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看经济|数字视角看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新华指数

1周前

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牵头,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编制的《数说长三角2025》最新成果显示,长三角市场活力较强,应用转化能力持续提升,独角兽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新华财经北京7月22日电(李志兰)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并在“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城市工作重点任务中紧密呼应,明确了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方向路径。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进展几何?未来要走向何方?让我们通过数据指标和专家解读来探知其中内涵。

截至2024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中国14亿多人口中,有9.4亿人生活在城镇,城镇化逐渐转向稳定发展期。从国际经验和一般规律看,城镇化率30%至70%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区间。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后期,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表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存量为主的阶段不是静态的,存量时代将会是高速流动的,跨国、区域、城市之间人口、要素、信息高速流动,因此城市网络和链接更加重要,成为“节点”的能力和空间品质更加重要,通过“城上建城”提升综合承载力、韧性安全水平、智慧治理能力更加重要,需要动态、全面地理解存量阶段概念,推动实现从空间扩张到空间安全、空间品质、空间智能的整体跃迁。

空间夜光对比.png

图为2018年-2024年长三角地区的夜间灯光变化

数据来源:新华空间数据系统

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长三角是区域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新华空间数据系统显示,从2018年到2024年长三角地区的夜间灯光对比图可以看出,长三角夜光总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夜间灯光亮度的增量主要集聚在部分核心地区及周边,整体经济活动的活跃度在不断提升,人口和经济要素进一步向该地区集聚。

大同文旅曲线.png

图为大同旅游发展指数2020年以来监测情况

数据来源:新华指数研究院

历史文化传承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以山西大同为例,得益于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2024年,大同旅游发展指数月均值为1367.90点,基本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2019年指数月均值1338.66点),数据展现大同市旅游市场的活力和潜力。 2024年,大同接待游客总人次达4166.30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9.04%。

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牵头,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编制的《数说长三角2025》最新成果显示,长三角市场活力较强,应用转化能力持续提升,独角兽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长三角2家科技企业排名全球市值前100,TOP100独角兽企业数量11家,新入选3家(排名数据来自:普华永道、胡润研究院)。

城市发展要以人为本,从南到北,年轻人代表的城市活力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吸引力。沈阳浑南区作为沈阳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城区,突出“年轻范”与“科技感”,同时依托国家级高新区、自贸区、自创区等高能级平台,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充分发挥青年人才领军作用。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时尚浑南活力指数报告(2024)》显示,浑南区域活力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2023年指数值达到165.95点,基期以来复合增长率达13.5%。浑南区消费势能增长强劲,科创引擎动力十足,人才引擎活力迸发,文化建设硕果累累,城区品质显著提升,整体发展动力强劲,正在向打造东北综合实力第一区加快迈进。

建设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近几年我国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粤港澳)绿水青山指数结果显示,十年间,粤港澳地区的绿水青山建设总体稳中向好,生态韧性表现突出,绿水青山建设持续完善。

粤港澳柱状图.png

粤港澳2023.png

图为《中国(粤港澳)绿水青山指数》成果中显示的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新华指数研究院、新华空间数据系统

关于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财经城市研究院院长范毅表示,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掷地有声地指出,要坚守城市发展安全底线。安全是城市居民最基本需求,这也是未来重要的市场机会。去年实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限定在“两重两新”,其中“两重”就包括重大安全工程。一年多以来,城市安全工程成为国债支持的重点内容。可以预见,未来韧性城市建设相关内容仍然会是政策支持的重点所在。

焦永利说,技术和治理的变革正引发城市文明形态的重塑,未来,中国有条件、有基础在应对人类城市发展面临的共性挑战基础上,建设对城市史有原创性贡献的未来城市。按照会议精神要求,建议各地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做好城市工作,以历史的纵深感抓住城市进化的历史机遇,发挥制度优势,整合技术与治理视角,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整体转型,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综合性方案。(执笔:李志兰,参与调研:杨猛、韩佳兴、刘耀芳、黄芯、李子璇)

编辑:赵霓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牵头,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编制的《数说长三角2025》最新成果显示,长三角市场活力较强,应用转化能力持续提升,独角兽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新华财经北京7月22日电(李志兰)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强调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并在“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城市工作重点任务中紧密呼应,明确了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方向路径。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进展几何?未来要走向何方?让我们通过数据指标和专家解读来探知其中内涵。

截至2024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中国14亿多人口中,有9.4亿人生活在城镇,城镇化逐渐转向稳定发展期。从国际经验和一般规律看,城镇化率30%至70%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区间。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后期,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表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存量为主的阶段不是静态的,存量时代将会是高速流动的,跨国、区域、城市之间人口、要素、信息高速流动,因此城市网络和链接更加重要,成为“节点”的能力和空间品质更加重要,通过“城上建城”提升综合承载力、韧性安全水平、智慧治理能力更加重要,需要动态、全面地理解存量阶段概念,推动实现从空间扩张到空间安全、空间品质、空间智能的整体跃迁。

空间夜光对比.png

图为2018年-2024年长三角地区的夜间灯光变化

数据来源:新华空间数据系统

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长三角是区域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新华空间数据系统显示,从2018年到2024年长三角地区的夜间灯光对比图可以看出,长三角夜光总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夜间灯光亮度的增量主要集聚在部分核心地区及周边,整体经济活动的活跃度在不断提升,人口和经济要素进一步向该地区集聚。

大同文旅曲线.png

图为大同旅游发展指数2020年以来监测情况

数据来源:新华指数研究院

历史文化传承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以山西大同为例,得益于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具体举措,2024年,大同旅游发展指数月均值为1367.90点,基本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2019年指数月均值1338.66点),数据展现大同市旅游市场的活力和潜力。 2024年,大同接待游客总人次达4166.30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9.04%。

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牵头,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和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编制的《数说长三角2025》最新成果显示,长三角市场活力较强,应用转化能力持续提升,独角兽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长三角2家科技企业排名全球市值前100,TOP100独角兽企业数量11家,新入选3家(排名数据来自:普华永道、胡润研究院)。

城市发展要以人为本,从南到北,年轻人代表的城市活力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吸引力。沈阳浑南区作为沈阳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城区,突出“年轻范”与“科技感”,同时依托国家级高新区、自贸区、自创区等高能级平台,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充分发挥青年人才领军作用。新华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时尚浑南活力指数报告(2024)》显示,浑南区域活力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2023年指数值达到165.95点,基期以来复合增长率达13.5%。浑南区消费势能增长强劲,科创引擎动力十足,人才引擎活力迸发,文化建设硕果累累,城区品质显著提升,整体发展动力强劲,正在向打造东北综合实力第一区加快迈进。

建设美丽城市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近几年我国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期间发布的中国(粤港澳)绿水青山指数结果显示,十年间,粤港澳地区的绿水青山建设总体稳中向好,生态韧性表现突出,绿水青山建设持续完善。

粤港澳柱状图.png

粤港澳2023.png

图为《中国(粤港澳)绿水青山指数》成果中显示的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新华指数研究院、新华空间数据系统

关于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财经城市研究院院长范毅表示,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掷地有声地指出,要坚守城市发展安全底线。安全是城市居民最基本需求,这也是未来重要的市场机会。去年实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限定在“两重两新”,其中“两重”就包括重大安全工程。一年多以来,城市安全工程成为国债支持的重点内容。可以预见,未来韧性城市建设相关内容仍然会是政策支持的重点所在。

焦永利说,技术和治理的变革正引发城市文明形态的重塑,未来,中国有条件、有基础在应对人类城市发展面临的共性挑战基础上,建设对城市史有原创性贡献的未来城市。按照会议精神要求,建议各地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做好城市工作,以历史的纵深感抓住城市进化的历史机遇,发挥制度优势,整合技术与治理视角,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整体转型,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综合性方案。(执笔:李志兰,参与调研:杨猛、韩佳兴、刘耀芳、黄芯、李子璇)

编辑:赵霓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