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如何“反内卷”?

申万宏源宏观

22小时前

摘要

应对产业无序竞争、产能过剩,日本、英美、德国等海外经验或可参考。其经验显示,鼓励行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标准,加强市场化出清以及匹配相应托底政策,或是可行的政策组合。

一、日本经验:形成交叉持股、兼并收购的产业“网络”

应对过度竞争发展困局,日本的产业政策聚焦鼓励企业合并联合,发展规模经济。20 世纪 50-80 年代,日本企业因规模过小陷入过度竞争,导致劳动生产率低、财务恶化、资源浪费,阻碍国际竞争力企业培育。政府遂推动合并联合,1953年修订《反垄断法》放松管制,1963年通产省提“新产业体制论”,鼓励通过合并发挥规模优势。

随着《反垄断法》等政策放松,日本金融机构持股以及企业交叉持股占比均明显提升,催生大量企业集团。1960-1990年日本企业中金融机构持股占比从30%提升至45%。而出于防止外国资本恶意收购,日本《商法》允许两家企业直接向对方增发新股,无需现有股东正式批准。由此日本六大集团平均交叉持股比例明显提升,由1962年的12%升至1998年的18%。

基于持股网络,日本大批企业形成“经连会”企业集团,有助于稳定产业链、抑制过度竞争,促进产业升级。“横向经连会”由跨产业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和集团银行贷款组成,如富友集团,其内部金融机构可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纵向经连会”为关联企业纵向持股形成,包含生产型、分销型、资本型,有助于稳定产业链、提生协同效率、抑制“价格战”等。

二、英美经验:市场化出清同时,做好民生保障、助力转型

1980年代中期,面对煤矿开采产能冗余和财政困局,时任撒切尔政府开始主张实行减少政府干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19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全面停止财政补贴,逐步退出煤炭价格保护体系,明确煤炭企业关停标准。1985-1986年,英国全国约1/3的煤矿关闭。1994年《煤炭工业私有化法案》实施,煤炭产业全面转为私有企业运营,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

1980年代初,面对钢铁业遭国际供给冲击,美国政府以市场化机制出清过剩产能。1986 年《税制改革法案》取消钢铁业10%投资税抵免等优惠;1990年代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1998-2003年,美国累计淘汰粗钢产能约5280万吨。2005年,美国钢铁行业市场份额前四名企业的市占率由1999年的38%上升至67%,同期毛利率从4%跃升至15%。

过剩产能市场化出清中,英美重视托底保障,推出就业帮扶与养老措施。如英国通过“企业津贴计划”鼓励创业,设置“矿区再培训基金”等开展对失业矿工的再就业技能培训,并于1996 年启动“国家煤区计划”助煤城经济转型。类似地,美国设立养老金保障公司(PBGC)接管破产企业养老金。截至2005年,PBGC接管并保障了约70万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

三、德国经验:制定产业高标准,推动构建差异化竞争模式

德国啤酒业的发展经验则表明,通过立法明确产品标准、建立细分认证机制,能有效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构建差异化竞争格局并遏制不当竞争。1516年德国的《啤酒纯净法》首次颁布,明确规定啤酒仅能使用大麦、水和啤酒花三种原料。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食品标准之一,这一法规既保障了啤酒的质量纯度,助其赢得全球盛誉,也通过限制进口保护了本土产业。

同时,德国政府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设置精细化认证机制,保障认证产品的真实性和品质,确保了地域和工艺的差异化。1994年,德国政府通过的《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对地理标志商标作出明确规定,进而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例如科隆、慕尼黑等城市型啤酒获得欧盟PGI认证,确保其只能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生产,并且遵循严格的生产规范。

进一步地,德国政府通过与国际啤酒分类标准紧密对接,确保啤酒风味、工艺及酒精度等多维度的标准化,从而引导市场向高质量、非价格竞争方向发展。BJCP等标准为啤酒产品提供了全面的分类框架,依据其酿造工艺、风味特征、酒精度以及原料等标准细分出多个风格类别。标准化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通过风味创新、工艺提升和文化定位等来差异化竞争。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经济变化超预期。

报告正文

对应无序竞争、产能过剩,三类海外经验或可参考。日本、英美及德国经验显示,鼓励兼并重组,提高行业标准,市场化出清同时匹配托底政策,或是可行的政策组合。


一、日本经验:形成交叉持股、兼并收购的产业“网络”

应对过度竞争发展困局,日本的产业政策聚焦鼓励企业合并联合,发展规模经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大量日本企业深陷“规模过小”的发展困局,企业数量庞大但陷入过度竞争,不仅面临劳动生产率低下、财务状况持续恶化的压力,还阻碍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培育。为此,日本政府着力推动企业合并与联合,1953年修订《反垄断法》,放松垄断管制并提高金融机构持股上限;1963年通产省发布“新产业体制论”,指出企业规模“过小”问题,鼓励通过合并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随着政策放松垄断管制、促进交叉持股,日本金融机构持股以及企业交叉持股占比明显提升。1953年,日本政府将《反垄断法》中金融机构持股上限从5%提至10%。在此背景下,1960-1990年日本企业中金融机构持股占比从30%提升至45%。且日本加入经合组织后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引发企业对海外资本恶意收购的担忧;因此,日本政府修订《商法》,允许两家企业直接向对方增发新股,无需现有股东批准。由此,日本六大集团平均交叉持股比例明显提升,从1962年的12%升至1998年的18%。

基于持股网络,日本大批企业形成“经连会”企业集团,有利于稳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助力产业升级。“横向经连会”由不同产业的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和从经连会银行贷款的方式组成企业集团。“横向经连会”中,内部金融机构有助于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纵向经连会”则为关联企业纵向持股,包括生产型(如丰田等绑定零部件供应商协作创新),分销型(如松下等通过指定品牌、控制折扣制止分销商价格战),资本型(如东急电铁借经连会实现多元化)。“纵向经连会”有助于稳定上下游产业链交易,抑制“价格战”,强化协作效率等。

二、英美经验:市场化出清同时,做好民生保障、助力转型

1980年代,面对煤矿开采产能过剩,英国政府主张实行减少全面停止财政补贴,并逐步退出煤炭价格保护体系。20世纪中叶,英国煤炭产业曾借二战后经济复苏迎来黄金期。但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提出禁排黑烟、燃料替代等规定后,煤炭消耗量骤降,从供不应求转为严重过剩。至1970年,英国已关停市场上约2/3的高成本矿井,但因维持国有体制与补贴机制,出清效果有限。

面对煤矿开采产能冗余,时任撒切尔政府主张实行减少政府干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1980年代中期,英国全面停止财政补贴,逐步退出煤炭价格保护体系,推动低效企业出清。英国国家煤炭局基于盈利能力与运营成本,制定了明确的关停标准。1985-1986年,英国约1/3的煤矿关闭。1994年《煤炭工业私有化法案》实施后,煤炭产业全面转为私有企业运营,通过市场化价格和国际竞品压力,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至此,英国矿井从1980年代的200余座锐减至26座,矿工减少约90%。

美国钢铁行业亦面临类似情景。1980年代初,面对国际供给冲击下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市场化机制出清过剩产能。1980年代初,日本、韩国等国家借助技术优势和低劳动力成本迅速扩张钢铁产量,国际市场供给过剩导致美国国内钢材价格下跌,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困境。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取消了钢铁行业长期享有的税收优惠等,加速低效企业退出。1986年美国通过《税制改革法案》,取消钢铁企业长期享有的10%投资税抵免和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1990年代,美国钢铁行业进入新一轮兼并重组期,优势企业和投资集团通过收购破产企业优质资产实现产品线与技术整合。11998-2003年,美国累计退出粗钢产能约5280万吨。到2005年,美国钢铁行业市场份额前四名企业的累计市占率由1999年的38%上升至67%,同期毛利率从4%跃升至15%。

1注:例如Lukens Steel于1992年收购Washington Steel,希望借助其在冷轧不锈钢领域的先进设备和宽幅卷材产能,提升自身在高附加值市场的竞争力。但受整体行业周期下行及盈利压力影响,Lukens自身经营逐步承压,最终于1997年被Bethlehem Steel收购。

过剩产能市场化出清的同时,英美两国重视托底保障机制建设,推出劳动力就业帮扶与养老保障措施。

为缓解煤炭产业出清带来的失业问题,英国政府推出系列就业支持政策。1983年,英国实施“企业津贴计划”,为失业者提供每周40英镑创业津贴;1988年英国通过财政拨款设立“矿区再培训基金”,为失业矿工开展技能培训,引导其向IT、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转移;1993年,英国启动“职业培训计划 TFW 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提升长期失业者再就业能力。1984-1995 年间,相关培训与再就业机制覆盖约5.7万人,占失业人口的40%左右。

美国则通过养老金保障等机制,缓解钢铁行业产能出清带来的职工安置问题。美国养老金保障公司(PBGC)于1974年设立,作为独立的联邦机构,其主要依靠参保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和投资收益维持运转,通过依法接管破产企业的养老金计划,保障员工退休福利。2至2005年,PBGC累计接管超过3500个企业养老金计划,保障了约69.8万名退休人员,年度支出达到37亿美元,其保险体系整体覆盖约4410万美国工人和退休者,成为美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关键的社会保障缓冲器。

2注:以LTV钢铁公司为例,其破产时养老金负债超40亿美元,涉及约8.2万名员工。PBGC依法接管LTV钢铁的养老金账户,确保约85%的员工获得了全额或接近全额的退休福利,缓解了因企业倒闭造成的员工安置难题。

三、德国经验:制定产业高标准,推动构建差异化竞争模式

德国啤酒业的发展经验则表明,通过立法明确产品标准、建立细分认证机制,或能有效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构建差异化竞争格局。德国的《啤酒纯净法》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食品标准之一,明确规定啤酒酿造品质底线。1516年该法首次颁布,明确规定啤酒仅能使用大麦、水和啤酒花三种原料,从源头阻断不合格原料及有害物质进入生产,既保障了啤酒的质量纯度,也通过限制进口保护了本土产业。

同时,德国政府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设置精细化认证机制,保障认证产品的真实性和品质,确保了地域和工艺的差异化。1994年,德国政府通过的《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对地理标志商标作出明确规定,进而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例如科隆、慕尼黑等城市型啤酒获得欧盟PGI认证,确保其只能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生产,并且遵循严格的生产规范,并通过独立监管机构监督,保障真实性和高品质。

进一步地,德国通过与国际啤酒分类标准紧密对接,确保啤酒风味、工艺及酒精度等多维度的标准化,从而引导市场向高质量、非价格竞争方向发展。BJCP 3Beer Style Guidelines等标准为啤酒产品提供了全面的分类框架,依据酿造工艺、风味特征、酒精度以及原料等标准细分出多个风格类别。每种类别下,不仅有详细的风味描述,还规定了评分标准,确保不同风格的啤酒在市场上有清晰的定位。标准化的分类体系或有助于推动企业通过风味创新、工艺提升和文化定位等进行差异化竞争。

3BJCP(Beer Judge Certification Program)是一个国际性的啤酒裁判认证组织。

经过研究,本文发现,应对产业“内卷”,三类海外经验或可参考。

(1)形成交叉持股、兼并收购的产业“网络”。为避免过度竞争,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政策侧重于鼓励企业合并和联合,发展规模经济。同时,为了防止海外资本恶意收购,日本大批企业间相互持股形成集团,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持股比例等,形成“经连会”。纵向经连会促使企业间紧密联系相互合作,叠加横向经连会缓解金融机构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促使日本产业发展注重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长期发展,而非企业间过度竞争。

(2)市场化出清的同时,政府保障民生、助力地方转型。1980年代面对煤矿过度开采、产能冗余和财政困局,英国政府开始主张实行减少全面停止财政补贴,逐步退出煤炭价格保护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举措。美国钢铁行业亦面临类似情景。1980年代初,面对国际供给冲击下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美国政府取消了钢铁行业长期享有的税收优惠等,加速低效企业退出。同时,英美两国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托底保障机制的建设,出台了系列保障劳动力就业与养老。

(3)制定产业高标准,推动构建差异化竞争模式。德国的《啤酒纯净法》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食品标准之一,明确规定啤酒酿造品质底线,支撑起德国啤酒高品质形象。同时,德国政府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设置精细化认证机制,确保了地域和工艺的差异化。进一步地,德国通过与国际啤酒分类标准紧密对接,确保啤酒风味、工艺及酒精度等多维度的标准化,从而引导市场向高质量、非价格竞争方向发展。



摘要

应对产业无序竞争、产能过剩,日本、英美、德国等海外经验或可参考。其经验显示,鼓励行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标准,加强市场化出清以及匹配相应托底政策,或是可行的政策组合。

一、日本经验:形成交叉持股、兼并收购的产业“网络”

应对过度竞争发展困局,日本的产业政策聚焦鼓励企业合并联合,发展规模经济。20 世纪 50-80 年代,日本企业因规模过小陷入过度竞争,导致劳动生产率低、财务恶化、资源浪费,阻碍国际竞争力企业培育。政府遂推动合并联合,1953年修订《反垄断法》放松管制,1963年通产省提“新产业体制论”,鼓励通过合并发挥规模优势。

随着《反垄断法》等政策放松,日本金融机构持股以及企业交叉持股占比均明显提升,催生大量企业集团。1960-1990年日本企业中金融机构持股占比从30%提升至45%。而出于防止外国资本恶意收购,日本《商法》允许两家企业直接向对方增发新股,无需现有股东正式批准。由此日本六大集团平均交叉持股比例明显提升,由1962年的12%升至1998年的18%。

基于持股网络,日本大批企业形成“经连会”企业集团,有助于稳定产业链、抑制过度竞争,促进产业升级。“横向经连会”由跨产业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和集团银行贷款组成,如富友集团,其内部金融机构可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纵向经连会”为关联企业纵向持股形成,包含生产型、分销型、资本型,有助于稳定产业链、提生协同效率、抑制“价格战”等。

二、英美经验:市场化出清同时,做好民生保障、助力转型

1980年代中期,面对煤矿开采产能冗余和财政困局,时任撒切尔政府开始主张实行减少政府干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19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全面停止财政补贴,逐步退出煤炭价格保护体系,明确煤炭企业关停标准。1985-1986年,英国全国约1/3的煤矿关闭。1994年《煤炭工业私有化法案》实施,煤炭产业全面转为私有企业运营,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

1980年代初,面对钢铁业遭国际供给冲击,美国政府以市场化机制出清过剩产能。1986 年《税制改革法案》取消钢铁业10%投资税抵免等优惠;1990年代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1998-2003年,美国累计淘汰粗钢产能约5280万吨。2005年,美国钢铁行业市场份额前四名企业的市占率由1999年的38%上升至67%,同期毛利率从4%跃升至15%。

过剩产能市场化出清中,英美重视托底保障,推出就业帮扶与养老措施。如英国通过“企业津贴计划”鼓励创业,设置“矿区再培训基金”等开展对失业矿工的再就业技能培训,并于1996 年启动“国家煤区计划”助煤城经济转型。类似地,美国设立养老金保障公司(PBGC)接管破产企业养老金。截至2005年,PBGC接管并保障了约70万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

三、德国经验:制定产业高标准,推动构建差异化竞争模式

德国啤酒业的发展经验则表明,通过立法明确产品标准、建立细分认证机制,能有效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构建差异化竞争格局并遏制不当竞争。1516年德国的《啤酒纯净法》首次颁布,明确规定啤酒仅能使用大麦、水和啤酒花三种原料。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食品标准之一,这一法规既保障了啤酒的质量纯度,助其赢得全球盛誉,也通过限制进口保护了本土产业。

同时,德国政府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设置精细化认证机制,保障认证产品的真实性和品质,确保了地域和工艺的差异化。1994年,德国政府通过的《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对地理标志商标作出明确规定,进而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例如科隆、慕尼黑等城市型啤酒获得欧盟PGI认证,确保其只能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生产,并且遵循严格的生产规范。

进一步地,德国政府通过与国际啤酒分类标准紧密对接,确保啤酒风味、工艺及酒精度等多维度的标准化,从而引导市场向高质量、非价格竞争方向发展。BJCP等标准为啤酒产品提供了全面的分类框架,依据其酿造工艺、风味特征、酒精度以及原料等标准细分出多个风格类别。标准化的分类体系有助于推动企业通过风味创新、工艺提升和文化定位等来差异化竞争。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经济变化超预期。

报告正文

对应无序竞争、产能过剩,三类海外经验或可参考。日本、英美及德国经验显示,鼓励兼并重组,提高行业标准,市场化出清同时匹配托底政策,或是可行的政策组合。


一、日本经验:形成交叉持股、兼并收购的产业“网络”

应对过度竞争发展困局,日本的产业政策聚焦鼓励企业合并联合,发展规模经济。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大量日本企业深陷“规模过小”的发展困局,企业数量庞大但陷入过度竞争,不仅面临劳动生产率低下、财务状况持续恶化的压力,还阻碍了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培育。为此,日本政府着力推动企业合并与联合,1953年修订《反垄断法》,放松垄断管制并提高金融机构持股上限;1963年通产省发布“新产业体制论”,指出企业规模“过小”问题,鼓励通过合并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随着政策放松垄断管制、促进交叉持股,日本金融机构持股以及企业交叉持股占比明显提升。1953年,日本政府将《反垄断法》中金融机构持股上限从5%提至10%。在此背景下,1960-1990年日本企业中金融机构持股占比从30%提升至45%。且日本加入经合组织后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引发企业对海外资本恶意收购的担忧;因此,日本政府修订《商法》,允许两家企业直接向对方增发新股,无需现有股东批准。由此,日本六大集团平均交叉持股比例明显提升,从1962年的12%升至1998年的18%。

基于持股网络,日本大批企业形成“经连会”企业集团,有利于稳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助力产业升级。“横向经连会”由不同产业的企业通过交叉持股和从经连会银行贷款的方式组成企业集团。“横向经连会”中,内部金融机构有助于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纵向经连会”则为关联企业纵向持股,包括生产型(如丰田等绑定零部件供应商协作创新),分销型(如松下等通过指定品牌、控制折扣制止分销商价格战),资本型(如东急电铁借经连会实现多元化)。“纵向经连会”有助于稳定上下游产业链交易,抑制“价格战”,强化协作效率等。

二、英美经验:市场化出清同时,做好民生保障、助力转型

1980年代,面对煤矿开采产能过剩,英国政府主张实行减少全面停止财政补贴,并逐步退出煤炭价格保护体系。20世纪中叶,英国煤炭产业曾借二战后经济复苏迎来黄金期。但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提出禁排黑烟、燃料替代等规定后,煤炭消耗量骤降,从供不应求转为严重过剩。至1970年,英国已关停市场上约2/3的高成本矿井,但因维持国有体制与补贴机制,出清效果有限。

面对煤矿开采产能冗余,时任撒切尔政府主张实行减少政府干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1980年代中期,英国全面停止财政补贴,逐步退出煤炭价格保护体系,推动低效企业出清。英国国家煤炭局基于盈利能力与运营成本,制定了明确的关停标准。1985-1986年,英国约1/3的煤矿关闭。1994年《煤炭工业私有化法案》实施后,煤炭产业全面转为私有企业运营,通过市场化价格和国际竞品压力,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至此,英国矿井从1980年代的200余座锐减至26座,矿工减少约90%。

美国钢铁行业亦面临类似情景。1980年代初,面对国际供给冲击下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市场化机制出清过剩产能。1980年代初,日本、韩国等国家借助技术优势和低劳动力成本迅速扩张钢铁产量,国际市场供给过剩导致美国国内钢材价格下跌,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困境。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取消了钢铁行业长期享有的税收优惠等,加速低效企业退出。1986年美国通过《税制改革法案》,取消钢铁企业长期享有的10%投资税抵免和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1990年代,美国钢铁行业进入新一轮兼并重组期,优势企业和投资集团通过收购破产企业优质资产实现产品线与技术整合。11998-2003年,美国累计退出粗钢产能约5280万吨。到2005年,美国钢铁行业市场份额前四名企业的累计市占率由1999年的38%上升至67%,同期毛利率从4%跃升至15%。

1注:例如Lukens Steel于1992年收购Washington Steel,希望借助其在冷轧不锈钢领域的先进设备和宽幅卷材产能,提升自身在高附加值市场的竞争力。但受整体行业周期下行及盈利压力影响,Lukens自身经营逐步承压,最终于1997年被Bethlehem Steel收购。

过剩产能市场化出清的同时,英美两国重视托底保障机制建设,推出劳动力就业帮扶与养老保障措施。

为缓解煤炭产业出清带来的失业问题,英国政府推出系列就业支持政策。1983年,英国实施“企业津贴计划”,为失业者提供每周40英镑创业津贴;1988年英国通过财政拨款设立“矿区再培训基金”,为失业矿工开展技能培训,引导其向IT、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转移;1993年,英国启动“职业培训计划 TFW 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提升长期失业者再就业能力。1984-1995 年间,相关培训与再就业机制覆盖约5.7万人,占失业人口的40%左右。

美国则通过养老金保障等机制,缓解钢铁行业产能出清带来的职工安置问题。美国养老金保障公司(PBGC)于1974年设立,作为独立的联邦机构,其主要依靠参保企业缴纳的保险费和投资收益维持运转,通过依法接管破产企业的养老金计划,保障员工退休福利。2至2005年,PBGC累计接管超过3500个企业养老金计划,保障了约69.8万名退休人员,年度支出达到37亿美元,其保险体系整体覆盖约4410万美国工人和退休者,成为美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关键的社会保障缓冲器。

2注:以LTV钢铁公司为例,其破产时养老金负债超40亿美元,涉及约8.2万名员工。PBGC依法接管LTV钢铁的养老金账户,确保约85%的员工获得了全额或接近全额的退休福利,缓解了因企业倒闭造成的员工安置难题。

三、德国经验:制定产业高标准,推动构建差异化竞争模式

德国啤酒业的发展经验则表明,通过立法明确产品标准、建立细分认证机制,或能有效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构建差异化竞争格局。德国的《啤酒纯净法》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食品标准之一,明确规定啤酒酿造品质底线。1516年该法首次颁布,明确规定啤酒仅能使用大麦、水和啤酒花三种原料,从源头阻断不合格原料及有害物质进入生产,既保障了啤酒的质量纯度,也通过限制进口保护了本土产业。

同时,德国政府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设置精细化认证机制,保障认证产品的真实性和品质,确保了地域和工艺的差异化。1994年,德国政府通过的《商标和其他标志保护法》,对地理标志商标作出明确规定,进而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例如科隆、慕尼黑等城市型啤酒获得欧盟PGI认证,确保其只能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生产,并且遵循严格的生产规范,并通过独立监管机构监督,保障真实性和高品质。

进一步地,德国通过与国际啤酒分类标准紧密对接,确保啤酒风味、工艺及酒精度等多维度的标准化,从而引导市场向高质量、非价格竞争方向发展。BJCP 3Beer Style Guidelines等标准为啤酒产品提供了全面的分类框架,依据酿造工艺、风味特征、酒精度以及原料等标准细分出多个风格类别。每种类别下,不仅有详细的风味描述,还规定了评分标准,确保不同风格的啤酒在市场上有清晰的定位。标准化的分类体系或有助于推动企业通过风味创新、工艺提升和文化定位等进行差异化竞争。

3BJCP(Beer Judge Certification Program)是一个国际性的啤酒裁判认证组织。

经过研究,本文发现,应对产业“内卷”,三类海外经验或可参考。

(1)形成交叉持股、兼并收购的产业“网络”。为避免过度竞争,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政策侧重于鼓励企业合并和联合,发展规模经济。同时,为了防止海外资本恶意收购,日本大批企业间相互持股形成集团,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持股比例等,形成“经连会”。纵向经连会促使企业间紧密联系相互合作,叠加横向经连会缓解金融机构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促使日本产业发展注重以技术创新为主的长期发展,而非企业间过度竞争。

(2)市场化出清的同时,政府保障民生、助力地方转型。1980年代面对煤矿过度开采、产能冗余和财政困局,英国政府开始主张实行减少全面停止财政补贴,逐步退出煤炭价格保护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举措。美国钢铁行业亦面临类似情景。1980年代初,面对国际供给冲击下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美国政府取消了钢铁行业长期享有的税收优惠等,加速低效企业退出。同时,英美两国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高度重视托底保障机制的建设,出台了系列保障劳动力就业与养老。

(3)制定产业高标准,推动构建差异化竞争模式。德国的《啤酒纯净法》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的食品标准之一,明确规定啤酒酿造品质底线,支撑起德国啤酒高品质形象。同时,德国政府鼓励各地区域性风格发展,设置精细化认证机制,确保了地域和工艺的差异化。进一步地,德国通过与国际啤酒分类标准紧密对接,确保啤酒风味、工艺及酒精度等多维度的标准化,从而引导市场向高质量、非价格竞争方向发展。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