科控股聚焦硬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覆盖研发、转化、落地的全链条创新生态。项目已在长三角孵化200余个,50余家注册上海,5家落地松江,涵盖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
保隆霍富联合高校与企业推进“车辆健康状态系统”项目,获国家级专项支持,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制度协同典范。中浦电磁、江屹精密进入中国商飞供应链,“松江制造”不断走向“国家工程”。马军院士环境技术研究、万户云程、天鑫源泰等高能级平台相继落地,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策源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机制创新助推成果转化。5月13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与产业创新大赛在松江精彩启幕,九城联动、各展所长,“一城一赛道”激荡创新活力,500余个优质项目同台竞逐,现场促成超3000万元投资意向。历经三届淬炼,该赛事已累计助力汇禾医疗、浙江星辉等50余家企业成功对接股权投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等多元金融支持,科创成果正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创新涌动之际,培育接续发力。5月23日,G60创新研究中心联合毕马威启动“高端装备新质领袖榜单”评选,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关键赛道,系列榜单已识别出近160家兼具技术突破力与产业带动力的优质企业。从项目遴选到金融赋能,从产业对接到梯度成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正加快构筑协同开放、要素汇聚的创新生态,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动能。
区域协同发展是制度平台向纵深延展的关键一招。松江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协同发展格局,与兄弟城市共同打造“联盟+基地+园区+基金+平台”的跨域合作体系。2024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第六届科技成果拍卖会成交额首次突破120亿元,六届拍卖会累计交易额超300亿元。
松江同步推进功能型联盟建设:企业出海服务联盟依托G60国际商贸综合服务平台等三大功能平台及170余家专业机构,提供政策、金融、合规等全链支持;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融合物流、文旅等场景;ESG发展联盟携手上交所等平台,打造绿色稳健金融生态。4月,G60跨境供应链赋能宣讲会在松江举办,集中发布智能物流平台与融资产品,吸引近200家企业参会。同月,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连续第二年落地松江,30余家企业与阿方政府机构达成合作,涉及新能源、通信、智能制造等多个重点领域。
人才资本双轮驱动
激活创新发展“动能潮”
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在于创新,关键在人。
6月19日,2024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U30青年创业榜单与“星耀G60”创业人才榜在松江发布,近60位青年创业者成功入选,超八成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六成以上聚焦关键赛道。作为榜单策源地,松江共有11人上榜。入选者中,互影互娱创始人鹍鹏打造的AI互动内容平台获头部机构超亿元投资;昇视唯盛总经理王德钊以“AI+3D+ROBOT”智能焊接系统服务央企与钢企。
为推动青年创客扎根成长,松江区正与市科协共建系统化人才培育机制,自2021年设榜以来已遴选237位创业人才,辐射长三角九城。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松江区内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12家,其中包括6家院士工作站,已累计引进合作院士35人,专家553人。
松江构建起区人才服务中心—街镇园区人才服务站—重点企业人才服务点三级网络,覆盖全区,实现“哪里有人才,哪里就有服务”。同时,持续推进“人才地图”建设,健全基础数据库,动态绘制人才资源与需求图谱,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互促共进。
资本是推动创新的另一股关键动能。松江正加快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体系,推动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精准落地创新主战场。“资金问题迎刃而解,新的生产线终于开起来了!”某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科创e贷”获得500万元信用贷款,成功打破“无抵押难融资”的困局。27家服务机构加入“金融益企行”团队。
今年以来,松江持续拓展融资通道。1月,融资服务中心入驻政务大厅,提供一站式服务;5月,并购宣讲会吸引百余家企业参会。在跨境金融方面,中国银行松江支行累计服务企业超千家,结算量突破百亿元。
在政策、产品、平台协同联动下,松江加快构建“七位一体”金融服务体系,涵盖政策引导、产品创新、资本市场、专项基金、绿色金融、ESG治理与产融园区。其中,G60基金作为核心支点,总规模达100亿元,首期20亿元,重点投向硬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目前,G60金融服务联盟已集聚600余家金融机构,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强大金融支撑。
产业融合升级
构建新质生产力“增长极”
走进松江,一幅立体而富有韧性的产业新图景正徐徐铺展。老牌工厂焕新升级、制造服务双向奔赴、前沿赛道加速起势——新质生产力的脉搏,清晰而有力。
“让传统产业活起来”,是松江为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的第一步。蒂升电梯松江工厂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走进车间,智能化产线有条不紊运转,“双子电梯”在同一个井道中上下穿梭,节省空间的同时大幅提升运载效率。这一创新产品已服务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瞭望塔、深圳大疆天空之城等地标建筑,背后正是松江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蝶变的缩影。
绿色转型同步推进。2024年,工厂屋顶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160万千瓦时;能耗监测平台实时运行,清洁生产、绿色包装、材料循环逐步落地。目前,松江已拥有113家区级、35家市级先进级、4家国家级卓越级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正由“点上突破”走向“面上成势”。
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成为松江打开产业进阶空间的“第二把钥匙”。以临港松江科技城为核心,九亭、浦江源、启迪漕河泾等片区构建起“1+3”服务业功能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在此蓬勃生长。
为推动融合落地,松江出台专项政策,聚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激发企业探索“制造+服务”路径。截至目前,松江已有6家国家级、24家市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比普遍超过三成。
一批融合场景不断涌现:海尔互联工厂以数字孪生推动制造升级,玫克生储能用数字技术调度绿色能源,正泰智电港集聚上下游企业,构建“研—产—服”一体化平台。
当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构建起立体发展态势,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未来产业布局也在松江悄然生长。
在格思航天展厅,卫星堆叠模型令人印象深刻。企业已连续完成两轮“一箭18星”发射,走在全国商业航天前列。车间内,卫星沿智能脉动式产线有序“流动”,最快1.5天制造一颗卫星。
目前,松江卫星互联网产业已初具规模,整星制造、载荷组件、地面终端、应用服务等企业达50家。2024年发布的《2025—2027年卫星互联网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锚定“三年目标”:年产300颗卫星、在轨运营超600颗、产业规模破百亿元。
与此同时,松江也在加速打开“未来算力”赛道。2024年出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高算力+强算法+大模型”智算生态,企业最高可获2亿元建设支持。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智算中心加快落地。
松江正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以智能终端、智算服务、卫星互联网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新能源设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文旅影视四大百亿级特色产业,“2+4”产业版图正在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