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欣
今年具身智能领域的融资真的有点超神了。
2025 年刚过半,具身智能领域的融资又迎来了一次密集爆发。仅在 7 月的前 21 天,国内具身智能领域的融资事件数量就达到了 16 起,融资总额超 45 亿元。
这种融资热并非是巧合的短期爆发。把时间维度拉到全年来看也是一样的结果。
IT 桔子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领域投融资事件数达 114 起,累计融资总额超 145 亿,双双超过 2024 全年的 92 起和 98 亿元。
引人注目的是,互联网大厂在这些融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比如,刚在 5 月投了智元机器人的京东,在 7 月战略领投了逐际动力,还领投了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京东两个月内连续 4 次下注人形机器人赛道。
除了京东外,在过去半年内,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美团、滴滴、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大厂都曾出现在具身智能企业投资人名单中,而且在多轮融资中都是领投方。
不过,互联网大厂充当的角色,远非投资者或者场景方这么简单。投资行为背后,有着构建技术、产业生态的战略考量。
有些具身智能初创企业们,也已经从单纯的「被投者」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与自身发展节奏、战略相匹配的资本与合作方。
在这场大厂与具身智能初创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具身智能发展的底层逻辑开始改变,标准技术平台建设与生态协同变得更为重要。
具身智能领域,一种更深层次的博弈正在展开。
技术合作的想象空间
如果想看清楚互联网大厂与具身智能企业的关系,从京东与逐际动力的组合中,就能看出其中的门道——一个近期在具身智能领域动作频繁,一个相继被两家互联网大厂战略投资。
京东近半年先是成立了具身智能相关业务部门,侧重家庭方向,后是投了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还接连发布自研的具身智能技术成果。
逐际动力则相继被阿里巴巴、京东两家互联网大厂投资。在今年 3 月份,逐际动力曾宣布完成 A 轮融资,规模达 5 亿元,战略领投方是阿里巴巴。
技术合作,是京东战略投资逐际动力背后的第一层想象空间。
逐际动力的定位是具身智能通用底座研发商,技术研发分为三条线:
本体: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双足机器人 TRON 1 等;
小脑:强化学习驱动的全身运动控制;
大脑:具身操作模型 LimX VGM。
从布局来说,逐际动力已经具备软硬一体的全栈研发能力。
其双足机器人 TRON 1 内置了高性能运动控制算法,已完成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交付。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具备 31 个自由度,身高超过 165cm。
波士顿动力Atlas与逐际动力CL-3人形机器人翻转关节起身对比
具身操作模型 LimX VGM 则做到了仅使用少量的人类视频数据样本,就可以让机器人掌握相应的操作能力,并且可以适配不同的机器人本体硬件。
在商业策略上,他们主要提供标准化的足式机器人本体和开发工具链,面向三类客户,简称「IDS」:
创新者(Innovators):实现技术创新;
开发者(Developers):实现功能开发;
系统集成商(System Integrators):实现技术集成、场景落地开发。
在逐际动力瞄准的三类客户中,京东几乎都能对号入座:它既在自研具身智能相关技术,也在追求功能开发,同时还拥有大量的落地场景。
京东在具身智能方向的技术探索,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解决数据问题:发布并开源了双臂移动机器人操作数据集 JD ManiData、推出业内首个具身智能原子技能库架构,将任务分解为可重用的原子技能,降低数据需求;
解决操作问题:开发了一套具身智能系统架构,以及面向双臂灵巧手的一体式高频率遥操技术;
解决大脑问题:基于京东大模型,推出 JoyInside 平台,赋予机器人高情商对话能力,提升人机交互体验。
可以看出,京东对具身智能的技术储备,多聚焦在软件、系统层面,需要一个可用于技术验证,推动技术演化,具备落地应用可能性的机器人通用平台。
而逐际动力,刚好拥有一套机器人本体软硬件系统,可作为技术研发的底座。
京东可基于逐际动力的软硬平台进行算法验证、新功能试验,加速技术向场景迁移。
逐际动力则能够通过服务京东,迭代产品与优化工具链,提升底座通用性与适配能力。
比如,逐际动力的人形机器人、VGM 模型可以与京东的 JoyInside 平台结合:VGM 具身模型强调操作学习与执行,JoyInside 强调人机对话和情绪识别,两者结合接入人形机器人本体,可形成更完整的具身交互闭环。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逐际动力相当于一个打下地基的「基建者」,京东则可能更像是一个建筑师、设计师,在地基的基础上,拓宽具身智能技术的边界,并聚焦产业的应用。
此外,京东还可在基础设施层面提供支持。其云计算平台具备大规模算力与容器资源,为逐际动力模型训练提供云端支撑,也有望提升模型整体训练效率与部署弹性。
双方在这些方面开展技术合作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不过,联合研发、系统集成、平台共建必然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验证。
但以京东目前的对具身智能技术的投入力度来看,它与逐际动力的组合,更可能的是共同打造一个可持续进化的具身智能底座生态。
场景合作的共研方式
如果说第一步是把底座打好,第二步则是在哪里让它发挥价值。
场景合作,是京东投资逐际动力的第二层想象空间。
京东拥有三大核心场景:零售、物流、家居。它们正是通用人形机器人最典型的几类销售或落地场所。
在零售场景上,京东线下拥有超 2 万家门店。门店导购、产品展示、交互营销等服务,都是机器人可发挥作用的方向。
在线上零售渠道上,京东也在链接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构建新兴科技产品的销售护城河,实现品类占位,抢占市场先机。
今年 618 期间,宇树科技、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松延动力、中科慧灵等多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的人形产品上线京东平台销售,平台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同步增长 17 倍。
在物流场景中,京东在全国拥有 3600 多个仓库、超 3200 万㎡的仓储资源。人形机器人、双足机器人可在分拣、搬运、补货、末端配送等任务中进行长期测试与部署。
逐际动力的机器人已经具备物流场景的应用潜力。比如其双足机器人 TRON 1 在飞驰的货车中面对急刹车、猛加速、紧急转向等情况下都能站稳。
即使遭遇摔倒,它也能依靠下肢自主完成重构站立。双轮足以多地形移动能力,吸引了不少行业客户在这个平台上做应用开发,涉及巡检、安防、配送等场景。
逐际动力双足机器人
在家庭方向,京东构建了自有的家电生态链,其电商平台触达的数亿 C 端客户与家庭场景天然相连,研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明显具备用户基础和场景覆盖优势。逐际动力的人形机器人,恰好可以为这类开发提供通用本体技术支撑。
不过,比较特殊的是,基于做标准化、通用性的技术平台的策略,逐际动力不会直接提供机器人应用落地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组合中,京东更有可能是「场景解决方案开发方」,开发具备商业价值的机器人应用落地方案,应该是逐际动力最理想的一类客户。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热炒「谁先量产」、「谁先进厂」的背景下,逐际动力的打法显得有些异类:它不急于大规模量产,也没有马上在工厂上岗。
这样的选择容易被误解。但逐际动力的逻辑是,落地这件事,场景方自己才是最懂的。
他们认为当前的量产现象是技术突破的短期效应,但不代表着技术已经成熟,企业的演示,也未必等于技术可以直接用起来。
逐际动力希望将最后一公里的场景适配主动权交还给像京东这样的企业,自己则专注解决本体稳定性不足、通用适配困难、数据效率低、大脑模型框架等难题。
这是一种更加克制,但有时更为可靠的打法——它意味着企业不会因短期市场博弈而牺牲产品的价值和稳定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落地运营。
逐际动力的「稳策略」,表现在产品上,就是坚持研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是指在体型、结构上高度模拟成年人形态和比例的机器人,尺寸与成年人类接近,通常身高在 1.5 米至 1.9 米之间。
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很多「网红」都是中小尺寸的。例如宇树科技的 G1,加速进化的 Booster T1,松延动力的 N2。
它们的身高在 1.1~1.3 米之间,结构轻巧,动作灵敏,售价相对亲民,适合演示和轻量任务,市场接受度高。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代表的是另一条路线:更贴近真实人类的形态,更适合多场景开发,关键是具备平台级通用能力。
全尺寸机器人的技术门槛也更高——全身运控、负重稳定性、功耗控制、感知融合、系统集成,每一项都关系到产品是否能用。这些问题不解决,所谓落地本质上还只是表演。
逐际动力坚持走这条技术难度更高、研发周期更长的路线,正是看重其平台通用能力:能进仓、进家、进厂,比起为一个任务造一款机器人,更希望能够为多场景提供统一底座。
而京东,恰好是这种「多场景协同、组件复用」的客户代表。从电商平台、智能家居到仓储物流,它有多样化的业务,也需要适配性强的机器人平台作为支持。这种客户需求与逐际动力的产品思路是最为匹配的。
未来两者的合作,或许不是做出一款专用场景下的人形机器人,而是基于逐际动力的机器人平台、工具链和它的具身智能共性技术,京东在场景中快速打磨出真正能用、通用的机器人系统。
投资与被投资,协同重塑行业格局
京东与逐际动力的组合,也反映出:
互联网大厂正在成为具身智能产业中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角色:大厂既是投资者,也是生态协同者。
有的具身智能初创公司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从被动变成主动。他们更早地脱离了被动等待资本选择的模式,转变为主动选择适合自身节奏与战略的合作方,进行资源调配,寻找能互补、协同进化的生态搭档。
互联网大厂入局具身智能,通常有三类方式:
投资入股;
外部合作:包括场景、技术方向的合作;
内部自研:组建团队或自研技术。
多数大厂都会在投资入股之外,储备具身智能相关的技术与生态合作伙伴。
这种打法背后,是生态位的重塑。大厂不再满足于作为简单的投资者或场景方,更希望参与技术平台的构建。
生态协同,一方面体现在上游环节,互联网大厂可以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大模型、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与平台。
这是因为他们在大模型浪潮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算法基础与 AI 平台能力,储备了丰富的计算资源与数据,具备上游赋能能力。
生态协同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下游环节。
互联网大厂在多年的场景运营中,掌握了电商、物流、家庭等丰富的场景,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资源,同时也链接了众多产业方,能够提供真实业务环境,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的开发与落地。
相比起车企更倾向「自研+自用」的重资产路线,互联网大厂更愿意依托外部平台,通过技术开放与资源整合建立协同生态。
在具身智能初创企业中,逐际动力的商业化策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们引入阿里、京东等战略资源方,把客户锁定在研发人员、开发者和集成商,而非直接提供落地解决方案,避免自研、自销、自营的孤岛效应,拥抱共研、共建的生态体系。
对逐际动力来说,互联网大厂不是单一的资金方。在技术与场景合作中,其产品可以更高效地嵌入真实业务场景,加快产品适配与工具链的渗透。
控制商业化节奏、保持技术主线完整性的同时,他们也在有选择地放大资源效能,以开放的姿态打造出自己的生态。
这种模式下,具身初创企业与互联网大厂之间的角色界限开始松动,彼此扮演技术推动者、平台共建者和应用开发者等多重身份。逐际动力的融资,看似是一家具身机器人初创公司的成长故事,实则也反映出即使是初创企业,也在主动构建自己的生态,大厂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为了他们生态中的一环。
在互联网大厂皆有 AI 技术储备、场景数据资源,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拥有更贴近底层软硬一体研发能力的背景下,行业或许应该给自己提个醒:与其问哪家公司先量产,不如问谁在为具身智能的下一阶段,真正搭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为真正产品的规模化落地做好准备。
来到 2025 下半年,具身智能,正在从一场团队、技术的比拼,过渡到一场关于平台能力、生态话语权、产业分工的全面博弈。
原文标题 : 互联网巨头集体重投,具身智能开始拼生态
作者|向欣
今年具身智能领域的融资真的有点超神了。
2025 年刚过半,具身智能领域的融资又迎来了一次密集爆发。仅在 7 月的前 21 天,国内具身智能领域的融资事件数量就达到了 16 起,融资总额超 45 亿元。
这种融资热并非是巧合的短期爆发。把时间维度拉到全年来看也是一样的结果。
IT 桔子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国内具身智能领域投融资事件数达 114 起,累计融资总额超 145 亿,双双超过 2024 全年的 92 起和 98 亿元。
引人注目的是,互联网大厂在这些融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比如,刚在 5 月投了智元机器人的京东,在 7 月战略领投了逐际动力,还领投了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京东两个月内连续 4 次下注人形机器人赛道。
除了京东外,在过去半年内,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美团、滴滴、蚂蚁集团等互联网大厂都曾出现在具身智能企业投资人名单中,而且在多轮融资中都是领投方。
不过,互联网大厂充当的角色,远非投资者或者场景方这么简单。投资行为背后,有着构建技术、产业生态的战略考量。
有些具身智能初创企业们,也已经从单纯的「被投者」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与自身发展节奏、战略相匹配的资本与合作方。
在这场大厂与具身智能初创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具身智能发展的底层逻辑开始改变,标准技术平台建设与生态协同变得更为重要。
具身智能领域,一种更深层次的博弈正在展开。
技术合作的想象空间
如果想看清楚互联网大厂与具身智能企业的关系,从京东与逐际动力的组合中,就能看出其中的门道——一个近期在具身智能领域动作频繁,一个相继被两家互联网大厂战略投资。
京东近半年先是成立了具身智能相关业务部门,侧重家庭方向,后是投了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千寻智能、众擎机器人,还接连发布自研的具身智能技术成果。
逐际动力则相继被阿里巴巴、京东两家互联网大厂投资。在今年 3 月份,逐际动力曾宣布完成 A 轮融资,规模达 5 亿元,战略领投方是阿里巴巴。
技术合作,是京东战略投资逐际动力背后的第一层想象空间。
逐际动力的定位是具身智能通用底座研发商,技术研发分为三条线:
本体: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双足机器人 TRON 1 等;
小脑:强化学习驱动的全身运动控制;
大脑:具身操作模型 LimX VGM。
从布局来说,逐际动力已经具备软硬一体的全栈研发能力。
其双足机器人 TRON 1 内置了高性能运动控制算法,已完成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交付。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具备 31 个自由度,身高超过 165cm。
波士顿动力Atlas与逐际动力CL-3人形机器人翻转关节起身对比
具身操作模型 LimX VGM 则做到了仅使用少量的人类视频数据样本,就可以让机器人掌握相应的操作能力,并且可以适配不同的机器人本体硬件。
在商业策略上,他们主要提供标准化的足式机器人本体和开发工具链,面向三类客户,简称「IDS」:
创新者(Innovators):实现技术创新;
开发者(Developers):实现功能开发;
系统集成商(System Integrators):实现技术集成、场景落地开发。
在逐际动力瞄准的三类客户中,京东几乎都能对号入座:它既在自研具身智能相关技术,也在追求功能开发,同时还拥有大量的落地场景。
京东在具身智能方向的技术探索,主要分为三个方向:
解决数据问题:发布并开源了双臂移动机器人操作数据集 JD ManiData、推出业内首个具身智能原子技能库架构,将任务分解为可重用的原子技能,降低数据需求;
解决操作问题:开发了一套具身智能系统架构,以及面向双臂灵巧手的一体式高频率遥操技术;
解决大脑问题:基于京东大模型,推出 JoyInside 平台,赋予机器人高情商对话能力,提升人机交互体验。
可以看出,京东对具身智能的技术储备,多聚焦在软件、系统层面,需要一个可用于技术验证,推动技术演化,具备落地应用可能性的机器人通用平台。
而逐际动力,刚好拥有一套机器人本体软硬件系统,可作为技术研发的底座。
京东可基于逐际动力的软硬平台进行算法验证、新功能试验,加速技术向场景迁移。
逐际动力则能够通过服务京东,迭代产品与优化工具链,提升底座通用性与适配能力。
比如,逐际动力的人形机器人、VGM 模型可以与京东的 JoyInside 平台结合:VGM 具身模型强调操作学习与执行,JoyInside 强调人机对话和情绪识别,两者结合接入人形机器人本体,可形成更完整的具身交互闭环。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逐际动力相当于一个打下地基的「基建者」,京东则可能更像是一个建筑师、设计师,在地基的基础上,拓宽具身智能技术的边界,并聚焦产业的应用。
此外,京东还可在基础设施层面提供支持。其云计算平台具备大规模算力与容器资源,为逐际动力模型训练提供云端支撑,也有望提升模型整体训练效率与部署弹性。
双方在这些方面开展技术合作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不过,联合研发、系统集成、平台共建必然需要长时间的磨合和验证。
但以京东目前的对具身智能技术的投入力度来看,它与逐际动力的组合,更可能的是共同打造一个可持续进化的具身智能底座生态。
场景合作的共研方式
如果说第一步是把底座打好,第二步则是在哪里让它发挥价值。
场景合作,是京东投资逐际动力的第二层想象空间。
京东拥有三大核心场景:零售、物流、家居。它们正是通用人形机器人最典型的几类销售或落地场所。
在零售场景上,京东线下拥有超 2 万家门店。门店导购、产品展示、交互营销等服务,都是机器人可发挥作用的方向。
在线上零售渠道上,京东也在链接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构建新兴科技产品的销售护城河,实现品类占位,抢占市场先机。
今年 618 期间,宇树科技、逐际动力、众擎机器人、松延动力、中科慧灵等多家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的人形产品上线京东平台销售,平台具身智能机器人销售额同步增长 17 倍。
在物流场景中,京东在全国拥有 3600 多个仓库、超 3200 万㎡的仓储资源。人形机器人、双足机器人可在分拣、搬运、补货、末端配送等任务中进行长期测试与部署。
逐际动力的机器人已经具备物流场景的应用潜力。比如其双足机器人 TRON 1 在飞驰的货车中面对急刹车、猛加速、紧急转向等情况下都能站稳。
即使遭遇摔倒,它也能依靠下肢自主完成重构站立。双轮足以多地形移动能力,吸引了不少行业客户在这个平台上做应用开发,涉及巡检、安防、配送等场景。
逐际动力双足机器人
在家庭方向,京东构建了自有的家电生态链,其电商平台触达的数亿 C 端客户与家庭场景天然相连,研发家庭服务机器人明显具备用户基础和场景覆盖优势。逐际动力的人形机器人,恰好可以为这类开发提供通用本体技术支撑。
不过,比较特殊的是,基于做标准化、通用性的技术平台的策略,逐际动力不会直接提供机器人应用落地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组合中,京东更有可能是「场景解决方案开发方」,开发具备商业价值的机器人应用落地方案,应该是逐际动力最理想的一类客户。
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热炒「谁先量产」、「谁先进厂」的背景下,逐际动力的打法显得有些异类:它不急于大规模量产,也没有马上在工厂上岗。
这样的选择容易被误解。但逐际动力的逻辑是,落地这件事,场景方自己才是最懂的。
他们认为当前的量产现象是技术突破的短期效应,但不代表着技术已经成熟,企业的演示,也未必等于技术可以直接用起来。
逐际动力希望将最后一公里的场景适配主动权交还给像京东这样的企业,自己则专注解决本体稳定性不足、通用适配困难、数据效率低、大脑模型框架等难题。
这是一种更加克制,但有时更为可靠的打法——它意味着企业不会因短期市场博弈而牺牲产品的价值和稳定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落地运营。
逐际动力的「稳策略」,表现在产品上,就是坚持研发全尺寸人形机器人。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是指在体型、结构上高度模拟成年人形态和比例的机器人,尺寸与成年人类接近,通常身高在 1.5 米至 1.9 米之间。
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很多「网红」都是中小尺寸的。例如宇树科技的 G1,加速进化的 Booster T1,松延动力的 N2。
它们的身高在 1.1~1.3 米之间,结构轻巧,动作灵敏,售价相对亲民,适合演示和轻量任务,市场接受度高。
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代表的是另一条路线:更贴近真实人类的形态,更适合多场景开发,关键是具备平台级通用能力。
全尺寸机器人的技术门槛也更高——全身运控、负重稳定性、功耗控制、感知融合、系统集成,每一项都关系到产品是否能用。这些问题不解决,所谓落地本质上还只是表演。
逐际动力坚持走这条技术难度更高、研发周期更长的路线,正是看重其平台通用能力:能进仓、进家、进厂,比起为一个任务造一款机器人,更希望能够为多场景提供统一底座。
而京东,恰好是这种「多场景协同、组件复用」的客户代表。从电商平台、智能家居到仓储物流,它有多样化的业务,也需要适配性强的机器人平台作为支持。这种客户需求与逐际动力的产品思路是最为匹配的。
未来两者的合作,或许不是做出一款专用场景下的人形机器人,而是基于逐际动力的机器人平台、工具链和它的具身智能共性技术,京东在场景中快速打磨出真正能用、通用的机器人系统。
投资与被投资,协同重塑行业格局
京东与逐际动力的组合,也反映出:
互联网大厂正在成为具身智能产业中的一种更为重要的角色:大厂既是投资者,也是生态协同者。
有的具身智能初创公司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从被动变成主动。他们更早地脱离了被动等待资本选择的模式,转变为主动选择适合自身节奏与战略的合作方,进行资源调配,寻找能互补、协同进化的生态搭档。
互联网大厂入局具身智能,通常有三类方式:
投资入股;
外部合作:包括场景、技术方向的合作;
内部自研:组建团队或自研技术。
多数大厂都会在投资入股之外,储备具身智能相关的技术与生态合作伙伴。
这种打法背后,是生态位的重塑。大厂不再满足于作为简单的投资者或场景方,更希望参与技术平台的构建。
生态协同,一方面体现在上游环节,互联网大厂可以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大模型、云计算等关键技术与平台。
这是因为他们在大模型浪潮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算法基础与 AI 平台能力,储备了丰富的计算资源与数据,具备上游赋能能力。
生态协同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下游环节。
互联网大厂在多年的场景运营中,掌握了电商、物流、家庭等丰富的场景,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资源,同时也链接了众多产业方,能够提供真实业务环境,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应用的开发与落地。
相比起车企更倾向「自研+自用」的重资产路线,互联网大厂更愿意依托外部平台,通过技术开放与资源整合建立协同生态。
在具身智能初创企业中,逐际动力的商业化策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们引入阿里、京东等战略资源方,把客户锁定在研发人员、开发者和集成商,而非直接提供落地解决方案,避免自研、自销、自营的孤岛效应,拥抱共研、共建的生态体系。
对逐际动力来说,互联网大厂不是单一的资金方。在技术与场景合作中,其产品可以更高效地嵌入真实业务场景,加快产品适配与工具链的渗透。
控制商业化节奏、保持技术主线完整性的同时,他们也在有选择地放大资源效能,以开放的姿态打造出自己的生态。
这种模式下,具身初创企业与互联网大厂之间的角色界限开始松动,彼此扮演技术推动者、平台共建者和应用开发者等多重身份。逐际动力的融资,看似是一家具身机器人初创公司的成长故事,实则也反映出即使是初创企业,也在主动构建自己的生态,大厂也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为了他们生态中的一环。
在互联网大厂皆有 AI 技术储备、场景数据资源,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拥有更贴近底层软硬一体研发能力的背景下,行业或许应该给自己提个醒:与其问哪家公司先量产,不如问谁在为具身智能的下一阶段,真正搭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为真正产品的规模化落地做好准备。
来到 2025 下半年,具身智能,正在从一场团队、技术的比拼,过渡到一场关于平台能力、生态话语权、产业分工的全面博弈。
原文标题 : 互联网巨头集体重投,具身智能开始拼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