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智芯出品
无人机从消费级产品迈向工业级设备,对感知能力的需求也同步提升。在复杂、动态的三维空间中完成自主飞行任务,离不开精准、高效的导航与识别能力。
传统的导航系统依赖于IMU、气压计等传感器,但面临精度瓶颈和环境干扰。而以图像传感器为核心的视觉系统正成为补强方案,推动无人机的智能化向更高阶演进。
尤其在室内空间等高反射、复杂光照环境中,MEMS超声波ToF技术和AI视觉系统的结合,正逐步成为新一代无人机的标配感知解决方案。
Part 1图像传感器与AI系统:重塑无人机的“感知神经”
随着多旋翼和混合旋翼无人机在物流、巡检、测绘等行业的广泛落地,系统对导航精度与感知鲁棒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尽管IMU、磁力计等惯性导航组件仍是飞控核心,但其误差累积快、易受环境干扰等缺陷,限制了系统整体性能。
在此背景下,视觉系统的地位日益凸显。
目前主流无人机视觉系统主要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用于任务执行与画面采集的云台(Gimbal),以及负责避障、导航的视觉导航系统(VNS)。
◎前者集成多种图像传感器,从CMOS可见光延伸至SWIR、MWIR、LWIR等红外波段,满足不同照明条件和任务需求;
◎后者则通常部署分辨率较低但响应迅速的图像传感器,结合IMU数据,通过VIO(视觉惯性里程计)与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等算法,实现高精度定位与实时避障。
图像传感器作为AI算法的“输入通道”,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整机运行效果。当前图像传感器技术朝着小型化、宽动态、高帧率、低噪声等方向演进。
例如安森美的Hyperlux系列便针对不同任务场景,提供了从低功耗LP系列、HDR优化的LH系列,到支持红外成像的SWIR系列等多种产品,以兼顾视觉导航与任务执行的差异化需求。
为了提升图像质量,这些传感器在硬件设计上融入了多项关键技术,例如多重曝光机制用于扩展动态范围、SmartROI(智能感兴趣区域)用于优化带宽与功耗,片上降噪与伪影抑制电路则增强图像清晰度。
这些优化共同降低了后端AI处理的负载,缩短了模型推理时间,也减轻了系统功耗压力,使无人机能在更长时间、更远距离中维持高性能运作。
Part 2ToF传感技术:解锁室内高复杂场景下的导航可靠性
视觉系统在开阔环境中已相对成熟,但在室内等高反射、高遮挡、低光照的环境中,纯视觉导航往往力不从心。例如玻璃幕墙、反光瓷砖、镜面展示柜等结构会对红外ToF及摄像头形成严重干扰,造成图像误判或无法识别障碍物,继而影响飞行稳定性。
针对这一痛点,基于MEMS技术的超声波飞行时间(ToF)传感器逐渐成为主流替代方案。
与红外ToF相比,超声波ToF具备多重优势:其测距能力不受目标颜色、光照强弱或透明度影响,能精准识别玻璃、镜子等传统传感器难以探测的物体,且在完全黑暗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
超声波ToF的测距原理依赖于声波传播速度与信号往返时间之间的关系。
由于声速远低于光速,其信号处理无需高速采样或复杂计算电路,便可实现亚厘米级别的距离精度。具体来说,声速为343 m/s,仅为光速的百万分之一,使得ToF测距时间足够长,从而允许使用低功耗、低成本的处理单元完成高精度测量。
安森美及其他厂商提供的MEMS超声波ToF芯片普遍支持50 kHz至178 kHz的工作频率,兼顾分辨率与探测范围,覆盖典型无人机操作所需的5米测距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这类ToF模块通常与视觉系统形成互补关系。
例如:红外ToF或摄像头可提供环境粗略构图,而超声波ToF则专注识别关键障碍物、完成精准避障决策。即便在红外失效区域,如大理石地面与玻璃展示柜等,超声波ToF也可维持导航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大幅降低了因误判导致的紧急机动或电量浪费,提升了系统整体稳定性与续航效率。
对于结构复杂、动态遮挡频繁的空间(如仓库、商场、展馆等),这一能力显得尤为关键。未来,结合超声波ToF与VNS的AI决策算法,将成为室内无人机稳定飞行的重要保障。
小结
无人机应用场景从户外逐步向室内、高密度空间延伸,其对于感知系统的要求已超越传统光学范畴。
图像传感器与视觉导航系统为其赋予自主决策与环境理解能力,而MEMS超声波ToF则补足在极端或复杂条件下的识别盲点。
图像传感器等高度集成的低功耗模块,正在重塑无人机“视觉神经元”的能力边界,具备高鲁棒性、抗反射与低功耗特性的超声波ToF技术,则增强了无人机在透明、反射、暗光环境下的行动自如性。
二者的结合不仅优化了整机BOM成本与功耗设计,更为AI推理算法提供高质量输入,加速了自主导航、目标识别、任务规划等能力的发展。
原文标题 : 无人机感知系统:视觉+MEMSToF技术
芝能智芯出品
无人机从消费级产品迈向工业级设备,对感知能力的需求也同步提升。在复杂、动态的三维空间中完成自主飞行任务,离不开精准、高效的导航与识别能力。
传统的导航系统依赖于IMU、气压计等传感器,但面临精度瓶颈和环境干扰。而以图像传感器为核心的视觉系统正成为补强方案,推动无人机的智能化向更高阶演进。
尤其在室内空间等高反射、复杂光照环境中,MEMS超声波ToF技术和AI视觉系统的结合,正逐步成为新一代无人机的标配感知解决方案。
Part 1图像传感器与AI系统:重塑无人机的“感知神经”
随着多旋翼和混合旋翼无人机在物流、巡检、测绘等行业的广泛落地,系统对导航精度与感知鲁棒性的要求不断提升。尽管IMU、磁力计等惯性导航组件仍是飞控核心,但其误差累积快、易受环境干扰等缺陷,限制了系统整体性能。
在此背景下,视觉系统的地位日益凸显。
目前主流无人机视觉系统主要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用于任务执行与画面采集的云台(Gimbal),以及负责避障、导航的视觉导航系统(VNS)。
◎前者集成多种图像传感器,从CMOS可见光延伸至SWIR、MWIR、LWIR等红外波段,满足不同照明条件和任务需求;
◎后者则通常部署分辨率较低但响应迅速的图像传感器,结合IMU数据,通过VIO(视觉惯性里程计)与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等算法,实现高精度定位与实时避障。
图像传感器作为AI算法的“输入通道”,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整机运行效果。当前图像传感器技术朝着小型化、宽动态、高帧率、低噪声等方向演进。
例如安森美的Hyperlux系列便针对不同任务场景,提供了从低功耗LP系列、HDR优化的LH系列,到支持红外成像的SWIR系列等多种产品,以兼顾视觉导航与任务执行的差异化需求。
为了提升图像质量,这些传感器在硬件设计上融入了多项关键技术,例如多重曝光机制用于扩展动态范围、SmartROI(智能感兴趣区域)用于优化带宽与功耗,片上降噪与伪影抑制电路则增强图像清晰度。
这些优化共同降低了后端AI处理的负载,缩短了模型推理时间,也减轻了系统功耗压力,使无人机能在更长时间、更远距离中维持高性能运作。
Part 2ToF传感技术:解锁室内高复杂场景下的导航可靠性
视觉系统在开阔环境中已相对成熟,但在室内等高反射、高遮挡、低光照的环境中,纯视觉导航往往力不从心。例如玻璃幕墙、反光瓷砖、镜面展示柜等结构会对红外ToF及摄像头形成严重干扰,造成图像误判或无法识别障碍物,继而影响飞行稳定性。
针对这一痛点,基于MEMS技术的超声波飞行时间(ToF)传感器逐渐成为主流替代方案。
与红外ToF相比,超声波ToF具备多重优势:其测距能力不受目标颜色、光照强弱或透明度影响,能精准识别玻璃、镜子等传统传感器难以探测的物体,且在完全黑暗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
超声波ToF的测距原理依赖于声波传播速度与信号往返时间之间的关系。
由于声速远低于光速,其信号处理无需高速采样或复杂计算电路,便可实现亚厘米级别的距离精度。具体来说,声速为343 m/s,仅为光速的百万分之一,使得ToF测距时间足够长,从而允许使用低功耗、低成本的处理单元完成高精度测量。
安森美及其他厂商提供的MEMS超声波ToF芯片普遍支持50 kHz至178 kHz的工作频率,兼顾分辨率与探测范围,覆盖典型无人机操作所需的5米测距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这类ToF模块通常与视觉系统形成互补关系。
例如:红外ToF或摄像头可提供环境粗略构图,而超声波ToF则专注识别关键障碍物、完成精准避障决策。即便在红外失效区域,如大理石地面与玻璃展示柜等,超声波ToF也可维持导航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大幅降低了因误判导致的紧急机动或电量浪费,提升了系统整体稳定性与续航效率。
对于结构复杂、动态遮挡频繁的空间(如仓库、商场、展馆等),这一能力显得尤为关键。未来,结合超声波ToF与VNS的AI决策算法,将成为室内无人机稳定飞行的重要保障。
小结
无人机应用场景从户外逐步向室内、高密度空间延伸,其对于感知系统的要求已超越传统光学范畴。
图像传感器与视觉导航系统为其赋予自主决策与环境理解能力,而MEMS超声波ToF则补足在极端或复杂条件下的识别盲点。
图像传感器等高度集成的低功耗模块,正在重塑无人机“视觉神经元”的能力边界,具备高鲁棒性、抗反射与低功耗特性的超声波ToF技术,则增强了无人机在透明、反射、暗光环境下的行动自如性。
二者的结合不仅优化了整机BOM成本与功耗设计,更为AI推理算法提供高质量输入,加速了自主导航、目标识别、任务规划等能力的发展。
原文标题 : 无人机感知系统:视觉+MEMSToF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