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高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带来临床挑战,其侵袭转移特性不仅加剧患者生存风险,贫血、肠梗阻等伴随症状更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我国形势尤为突出:《2024年国家癌症报告》显示,2022年新发病例51.71万、死亡24万,已居癌症发病第二位,临床亟需解决免疫治疗应答差异大、精准分型不明确、多学科协作落地难等核心问题。
2025年7月,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深入解析结直肠癌诊疗关键进展。王峰教授结合团队实践,从免疫联合方案的中国人群数据、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策略,到 ASCO 最新研究的临床转化,再到基层多学科协作的实施路径,系统呈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落地的全链条探索。
专家介绍
王峰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内科主任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副院长
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
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博士,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的精准化治疗和免疫治疗增效
免疫联合治疗在中国患者中的推广:
潜力与待解问题
免疫联合治疗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在中国患者中的推广潜力备受关注。王峰教授指出,今年有两项重磅免疫治疗研究成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中,ATOMIC研究聚焦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为6个月FOLFOX化疗后序贯1年阿替利珠单抗(T药)免疫治疗。结果显示,该联合策略将三年无复发生存率从76%提升至86%,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此外,王峰教授团队的研究也发现,针对新辅助免疫治疗,PD-(L)1单药治疗6个月(无论是否联合CTLA-4)或PD-(L)1联合CTLA-4仅治疗6周,均能达到80%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这为缩短治疗周期、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依据。
这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未来是否还需要手术?术后是否需要进行长期的免疫治疗?王峰教授认为,对于dMMR肠癌患者,可通过ctDNA、MRD等检测来判断是否为高危患者,在患者没有免疫禁忌的情况下,可考虑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但对于约76%的患者,单纯手术联合化疗可能就已足够。另外,CheckMate 8HW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对于MSI-H患者,一线采用PD-(L)1联合CTLA-4的双免疫治疗,在无进展生存期等方面比单药或化疗更有优势,而且及早达到CR或PR的患者,长期生存状况更好。
结直肠癌联合治疗研究设计
的重点方向
关于未来结直肠癌联合治疗研究设计应重点关注的方面,王峰教授表示,探索精准的患者亚群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晚期肠癌患者的治疗从一开始就需要兼顾分子分型。
首先,要鉴定出dMMR的肠癌MSI-H类型患者,这类晚期患者一线治疗应首先考虑免疫治疗。此外,其团队在2019年就报道过的POLD1/POLE突变患者,在去年的NCCN指南更新中,已被归结为与dMMR一样的类型(不过其定义有严格要求,需是结构域内或结构域旁边的致病性突变),这类患者也推荐一线采用免疫治疗。
除了这两类人群,还要划分左右半结肠以及RAS的分型。如果是左半的RAS全野生型(如KRAS野生型)患者,应考虑抗EGFR抗体联合化疗;而对于其他突变型患者或者右半结肠患者,则应考虑化疗联合抗血管的治疗。王峰教授认为,未来精准治疗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包括抗血管治疗的选择,今年有研究显示,TKI作为一线治疗与抗体类药物的疗效几乎相当。
ASCO大会相关研究进展
及临床实践分享
在今年的ASCO研究中,结直肠癌领域有不少进步,消化道肿瘤领域呈现了很多新药,还有一些改变指南的三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王峰教授结合其将分享的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了介绍。
在肠癌方面,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亚型,研究探索在不断深入;而对于微卫星稳定的亚型,由于传统上对免疫治疗不敏感,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大型三期对照临床实验,即在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基础上,联合PD-1抗体能否提高疗效,该研究目前已完成入组,正在随访和治疗中,期待能有阳性结果,更重要的是鉴定出对免疫治疗获益的人群,这需要与转化医学专家和科学家共同探索。此外,在后线的微卫星稳定肠癌中,其团队开创的HSP90抑制剂联合抗血管药物再联合PD-1抗体的三联方案(CAP方案)显示出很好的疗效,但哪些患者能获益,还在寻找生物标志物。
同时,王峰教授团队还在全外显子层面做了千人队列研究,发现了中国肠癌发病的一些特点。国人肠癌的发病年龄比西方人群提早15-20岁,但在胚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目前正在研究后天改变或表观遗传改变对发病的影响。另外,早发性肠癌在中国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鉴定。
在早诊方面,由于很多肠癌患者发病年龄早,未进入筛查高峰时段,所以需要鉴定出高危人群进行早诊。其团队做过甲基化抽血筛查研究,希望能深入鉴定高危患者后,进行肠镜检查。在晚期治疗方面,更需要关注全程化、精准化的治疗方式,确定不同患者的治疗目标,加强多学科治疗融合及与其他科室的合作。经过多年研究,中国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在过去10到20年间有了长足进步,5年生存率已基本与美国排名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相当。
多学科协作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
作用及基层实现路径
多学科协作(MDT)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王峰教授结合基层实际情况,分享了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模式。
她认为,基层医生更重要的是获取多学科和标准治疗的规范化资源,建议基层大夫到标准化的头部医院进修,学习多学科讨论经验,回到当地医院后更好地执行。在基层,常面临外科医生作为首诊医生,而内科医生未能及早介入治疗流程规划的问题,这可能导致部分晚期患者接受的初始治疗方式并非最合适。
王峰教授表示,国外很多地方要求每个病例都进行MDT讨论,但由于中国患者体量太大,无法做到,不过在某一治疗领域或阶段,必须进行多学科合作。特别是在内科治疗使晚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时,要考虑外科治疗干预,以及介入治疗、放疗科的帮助,使患者达到无临床病症(NED)的状态。中肿的数据显示,达到NED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70%。同时,在治疗的每个节点,有必要时都应申请多学科讨论,让其他科室医生更好地介入患者治疗流程。
展望
通过王峰教授的分享,我们对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研究方向以及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随着免疫联合治疗的不断探索、精准分型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学科协作的推进,结直肠癌的治疗将迈向更精准、更有效的未来,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结直肠癌的高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带来临床挑战,其侵袭转移特性不仅加剧患者生存风险,贫血、肠梗阻等伴随症状更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我国形势尤为突出:《2024年国家癌症报告》显示,2022年新发病例51.71万、死亡24万,已居癌症发病第二位,临床亟需解决免疫治疗应答差异大、精准分型不明确、多学科协作落地难等核心问题。
2025年7月,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暨Best of ASCO 2025 China”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百姓健康频道(CHTV)医学论坛网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深入解析结直肠癌诊疗关键进展。王峰教授结合团队实践,从免疫联合方案的中国人群数据、分子分型指导下的个体化策略,到 ASCO 最新研究的临床转化,再到基层多学科协作的实施路径,系统呈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落地的全链条探索。
专家介绍
王峰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内科主任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副院长
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
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博士,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消化道肿瘤的精准化治疗和免疫治疗增效
免疫联合治疗在中国患者中的推广:
潜力与待解问题
免疫联合治疗在结直肠癌领域的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在中国患者中的推广潜力备受关注。王峰教授指出,今年有两项重磅免疫治疗研究成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中,ATOMIC研究聚焦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为6个月FOLFOX化疗后序贯1年阿替利珠单抗(T药)免疫治疗。结果显示,该联合策略将三年无复发生存率从76%提升至86%,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此外,王峰教授团队的研究也发现,针对新辅助免疫治疗,PD-(L)1单药治疗6个月(无论是否联合CTLA-4)或PD-(L)1联合CTLA-4仅治疗6周,均能达到80%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这为缩短治疗周期、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依据。
这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未来是否还需要手术?术后是否需要进行长期的免疫治疗?王峰教授认为,对于dMMR肠癌患者,可通过ctDNA、MRD等检测来判断是否为高危患者,在患者没有免疫禁忌的情况下,可考虑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但对于约76%的患者,单纯手术联合化疗可能就已足够。另外,CheckMate 8HW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对于MSI-H患者,一线采用PD-(L)1联合CTLA-4的双免疫治疗,在无进展生存期等方面比单药或化疗更有优势,而且及早达到CR或PR的患者,长期生存状况更好。
结直肠癌联合治疗研究设计
的重点方向
关于未来结直肠癌联合治疗研究设计应重点关注的方面,王峰教授表示,探索精准的患者亚群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晚期肠癌患者的治疗从一开始就需要兼顾分子分型。
首先,要鉴定出dMMR的肠癌MSI-H类型患者,这类晚期患者一线治疗应首先考虑免疫治疗。此外,其团队在2019年就报道过的POLD1/POLE突变患者,在去年的NCCN指南更新中,已被归结为与dMMR一样的类型(不过其定义有严格要求,需是结构域内或结构域旁边的致病性突变),这类患者也推荐一线采用免疫治疗。
除了这两类人群,还要划分左右半结肠以及RAS的分型。如果是左半的RAS全野生型(如KRAS野生型)患者,应考虑抗EGFR抗体联合化疗;而对于其他突变型患者或者右半结肠患者,则应考虑化疗联合抗血管的治疗。王峰教授认为,未来精准治疗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包括抗血管治疗的选择,今年有研究显示,TKI作为一线治疗与抗体类药物的疗效几乎相当。
ASCO大会相关研究进展
及临床实践分享
在今年的ASCO研究中,结直肠癌领域有不少进步,消化道肿瘤领域呈现了很多新药,还有一些改变指南的三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王峰教授结合其将分享的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了介绍。
在肠癌方面,对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的亚型,研究探索在不断深入;而对于微卫星稳定的亚型,由于传统上对免疫治疗不敏感,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大型三期对照临床实验,即在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基础上,联合PD-1抗体能否提高疗效,该研究目前已完成入组,正在随访和治疗中,期待能有阳性结果,更重要的是鉴定出对免疫治疗获益的人群,这需要与转化医学专家和科学家共同探索。此外,在后线的微卫星稳定肠癌中,其团队开创的HSP90抑制剂联合抗血管药物再联合PD-1抗体的三联方案(CAP方案)显示出很好的疗效,但哪些患者能获益,还在寻找生物标志物。
同时,王峰教授团队还在全外显子层面做了千人队列研究,发现了中国肠癌发病的一些特点。国人肠癌的发病年龄比西方人群提早15-20岁,但在胚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目前正在研究后天改变或表观遗传改变对发病的影响。另外,早发性肠癌在中国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鉴定。
在早诊方面,由于很多肠癌患者发病年龄早,未进入筛查高峰时段,所以需要鉴定出高危人群进行早诊。其团队做过甲基化抽血筛查研究,希望能深入鉴定高危患者后,进行肠镜检查。在晚期治疗方面,更需要关注全程化、精准化的治疗方式,确定不同患者的治疗目标,加强多学科治疗融合及与其他科室的合作。经过多年研究,中国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在过去10到20年间有了长足进步,5年生存率已基本与美国排名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相当。
多学科协作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
作用及基层实现路径
多学科协作(MDT)在结直肠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王峰教授结合基层实际情况,分享了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模式。
她认为,基层医生更重要的是获取多学科和标准治疗的规范化资源,建议基层大夫到标准化的头部医院进修,学习多学科讨论经验,回到当地医院后更好地执行。在基层,常面临外科医生作为首诊医生,而内科医生未能及早介入治疗流程规划的问题,这可能导致部分晚期患者接受的初始治疗方式并非最合适。
王峰教授表示,国外很多地方要求每个病例都进行MDT讨论,但由于中国患者体量太大,无法做到,不过在某一治疗领域或阶段,必须进行多学科合作。特别是在内科治疗使晚期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时,要考虑外科治疗干预,以及介入治疗、放疗科的帮助,使患者达到无临床病症(NED)的状态。中肿的数据显示,达到NED的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70%。同时,在治疗的每个节点,有必要时都应申请多学科讨论,让其他科室医生更好地介入患者治疗流程。
展望
通过王峰教授的分享,我们对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研究方向以及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随着免疫联合治疗的不断探索、精准分型研究的深入以及多学科协作的推进,结直肠癌的治疗将迈向更精准、更有效的未来,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