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四川丨古蜀文脉润乡野,山水赋能振兴路!彭州乡村振兴新图景

央视财经

1周前

素有“鱼凫故里,小鱼洞天”美誉的渔江楠村,近年来深挖“鱼凫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湿地公园,推动乡村旅游焕发新韵。

彭州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缘,这里既有古蜀文明的深厚底蕴,又有绿水青山的生态馈赠。近年来,彭州市以多元业态激活乡村活力,在广袤乡野间,绘就出一幅富有诗意与活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素有“鱼凫故里,小鱼洞天”美誉的渔江楠村,近年来深挖“鱼凫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湿地公园,推动乡村旅游焕发新韵。

渔江楠村积极探索乡村文旅新业态,创新开发的“竹制鱼叉”制作、“古法叉鱼”体验、“钻木取火”实践、野外烤鱼等沉浸式文旅项目,让游客感受渔猎文化的魅力。

渔江楠村的鱼凫湿地,仅是彭州市众多乡村文旅项目中的一环。2023年10月起,彭州依托“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地理格局,打造出一条总长60公里、覆盖面积逾100平方公里的“百里画廊”。它将坝区、城区与山区紧密相连,穿珠成链、连点成线、扩线成面,绘就一幅乡村文旅立体画卷,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龙门山镇的雪山融水汇成清冽溪流,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释放冷水鱼的深层价值,村民们聚焦舌尖,做足美食文章。

如今,龙门山镇经营冷水鱼餐饮的农家乐已发展五十余家。2024年,在冷水鱼养殖和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全镇累计接待游客4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86亿元。

在彭州市通济镇海拔1800米的苍翠山林间,蕴藏着一味“金色宝藏”,它就是被称为中药材“三黄三苦”之一的黄柏。

黄柏金色的树皮入药价值不菲,深埋地下的树根同样堪比“软黄金”。这种“树皮+树根”的双重增收模式,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如今,彭州市正以药为媒,打造“中药+”多元业态,让深山药材焕发新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位于彭州市海窝子社区的海窝子古镇,素有“戏窝子”之称。近年来,海窝子古镇凭借“戏窝子”的文化底蕴,成功实现传统川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地通过挖掘古蜀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场景,使“皮金滚灯”“川剧变脸”等传统艺术与“长嘴壶茶艺”“大刀金丝面”等技艺焕发新生。

如今,海窝子古镇70%的居民参与到文旅经营之中,2024年接待游客达28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了10亿元。

素有“鱼凫故里,小鱼洞天”美誉的渔江楠村,近年来深挖“鱼凫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湿地公园,推动乡村旅游焕发新韵。

彭州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缘,这里既有古蜀文明的深厚底蕴,又有绿水青山的生态馈赠。近年来,彭州市以多元业态激活乡村活力,在广袤乡野间,绘就出一幅富有诗意与活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素有“鱼凫故里,小鱼洞天”美誉的渔江楠村,近年来深挖“鱼凫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湿地公园,推动乡村旅游焕发新韵。

渔江楠村积极探索乡村文旅新业态,创新开发的“竹制鱼叉”制作、“古法叉鱼”体验、“钻木取火”实践、野外烤鱼等沉浸式文旅项目,让游客感受渔猎文化的魅力。

渔江楠村的鱼凫湿地,仅是彭州市众多乡村文旅项目中的一环。2023年10月起,彭州依托“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地理格局,打造出一条总长60公里、覆盖面积逾100平方公里的“百里画廊”。它将坝区、城区与山区紧密相连,穿珠成链、连点成线、扩线成面,绘就一幅乡村文旅立体画卷,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龙门山镇的雪山融水汇成清冽溪流,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释放冷水鱼的深层价值,村民们聚焦舌尖,做足美食文章。

如今,龙门山镇经营冷水鱼餐饮的农家乐已发展五十余家。2024年,在冷水鱼养殖和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全镇累计接待游客4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1.86亿元。

在彭州市通济镇海拔1800米的苍翠山林间,蕴藏着一味“金色宝藏”,它就是被称为中药材“三黄三苦”之一的黄柏。

黄柏金色的树皮入药价值不菲,深埋地下的树根同样堪比“软黄金”。这种“树皮+树根”的双重增收模式,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如今,彭州市正以药为媒,打造“中药+”多元业态,让深山药材焕发新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位于彭州市海窝子社区的海窝子古镇,素有“戏窝子”之称。近年来,海窝子古镇凭借“戏窝子”的文化底蕴,成功实现传统川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地通过挖掘古蜀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场景,使“皮金滚灯”“川剧变脸”等传统艺术与“长嘴壶茶艺”“大刀金丝面”等技艺焕发新生。

如今,海窝子古镇70%的居民参与到文旅经营之中,2024年接待游客达28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了10亿元。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