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后,中国新能源企业在美国市场变得愈发举步维艰,而躲在市场原因背后的,还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光伏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外界市场政策的不断变化让中国光伏企业的出海之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这些政策为什么会瞄准中国?这又会对中国的企业造成哪些影响呢?
一、特朗普一箭双雕瞄准中国光伏
在近期通过的“大而美”法案中,原材料本土化或者说“去中国化”的比例要求进一步提高,所有含中国产品组件超过60%的产品都无法享受税收福利,而且这一门槛还在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下调,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或将降到40%,这实质上是用行政手段改变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规则。这类收购案不仅涉及资产所有权变更,更预示着美国市场乃至全球光伏供应链的深度重构,其后续影响可能辐射至原材料供应、市场格局等多个维度。
实际上这是特朗普一箭双雕的小把戏,因为在目前的组件供应链中,中国部件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这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政策的出台,特朗普就可以以此为理由名正言顺的拒绝那些他看不顺眼的新能源项目上马,而与此同时还能够给中国光伏企业制造麻烦。
在这一背景下,有些美国企业嗅到了商机,开始收购那些因政策问题想要离场的中国企业在美国设立的工厂,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来推进光伏供应链的本土化,厂房还是那些厂房,设备还是那些设备,只不过换了个东家,其产品就能够堂而皇之的进入美国市场。
而这只是特朗普“MAGA”大旗下中美新能源博弈的一个缩影,他想要的实际上是所有的产品都来自美国制造,而光伏产业链“本土化”的过程中,所谓的“去中国化”是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
二、“能源总督”手握生杀大权
当前美国光伏本土化制造呈现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以政策补贴为主要驱动力,企业投资决策与税收抵免政策高度绑定;其次是采取"抱团"发展模式,不同环节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第三则是人为干预,用把控行政审批端的方式来对新能源项目进行“选择性放行”。
近日,美国著名的《政客》新闻网站曝光了一份未公开的备忘录内容,这份备忘录显示美国正在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审批门槛,所有在联邦土地上开发的风能和太阳能项目都必须获得内政部长伯格姆的亲自批准,而他也是特朗普新设立的美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主席,而且审批范围将涵盖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营的全流程。因此理论上来说,这位“能源总督”对美国所有的新能源项目都具有一票否决权,如果这一消息被最终证实,那么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前景将更加艰难。
一些前联邦许可委员会官员指出,这种审批机制将造成严重的行政阻滞,使项目推进举步维艰。这一政策变化与近期美国政府要求对享受可再生能源优惠待遇企业进行重新审查的行政命令形成呼应,反映出目前海外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剧。
而值得从业者们警惕的是,这类政策调整往往具有突发性,使得已投入巨资的海外项目可能瞬间面临合规性危机,比如虽然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大家都知道他会把能源天平向传统能源倾斜,但是“大而美”法案的出台却还是出乎了人们的意料,这种政策风险已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出海过程中最难以预测和防范的系统性挑战。
二、中国光伏出海遇双重挑战
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化布局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复合型挑战,就算同样在欧美市场,中国企业遇到的痛点也不尽相同,比如欧盟和拜登时期的美国,他们并不反对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但是却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充满警惕,并出台了一系列壁垒政策,这实际上还是冷战思维+贸易保护主义在作祟。
而在特朗普时期,中国企业除了面对上述问题,还需要面对政府对新能源整体打压所造成的市场萎缩。如果说在特朗普上台之前中国企业可以和同行们在美国市场争抢100个新能源项目,那么在他上台之后可能只有70个项目可供选择,中国企业必须带着更重的枷锁去争抢更少的蛋糕。不仅如此,这些国家通过将新能源政策与国家安全挂钩,千方百计提高准入门槛,进一步增加了市场准入的变数。
而在这一系列表面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看不见的“隐形杀手”,那就是经济问题政治化。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对中国光伏产业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喊得最凶的就是美国和欧盟,但实际上美国在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的排行榜上连前十名都排不到,而欧盟虽然在2024年从中国进口了94.4GW的光伏组件,但是如果拆分到27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平均进口量还不到3.5GW。
也就是说,喊着中国光伏“产能过剩”最凶的两个市场,实际上并不是中国光伏的最大客户,这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而且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除了在欧洲市场上中国光伏组件的出口量比2023年下降了7%之外,中国光伏组件在其他的中东、非洲、亚太、美洲等地区2024年的出口量均比上一年出现了2位数以上的增长。这不仅说明美西方国家口中所谓的“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也折射出了中国的光伏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除了要从经营层面考虑企业战略,还必须承受政治风险所凸显的无奈。
结语
当前光伏产业正经历深刻的全球化调整期。政策壁垒的持续高筑、产业链的重构压力、地缘政治的复杂影响,都在重塑行业的发展轨迹。面对这些挑战,光伏企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同时提升本地化运营能力。在这轮产业变局中,唯有兼具战略定力和运营弹性的企业,才能在全球光伏新格局中赢得持续发展空间。来源:NE-SALON新能荟XW能荟
原文标题 : 中国光伏被“卡脖子”,这个隐形杀手太狠了!
特朗普上台后,中国新能源企业在美国市场变得愈发举步维艰,而躲在市场原因背后的,还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
文 / NE-SALON新能荟小编团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光伏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外界市场政策的不断变化让中国光伏企业的出海之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这些政策为什么会瞄准中国?这又会对中国的企业造成哪些影响呢?
一、特朗普一箭双雕瞄准中国光伏
在近期通过的“大而美”法案中,原材料本土化或者说“去中国化”的比例要求进一步提高,所有含中国产品组件超过60%的产品都无法享受税收福利,而且这一门槛还在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下调,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或将降到40%,这实质上是用行政手段改变了正常的市场竞争规则。这类收购案不仅涉及资产所有权变更,更预示着美国市场乃至全球光伏供应链的深度重构,其后续影响可能辐射至原材料供应、市场格局等多个维度。
实际上这是特朗普一箭双雕的小把戏,因为在目前的组件供应链中,中国部件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这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政策的出台,特朗普就可以以此为理由名正言顺的拒绝那些他看不顺眼的新能源项目上马,而与此同时还能够给中国光伏企业制造麻烦。
在这一背景下,有些美国企业嗅到了商机,开始收购那些因政策问题想要离场的中国企业在美国设立的工厂,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来推进光伏供应链的本土化,厂房还是那些厂房,设备还是那些设备,只不过换了个东家,其产品就能够堂而皇之的进入美国市场。
而这只是特朗普“MAGA”大旗下中美新能源博弈的一个缩影,他想要的实际上是所有的产品都来自美国制造,而光伏产业链“本土化”的过程中,所谓的“去中国化”是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
二、“能源总督”手握生杀大权
当前美国光伏本土化制造呈现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以政策补贴为主要驱动力,企业投资决策与税收抵免政策高度绑定;其次是采取"抱团"发展模式,不同环节企业通过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第三则是人为干预,用把控行政审批端的方式来对新能源项目进行“选择性放行”。
近日,美国著名的《政客》新闻网站曝光了一份未公开的备忘录内容,这份备忘录显示美国正在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审批门槛,所有在联邦土地上开发的风能和太阳能项目都必须获得内政部长伯格姆的亲自批准,而他也是特朗普新设立的美国国家能源委员会主席,而且审批范围将涵盖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营的全流程。因此理论上来说,这位“能源总督”对美国所有的新能源项目都具有一票否决权,如果这一消息被最终证实,那么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前景将更加艰难。
一些前联邦许可委员会官员指出,这种审批机制将造成严重的行政阻滞,使项目推进举步维艰。这一政策变化与近期美国政府要求对享受可再生能源优惠待遇企业进行重新审查的行政命令形成呼应,反映出目前海外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正在加剧。
而值得从业者们警惕的是,这类政策调整往往具有突发性,使得已投入巨资的海外项目可能瞬间面临合规性危机,比如虽然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大家都知道他会把能源天平向传统能源倾斜,但是“大而美”法案的出台却还是出乎了人们的意料,这种政策风险已成为中国光伏企业出海过程中最难以预测和防范的系统性挑战。
二、中国光伏出海遇双重挑战
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化布局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复合型挑战,就算同样在欧美市场,中国企业遇到的痛点也不尽相同,比如欧盟和拜登时期的美国,他们并不反对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但是却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充满警惕,并出台了一系列壁垒政策,这实际上还是冷战思维+贸易保护主义在作祟。
而在特朗普时期,中国企业除了面对上述问题,还需要面对政府对新能源整体打压所造成的市场萎缩。如果说在特朗普上台之前中国企业可以和同行们在美国市场争抢100个新能源项目,那么在他上台之后可能只有70个项目可供选择,中国企业必须带着更重的枷锁去争抢更少的蛋糕。不仅如此,这些国家通过将新能源政策与国家安全挂钩,千方百计提高准入门槛,进一步增加了市场准入的变数。
而在这一系列表面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看不见的“隐形杀手”,那就是经济问题政治化。在特朗普上台之前,对中国光伏产业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喊得最凶的就是美国和欧盟,但实际上美国在中国光伏组件出口的排行榜上连前十名都排不到,而欧盟虽然在2024年从中国进口了94.4GW的光伏组件,但是如果拆分到27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平均进口量还不到3.5GW。
也就是说,喊着中国光伏“产能过剩”最凶的两个市场,实际上并不是中国光伏的最大客户,这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而且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除了在欧洲市场上中国光伏组件的出口量比2023年下降了7%之外,中国光伏组件在其他的中东、非洲、亚太、美洲等地区2024年的出口量均比上一年出现了2位数以上的增长。这不仅说明美西方国家口中所谓的“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也折射出了中国的光伏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除了要从经营层面考虑企业战略,还必须承受政治风险所凸显的无奈。
结语
当前光伏产业正经历深刻的全球化调整期。政策壁垒的持续高筑、产业链的重构压力、地缘政治的复杂影响,都在重塑行业的发展轨迹。面对这些挑战,光伏企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同时提升本地化运营能力。在这轮产业变局中,唯有兼具战略定力和运营弹性的企业,才能在全球光伏新格局中赢得持续发展空间。来源:NE-SALON新能荟XW能荟
原文标题 : 中国光伏被“卡脖子”,这个隐形杀手太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